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51
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皮肤疾病是指皮肤组织发生异常变化或损害的一类疾病。
通过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湿疹湿疹是一种以皮肤瘙痒、红肿、起疱和结痂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和体征。
治疗方面,首先需要避免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
同时,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药膏和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
重度湿疹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或免疫调节剂。
二、牛皮癣牛皮癣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斑块状异常增生。
诊断上一般需要进行皮肤活检,观察异常皮肤组织的变化。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角质溶解剂和激素类药膏来软化皮肤、减轻症状。
对于复发性或广泛扩散的牛皮癣,可以考虑光疗、口服免疫抑制剂或靶向治疗。
三、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青春期。
诊断通常可以依据病史和皮肤病变的特点,如粉刺、脓疱等。
治疗方面,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皮肤清洁,避免刺激。
外用药物方面,可以使用含有苯酰过氧化物或水杨酸类成分的凝胶、乳液等药物。
对于严重痤疮,可以进行口服抗生素或维A酸类药物治疗。
四、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为局部皮肤出现银屑状鳞屑。
诊断可以根据病史和体征,如银屑病斑块、爪病征等。
治疗方面,首先需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和清洁,使用激素类药膏或油脂类药物来软化皮肤、减轻症状。
轻型银屑病患者可以进行自我管理,重度患者可以进行光疗或口服免疫调节剂。
总之,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对于皮肤疾病的患者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并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有皮肤疾病的患者来说,尽早就医并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和治疗众所周知,瘙痒是一种皮肤的感觉,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与皮疹或刺激有关;与之比较,瘙痒症并不伴有原发皮疹,根据其为全身性和局限性,可累及大片区域或限局于某一部位,持续很长时间(从数月到数年),目前对于瘙痒症的了解和研究还比较少。
象疼痛一样,瘙痒的感觉是通过细小的神经纤维,尤其是无髓鞘者,如C纤维所传递。
瘙痒中枢在大脑中的部位尚不清楚。
已知在体内有许多化学物质介导瘙痒,包括1,二十烷类(eicosanoids)——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H2;2,胺和激酶——组胺、5-羟色胺、血管舒缓肽、胰基肽、激肽释放酶等;3,神经肽类——P物质;4,类阿片类——Met-脑啡肽、Leu-脑啡肽、β-内啡肽;5,细胞因子类——白介素-2;6,其他酶类——如内肽酶、胰酶、木瓜蛋白酶;7,其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钙磷代谢产物等。
由于目前对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了解,治疗也较困难。
一、全身性瘙痒症常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伴发(或首发)症状,能引起本病的全身性疾病包括有:1,尿毒症;广泛性瘙痒是尿毒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发生率可高达86%,瘙痒程度常严重,皮肤可见抓痕及痒疹性丘疹。
尿毒症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发生瘙痒的一个重要原因,甲状旁腺可引起肥大细胞增生,在尿毒症病人皮肤中可发现大量肥大细胞,切除甲状旁腺可使瘙痒缓解。
但并非所有瘙痒均由甲状旁腺所诱发,有的患者甲状旁腺素增高而无瘙痒,这可能是有一种中分子物质滞留而引起瘙痒(有部分患者的瘙痒可经透析而缓解)。
此外,尿毒症引起的皮肤干燥、神经病变以及皮肤表面含氮物质沉积等也均与瘙痒有关。
2,肝胆系统疾病: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药物(雌激素、酚噻嗪、别嘌呤醇等)引起的胆汁郁积、慢性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均可导致瘙痒,其瘙痒症状与肝内及肝外胆汁淤滞有关。
瘙痒常广泛,呈暂时性或持续性,伴或不伴黄疸,伴有黄疸者瘙痒可发生于黄疸发生前数月→一年,瘙痒的发生率在黄疸病人中占20~50%。
瘙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瘙痒症,也被称为瘙痒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症状是皮肤持续或间歇性地出现瘙痒感。
瘙痒症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瘙痒症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症状。
瘙痒症的主要症状就是皮肤瘙痒,这种瘙痒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
瘙痒的部位可以是全身各个部位,也可以局限在特定的区域,如手臂、腿部、背部等。
除了瘙痒感,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红肿、起疹子、脱屑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瘙痒症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方法。
针对瘙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瘙痒症的常见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抗组胺药可以有效减轻瘙痒感,对于由过敏引起的瘙痒症特别有效。
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皮肤炎症,缓解瘙痒感。
