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9.79 KB
- 文档页数:4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1 、能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_______ 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__ ____、草原和____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荒漠化按其成因、分布和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1)土地沙漠化:指在(外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地区,如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地坡地开垦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的现象,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明显。
(3)红色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的现象。
多分布在我国地区和地区。
二、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3、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5、谈谈对应的治理措施。
6、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7、分析“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
8、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造成哪些影响?【疑难突破】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A.土地沙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喀斯特地貌2.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3.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无关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4.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D.防治土地盐渍化5.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读图,完成第6~7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以西北地区为例)班级姓名组别一、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2.利用有关信息资料说明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并通过实例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可行性措施。
二、重点、难点1.荒漠化的原因;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预学案根据地图册及教材相关信息完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与范围:西北位于山-- 山-- 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山)以西,包括、、、、、省(区)。
从地理位置看西北深居,远离;2.地形:以、为主,有高大山脉阻挡了进入;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降水,频繁;4.河流:多为河,水量少:5.植被:总体,以温带、温带为主四、探究案(一)荒漠化的含义【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正文及活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等资源的。
【小组合作】有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你们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们的理由。
(二)荒漠化的原因【小组合作】阅读图册并结合西北的自然地理特征说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的危害【小组合作】结合图片阅读教材,归纳荒漠化的危害(四)荒漠化的防治【个体自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有关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必须坚持“、、”的方针;避免“、”现象;采取、、、等措施。
【小组合作】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请你们为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写一句宣传语。
五、拓展延伸1.根据下列材料,说说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7、8、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
高原上的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 能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含义1. 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草原和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 荒漠化本质是土地退化。
3. 类型:荒漠化按其成因、分布和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1)沙漠化:指在风力侵蚀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如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
(2)红色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
(3)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地坡地开垦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的现象,在云贵高原地区表现明显。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的现象。
多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活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二、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脉,阻挡水汽进入,地形复杂,起伏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河流:多为内流河,流量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2.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动力条件:大风频繁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4.红色荒漠和西北荒漠成因的异同点:共同点:滥伐森林、过渡开垦不同点:自然原因(水蚀/风蚀)人为原因(开山取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5.盐碱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三、荒漠化的危害①经济损失巨大②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③生物的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荒漠化的含义2、西北荒漠化的原因3、黄土高原化的原因1、2、3、是重点【归纳探究】自学导读(领悟基础知识〉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_________ 、_______ 地区以及一些_________ 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退化、______ 退化、______ 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0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包插内蒙古、、、、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彖尤其严重。
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3、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
地理位置9地形位于第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和地形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降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干旱、气温较差、较差大河流多为和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知识点二:西北荒漠化的原因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2.动力:3.植被:人为原因1. 2. 3.过度开垦4.水资源利用不当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荒漠化:包括___________ 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星滥牧所导致的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破坏。
阅读课文P36探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自然原因地形__ 土壤__。
降水一一植被__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釆、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植被地表物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点拨】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塑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荒漠化教案(共5则)第一篇:荒漠化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导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灾害,他已经影响了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1、你经常参加植树活动吗?2、你平时有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吗?3、你的口袋里是不是早就不见了手帕的踪影,换成时髦的纸巾了?一、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学生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认识西北地区1.读图,写出西北地区的范围。
2、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二、荒漠化1.阅读教材,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含义:自然原因:形成原因:人为原因: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气候※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2. 土地退化是如何形成的?3.阅读教材,找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目前中国及世界荒漠化的现状如何?4.阅读教材P39,归纳荒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合作探究】1、荒漠化也涉及水土流失,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据P38图2-4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日益扩大的原因,讨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3、据悉,南方低山丘陵出现了严重的“红色荒漠”现象,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主要分布地区,其成因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有何区别?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一、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图中我国沙尘暴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二、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沙漠的名称是: ,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2)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3)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地理《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新人教版严重的土地退化是指土地丧失了生长植物的条件和生产能力。
常见的有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以及遭受严重污染的土地。
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疏松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
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但造成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基础整理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荒漠化的含义;二是荒漠化的危害;三是荒漠化的防治。
综合探究1.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8%,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千米。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和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
