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货币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37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要点提示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
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
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
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货币需求2、现金交易说3、剑桥方程式4、流动性偏好理论5、鲍莫尔模型6、惠伦模型7、资产选择理论8、恒久收入9、人力财富10、非人力财富11、基础货币12、货币乘数13、货币层次14、流动性陷阱15、信用创造说16、通货比率17、乔顿模型18、货币供应新论二、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要点提示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
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
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
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货币需求2、现金交易说3、剑桥方程式4、流动性偏好理论5、鲍莫尔模型6、惠伦模型7、资产选择理论8、恒久收入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二、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项目融资第三版(蒋先玲著)课后答案下载项目融资第三版(蒋先玲著)课后答案下载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第五章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第六章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
第八章中央银行
第九章银行监管
第十章货币需求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国际货币体系
项目融资第三版(蒋先玲著):内容简介
点击此处下载项目融资第三版(蒋先玲著)课后答案
项目融资第三版(蒋先玲著):目录
本书是作者经过20多年的`教学积累,集结各种题型精心编写,用于配套学习蒋先玲《货币金融学》教材的教辅资料。
全书涵盖__提要、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改错、填空、简答、论述题,并提供详尽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可以有效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第十章货币需求第一部分练习题一、解释名词1 、金币流通规律2 、纸币流通规律3 、费雪方程式4 、剑桥方程式5 、流动性陷阱6 、平方根法则7 、恒久性收入8 、名义货币需求9 、实际货币需求二、填空1 、马克思认为,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商品数量和货币的这三个因素。
2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3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的功能。
4 、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说。
5 、剑桥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6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取决于交易动机、和三种动机。
7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水平。
8 、不同于凯恩斯,其后继者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也是利率的函数。
9 、强调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
10 、实际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影响。
11 、将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
12 、资产选择,就其最泛泛的意思来讲,目的不外两个:一是;二是。
13 、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之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三、判断1 、、费雪方程式强调了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 、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3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
4 、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5 、“平方根法则”描述了收入和利率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6 、弗里德曼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
2023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习题及答案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需求习题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4分)1、货币需求所谓货币需求,就是指家庭、企业和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一种需要。
2、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
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3、恒久性收入这是弗里德曼计量财富的指标,称为永久性收入,理论上讲就是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简单地说就是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
4、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以Md表示。
5、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6、交易方程式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7、剑桥方程式即M = 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8、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提出的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之一,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16题,每题1分)1、在决定货币需求的各个因素中,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获取时间长短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别是 A 。
A、正相关,正相关B、负相关,负相关C、正相关,负相关D、负相关,正相关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 B 。
A、正相关B、负相关C、正负相关都可能D、不相关3、货币本身的收益与货币需求成 A 。
A、正相关B、负相关C、正负相关都可能D、不相关4、制度因素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C 。
A、规模变量B、机会成本变量C、其他变量D、都不是5、下列 B 是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中央银行二、填空1 、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功能的银行应是英格兰银行。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加强的手段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制定新的银行法。
3 、我国在1983 年以前一直实行的中央银行制度类型为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4 、我国的“最后贷款人”是中国人民银行。
5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职能的体现之一。
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和政府关系上。
7 、面对不同交易行为的结账要求,常用的清算方式有全额实时结算和净额批量清算两种。
8 、从银行技术处理角度划分,常用的清算方式有大额资金转账系统和小额定时结算系统两种。
9 、票据交换所是最早形成的支付清算组织。
1 、1998 年7 月正式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属于:跨国中央银行2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集中存款准备,最终的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3 、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其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4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流通中通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第九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二、填空1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 、现金在中央银行账户上是负债项目;而在商业银行账户上则是资产项目。
3 、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前提: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4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包括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5 、扩大资产业务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中央银行特有的权力。
6 、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中央银行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存款准备,支持其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要受到货币需求的约束。
7 、银行派生创造存款的倍数大小如何,除了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以外,还要受到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率等多方面的制约。
授课题目第十章货币需求课次第10次-第11次授课方式讲授课时安排第10教学周-第11教学周,共4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熟悉货币需求的概念2.熟悉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
3.了解各种货币需求理论模型及其特点、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等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重点: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难点: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一、货币需求的含义1.需求乃是一种既有购买意愿,而同时又有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
2.货币需求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其财富中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
货币需求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持有货币的能力即货币需求是需求欲望与需求能力的统一即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3.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功能的数量。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讲授法二、货币需求的种类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个时点上对货币有能力的意愿持有量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时的货币需要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货币需求量,一般用货币的购买力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