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称与人称
- 格式:ppt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31
英汉主语差异研究---“物称”与“人称”摘要:英语句子较常用物称表达法,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件以客观的口吻进行呈现,相较之,汉语句子常用人称表达法,常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本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主语选择倾向,并指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确保译文既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又保持原文的表现力。
关键词:物称,人称,有灵主语,无灵主语,翻译策略一、汉英主语特点对比及原因分析句子的主语可以分为“物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和“人称主语”( personal subject)两种类型。
所谓“物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物”;所谓“人称主语”,即句子的主语是“人”。
以“物”为主语的句子称为“物称主语句”;以“人”为主语的句子称为“人称主语句”。
英语主语倾向于物称化表达,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做主语,而汉语主语则更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是主语之首选。
从有无生命角度划分,句子主语可分为有灵主语和无灵主语。
有灵主语是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名称充当主语,如:student, teacher, doctor等。
无灵主语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表示概念的抽象名词所充当的名词,如:sight, success,darkness等。
英语的物称倾向反映了西方人的客体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形式逻辑和盛行于16至18世纪欧洲的理性主义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人善于用逻辑和理性思维进行思考,同时,他们推崇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认知的主要对象,必须充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自然和人类同等重要。
与之相比,汉语的人称倾向反映了汉语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行为或状态。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oneness between manand nature)”,强调“事在人为”、“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主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文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
英汉对比研究之人称与物称13级师范3班豆康丽131140943014摘要:由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区别,英语中的常用物称表达法,既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既英语重物称,汉语种人称。
关键词:英汉翻译,物称,人称英汉物称与人称的语言形式及差异(1)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英语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话汉语则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连.2010.105页)例1: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my father.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
例2: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this courtyard and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stickling down my cheek.(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
析: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而汉语常用人称主语,上述例1中,用“it”这一非人称主语来充当句子的主语,而汉语常常使用人称主语,因此,在英文译文中将“我”放到主语位置,从而体现了汉语重人称的做法;在例2中,英文例句使用“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这一非人称主语作为这句话的主语,但在汉语译文中习惯将人称主语“我”放到主语位置,另外“and”后的“thought of grandma”也为非人称主语,但在译文中译为“我想起”这一做法也体现了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2)英语这类非人称主语句采用“无灵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而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