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11(物称与人称)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35
英汉主语差异研究---“物称”与“人称”摘要:英语句子较常用物称表达法,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件以客观的口吻进行呈现,相较之,汉语句子常用人称表达法,常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本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主语选择倾向,并指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确保译文既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又保持原文的表现力。
关键词:物称,人称,有灵主语,无灵主语,翻译策略一、汉英主语特点对比及原因分析句子的主语可以分为“物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和“人称主语”( personal subject)两种类型。
所谓“物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物”;所谓“人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人”。
以“物”为主语的句子称为“物称主语句”;以“人”为主语的句子称为“人称主语句”。
英语主语倾向于物称化表达,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做主语,而汉语主语则更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是主语之首选。
从有无生命角度划分,句子主语可分为有灵主语和无灵主语。
有灵主语是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名称充当主语,如:student, teacher, doctor等。
无灵主语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表示概念的抽象名词所充当的名词,如:sight, success,darkness等。
英语的物称倾向反映了西方人的客体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形式逻辑和盛行于16至18世纪欧洲的理性主义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人善于用逻辑和理性思维进行思考,同时,他们推崇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认知的主要对象,必须充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自然和人类同等重要。
与之相比,汉语的人称倾向反映了汉语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行为或状态。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oneness between manand nature)”,强调“事在人为”、“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主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文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
lecture的意思用法大全lecture有演讲,训斥,教训的意思。
那你们想知道lecture的用法吗?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了lecture的用法,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lecture的意思n. 演讲,训斥,教训vi. 作演讲vt. 给…作演讲,教训(通常是长篇大论的)变形:过去式: lectured; 现在分词:lecturing; 过去分词:lectured;lecture用法lecture可以用作名词lecture主要指教育性或学术性“演讲”,引申可指“冗长的训斥或责备”。
lecture是可数名词,其后接介词on或about ,意为“关于…的演讲”“就…做演讲”“因…训斥或责备某人”。
lecture作“讲演,讲课”解时,是不及物动词。
说“讲授某课程”时常与介词on连用,说“在某地讲演”时常与介词at〔in〕连用。
lecture用作名词的用法例句She ran over her notes before giving the lecture.她讲课前把讲稿匆忙看了一遍。
His lecture covered various aspects of language.他的讲课涉及到语言诸方面的问题。
They could not follow the lecture.他们听不懂这次演讲。
lecture可以用作动词lecture作“讲演,讲课”解时,是不及物动词。
说“讲授某课程”时常与介词on连用,说“在某地讲演”时常与介词at〔in〕连用。
lecture也可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向…讲演,给…讲课”,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lecture还可作“责怪”“教训”“训斥”解,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因…而受到训斥”可说lecture sb for n./v -ing。
lecture用作动词的用法例句It was a shame for me to be lectured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当着整个班级的面被训斥了一顿,真让我感到羞辱。
英语语法讲堂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详解英语语法讲堂——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详解人称代词是指用来代替特定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用于表达说话人、听话人或提及的人或事物。
物主代词则用于表示所有权或隶属关系。
本文将详细讲解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的用法和分类。
一、人称代词的分类: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形式、宾格形式和所有格形式。
1. 主格形式:主格形式的人称代词用于句子的主语位置,表示执行动作或是起到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
例如:I(我)、you(你)、he(他)、she(她)、it(它)、we (我们)、they(他们/她们/它们)。
2. 宾格形式:宾格形式的人称代词用于句子的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受害者。
例如:me(我)、you(你)、him(他)、her(她)、it(它)、us(我们)、them(他们/她们/它们)。
3. 所有格形式:所有格形式的人称代词用于表示所有权或隶属关系。
例如:my(我的)、your(你的)、his(他的)、her(她的)、its(它的)、our(我们的)、their(他们/她们/它们的)。
二、物主代词的分类:物主代词也分为主格形式、宾格形式和所有格形式。
1. 主格形式:主格形式的物主代词用于修饰名词时,表示该名词的所有者。
例如:mine(我的)、yours(你的)、his(他的)、hers(她的)、its(它的)、ours(我们的)、theirs(他们/她们/它们的)。
2. 宾格形式:宾格形式的物主代词用于作宾语,表示行为的受害者或接受者,常和介词连用。
例如:mine(我的)、yours(你的)、his(他的)、hers(她的)、its(它的)、ours(我们的)、theirs(他们/她们/它们的)。
3. 所有格形式:所有格形式的物主代词用于修饰名词时,表示该名词的所有者。
例如:my(我的)、your(你的)、his(他的)、her(她的)、its(它的)、our(我们的)、their(他们/她们/它们的)。
lecture的意思用法大全lecture有演讲,训斥,教训的意思。
那你们想知道lecture的用法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lecture的用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lecture的意思n. 演讲,训斥,教训vi. 作演讲vt. 给…作演讲,教训(通常是长篇大论的)变形:过去式: lectured; 现在分词:lecturing; 过去分词:lectured;lecture用法lecture可以用作名词lecture主要指教育性或学术性“演讲”,引申可指“冗长的训斥或谴责”。