就连很多年前水草丰美的楼兰文明发源地——我国罗布泊地区,今天也已土地龟裂,寸草不生。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荒漠化加快和沙尘暴频发的原因吗?探究:(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和沙尘暴频发的条件:气温季节温差大;大风;少雨;人为的破坏植被;对草场的过度开发等原因容易导致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2)调查或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的原因:①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②华北及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③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滥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④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
⑤由于我国北方一些贫困地区无能力使用煤炭,因而采挖多种灌木作为燃料,破坏植被,造成地面植被覆盖率整体减少。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一、概念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简称“荒漠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造成的原本不属于荒漠地区的土地和生态系统退化为荒漠地区的过程。
二、危害荒漠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水源减少:荒漠化区域的水源全年稀缺,蓄水能力降低,造成连年旱灾。
2.土地恶化: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贫瘠,生物种类减少,耕地和牧场荒废等。
3.气候异常:荒漠化会改变当地的气候环境,使得温度升高,风沙大,降水稀少。
三、教学内容和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从而加深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保护荒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3.让学生掌握防治荒漠化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1.投影演示法:“荒漠化”PPT2.观察法:观察反应生态系统退化到底与环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法:手工制作荒漠化模型,来详细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4.讨论法: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开展交流讨论,共同探讨防治荒漠化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方法。
2.教学难点: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六、教学计划:第一节课:荒漠化的危害1.概念:什么是荒漠化?2.危害: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3.影响:荒漠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第二节课:荒漠化的原因1.概念: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人为因素:如什么因素加剧了荒漠化?3.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怎样导致荒漠化?第三节课: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措施:防治荒漠化的方法有哪些?2.绿化:如何进行土地绿化?3.科技:科技在防治荒漠化中的作用?第四节课: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1.教育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在防治荒漠化中的重要性?2.经济效益:防治荒漠化可以带来哪些经济效益?3.社会和政治影响:防治荒漠化对社会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七、教学评价:1.考试形式: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
2.学生评价:开展互相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学习情况。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与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涉与、、、、等省(区)。
其中、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二、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与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三、荒漠化的成因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题)(1)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P37页活动第1(2)自然原因(3)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四、荒漠化的危害五、荒漠化的防治【探究活动】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相同之处:不同之处:2.思考一下,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现场操练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3、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
因此()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荒漠化带来的危害2.能够说出荒漠化问题的治理措施3.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知识准备】1.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A级)温带草原区:过度____________ 绿洲边缘区:过度____________农牧过渡区:过度______________ 绿洲退化萎缩:对__________的不合理利用【学习内容】一、荒漠化的危害(A级)1.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威胁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 、水库、灌渠等基础设施。
2.为__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________和__________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_________,影响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发展。
二、荒漠化的防治(A级)1.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封______禁________,禁_______禁________,合理用_______,__________移民等。
3.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工程。
4.西北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长期存在,使得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活动探究』1.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C级)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2.什么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部分学案【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3.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学习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39-40页全部内容,自主学习并思考下列问题:1.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2.楼兰古国为什么会消失?3.我国为治理荒漠化坚持的方针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40活动材料,回答:1.科尔沁草原荒漠化,会对周边地区的气候造成哪些影响?2.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分析,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巩固训练】1.我国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简称是()A.陕、甘、宁、青、新B.陕、甘、新全部,内蒙古西部C.新、宁、内蒙古大部及甘肃北部D.内蒙古、新、宁、青2.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是由()A.水分差异造成的B.热量差异造成的C.地形差异造成的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4.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部远高于西部的因素主要有()①年降水量②海拔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6.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7.2001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阶段,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沿同一个方面前进。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
化的含义及成因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
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没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开垦等。
探究点一荒漠化的含义【探究材料】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通常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考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规律总结】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单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
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地区实际上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如下表:成因地区形成过程结果表现荒漠化概念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① 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一些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 荒漠化景观形成土地
沙漠化石质荒漠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次生盐渍化【考例探究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
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探究点二荒漠化的成因【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规律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
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例探究2】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
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甘肃、河北 B.x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x藏 (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
产方式落后
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气候变化②耕地③森林④稀少⑤
强大⑥稀疏⑦裸露⑧水⑨乱砍滥伐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否。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
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质荒漠化。
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这句话是正
确的。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结果当然是荒漠化了。
3.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地表景观和土壤性状及天气现象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植被覆盖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水分及肥力逐渐丧失、坚实度增加;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等。
考例探究1 D [解答关于荒漠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凡是由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漠化。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导致的,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速率远大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
] 探究点二 1.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最终导致古文明消失。
2.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考例探究2 (1)B (2)D (3)C [(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x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主要是风
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质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2)冻融荒漠化与终年气温寒冷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
(3)由图可知,x疆是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