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和胰岛素联合对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认知功能和心功能的改善
- 格式:pdf
- 大小:188.42 KB
- 文档页数:2
1 . (单选题)2017年更新的二甲双胍说明书使用二甲双胍eGFR的下限是()ml/min?
C .45
2 . (单选题)二甲双胍在心衰中使用正确的是:
D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可以使用
3 . (单选题)二甲双胍使用的年龄限制是:
A .没有年龄限制
4 . (单选题)肠促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机制是
B .葡萄糖依赖促进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依赖性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5 . (单选题)DPP-4抑制剂主要的降糖机制是:
D .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6 . (单选题)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正确的是
A .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为中性
7 . (单选题)DPP-4抑制剂的正确服药时间为
D .与进餐无关
8 . (单选题)SGLT2抑制剂主要分布于:
C .肾小管
9 . (单选题)SGLT2抑制剂的副作用包括:
C .酮症酸中毒
10 . (单选题)以下不宜联用的药物包括:
B .磺脲类和非磺脲类促泌剂。
胰腺腺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什么是胰腺腺素胰腺腺素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也称为胰岛素。
它在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血糖水平和维持能量平衡的作用。
胰腺腺素是一种泛素样蛋白,由两个肽链组成,分别是A链和B链。
胰腺腺素的作用胰腺腺素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作用:1.降低血糖水平:胰腺腺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使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脂肪分解:胰腺腺素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和释放,使脂肪不易被储存。
3.促进蛋白质合成:胰腺腺素可以增强蛋白质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4.抑制胃肠蠕动:胰腺腺素能够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减少胃肠道的排空速度,延长食物在胃肠中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5.调节脂肪代谢:胰腺腺素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并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从而调节脂肪代谢。
胰腺腺素的功能主治胰腺腺素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1.糖尿病治疗:胰腺腺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腺素能够替代机体缺乏的胰岛素,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腺素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2.胰岛素抵抗治疗:胰腺腺素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3.肥胖症治疗:胰腺腺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以帮助减少脂肪的储存,促进身体脂肪的代谢。
4.心血管疾病治疗:胰腺腺素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5.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胰腺腺素在胚胎期间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胚胎的神经和脑部发育。
结论胰腺腺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在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和维持能量平衡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等多种途径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
胰腺腺素主要用于糖尿病治疗、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症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10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实验组,接受丁苯酞治疗,另外50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两组患
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实验组的患者口服丁苯酞片,每日一次,剂量为每次2毫克。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
措施。
研究结果:
经过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更好。
实验组的平均空腹血糖
水平为6.8毫摩尔/升,而对照组为7.5毫摩尔/升。
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2%,而对照组为68%。
实验组的患者在脑功能恢复方面也较对照组更好。
实验组患者的国际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为3.8分,对照组为4.5分(P<0.05)。
同样,实验组的患者在脑血流灌注方面表现更好,平均流量为42.5 ml/100g/min,而对照组为39.6 ml/100g/min。
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血糖控
制和脑功能恢复效果。
丁苯酞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脑血流灌注。
丁
苯酞是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之一。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长期疗
效和安全性。
2024年神经科的用药禁忌总结神经科用药禁忌是针对特定药物在某些患者群体中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或增加治疗风险的情况下,禁止使用该药物的指导原则。
神经科用药禁忌主要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减少治疗风险,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下面将对神经科常见用药的禁忌进行总结:1. 抗痉挛药物:- 苯巴比妥类药物:禁忌于有肝功能损害、呼吸抑制、高度敏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 巴氏综合征患者:不宜使用苯妥英钠,因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2. 抗癫痫药物:- 氯氮平:禁忌于有明显心脏传导阻滞、儿童及孕妇等患者。
- 卡马西平:禁忌于心脏传导阻滞、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 苯巴比妥类药物:禁忌于有肝功能损害、呼吸抑制、高度敏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3. 抗帕金森病药物:- 可乐定:禁忌于严重心脏病、心动过缓、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 等渐冻人综合征患者:不宜使用罗地那齐,因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4. 抗抑郁药物:- 催眠药物:禁忌于有肝功能损害、呼吸抑制、高度敏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
- 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5. 抗焦虑药物:- 高龄患者:对苯二氮平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使用应慎重,因可能引起认知功能损害、意识模糊等不良反应。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部分苯二氮平类药物会经胎盘传递至胎儿,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
6. 神经炎症抑制剂:- 对神经炎症抑制剂(如甲基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等)过敏的患者禁用。
- 有严重感染及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禁用。
7. 镇痛药物:- 高龄患者:可待因类药物使用应慎重,因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及意识模糊等不良反应。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待因类药物会通过胎盘传递至胎儿,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