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瘙痒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避免不当使用。
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局部冷敷、温水浸浴、保持皮肤清洁等。
局部冷敷可以有效减轻皮肤瘙痒感,温水浸浴可以舒缓皮肤炎症,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继发感染。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心情的方法,如瑜伽、冥想等,以减轻瘙痒症状。
总结。
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主要是皮肤持续或间歇性地出现瘙痒感。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而非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冷敷、温水浸浴、保持皮肤清洁等。
患者在治疗时应遵医嘱,避免不当使用药物,尝试多种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瘙痒症,尽快恢复健康。
皮肤瘙痒症的诊断和鉴别方法有哪些皮肤瘙痒是很多皮肤病的主要症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瘙痒较剧烈,如湿疹,荨麻疹、药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病,痒疹等。
但梅毒、麻风、结核等皮肤损害无瘙痒的症状。
痣类及某些皮肤良性和恶性肿瘤也无痒感。
某些遗传性、色素性、角化性等皮肤病一般不痒或轻微,如果瘙痒剧烈而又无原发皮疹,除外皮肤瘙痒症外,应考虑是否有全身性疾病。
如内分泌障碍,蕈样肉芽肿,淋巴瘤的肥大细胞增生病等。
瘙痒症实验室检查:确切的病史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疾病过程。
认真全面的检查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评估原发和继发性损害、分布状况、皮肤的干燥情况及系统性疾病的皮肤体征。
全身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
评价不明原因全身性瘙痒的患者可能需要做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全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检查、血清铁和铁蛋白、病毒性肝炎筛查、HIV检测、血清蛋白电泳、血清IgE水平、皮肤的免疫荧光检查、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尿常规、尿妊免试验、便查虫卵及隐血、皮肤刮屑检查疥虫等。
有报道称在无法用皮肤病解释的泛发性瘙痒症患者中,3%~47%的人有内脏癌症。
也有研究显示在特发性瘙痒症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性提高,因而不支持进行全面的癌症筛查。
瘙痒症的诊断要点:1、没有原发性皮肤损害,但常因过度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以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2、阵发性瘙痒。
可因温度变化或情绪的变化等而引起痒。
一般多见于晚间脱衣服时瘙痒,以抓至皮破血出疼痛方止,严重的可以影响睡眠。
3、有的病人与季节关系明显。
多在秋冬季发病,春暖症状消失,称为冬季瘙痒症。
瘙痒症的临床诊断:根据无原发皮损而仅有瘙痒易于诊断。
为了寻找致病因素,常需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一旦出现继发性皮损,则需根据病史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荨麻疹:有特异性皮损(风团)及病程演变过程。
2、虫咬症:典型皮损为风团样丘疹,顶端有小疱,多无全身症状。
皮肤瘙痒诊断详述*导读:皮肤瘙痒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皮肤瘙痒常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2、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1)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全身可无明显不适者,多为皮肤科疾病。
2)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
3)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其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
4)由情绪波动而引发皮肤瘙痒,多为肝郁血虚。
3、皮肤专科检查,免疫生化实验检查,如过敏实验、致敏实验等,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
血常规、尿常规可作必备检查。
二、分类:1、巨痕症:巨痕症也叫蟹足肿或疤痕疙瘩,是纤维瘤的一种,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产物。
2、冬季皮肤瘙痒:冬季瘙痒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下肢臀部尤为严重。
这些人皮脂腺功能减弱,皮肤干燥。
到了冬季,洗澡所花时间长,使用的肥皂多,皮肤更加干燥。
随着气温降低,瘙痒就开始了。
三、预防:1.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锻炼。
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冷热刺激。
2. 全身性瘙痒患者应注意减少洗澡次数,洗澡时不要过度搓洗皮肤,不用碱性肥皂。
3. 内衣以棉织品为宜,应宽松舒适,避免摩擦。
4. 精神放松,避免恼怒忧虑,树立信心。
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诱发因素。
5. 戒烟酒、浓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中适度补充脂肪。
四、治疗:瘙痒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在治疗上首先应去除可能的病因(如内脏疾病),另外,去除可能加重的因素如搔抓、烫洗、大量的皮肤清洁剂、限制饮用酒类、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干燥,再配合适当的治疗,外用药物,疾病可逐渐好转。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皮肤瘙痒的诊断,皮肤瘙痒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皮肤瘙痒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外阴瘙痒的病因和症状必须治疗外阴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很多女性朋友都受到了它的困扰。
