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

1.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上二句点出别离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诸葛亮故居建有武侯祠,内有一联云:“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这里面暗含杜甫《蜀相》里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4.________ __ ___,_______ _ 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归园田居》)5.,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7题。(18分,前4小题每题3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

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节

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

B.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厚:丰厚。

C.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

D.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疲惫不堪。

1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

..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千里之秦 B. 以四无事

C. 以为

..以当秦兵..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

13.下列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

B.将韩魏两国让秦国去收拾,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C.用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

D.将韩魏两国交给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息。

14.下列对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不懂得采用厚韩亲魏以摈秦的策略。

B. 天下诸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已自困矣。

C. 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合力抗秦,却自相残杀,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D. 千里之秦,过于强大,而韩魏又不能独当秦,因而六国不免于亡。

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5.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1分)

翻译:

16.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2分)

翻译:

17.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

翻译: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8.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19.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2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14分)

石钟山寻古

幼时读苏轼的《石钟山记》,那号称“江湖之奇胜”的石钟山便令我神往,而使我更感兴趣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了。我终于有幸探访了它。

一上山,我便用爬山的竹杖到处敲敲点点,想听到石钟山的清韵,发现一点千古奥秘。

早在《水经注》一书中,即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论名。以声论名者,也其说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风吹浪起,水石相击,声好洪钟;唐代李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击之,其音“清越”,于是乎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一次携其子苏迈月夜泛舟绝壁之下,深入勘察,发现绝壁下多穴,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声如洪钟,以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于是作著名的《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的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的立底细囿于固陋,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水经》、《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地理著作,作者郭璞、郦道元则可说是著名的学问家。苏轼敢于冒犯权威,我十分佩服,由怀疑而驾小舟来实地考察,并得出当时人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尤其使人佩服。我从江山一览亭西出月亮门,急切切地走到矶头石。据说,苏轼夜探石壁就在这下面。我探身俯瞰,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船儿往来其上,漂漂摇摇,如儿时纸叠的玩具一般。微风吹过,湖水撞击石壁,果然有窾坎镗鞳声,以竹杖击石,亦坎坎然,其音清亮悦耳,当年苏轼父子夤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头上怪石嶙峋,四周淫风袭人,阴森可怖,定然感到阵阵惶悚。如果有猿鸟腾越,猝然滚下山石,会有生命之忧。但是,他为了揭开石钟山之谜,无所顾忌,有的只是弄清事实的良好愿望和追求真相的求实精神。

多少年来,我总为苏轼的这种行为所感动,而对苏轼的调查结果,也是深信不疑的。谁知后来读了明代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查,才知道,原来东坡先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全山皆空,如钟覆也,故得钟名”。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实,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