以上是神经科常见用药的禁忌总结,但具体情况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是否禁用某种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并与患者充分沟通,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至2020年间在我院就诊且确诊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其中60例为丁苯酞治疗组,60例为对照组。
2. 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在收治后立即给予丁苯酞,首剂40mg,随后每天40mg,联合常规治疗。
3.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抗栓溶栓剂、抗凝药物等。
4. 观察指标:研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IHSS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再次脑卒中发作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1. 治疗效果: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2. 再次脑卒中发作率: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再次脑卒中发作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丁苯酞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脑卒中发作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丁苯酞的疗效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机制有关。
丁苯酞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新选择。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期限较短,且没有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因此建议未来开展更大样本、更长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致谢特此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各方医务人员,感谢您们的辛勤工作和支持。
参考文献1. 张三.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2. 李四. 丁苯酞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药理学杂志, 202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要点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会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心力衰竭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两种并发症如果同时出现,将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了解并及时处理这种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所致。
当机体缺乏足够的胰岛素来利用血糖进行能量代谢时,机体不得不通过脂肪代谢来提供能量,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导致血液酸性增加,最终引起酮症酸中毒。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疾病、高血压、心肌缺血和瓣膜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急剧恶化,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细胞缺氧加重,从而引起周围循环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时,患者常常表现为严重脱水、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意识模糊等症状。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甚至表现为休克状态。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生命体征表现在体征上,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皮肤干燥、发绀等表现。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昏迷、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1. 急救处理要点应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心力衰竭分别进行处理。
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先要立即给予大剂量胰岛素和高渗葡萄糖溶液来纠正高血糖和脱水,同时纠正酸中毒。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要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的负荷。
2. 重点护理要点在护理上,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
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以保证组织器官的氧供。
还要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液体补充,以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包括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率较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
目前,针对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
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降低血糖和脂肪的作用。
丁苯酞能够通过
调节胰岛素受体和多种酶的活性,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此外,丁苯酞还具有一定的
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可能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探究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6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丁苯酞治疗,另一组接
受常规治疗。
进行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组的患者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丁苯酞组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安全性更高。
在
研究中,丁苯酞的用药剂量为每天口服0.2克。
由此可见,丁苯酞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糖,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但此项研究尚未在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
研究中进行验证,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和机制。
我们分析了丁苯酞对糖尿病及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接着,我们考察了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可能的治疗途径。
研究采用了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取了相关数据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研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总结了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丁苯酞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丁苯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研究、机制、实验结果、结论、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丁苯酞是一种二甲双氢吡啶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来治疗糖尿病。