外阴瘙痒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下面网要分享给你的是外阴瘙痒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外阴瘙痒的病因1、糖尿病由于糖尿对外阴皮肤的刺激,特别是伴发念珠菌外阴炎时,外阴瘙痒特别严重。
不少患者均是先因外阴瘙痒和发红而就医,经过进一步检查才确诊为糖尿病。
2、缺乏维生素黄疸,维生素A、B族缺乏,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病患者出现外阴痒时,常为全身瘙痒的一部分。
3、胆汁淤积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也可出现包括外阴在内的全身皮肤瘙痒。
4、外阴部充血妊娠期和经前期外阴部充血,偶可导致外阴瘙痒不适。
5、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十分严重,但找不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原因。
目前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精神或心理方面因素有关。
外阴瘙痒的临床症状1、真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瘙痒、外阴潮红、伴豆渣样白带,有异味,搔抓后可引起外阴皮炎湿疹性改变。
2、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瘙痒,有泡沫样白带,常伴有特殊异味,搔抓后同样外阴部皮炎湿疹性改变。
做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与上面的病样区别开。
不可自行盲目清洗。
3、阴虱病阴虱常贴伏于皮肤表面或附于阴毛根部,阴虱卵呈灰白色、针头大小。
阴虱的叮咬及其毒汁、排泄物可导致皮肤发痒、可产生脱屑,并继发湿疹样改变和毛囊炎。
4、蛲虫感染主要侵犯幼女,成年女性也可感染,当夜间肛门松弛时,蛲虫从直肠内爬出游动到外阴部交配产卵,并刺激外阴部皮肤粘膜,引起局部瘙痒。
5、疥虫感染引起疥疮时,外部皮损最严重,故局部瘙痒也最明显。
6、局部皮肤不洁有些女性使用卫生纸方法不当,外阴部皮肤受经血、阴道分泌物,甚至尿液、粪便和汗液的浸渍而使局部皮肤发生慢性炎症,从而引起外阴部瘙痒。
外阴瘙痒治疗方法一、西医治疗法1、如因糖尿病所致的外阴瘙痒症红肿,只需积极控制糖尿病,瘙痒常可缓解;2、女性患者有滴虫、霉菌时,除每晚在阴道内放相应的坐药外,要服用治疗白带的药品;3、如经搔抓后局部出现浸润、肥厚,则可用刺激性的药物,以反免引起接触性皮炎而使病情复杂化。
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皮肤瘙痒,即瘙痒感,是一种让人非常不适的感觉,常常伴随皮肤的红肿、脱屑、刺痛等症状。
瘙痒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并发症。
了解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I. 瘙痒的定义和分类瘙痒是一种感觉性症状,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表面有刺痒或痒感。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瘙痒可分为原发性瘙痒和继发性瘙痒。
原发性瘙痒是指瘙痒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出现,例如寻常瘙痒症、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继发性瘙痒则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瘙痒,常见的包括肝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II. 皮肤瘙痒的病理生理特征皮肤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其中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刺激物质释放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研究发现,皮肤瘙痒与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内源性瘙痒介质有关。
III. 皮肤瘙痒的常见疾病1. 寻常瘙痒症寻常瘙痒症是一种多原因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常常出现强烈的瘙痒感,尤其在夜间痒感加重。
常见的原因包括皮肤干燥、神经系统疾病和药物反应等。
2.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瘙痒病,以皮肤上的红斑、水肿和瘙痒感为主要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感染等。
3.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皮肤瘙痒病,如带状疱疹、牛皮癣等。
患者常常出现烧灼感和剧烈的瘙痒感,瘙痒区域遵循神经分布。
4. 肝病相关瘙痒肝病相关瘙痒是指由肝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如肝硬化、胆汁淤积症等。
这种类型的瘙痒常常在身体的下肢和躯干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
5. 肾病相关瘙痒肾病相关瘙痒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尤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
瘙痒的程度和严重性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往往伴随着皮肤干燥和粗糙。
6.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瘙痒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这些疾病会引发皮肤瘙痒。
瘙痒的特点与原发病有关,如淋巴瘤瘙痒常常在皮肤受累区域出现。
7. 恶性肿瘤相关瘙痒恶性肿瘤相关瘙痒是指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瘙痒症状。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和治疗众所周知,瘙痒是一种皮肤的感觉,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与皮疹或刺激有关;与之比较,瘙痒症并不伴有原发皮疹,根据其为全身性和局限性,可累及大片区域或限局于某一部位,持续很长时间(从数月到数年),目前对于瘙痒症的了解和研究还比较少。
