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82例
- 格式:pdf
- 大小:99.04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观察
吴祖兰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损,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风瘙痒、痒疹.其特点是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临床上有局限性、泛发性两种.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吴祖兰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
【相关文献】
1.自拟中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伊丽安;高晓燕;伊鹏程
2.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6例的疗效观察 [J], 高歌
3.全电脑多功能汽疗椅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7例疗效观察 [J], 赵莉;王军义;郑晓玲
4.自拟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 [J], 陈宏;武阳;沙碧源
5.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J], 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辨证、内外合治老年皮肤瘙痒症30例疗效分析
胡志飞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33)11
【摘要】瘙痒症(pruritus)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易发全身瘙痒,称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该病以瘙痒为主症,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
笔者3年来用中医药辨证、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389)
【作者】胡志飞
【作者单位】610011,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31
【相关文献】
1.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疗效分析 [J], 王迎春
2.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分析 [J], 徐军
3.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分析 [J], 徐军
4.中医药辨证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丹
5.中医药辨证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刘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成功案例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医疗水平和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还能够在某些病种中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1. 中医针灸与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难以根治。
但是,通过中医针灸和西医药物的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结合西医的手术切除、化疗等方法,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调理患者的身体,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同时结合西医的钙补充和运动治疗,可以有效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常常依赖于激素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气机,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可以有效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症状。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改善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病150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3-03-01T14:29:58.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唐国联[导读] 老年性瘙痒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常为全身性瘙痒,以躯干较多见,年老皮肤干燥、萎缩所致。
唐国联(云南省威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657900)老年性瘙痒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常为全身性瘙痒,以躯干较多见,年老皮肤干燥、萎缩所致。
笔者2001~2012年8月使用自组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该病1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最小56岁,最 7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8年。
1.2 治疗方法(1)内服方剂组成:黄芪、当归、白芍、生地、制首乌、川芎、刺蒺藜、荆芥、防风、白鲜皮,每日1剂,5天一疗程。
(2)针刺取穴: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梁丘。
(3)艾灸取穴:神阙。
(4)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屈膝坐位均可,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8号2.0寸不锈钢毫针取穴(均取双侧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各穴运针得气后,连接G6805-1针灸治疗仪,留针30 min。
同时用艾条灸神阙穴。
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
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3个疗程以内,瘙痒完全消失;显效:经3个疗程治疗,瘙痒明显减轻;有效:经3个疗程治疗,瘙痒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2 结果治疗150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132例(88.0%),显效15例(10.0%),有效3例(2.0%)。
其中1个疗程治愈87例;2个疗程治愈30例;3个疗程治愈15例,显效15例,有效3例。
3 体会老年性瘙痒病多因年老气血亏虚,皮肤干燥、萎缩所致。
经治的150例均系年老脏腑器官功能衰退,气、血、津液不足,难以濡养、滋润皮肤,而致皮肤干燥萎缩。
故本法治疗内服方剂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一、细菌感染性皮肤病1、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2、疖: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3、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4、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5、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6、硬红斑:腓肠发7、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8、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9、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10、痈:痈、有头疽11、寻常性狼疮:流皮漏12、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13、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14、红癣、丹癣15、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1、带状疱疹:C 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2、风疹:风痧3、水痘:水痘、水花、水疮4、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5、传染性软疣:鼠乳6、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7、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8、扁平疣:扁瘊9、疱疹样湿疹:痘风庖10、幼儿急疹:小儿发痧11、传染性红斑:丹痧三、真菌性皮肤病1、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2、手癣:鹅掌风3、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4、甲癣:灰指甲、鸡爪甲5、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6、股癣:阴癣7、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8、叠瓦癣:刀癣9、癣菌疹:脚气疮10、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四、变态反映性皮肤病1、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N 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2、婴儿湿疹:奶癣、胎看3、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4、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5、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6、药品性皮炎:中药毒7、尿布皮炎:湮尻疮8、水田皮炎:水渍疮五、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1、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2、硬皮病:皮痹、皮痹疽3、皮肌炎:肌痹4、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5、干燥综合征:燥毒6、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7、成人硬肿病:肉痹六、神经功效障碍性皮肤病1、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2、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3、痒疹:粟疮4、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七、红斑鳞屑性皮肤病1、银屑病:白 H、松皮癣、干癣、蛇风2、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3、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4、毛发红糠疹:狐尿刺5、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6、扁平苔藓:紫癜风7、汗管角化症:鸟啄疮8、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9、连圈状秕糠疹:远山八、大庖性皮肤病1、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2、类天庖疮:天庖疮3、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4、庖疹样皮炎:火赤疮5、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九、物理性皮肤病1、痱子:痱疮、热痱、痱毒2、冻疮:冻风、冻疮3、严寒性多性红斑:寒疮4、日光性皮炎:日晒疮5、火激红斑:火斑疮6、手足皲裂:皲裂疮7、鸡眼:鸡眼、肉刺8、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9、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十、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1、疥疮:干疥、湿疥2、虫咬皮炎:毒虫咬伤3、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4、蛲虫病:谷道痒5、钩虫皮炎:类毒块6、隐刺虫皮炎:虫毒疮十一、皮肤血管性皮肤病1、结节性红斑:瓜藤 C、梅核丹2、过敏性紫癜:葡萄疫3、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4、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十二、皮肤附属器疾病1、痤疮:肺风粉刺、面庖2、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3、斑秃:油风、鬼剃头4、酒渣鼻:酒糟鼻5、腋臭:体气、狐臭、体臭6、色汗症:黄汗、血汗7、汗庖症:蚂蚁窝8、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9、多汗症:汗症十三、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1、皮肤淀粉样变:顽癣2、鱼鳞病:蛇皮癣、蛇身3、硬肿病:肉痹十四、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1、白癜风:白驳风、白斑2、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3、雀斑:雀斑、面4、黑变病:黧黑斑、面尘5、色素痣:黑痣、黑子6、文身:文身、刺花7、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8、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9、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10、唇炎:唇风11、龟头炎:袖手疳12、女阴萎缩:阴瘘十五、皮肤肿瘤1、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2、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3、湿疹样乳头癌:乳疳4、鳞状细胞癌:翻花疮、5、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6、神经纤维瘤:瘤赘7、淋巴管瘤:足肿8、皮脂腺囊肿:脂瘤9、皮角:脑湿10、脂肪瘤:痰核十六、性传输疾病1、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2、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3、淋病:膏淋、热淋、劳淋4、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5、锋利湿疣:臊疣、臊瘊6、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7、滴虫性阴道炎:阴痒8、细菌性阴道炎:阴痒9、阴虱:阴虱疮10、软下疳:妒精疮11、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12、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13、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