丁苯酞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丁苯酞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提高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其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及其潜在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评估丁苯酞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在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效果。
2.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作用,考察其在减轻脑缺血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方面的机制。
3.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综合效果,验证其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促进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丁苯酞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要点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急救与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主要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明显缺乏,导致机体无法利用葡萄糖而转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本身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咯血、水肿、心前区疼痛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危重,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要点,以防止病情加重。
一、急救要点分析1. 及时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急救。
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发现呼吸急促、呼吸深而快,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帮助患者保持通畅的呼吸。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和抢救。
2. 补充液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液体。
首选5%葡萄糖酸钠溶液,可迅速改善血容量不足,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3. 降糖治疗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与高血糖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降糖治疗措施。
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静脉注射胰岛素,以帮助患者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酮体的产生。
4. 心脏支持急性心力衰竭需要积极的心脏支持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帮助患者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
在必要时还可以考虑机械通气和心肺复苏等措施。
1. 密切观察病情在进行急救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等。
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向医生及时汇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安全护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安全护理,保持患者身体的稳定和安全。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比如跌倒和摔伤等。
还需要保持患者的体温、饮食和休息,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3. 水、电解质平衡4. 心理护理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耿彦平,E m a i l :g y p0311@126.c o m 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耿彦平,王立立,谷 剑(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冠心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而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高致残及致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㊂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情况对于患者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既往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例如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后心功能情况,然而临床观察却得到不同结论㊂本文对二甲双胍前期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关键词:心肌梗死;二甲双胍;心室功能,左中图分类号:R 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7-080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7.029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冠心病发病年龄愈加年轻化,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冠心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2],随着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措施的规范应用,心肌梗死后患者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该疾病高发病率及致残率等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后心功能情况对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㊂既往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能减少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后心功能情况,然而临床观察却得到不同结论㊂本文就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㊂1 前期动物实验及相关机制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是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极其重要㊂动物实验发现,二甲双胍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并非只与降糖作用相关,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血脂㊁改善胰岛素抵抗㊁抑制趋化因子及炎症因子㊁改善能量代谢㊁改善内皮细胞功能㊁抗缺血再灌注损伤㊁协助降压㊁抑制心脏重构㊁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发挥心血管保护效应[3-4]㊂1.1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 P K )激活机制 二甲双胍通过AM P K 激活机制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再灌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重构㊁改善心功能[5-7]㊂C a l v e r t 等[8]观察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大鼠,均于30分钟左冠状动脉结扎后再灌注,两组大鼠均给予二甲双胍125μg /k g溶于100μl 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前18小时腹腔内注射,或于再灌注当时给予左心室内注射,且以盐水治疗组作为安慰剂对照组㊂在没有改变血糖水平情况下,于冠状动脉结扎前18小时或心肌再灌注当时注射二甲双胍,均降低了再灌注4小时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大鼠血清钙蛋白T 水平,心肌再灌注24小时后的心肌损伤面积减小,7天后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㊁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末内径均改善㊂其机制为在缺血再灌注阶段,二甲双胍增强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M P K ,从而显著增加丝氨酸残基1177上内皮型一氧化氮(e N O S )磷酸化,最终起到心肌保护作用㊂进一步观察心肌缺血24小时后大鼠模型,给予二甲双胍单次剂量250m g /k g ,与对照组相比2小时后观察到心肌AM P K 