lecture是可数名词,其后接介词on或about ,意为“关于…的演讲”“就…做演讲”“因…训斥或谴责某人”。
lecture作“讲演,讲课”解时,是不及物动词。
说“讲授某课程”时常与介词on连用,说“在某地讲演”时常与介词at〔in〕连用。
lecture用作名词的用法例句She ran over her notes before giving the lecture.她讲课前把讲稿匆匆看了一遍。
His lecture covered various aspects of language.他的讲课涉及到语言诸方面的问题。
They could not follow the lecture.他们听不懂这次演讲。
lecture可以用作动词lecture作“讲演,讲课”解时,是不及物动词。
说“讲授某课程”时常与介词on连用,说“在某地讲演”时常与介词at〔in〕连用。
lecture也可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向…讲演,给…讲课”,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lecture还可作“责备”“教训”“训斥”解,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因…而受到训斥”可说lecture sb for n./v -ing。
lecture用作动词的用法例句It was a shame for me to be lectured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当着整个班级的面被训斥了一顿,真让我感到羞辱。
英汉语言对比—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作者:卢庆玲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历来是各界学者备受关注的领域,二者源自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自然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千差万别,想要学好外语,必然要对其特点进行了解。
本文就英汉语言中物称与人称做主语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其成因和在语句表达中的体现进行了探讨,以期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物称主语;人称主语;英汉对比思维方式是语言形成的机制之一,语言也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语言表达形式反之也会影响着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源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表达上自然有所差异。
英语民族重理性,重距离意识;汉民族重悟性,重参与意识。
因而在表达中,英文强调物称,即采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如实物、抽象的概念等等。
而汉语强调人称,即采用表示人或生命的名词做主语。
一、形成物称与人称语言特点的原因汉族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及“物我合一”的思维境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指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性,最富人文意识,最富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人本文化。
”能具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中国原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看天气、自然环境决定产出和生产量的时代背景下,“天”就是所谓的外在客观条件,而“人”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反观西方文化追崇“物我二分”的宇宙观,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晚学盲言》中写道“西方人马可波罗初来中国,作为游记,所述即偏在物不在文,西方人读其述,疑其虚构不实,则对中国物质成就,尚知景慕可知”。
西方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西方人对于物质格外重视;此外,西方人看重逻辑抽象、思维等方面,因此形成了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的思维境界。
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表现形式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英语与汉语中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导向使得很多中文句子中都以人为主语,习惯性的从人的角度来描述事物,当人称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2021年47期总第591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 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本文对英汉语物称与人称倾向的表现形式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两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差异导致了英汉物称与人称倾向的不同,并进一步指出在语言学习中注意思维模式的差异将增进学习效果,并能使语言学习者尽可能地克服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物称;人称;思维模式;对比【作者简介】江敏(1981.12-),女,江苏镇江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一、引言语言既是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人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当中,思维影响和制约着语言。
“以一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会自然约定以某种方式认识和思考世界,在对现实(物质的或社会的)进行反映时,他们以特定的思维模式选择词语与安排句式并加以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在物称和人称倾向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在语言学习中培养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对目的语的学习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二、英语物称倾向和汉语人称倾向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因此汉语经常用表示“人”的词组或短语作主语。
而英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客体意识,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
这两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可以总结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英语物称倾向和汉语人称倾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英语物称倾向和汉语人称倾向的对比分析 文/江 敏b. *He [sat, came in, ate, and opened the door]. 他坐下,进来,吃东西,然后打开门。
在(5a)中,连接元素的顺序与行动是相互紧密相关联的。
因为这四个动词代表了一系列的动作,而且这一系列动作是有时间顺序的,一个人必须要先“打开门,才能进来,进来之后才能坐下开始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