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CVC)的置管与维护
- 格式:ppt
- 大小:418.00 KB
- 文档页数:57
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与维护汇总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是一种通过人体静脉将导管插入至上腔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用于输注药物或液体、检测中心静脉压力、作为血液采样或血流动力学监测工具的方法。
本文将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和维护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技术1.确定导管插入部位:通常选择锁骨下静脉位,部分病例可选择颈内静脉或股静脉。
2.皮肤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洗手液等消毒导管插入部位及周围皮肤。
3.局部麻醉:使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如2%利多卡因沿途进行浸润麻醉。
4. 穿刺:使用Sterile Technique, 采用针刺法或者Seldinger法将导管插入静脉腔。
5.确认导管位置:导管插入后,通过X线等影像技术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并避免误导致心脏损伤。
6.修置固定带:将导管与皮肤固定,以防止移动和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要点1.日常观察:密切观察导管插入部位是否有红肿、渗出物等异常,及时发现并处理。
2.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带牢固可靠,避免导管因滑动而增加脱落和感染的风险。
3.皮肤护理:每日对导管插入部位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的发生。
4.导管互通:不得将导管与其他管路进行互通,避免交叉感染。
5.使用洗手液和手套:进行导管护理时务必采用洗手液洗手并配戴无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6.导管通畅性检查:定期检查导管是否畅通,可通过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是否有阻力或回抽血液。
7.拔除导管:拔除前需确认患者的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
在患者吸氧时,患者应换氧至面罩或其他方式。
三、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处理1.感染:导管插入部位常常是细菌感染的入口,常见细菌感染如皮肤红肿、渗脓等,可通过局部护理和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静脉血栓:插管后,导管内外静脉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可通过使用抗凝剂预防和治疗。
3.静脉损伤:导管插入时可能造成心脏、动脉和血管损伤,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相关症状,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CVC)的置管与维护一、CVC的置管方法在临床上,为了满足患者的输液、给药、营养支持等治疗需求,常常需要使用CVC。
CVC的置管方法有很多种,如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1.1 经颈内静脉置管的步骤医生会在患者颈部消毒后,用无菌巾包裹住皮肤,以防止感染。
然后,医生会用超声引导器定位颈内静脉的位置,并在预定位置穿刺。
穿刺成功后,医生会将导管插入体内,直至到达心脏。
医生会连接输液瓶或泵,开始输液或给药。
1.2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步骤锁骨下静脉置管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方法,需要在X线引导下进行。
医生会在患者锁骨下方消毒后,用无菌巾包裹住皮肤。
然后,医生会用超声引导器定位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并在预定位置穿刺。
穿刺成功后,医生会将导管插入体内,直至到达心脏。
医生会连接输液瓶或泵,开始输液或给药。
二、CVC的维护方法CVC置管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常见的维护方法包括换药、更换敷料、调整导管位置等。
2.1 换药换药是指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和消毒剂。
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更换一次敷料和消毒剂。
换药前,医生会先用无菌巾包裹住皮肤,然后用消毒剂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和敷料。
接着,医生会用无菌剪刀将旧敷料剪掉,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新的敷料。
医生会再次用消毒剂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和敷料。
2.2 更换敷料如果敷料破损或者污染严重,就需要及时更换。
更换敷料的方法与换药类似。
医生会用无菌巾包裹住皮肤,然后用消毒剂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和敷料。
接着,医生会用无菌剪刀将旧敷料剪掉,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新的敷料。
医生会再次用消毒剂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和敷料。
2.3 调整导管位置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如导管阻塞、感染等),导管的位置可能需要调整。
调整导管位置的方法包括旋转、拉动、推压等。
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医生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损伤导管或者患者的身体组织。
中心静脉导管(CVC)使用原则与维护流程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一种插入体内大静脉的导管,可用于输液、血液透析、血流动力监测、中心静脉压测定、给药等多种治疗和监测需求。
CVC使用原则和维护流程的规范化操作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心静脉导管(CVC)使用原则:1.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单腔导管、双腔导管或三腔导管。
2.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常见的插管部位有锁骨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插管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戴手套、消毒皮肤、使用无菌巾覆盖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注意导管尖端位置:在插管后,需通过X线或超声等方法确保导管尖端位置正确,以避免并发症发生,如心包填塞或血气胸等。
5.注意导管固定和固定物的选择:导管固定要牢固可靠,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
选择固定物要避免使用容易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物品,如粘贴式固定物要选择无菌透气性好的贴膜。
1.导管定期观察:对于已插管的患者,护士应定期观察导管,检查导管是否有松动、移位、堵塞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2.导管位置确认:每天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以确保导管尖端位置正确。
可以通过X线或超声等方法,根据机构操作规范执行。
3.导管位置标识:插管后需要在患者体表标记导管尖端位置,以便日常观察和维护。
4.导管换药:每日或每隔两天换药一次,包括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和固定物,保持导管部位清洁干燥。
5.导管闭管和连接:保持导管闭管状态,在需要连接输液、血液透析或抽血时才进行连接,避免导管和环境杂质的污染。
6.导管保持正压:对于以负压为原理的导管,应确保导管内有足够的负压,避免导管堵塞。
7.导管清洁和冲洗:定期进行导管清洁和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抗菌液,以减少导管内的细菌滋生和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