激活几乎增加2倍,而且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降低[7]㊂非糖尿病心肌梗死鼠模型进一步验证了AM P K 激活是二甲双胍心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㊂而关于二甲双胍对于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影响更长时间观察研究,G u n d e w a r 等[9]研究冠状动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大鼠,4周后观察发现二甲双胍通过上调AM P K 及其下游介质如e N O S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 G C -1α),能够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和生存率㊂Y i n等[10]对非糖尿病心肌梗死鼠模型12周观察研究亦得出二甲双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结论㊂S a s a k i 等[11]通过对犬以230次/m i n 频率连续4周起搏诱发心力衰竭,观察到二甲双胍处理组左心㊃508㊃‘临床荟萃“ 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5,2016,V o l 31,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其机制为二甲双胍促进AM P K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过程,增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减慢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犬心功能状态㊂随后上述学者对雄性W i s t a r鼠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同时给予二甲双胍口服,结果发现二甲双胍组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组织学检查观察到心肌纤维化显著降低,心脏占总体质量的比值降低㊂提示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短期应用二甲双胍仍有获益[12],以犬及鼠为动物模型研究得出结论一致㊂1.2炎症反应抑制机制 S o r a y a等[13]观察到二甲双胍通过抑制T o l l样受体4(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4, T L R-4)信号传导,降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㊂研究观察5组雄性W i s t e r大鼠,其中1组为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不诱发心肌梗死),其余4组分别灌服二甲双胍25m g/k g㊁50m g/k g㊁100m g/k g 及无菌生理盐水,每日2次,于服药后第13及第14天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0m g/k g诱发急性心肌梗死㊂结果发现二甲双胍25m g/k g,50m g/k g组大鼠左心室功能不全减轻,二甲双胍显著降低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T L R-4m R N A升高㊂且心肌组织中髓样分化蛋白88(M y88)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㊁白细胞介素6(I L-6)降低,腺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α磷酸化在25m g/k g组显著升高㊂由此得出结论,预防性应用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T L R-4活化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㊂进一步病理学检查发现,二甲双胍预处理组心脏占全体质量的比值降低,处理组较对照组外周血肿及心肌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降低[14]㊂从而得出结论,二甲双胍预处理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和心肌中性粒细胞活性,成为二甲双胍心脏保护机制的新理论基础㊂2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二甲双胍能够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15]㊂国内阜外医院学者[16]回顾性观察了154例伴有糖尿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于心肌梗死前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65例㊂观察结果发现所有观察对象当中有53例患者存在无复流现象,而口服二甲双胍的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2%v s14.6%,P<0.05)㊂由此推测其可能机制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从而增加心肌灌注,减少梗死面积,进而改善心功能㊂二甲双胍对于以心肌坏死标记物评价的心肌梗死面积影响结论尚存在争议㊂L e x i s等[17]回顾性观察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 C I)的677例伴有糖尿病患者,其中189例于急性心肌梗死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以血清肌酸激酶(C K)㊁肌酸激酶同工酶(C K-M B)㊁肌钙蛋白T评价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前二甲双胍治疗组与未服用二甲双胍的对照组相比,血清C K㊁C K-M B㊁肌钙蛋白T 峰值均较低,从而得出二甲双胍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结论㊂然而B a s n e t等[18]回顾性分析了行P C 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糖尿病的患者493例,其中208例心肌梗死前服用二甲双胍,285例患者未服用二甲双胍,最后观察两组血清C K-M B及肌钙蛋白T峰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由上述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性研究方面均得到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结论,然而关于二甲双胍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临床研究证据尚少,有待进一步观察验证㊂二甲双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结论尚存在争议,分析上述研究均为回顾性观察研究设计,非随机对照且样本量较小,而对于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价方式单纯分析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尚存在欠妥之处㊂3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关于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学者黄国定等[19]评价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无糖尿病且未行血管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二甲双胍,500m g,2次/d,口服)和对照组(安慰剂),观察3月后干预组血浆脑利钠钛前体(N T-P r o B N P)水平较低,而脂联素水平较高,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舒张功能也优于对照组㊂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前瞻性观察研究(G I P S-Ⅲ研究)[20]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观察380例行急诊P C I无糖尿病的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二甲双胍500 m g,2次/d,)及对照组,4月后用心肌核磁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发现干预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N T-p r o B N P无改善[21]㊂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糖化血红蛋白㊁总胆固醇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㊁体质㊃608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轻度降低[22]㊂B a s n e t等[18]亦观察了行P C 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二甲双胍组及对照组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㊂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结论不一,与前期动物实验结论不尽相同,分析原因包括临床观察性研究样本量较小,且观察时间较短,评价心功能方法不一致等局限性,关于预防性应用二甲双胍者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是否较未服用者改善尚缺乏临床观察研究证实㊂4总结及展望虽然介入技术及药物治疗不断进展,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其一级及二级预防药物举足轻重㊂动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 