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联系大学生实际,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通过我们对知识的学习,我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社会中,我们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事物的客观规律,好好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反过来我们又不能一味的关注规律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是事物成功的首要前提。
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二者关系的学习和探讨。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以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如此,学习并非一日之功。
例如英语的学习的就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英语的学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每日的积累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们大学生如果想要在英语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成绩,必须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不要只靠考前突击,考前即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必将导致一个不理想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语学习方面努力把握客观的规律,在把握规律性的前提之下,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一味的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其中的客观规律性,必将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我们大学生活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大部分的人努力去寻找解决的努力的方法,也借鉴了许多前辈们的经验。
有些人通过了自己的不断奋斗和拼搏,最终克服了困难,得到了胜利的果实。
然而也有些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信心,甘于堕落,最终等待他的必将是失败的结局。
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他们都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吗?答案为不是的。
原因是有些人知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而有些人只不过是掌握了规律而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课序号:171 290607217 陈雪廷09级旅游管理2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性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得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里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机,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客观规律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的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例如,《三国》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风借箭,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充分的利用了风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还有“火烧赤壁”中,也一样利用了风向,击败曹操。
这就说明了,首先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并将主观意识参差到自然规律中,使自然规律向着自己有利的一面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使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人们正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这就证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再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正是由于不遵循社会规律,而只考虑主观意识才导致的么,美国的银行贷款问题也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人们资金还没有挣到手就已经消费出去了,这样导致了个人财政赤字,长久以往的个人的财政赤字导致银行财政赤字,就导致了金融危机。
人们主观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却违反社会了规律,就必然导致灾难。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
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其实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囊括了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必然性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发展之所以会有起有落,走向的对立把握在一定的规律内,这些规律就是客观的、自然的规律。
这些规律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人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范围内只能认识和遵循它们,从而尊重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要通过发挥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灵活地运用客观规律,不断把握它的发展规律,以实现积极的变革。
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要勇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从更为全面各方面的角度来客观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变革,让社会发展走在先进的正确的方向上.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调动人们主动性,成为实现变革的驱动力,把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合实践和理论,实现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只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它们,促进社会的变革,实现人们的美好前景。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软件一班的,,,。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面我将结合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展开我的讨论。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认识规律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利用它们来自觉地改造世界,这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
军事家就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孙武就写出了《孙子兵法》。
这是对战争规律的揭示,更是主观能动性的极佳证明。
在书中孙子运用了符合辩证法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以计而索其情”“处军相敌”“知己知彼”等等,这是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主动和充分地发挥,也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利用。
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而非浮于表面的东西,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艰苦的努力。
在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为了研究行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天文观测,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园过程中的视位置变化,积累了大量可靠的数据。
第谷去世后,他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留下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
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开定律”。
又如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学规律与他本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潜心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牛顿之所以因为被苹果砸到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与他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之所以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归根结底,也是他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克隆出了羊、蛙、牛等动物,甚至能够在小白鼠身上长出人的耳朵,但克隆技术,并没有违背遗传规律,相反,是人们创造性地利用遗传规律的结果。
在小白鼠身上长出人的耳朵,也不过是运用遗传学规律的结果。
规律的客观性的教案【篇一:教案】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含两个小标题:1、规律及其客观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前者是知识和理论的上铺垫;后者是纵深层面上的展开。
教学策略和方法总体上的程序是:通过经典案例导入通过实例辨识揭示规律的含义通过焦点话题认同规律是客观的道理通过典型案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总体上的策略是:小事导入,大事导出;低门槛进,高境界出。
关于规律的教学方法:实例辨识法,在辨识中理解概念。
关于规律客观性的教学方法:提出焦点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认同正确的观点。
关于关系的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步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动画片段:《一个女中学生的烦恼》故事。
故事梗概:女中学生路洁近来心里特别烦,常常一个人独处,想到伤心处有时甚至潸然泪下。
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路洁有一个挺丑的爸爸和一点也不美的妈妈,自己继承了父母的大部分缺点,长得十分对不起大家。
先前,她小,并不怎么在意;现在,长成大姑娘了,爱美之心越来越强烈。
看到漂亮的同学便充满羡慕,同时自己也很自卑。
她恨完爸爸恨妈妈,恨完上帝恨自己。
她好想去美容,可家里太穷。
她想退学,可实在舍不得。
她想躲开大家,可一个人的时候,苦恼更多。
提问:路洁为什么会很丑?回答:遗传。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回答:事物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讲授新课板书: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举四组例子:例1:(无机自然界):①苹果落地②水往低处流③地球绕日公转④任何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说明①②③是事物现象的联系,④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东西,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
结论:①②③不是规律,④是规律。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
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
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
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
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近年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一些现象观察和实验设计中,人们认识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可以完全分离的。
从思想活动的角度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原则,它是一种基本的规定,表现在思想活动中会受到客观规律性的影响和限制,从而使可行的思维活动产生出客观结果。
主观能动性一般指的是一个个体或一群人的目标、动机和思维的活动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我调整的手段,让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处理复杂的现实环境,从而实现目标和动机。
例如,一个团队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取得成功,他们会制定有效的计划,把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通过分工协作,最终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得非常强,当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时,可以使用有效的计划和配置,实现他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是生活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无所不在的特点,即每一个现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们形成了一个浩瀚而有性质的客观现实世界。
例如,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客观规律性发挥作用。
这种客观规律性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把握现实的办法,既可以从现象和结果入手,从而推求出基本的规律,也可以从规律出发,解释现象和实现目标。
从上面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影响着另一个。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客观规律性的发挥,才能实现目标,同时客观规律性也受到主观能动性的调整和促进,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识别客观规律性,把握主观能动性,并将两者结合得当,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要促进客观规律的发挥,从而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主观能动性,增强人们通过有效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各种社会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总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相互联系,只有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复杂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深入地把握其内在联系。
