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8
河道变迁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黄河的变迁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
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
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
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
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
历代黄河下游变迁史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黄河下游黄河桃花峪⾄⼊海⼝为下游。
流域⾯积2.3万平⽅公⾥,仅占全流域⾯积的3%,河道长785.6公⾥,落差94⽶,⽐降上陡下缓。
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
河道总⾯积4240平⽅公⾥。
由于⼤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河床⾼出背河地⾯3~5⽶,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出10⽶,是世界上出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系的分⽔岭。
由于黄河将⼤量泥沙输送到河⼝地区,⼤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洲。
随着黄河⼊海⼝的淤积——延伸——摆动,⼊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
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建国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改道,河⼝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
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海流路,是1976年⼈⼯改道流经清⽔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历史改道⾃先秦⾄北宋,黄河⼀直是北流⼊渤海(北宋曾两次夺淮⼊黄海,但很快堵⼝重归原来河道),但河道有过⼏次重⼤变迁,⼀次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黎阳决⼝,偏离禹河故道,由黄骅以北⼊海(之前的黄河⼊海⼝在天津附近)。
⼀次是始建国三年(11年)在魏郡决⼝,由千乘郡⼊海。
此后这条河道稳定了千余年未变。
唐末五代由于藩镇割据加上战乱,黄河下游堤防⽼化,淤积严重,河患频繁。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决⼝,之前也有过多次决⼝,但北宋都⽴即堵塞了决⼝。
但横陇埽这⼀次决⼝后,宋仁宗下令“权停修决河”,于是形成了“横陇故道”。
但由于黄河分成数股⼊海,⽔势变弱,因此易于淤积,在北宋年间曾多次改道。
绍圣元年(1094年)北宋朝廷终于下决⼼堵塞北流,让黄河全部东流。
但五年后黄河便在内黄决⼝,⼜向北冲出了⼀条新河道,⾃乾宁军附近⼊海。
此后直⾄北宋灭亡,河道没有发⽣⼤的变化。
南宋建炎⼆年(1128年),宋朝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滑县)的李固渡⼈为决开黄河堤防,黄河⾃泗⽔⼊淮河,然后夺淮⼊海。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以及历史变迁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河的源头在哪里相关信息,供大家阅读!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
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改道黄河历次改道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汇入长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发生较大改道共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称为“六大迁徙”,涉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历史上黄河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多发生在唐代以后。
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黄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
《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这里的“积石”指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
意思是说,黄河在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
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曲周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
其中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
这条河因《禹贡》所载,故称为“禹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宿胥口河徙后的河道,大致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经德州,渐向北,经河北沧州,在今河北黄骅县以北入于渤海。
而原来的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延津县境)决堤,是汉代黄河最早的一次决口。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经平原、济南,流向千乘入海,这是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至公元70年,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进行全面的整治,才解决水患。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xx古代xx水道变迁第一节xx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xxxx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xx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①xx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xx: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①1128年决口河道(xx):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②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③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
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
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XX水”。
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
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
《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
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
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
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
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已经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所以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这里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
”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
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
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地区。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
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
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
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
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
至此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时人并称其为“二股河”,造成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两股分流的自然现象。
此后至北宋灭亡的80年间,北流单行49年,东流单行16年,二顾并流15年。
此为历史上黄河第三次重大的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时,宋王朝为了阻止南下的金兵,东京留守杜充竟然人为的决河,使大河“由泗入淮”,从此大河离开了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了南流为主的时期。
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之间分成两支,北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由南清河入淮入海。
至此,“北绝流,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河北平原。
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蓝勇在《中国历史地理》中总结了这个时期黄河河道的两个特点:一是河道“势益南行”,干流摆动逐渐趋向东南,决口地点逐渐向上西移:二是几股岔流同时汇入淮河入海。
宋代黄河由淮河入海的河道形成后,黄河的决口泛滥并没有暂时中止,反而大有向北移动威胁运道安全的趋势。
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
为了稳定入海的基本格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新任的工部尚书贾鲁开始大规模地治理黄河。
在贾鲁治河之后,固定了一条由仪封的黄陵岗至归德哈只口,由徐州入泗水入淮河的黄河河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
此时的黄河的河道较为稳定,但仍然时有决堤泛滥,期间曾经出现过河道夺颍水人淮河的情况,这是历史时期决口泛滥达到最西边界的一次情况。
明代前期,黄河泛滥决口之频繁,河道之紊乱,不下于宋、元两代。
明成祖颁布治河的两个原则:一是维护漕运;二是保护皇陵,由此制定了竭力将黄河河道稳定在今山东省的金乡、鱼台一袋入运河的治河方针。
根据这个方针,采取了在黄河北岸高筑堤防,迫使黄河向东南由淮入海的措施。
弘治八年(1495年),在白昂、刘大夏的主持下,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并于北岸筑长堤。
太行堤西起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明、菏泽、单县,抵于城凡三百六十里;阳武堤由今河南省原阳经封丘、开封、兰考至山东曹县;荆隆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铜瓦厢东桥,至仪封东北小宋集,凡160里。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是“北流于是水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代“束水攻沙”的方针的实施,造成了“流缓沙停,海口积淀,日渐淤高”的严重局面,因此清朝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针,将治河重点放在淮阴以下至河口段,加深河道,增加黄河的泄洪和输沙能力。
除此以外,还对以往的河堤加高加厚,加固了河防。
目的是为了要固定一条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河道。
当时主持治河工作的荆辅采取固堤与疏浚相结合的方针,这虽然维持了一条由淮入海的河道,但并没有遏制住河床的淤积和河身的抬高。
加上当时河政松弛,河患与日俱增,嘉庆以后,又面临黄河重大决口改道的危险。
黄河第六次大改道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
而后转折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垣等县村庄。
河水至长垣县兰通集,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正河断流,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固定了河床。
到光绪十年(1884年)才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由大清河入海的新河道。
自从咸丰五年新河道形成后,黄河决口泛滥就从未停止过。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
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
这次决口,使黄河水漫东南,再度由颍河、淮河入海,历时9年,成灾严重,史所罕见。
到1947年3月,才堵口塞堤,河道才恢复如初,由东北入海。
这是历史上黄河由于人为决口后所造成的最大灾害。
历史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频繁改道,其背后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
从其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来说,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特别是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黄土颗粒大、孔隙多、耐冲性差,因此黄河河水在中游地区携带了大量泥沙。
但到了华北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也就自然堆积起来,河床也就被抬高了,形成了悬河,这为黄河决口泛滥创造了条件。
大河仅靠两岸堤防约束,一旦发生洪水,很容易就冲决堤防,泛滥成灾。
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最主要的原因。
从气候环境因素来说,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少,且70%都集中在夏、秋两个季节,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因而一遇暴雨,往往都会造成下游漫堤或者决口,造成灾害。
从人类活动因素来说,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尤其是不节制的砍伐,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也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水患也越来越剧烈。
此外,战争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河改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由于战争的破坏或者因战争需要而人为的决口,造成了黄河频繁的改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128年,宋决开黄河以阻止金兵南下;1232年,蒙古军攻金朝归德,人为在归德决河,造成了河水夺雎入泗……而宋元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加固黄河大堤,防止黄河决堤。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为了保证政治中心的安全以及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之间的联系道路畅通,着重加强对黄河北岸大堤的防护,这种人为的举动对黄河的改道和流向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长期的决口、泛滥和改道,造成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
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
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
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
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好完全废弃。
黄河泛滥还对人口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
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
黄河,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
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
历史,早已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的刻痕,它拥有着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
一次次的改道,是一次次的苦难灾害,也是一次次文明的孕育。
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