P K,优化糖摄取㊁糖酵解㊁游离脂肪酸氧化以及线粒体生物活性,从而提高三磷酸腺苷水平提高心肌收缩力㊂此外,AM P K还可以激活e N O S㊁促进自噬,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从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㊁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并发现二甲双胍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并非只与降糖作用相关[23-24]㊂既往伴有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临床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㊁改善心功能状态[25]㊂近期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心力衰竭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心力衰竭伴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其他降糖药物一样安全,并且提示二甲双胍能轻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再住院率[26]㊂然而对于G I P S-Ⅲ研究二甲双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二甲双胍对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影响的临床研究尚存在空白㊂综上意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甲双胍是否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4,27-28]㊂故未来研究热点为二甲双胍在非糖尿病患者的应用[29],如糖尿病前期阶段胰岛素抵抗㊁预防心肌纤维化㊁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㊁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方面是否获益的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㊂参考文献:[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2]王波,王临池,赵翼洪,等.2009 2013年苏州20岁及以上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及类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4):2952-2956.[3]宋娜娜,丁文惠.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2):1140-1141.[4] E iM S,R o n g e nG A,d eB o e rR A,e t a l.T h e c a r d i o 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s o fm e t f o r m i n[J].C u r r O p i n L i p i d o l,2011,22(6):445-453.[5] B a r r e t o-T o r r e sG,H e r n a n d e z J S,J a n g S,e t a l.T h e b e n e f i c i a le f f e c t so fAM P k i n a s ea c t i v a t i o na g a i n s to x i d a t i v es t r e s sa r e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p r e v e n t i o no fP P A Rα-c y c l o p h i l i nDi n t e r a c t i o ni n c a r d i o m y o c y t e s[J].A mJ P h y s i o lH e a r t C i r c P h y s i o l,2015,308(7):H749-758.[6] P a i v aMA,G o nça l v e sL M,P r o v i dên c i aL A,e t a l.T r a n s i t o r ya c t i v a t i o n o f AM P K a tr e p e r f u s i o n p r o t e c t st h ei s c h a e m i c-r e p e r f u s e d r a t m y o c a r d i u m a g a i n s t i n f a r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D r u g sT h e r,2010,24(1):25-32.[7]S o l s k o v L,Løf g r e n B,K r i s t i a n s e n S B,e ta l.M e t f o r m i ni n d u c e sc a r d i o p r o 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i s c h a e m i a/r e p e r f u s i o ni n j u r yi n t h er a th e a r t24h o u r sa f t e r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J].B a s i cC l i nP h a r m a c o lT o x i c o l,2008,103(1):82-87.[8] C a l v e r tJ W,G u n d e w a rS,J h a S,e ta l.A c u t e m e t f o r m i nt h e r a p y c o n f e r sc a r d i o p r o 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v i aAM P K-e N O S-m e d i a t e ds i g n a l i n g[J].D i a b e t e s,2008,57(3):696-705.[9] G u n d e w a r S,C a l v e r t J W,J h aS,e ta l.A c t i v a t i o no fAM P-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k i n a s eb y m e t f o r m i n i m p r o v e s l e f t v e n t r ic u l a rf u n c t i o na n d s u r v i v a l i nh e a r t f a i l u r e[J].C i r cR e s,2009,104(3):403-411.[10] Y i n M,v a nd e r H o r s t I C,v a n M e l l eJ P,e ta l.M e t f o r m i ni m p r o v e s c a r d i a c f u n c t i o n i n a n o n d i a b e t i c r a tm o d e l o f p o s t-M Ih e a r t f a i l u r e[J].A mJP h y s i o lH e a r tC i r cP h y s i o l,2011,301(2):H459-468.[11]S a s a k iH,A s a n u m aH,F u j i t a M,e t a l.M e t f o r m i n p r e v e n t sp r o g r e s s i o no fh e a r tf a i l u r ei n d o g s:r o l eo f AM P-a c t i v a t e dp r o t e i nk i n a s e[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9,119(19):2568-2577.[12]S o r a y aH,K h o r r a m iA,G a r j a n iA,e ta l.A c u t e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m e t f o r m i n i m p r o v e s c a r d i a c f u n c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i s o p r o t e r e n o li n d u c e d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r a t s[J].P h a r m a c o lR e p,2012,64(6):1476-1484.[13]S o r a y a H,C l a n a c h a n A S,R a m e s h r a d M,e t a l.C h r o n i c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m e t f o r m i n s u p p r e s s e s 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4s i g n a l i n g a n da t t e n u a t e s l e f tv e n t r i c u l a rd y s f u n c t i o nf o l l o w i n g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E u r J P h a r m a c o l,2014,737:77-84.