2、在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辨证思维的能力和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在觉悟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乡情教育,使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既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二、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原因。
难点: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趣味故事:“鹿死谁手”——孙手古代有一个皇帝,有一天他命令手下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员大将陪同他外出打猎,经过一番追逐,有一员大将的一只箭射中了一只鹿,但是,究竟是哪一员大将射中的,开始谁也不清楚。
这时候,皇帝叫大家先不要去看箭上刻写的姓氏,而要大家猜一猜是谁射中的。
于是,八员大将众说纷纭。
1、赵:“或者是王将军射中的,或者是吴将军射中的。
”2、吴:“不会是我射的,也不是王将军射的。
”3、钱:“如果这只箭正好射中鹿的头,那么肯定是我射中的。
”4、李:“即使这只箭正好射中了鹿的头上,也不可能是钱将军射的。
”5、周:“赵将军猜错了。
”6、王:“赵将军没有猜错。
”7、孙:“我可以断定是郑将军射中的。
”8、郑:“不是孙将军射中的。
”大将们猜完之后,皇帝命令赵将军把鹿身上的箭拔出来验看,证实八员大将中有三人猜对。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究竟鹿死谁手呢?上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哪四方面的表现?(提问)我们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谁你所愿,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
它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板书)(二)讲授新课1、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板书)所谓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部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把握思维的奥妙)二、物质与意识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求索真理的历程)三、实践与认识(认识论)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观点(联系观)(一)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之中。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主观能动性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自主、创造力等能动性,即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来改变自身和社会环境。
客观规律性是由客观现象、规律等所体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即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并根据实际情况、社会需要做出积极的行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例如,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科技发展的潜在规律是客观规律的体现。
只有人们不断地探索、尝试并改进他们的创造活动,才能带来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客观规律的发现。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的存在和发展也为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基础,根据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可以有的放矢地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实现主观能动性。
例如,国家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客观规律性因素的影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同时,客观规律也促进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展。
例如,创造科技发展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只有服从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的发展。
因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密不可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必须注重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积极创造出符合社会规律、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成果。
同时,应该认识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局限性,付诸行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总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只有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的社会,其规律性反映在每一个角落,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
在这样的规律环境下,无论是体制、体制外,经济体系、社会体系,还是个人人生,都要遵照相应的规律性运行,个人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实现自己的成就。
然而,个人拥有自身的能动性,能够对客观规律性有所维护和玩弄,个人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权利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把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某些客观规律之外的更深层的意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发展空间。
人的行为就具有了动态的特征,这里的客观规律指的是外部环境把握和支配个人行为的普遍规律性,而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为,求取自身利益,积极应对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的意志来处理问题,而主观能动性将会是人们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之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并非抵触关系,而是辅佐关系,一方面,人们要承认客观规律,通过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也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让主观能动性不能随意地滥用,维护文明发展秩序。
同时,主观能动性也是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精准把握自身的利他行为,也可以合理维护自身的利益,并且可以有效改进客观规律,使社会更加稳定发展。
因此,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并非抵触关系,而应该两相辅助,相互补充,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客观规律提供行为参照,把握和支配社会秩序,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进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客观规律,有效求取自身利益,实现文明发展。
只有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拥有行为参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
总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客观规律性支配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参照,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进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客观规律,更好地求取自身利益,实现文明发展。
浅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环境为例(学校:广南县第四中学校姓名:李武林)【摘要】生态文明就是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双方的关系。
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国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把坚持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形成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
要逐步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知自然价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让优化的环境塑造美丽国家。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深化“生态文明”一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念的新发展新突破,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了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思想。
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1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矛盾的关系。
在矛盾双方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中的万物,摆正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合理确定对自然界的索取和付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相处。
长期以来是人类伤害和污染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破坏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是人类毫无节制地索取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透支。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班级:商132 姓名:易晓东学号:201308020225
通过我们对知识的学习,我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社会中,我们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事物的客观规律,好好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反过来我们又不能一味的关注规律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是事物成功的首要前提。
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二者关系的学习和探讨。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以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如此,学习并非一日之功。
例如英语的学习的就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英语的学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每日的积累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们大学生如果想要在英语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成绩,必须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不要只靠考前突击,考前即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必将导致一个不理想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语学习方面努力把握客观的规律,在把握规律性的前提之下,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一味的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其中的客观规律性,必将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我们大学生活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大部分的人努力去寻找解决的努力的方法,也借鉴了许多前辈们的经验。
有些人通过了自己的不断奋斗和拼搏,最终克服了困难,得到了胜利的果实。
然而也有些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信心,甘于堕落,最终等待他的必将是失败的结局。
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他们都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吗?答案为不是的。
原因是有些人知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而有些人只不过是掌握了规律而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这种丧失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大学生非常常见的,许多人到了大学放弃了那可
拼搏的心,忘记了高中时许下的诺言,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丧失是非常可怕的,它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
因此可以看出,不仅仅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把握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宿命论的观点,又要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主义的观点。
不要相信自己努力一定成功,因为要遵循客观规律,要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到很好的境界。
也不要一味的听从规律的安排,要在考虑的规律的同时,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有所创新,不要总被规律所束缚。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事情的发展和个人主观意愿的协调和处理问题。
这样保证事情发展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