象疼痛一样,瘙痒的感觉是通过细小的神经纤维,尤其是无髓鞘者,如C纤维所传递。
瘙痒中枢在大脑中的部位尚不清楚。
已知在体内有许多化学物质介导瘙痒,包括1,二十烷类(eicosanoids)——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H2;2,胺和激酶——组胺、5-羟色胺、血管舒缓肽、胰基肽、激肽释放酶等;3,神经肽类——P物质;4,类阿片类——Met-脑啡肽、Leu-脑啡肽、β-内啡肽;5,细胞因子类——白介素-2;6,其他酶类——如内肽酶、胰酶、木瓜蛋白酶;7,其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钙磷代谢产物等。
由于目前对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了解,治疗也较困难。
一、全身性瘙痒症常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伴发(或首发)症状,能引起本病的全身性疾病包括有:1,尿毒症;广泛性瘙痒是尿毒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发生率可高达86%,瘙痒程度常严重,皮肤可见抓痕及痒疹性丘疹。
尿毒症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发生瘙痒的一个重要原因,甲状旁腺可引起肥大细胞增生,在尿毒症病人皮肤中可发现大量肥大细胞,切除甲状旁腺可使瘙痒缓解。
但并非所有瘙痒均由甲状旁腺所诱发,有的患者甲状旁腺素增高而无瘙痒,这可能是有一种中分子物质滞留而引起瘙痒(有部分患者的瘙痒可经透析而缓解)。
此外,尿毒症引起的皮肤干燥、神经病变以及皮肤表面含氮物质沉积等也均与瘙痒有关。
2,肝胆系统疾病: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药物(雌激素、酚噻嗪、别嘌呤醇等)引起的胆汁郁积、慢性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均可导致瘙痒,其瘙痒症状与肝内及肝外胆汁淤滞有关。
瘙痒常广泛,呈暂时性或持续性,伴或不伴黄疸,伴有黄疸者瘙痒可发生于黄疸发生前数月→一年,瘙痒的发生率在黄疸病人中占20~50%。
临床带状疱疹瘙痒病理、分类、发病机制、原因分析及治疗要点一、概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i种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皮疹呈带状分布,所以叫做带状疱疹。
研究发现1.约58%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神经性瘙痒的症状。
2.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的持续时间比其后遗神经性疼痛长。
3.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的患病率30%~58%不等,表明其为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轻度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的发病率为54.71%;中度为28.30%:重度为16.94%。
中、重度的瘙痒会因患者不断搔抓造成继发性皮肤苦辞样变:部分严重、顽固性瘙痒会持续3年以上:长期顽固性瘙痒还会引发患者抑郁、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自残行为。
二、瘙痒分类1.外周性瘙痒主要是由于感染、干燥或其它皮肤损伤所导致,由C类神经纤维传导,如等麻疹、蚊虫叮咬引起的瘙痒多屈此类;2.神经源性瘙痒神经通路受累引起的中枢性瘙痒,如胆汁瘀枳引起的瘙痒;3.神经病理性瘙痒瘙痒传入途径中任何一点损伤所引起的搔痒都称神经性搔痒。
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及偶尔伴发于多发性硬化的瘙痒均属此类;4.精神性瘙痒以瘙痒为主要症状,并且精神心理因素在引起、加剧或持续瘙痒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瘙痒性疾病。
如寄生虫妄想症。
三、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机制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属于神经病理性瘙痒。
卜面为其可能机制:1.局部神经损伤可能机制:当传递瘩痛和瘙痒的C神经纤维发生局部损伤时,瘙痒神经纤维就会出现。
①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后导致病变局限在传入神经的某一点上,从而通过不同的传入途径引起瘙痒。
②带状疱疹通常会导致下层和中层真皮神经纤维受损,有严重带状疱疹后瘙痒患者在发痒区域损失了96%的表皮神经。
2.传入输入中枢神经元剥夺可能机制:当中枢搔痒神经元失去传入输入时,会发生过度兴奋。
①通过自发放电去神经中枢瘙痒神经元产生了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
②外周传入区域的瘙痒敏感神经元的电活性增高导致带状疱疹神经性瘙痒。
3.中枢神经纤维过敏可能机制:仃髓内缺乏对瘙痒抑制的神经元。
皮肤瘙痒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一、皮肤瘙痒的内因:(1)神经精神系统障碍:脑动脉硬化、脊髓痨、神经衰弱也可以发生全身性或限局性的皮肤瘙痒。
在临床上常见有神经官能症病人有某种幻觉,认为皮肤内有虫而觉痒,有的养成搔抓的习惯。
(2)内脏疾病:胃、肠、肝、肾等内脏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尿毒症、肝脏病的病人,觉得常常有全身泛发的瘙痒;某些肿瘤如白血病、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蕈样肉芽肿、及恶性淋巴瘤的病人发生皮肤瘙痒。
(3)内分泌的障碍:某些妇女在妊娠期常有瘙痒症,一般在产后消失,月经紊乱或卵巢疾病常引起女阴瘙痒症。
老年人的皮肤瘙痒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甲状腺疾病的病人可以有瘙痒症。
二、皮肤瘙痒的外因:1、可以引起泛发性或限局性瘙痒。
温度的变化常常引起皮肤的瘙痒,冬季搔痒症与夏季瘙痒症的患者对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
被褥太热,突然受热或遇寒皆可能引起瘙痒的发作。
2、机械性磨擦或理化因素的刺激也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之一。
例如某些人对羊毛敏感,某些碱性过强的肥皂,穿着化纤的毛织品等。
3、由消毒剂、杀虫剂、除臭剂、染料等刺激物皆能使局部皮肤发痒。