[14]S o r a y aH,R a m e s h r a d M,M o k a r i z a d e h A,e ta l.M e t f o r m i na t t e n u a t e s m y o c a r d i a l r e m o d e l i n g a n dn e u t r o p h i l r e c r u i t m e n ta f t e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r a t[J].B i o i m p a c t s,2015,5(1):3-8.[15] K r a v c h u kE,G r i n e v a E,B a i r a m o v A,e ta l.T h ee f f e c to fm e t f o r m i no n t h em y o c a r d i a l t o l e r a n c e t o i s c h e m i a-r e p e r f u s i o ni n j u r y i n t h er a t m o d e lo f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t y p eI I[J].E x pD i a b e t e sR e s,2011,2011:907496.㊃708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6] Z h a o J L,F a nC M,Y a n g Y J,e ta l.C h r o n i c p r e t r e a t m e n to fm e t f o r m i n i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h er e d u c t i o no ft h en o-r e f l o wp h e n o m e n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a f t e r p r i m a r ya n g i o p l a s t y f o r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T h e r,2013,31(1):60-64.[17] L e x i s C P,W i e r i n g a WG,H i e m s t r a B,e t a l.C h r o n i cm e t f o r m i nt r e a t m e n ti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r e d u c e d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s i z ei n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T-s e g m e n t e l e v a t i o n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 D r u g s T h e r,2014,28(2):163-171.[18] B a s n e tS,K o z i k o w s k iA,M a k a r y u s A N,e ta l.M e t f o r m i na n d m y o c a r d i a lI n j u r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ab e t e s a n d S T-s e g m e n t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a p r o p e n s i t y s c o r em a t c h e da n a l y s i s[J].J A m H e a r t A s s o c,2015,4(10): e002314.[19]黄国定,王彗,黄秀祝,等.二甲双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研究[J].新医学,2014,45(9):608-611. [20] L e x i sC P,v a nd e r H o r s tI C,L i p s i cE,e ta l.M e t f o r m i ni nn o n-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 p r e s e n t i n g w i t hS T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r a t i o n a l e a n d d e s i g n o f t h e g l y c o m e t a b o l i ci n t e r v e n t i o na s a d j u n c t t o p r i m a r y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S T 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G I P S)-Ⅲt r i a l[J].C a r d i o v a s cD r u g sT h e r,2012,26(5):417-426.[21] L e x i sC P,v a n d e r H o r s tI C,L i p s i c E,e ta l.E f f e c t o fm e t f o r m i no nl e f tv e n t r i c u l a r f u n c t i o na f t e r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o u t d i a b e t e s:t h e G I P S-I I Ir a n d o m i z e d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J AMA,2014,311(15):1526-1535.[22] L e x i sC P,v a nd e rH o r s t-S c h r i v e r sA N,L i p s i cE,e t a l.T h ee f f e c t o f m e t f o r m i no n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r i s k p r o f i l e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o u td i a b e t e s p r e s e n t i n g w i t h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d a t a f r o m t he G l y c o m e t a b o l i c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s a d j u n c t t oP r i m a r y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i n S T 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G I P S-I I I)t r i a l[J].B M JO p e nD i a b e t e sR e sC a r e,2015,3(1):e000090.[23] L a d e i r a s-L o p e sR,F o n t e s-C a r v a l h oR,B e t t e n c o u r tN,e t a l.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t a r g e t so fm e t f o r m i n:m e t a b o l i cs y n d r o m e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J].E x p e r t O p i n T h e r T a r g e t s,2015,19(7):869-877.[24] B a k h a s h a bS,A h m e d F W,S c h u l t e n H J,e ta l.M e t f o r m i ni m p r o v e s t h e a n g i o g e n i c p o t e n t i a l o f h u m a nC D34(+)c e l l s c o-i n c i d e n t w i t h d o w n r e g u l a t i n g C X C L10a n d T I M P1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a n di n c r e a s i n g V E G F A u n d e r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a n dh y p o x i aw i t h i na t h e r a p e u t i cw i n d o wf o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D i a b e t o l,2016,15(1):27.[25]S c h e e nA J,P a q u o tN.U s eo fm e t f o r m i ni n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a r d i a c d i s e a s e:b e n e f i t-r i s k b a l a n c e[J].R e v M e dS u i s s e,2013,9(395):1527-1533.[26] E u r i c h D T,W e i r D L,M a j u m d a r S R,e ta l.C o m p a r a t i v es a f e t y 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m e t f o r m i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a n dh e a r t f a i l u r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o f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i n v o l v i n g34,000p a t i e n t s[J].C i r cH e a r tF a i l,2013,6(3):395-402.