心尖搏动位置的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4.22 KB
- 文档页数:2
一、心脏视诊(一)心前区隆起心前区隆起是指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第3-5肋骨及肋间隙的局部隆起。
主要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有时也可见于伴大量渗液的儿童期心包炎。
成人有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可饱满。
(二)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0.5—1.O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2.0—2.5cm。
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度、节律及频率。
1.心尖搏动的位置改变引起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因素有以下一些。
(1)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左室被推向左后,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位。
(2)胸部疾病:凡能使纵隔及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使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
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时,心尖搏动移向患侧,胸腔积液、气胸时,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侧卧位时,心尖搏动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的可能。
胸廓或脊柱畸形时亦可影响心尖搏动的位置。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肠胀气,腹腔巨大肿瘤等,因腹压增加致膈肌位置上升,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二、心脏触诊1.正常心尖强度及范围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增强且范围亦较大。
左心室明显肥大时,搏动强而有力,用手指触诊讨,可使指端抬起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为左心室肥大的可靠体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贫血及发热时,心尖搏动增强。
心肌炎时,心尖搏动减弱但较弥散。
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可减弱甚或消失。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应向外凸起,如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反而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
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亦可见于右心室显著肥大者。
(三)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轻度收缩期搏动,可见于正常青年人,明显搏动可见于肺动脉高压。
胸骨左缘第2、3肋间明显收缩期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
心脏检查视诊(一)心前区隆起正常人胸部两侧大致是对称的。
心前区隆起多见于儿童期即已患心脏病且心脏显著增大者(常为右心室肥厚),如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
由于该时,胸壁骨骼尚在发育阶段,受增大心脏的影响,可使心前区隆起。
成人有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可显饱满。
(二)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可引起局部胸壁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距前正中线7.0~9.0cm。
搏动范围相当于一个钟式听诊器胸件的面积(直径约2.0~2.5cm)。
有一部分正常人的心尖搏动看不见。
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弱、节律等有无异常。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受人体体形、年龄、体位、呼吸等因素的影响。
如超力型的人,心脏呈横置位,心尖搏动位置可上移至第四肋间,距前正中线较远。
无力型的人心脏呈悬垂型,心尖搏动位置可下移至第六肋间,距前正中线亦较近。
婴儿与儿童心脏体积与胸廓容积之比,较成人为大,心脏近于横位,心尖搏动可能在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之外。
体位对心尖搏动位置的影响较大,位时,心尖搏动可较坐位高一肋间。
右侧时,心尖搏动向右移1.0~2.5cm。
左侧时,向左移2~3 cm。
深吸气时,因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
深呼气时,膈肌上升,心尖搏动则向上移。
引起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因素有:(1)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左心室被推向左后,心尖搏动向左移们;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们。
(2)胸部疾病凡能使纵膈及气管移位的疾病均可引起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
如右侧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可使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
严重肺及胸膜纤维化,或有阻塞性肺不张时,均可使心脏向患侧移位。
脊柱或胸廓畸形也可影响心尖搏动的移位。
(3)腹部疾病腹腔内大量腹水、巨大肿瘤、妊娠或气腹治疗时,因腹压增加均可使横膈上移,心尖搏动向左上方移位。
心尖搏动名词解释
心尖搏动是指心脏频繁而有力地向前下方突出,随后再向后下方回复原位的一种运动。
它是由于心室舒张期时,心脏顶部的心尖因心肌肌纤维的紧张收缩而引起的。
心尖搏动通常可以在心前区进行触诊,并且可用肋间隙触到,一般位于第五肋间隙的锁骨中线内侧或第六肋间隙左或右侧。
心尖搏动通常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会随之出现,随后心脏舒张时又会恢复原位。
心尖搏动的强度和幅度可以根据心肌功能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例如,体力活动后或患有心脏肌肉增厚的人,心尖搏动可能会更加明显。
心尖搏动的存在和特征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心尖搏动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有关心脏位置和大小的信息,对于发现心脏增大和弁膜病变等疾病是有帮助的。
此外,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例如心房颤动或二尖瓣脱垂,心尖搏动的感觉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也可以作为诊断的指标。
心尖搏动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触诊心尖搏动,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心脏的位置和大小,与其他临床病征及检查结果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变。