除上述以外,皮肤瘙痒的原因还可能由病灶的感染、药物、饮食(酗酒)、食物过敏及寄生虫或真菌的感染均可引起全身性或限局性瘙痒。
以下一些疾病往往也可引起皮肤瘙痒:胆酸浓度过高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
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
血中钙、磷过高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
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
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以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瘙痒症的诊治常规一、全身性瘙痒症全身瘙痒症专指临床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疾病,泛称为瘙痒症。
病因繁杂,内因包括皮肤病或系统性疾病,外因包括物理、机械及化学刺激。
已知体内有许多化学物质介导瘙痒,包括①二十烷类:前列腺素E₂、前列腺素H₂;②胺类:组胺;③神经末梢直接激活介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香草基衍生物及其受体,蛋白酶和蛋白酶相关受体;④神经肽类:P物质;⑤类阿片类;⑥细胞因子类:IL-2。
目前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也较困难。
【临床提要】常见有:①老年性瘙痒症;②冬季瘙痒症;③夏季瘙痒症;④水源性瘙痒症:接触任何温度的水后数分钟内,发生严重瘙痒、刺痛或烧灼感,而皮肤外观无明显变化;⑤半数患者与系统性疾病有关,如尿毒症、糖尿病、梗阻性胆道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甲亢及内脏肿瘤;⑥精神瘙痒症:心理异常、寄生虫恐怖等,此外环境因素、精神紧张、辛辣食物亦能引起或加重瘙痒。
【治疗处理】(一)治疗原则积极寻找病因,予以根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
初步研究表明,针灸、机械震动性刺激和经皮电神经刺激可缓解实验诱导的瘙痒。
停用可疑药物,避免穿有刺激性的(如羊毛织物)衣服,洗澡简单化或减少洗澡次数,适当内服外用止痒药物。
单独应用或联合全身治疗,避免局部刺激,镇静止痒和润泽皮肤是基本治疗原则。
(二)基本治疗1.作用靶位抑制感觉神经的感受和传导,对抗引起瘙痒的化学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蛋白酶、P物质),降低痒阈,阻断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2.诱因与基础疾病避免刺激因素,治疗基础疾病。
3.局部治疗安抚止痒剂(含苯酚、薄荷、樟脑等),局麻药,辣椒素,糖皮质激素、多塞平霜。
4.物理治疗UVB,PUVA,冰袋或热水瓶外敷于瘙痒部。
5.全身治疗抗组胺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抗抑郁药,阿片受体拮抗剂,5-脂氧合酶抑制剂。
6.严重瘙痒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日1mg/kg,每隔4~6天递减25%长效制剂康乃龙40mg/ml;celestone1ml.7.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性瘙痒症。
瘙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瘙痒症,又称为瘙痒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症状是皮肤表面出现瘙痒的感觉。
瘙痒症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就瘙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做一详细介绍。
瘙痒症的症状。
瘙痒症的症状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瘙痒感,可能伴随着皮肤红肿、疹子、皮疹、脱屑等症状。
瘙痒症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急性瘙痒症通常由于过敏、感染或药物引起,症状较为明显,持续时间较短;而慢性瘙痒症则可能是由于皮肤疾病、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瘙痒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瘙痒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和内服药物治疗两种。
外用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瘙痒症,可以选择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激素类药物、止痒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瘙痒感,减轻皮肤炎症,但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
内服药物治疗,对于慢性、严重的瘙痒症,可能需要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内服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镇静安神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镇静神经系统等途径,减轻瘙痒感,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内服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医嘱,避免药物滥用和副作用的发生。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防止刺激性食物、化学物质、过敏原等对皮肤的刺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等。
对于慢性瘙痒症,还可以尝试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以及心理疗法、放松训练等辅助治疗方法。
总之,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瘙痒感,可能伴随着其他皮肤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和内服药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因素对皮肤的刺激。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请及时就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