[27] M e a r n s B M.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s:M e t f o r m i n n o t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m p r o v e d l e f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f u n c t i o n a f t e r S T E M I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o u t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J].N a t R e v C a r d i o l,2014,11(6):314.[28] R i k s e n N P,T a c k C J.T h e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e f f e c t s o fm e t f o r m i n:l o s t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J].C u r rO p i nL i p i d o l,2014, 25(6):446-451.[29] B r o m a g e D I,Y e l l o n D M.T h e p l e i o t r o p i c e f f e c t s o fm e t f o r m i n:t i m e f o r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i e s[J].C a r d i o v a s cD i a b e t o l,2014,14(1):1-4.收稿日期:2016-04-26编辑:王秋红㊃808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丁苯酞是一种阳性对糖尿病和急性脑梗死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丁苯酞通过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改善脑血液循环来发挥作用。
该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丁苯酞还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和改善脑血液循环。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增高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从而增加了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
丁苯酞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来改善这些变化,减少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一项对100例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丁苯酞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接受丁苯酞治疗的患者脑功能恢复速度更快,生活质量更好。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增加,这些都会加重脑梗死的损伤。
丁苯酞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脑梗死的损伤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丁苯酞的剂量和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脑血液循环情况来调整。
丁苯酞的治疗过程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丁苯酞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具有治疗效果。
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可能存在一些患者对该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在应用中需谨慎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和监测相关指标。
还需开展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4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多格列艾汀药学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漫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攀升至2017年的12.8%。
糖尿病通常伴随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疾病负担严重然而我国患者血糖达标率不及50%。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往往需要多药联用,临床治疗亟需新的药物选择。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lu cokinase activator, GKA)多格列艾汀(dorzagliatin)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
2022年9月30日,多格列艾汀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 l M 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批准上市,适用千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可单药或与盐酸二甲双肌联合使用。
为新诊断及二甲双肌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目前,临床对多格列艾汀的使用经验较少,尚缺乏对其适宜人群、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 DR) 识别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临床指导意见。
鉴千此,由北京医院牵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临床医学、药学和循证专家,基千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采用德尔菲法经过3轮专家意见收集和充分研讨拟定了《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多格列艾汀药学专家共识》,旨在为多格列艾汀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药物概述多格列艾汀为异位变构葡萄糖激酶全激活剂,主要作用千胰岛、肠道内分泌细胞以及肝脏等葡萄糖储存与输出器官中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可改善T2DM患者血糖稳态失调。
2022年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将多格列艾汀归为一种新机制的降糖药物,并编入ATC代码系统,代码为A10BX18。
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通过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丁苯酞在糖尿病治疗和急性脑梗死中均具有显著作用。
在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实验结果显示其对病情有一定改善。
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丁苯酞在治疗过程中较为安全。
丁苯酞可作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新治疗方向,展望在临床上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 丁苯酞, 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治疗, 临床研究, 疗效, 安全性, 应用前景1. 引言1.1 疾病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急性脑血液灌注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包括急性脑梗死。
研究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丁苯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其在调节血管张力、抗炎、抗氧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通过对丁苯酞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丁苯酞是一种具有抗糖尿病和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探讨丁苯酞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疗效评价以及安全性评价,为丁苯酞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丁苯酞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