此外,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时,心尖搏动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点,有助于确定超声探头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总而言之,心尖搏动是心脏收缩时顶部心尖向前下方突出,并
在舒张期回复原位的运动。
它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能够提供有关心脏位置、大小和疾病的信息。
通过触诊心尖搏动,医生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心尖搏动位置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每个妈妈在怀孕了以后,都会因为肚子里的宝宝的发育变大,而使得准妈妈的身形也变大,甚至身体内的某些内脏都会移位。
所以就导致了胎儿的心尖搏动位置会有所变化。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胎儿的心尖搏动位置变化和准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吧。
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因素:体型矮胖型的人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的位置可上移至第四肋间,且距正中线较远。
瘦长型的人心脏呈悬垂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距正中线较近。
体位卧位时膈的位置较坐位时稍高,因而心尖搏动的位置亦可稍高。
右侧卧时,心尖搏动亦向右移1.0cm∼2.5cm,左侧卧时,心尖搏动则向左移2cm∼3cm。
侧卧时心尖搏动的位置若无变动,提示胸腔内可能有病变,如粘连性心包胸膜炎。
呼吸深吸气时,由于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深呼气时由于膈肌上升,心尖搏动亦向上移。
此外,妊娠时使膈肌上升,心尖搏动因而向上移。
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病理因素:心脏扩大左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但不向下移。
右心室增大尚可出现上腹部剑突下搏动,在深吸气时尤为明显。
心脏异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右侧与正常心尖搏动相对应的部位。
胸部疾患粘连性胸膜炎,肺不张时,心脏及心尖搏动可向患侧移位;胸膜腔积液或积气时,心尖搏动可向健侧移位。
腹腔疾患腹腔内大量液体、气体或巨大肿物可使膈肌上升,心尖搏动亦因而上移。
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每个妈妈都好伟大,不管是怎样的妈妈,都曾经为了自己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生下来,而受了很多的痛苦。
在此,我不得不对每个孩子说,你一定要记住妈妈对你的好,长大以后一定也要对她好,好好的孝顺她,不要让她的付出白费。
第三节心脏一、视诊:(一)心前区隆起正常人胸部两侧大致是对称的。
心前区隆起多见于儿童期即已患心脏病且心脏显著增大者(常为右心室肥厚),如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
由于该时,胸壁骨骼尚在发育阶段,受增大心脏的影响,可使心前区隆起。
成人有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可显饱满。
(二)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可引起局部胸壁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距前正中线7.0~9.0cm。
搏动范围相当于一个钟式听诊器胸件的面积(直径约2.0~2.5cm)。
有一部分正常人的心尖搏动看不见。
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弱、节律等有无异常。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受人体体形、年龄、体位、呼吸等因素的影响。
如超力型的人,心脏呈横置位,心尖搏动位置可上移至第四肋间,距前正中线较远。
无力型的人心脏呈悬垂型,心尖搏动位置可下移至第六肋间,距前正中线亦较近。
婴儿与儿童心脏体积与胸廓容积之比,较成人为大,心脏近于横位,心尖搏动可能在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之外。
体位对心尖搏动位置的影响较大,位时,心尖搏动可较坐位高一肋间。
右侧时,心尖搏动向右移1.0~2.5cm。
左侧时,向左移2~3cm。
深吸气时,因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
深呼气时,膈肌上升,心尖搏动则向上移。
引起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因素有:(1)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左心室被推向左后,心尖搏动向左移们;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们。
(2)胸部疾病凡能使纵膈及气管移位的疾病均可引起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
如右侧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可使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
严重肺及胸膜纤维化,或有阻塞性肺不张时,均可使心脏向患侧移位。
脊柱或胸廓畸形也可影响心尖搏动的移位。
(3)腹部疾病腹腔内大量腹水、巨大肿瘤、妊娠或气腹治疗时,因腹压增加均可使横膈上移,心尖搏动向左上方移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心尖搏动位置的变化
导语:我们都知道每个妈妈在怀孕了以后,都会因为肚子里的宝宝的发育变大,而使得准妈妈的身形也变大,甚至身体内的某些内脏都会移位。
所以就导致
我们都知道每个妈妈在怀孕了以后,都会因为肚子里的宝宝的发育变大,而使得准妈妈的身形也变大,甚至身体内的某些内脏都会移位。
所以就导致了胎儿的心尖搏动位置会有所变化。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胎儿的心尖搏动位置变化和准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吧。
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因素:
体型矮胖型的人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的位置可上移至第四肋间,且距正中线较远。
瘦长型的人心脏呈悬垂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距正中线较近。
体位卧位时膈的位置较坐位时稍高,因而心尖搏动的位置亦可稍高。
右侧卧时,心尖搏动亦向右移1.0cm∼2.5cm,左侧卧时,心尖搏动则向左移2cm∼3cm。
侧卧时心尖搏动的位置若无变动,提示胸腔内可能有病变,如粘连性心包胸膜炎。
呼吸深吸气时,由于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六肋间;深呼气时由于膈肌上升,心尖搏动亦向上移。
此外,妊娠时使膈肌上升,心尖搏动因而向上移。
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病理因素:
心脏扩大左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但不向下移。
右心室增大尚可出现上腹部剑突下搏动,在深吸气时尤为明显。
心脏异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右侧与正常心尖搏动相对应的部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