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52.43 KB
- 文档页数:7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摘要亚健康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未病先防”的阶段。
在亚健康阶段,人体机能逐渐下降,但并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
近年来,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亚健康概述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状态,它不同于疾病,也不同于健康。
亚健康通常被描述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轻微缺陷或不适感。
这种状态可能是缺乏足够的锻炼、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环境卫生差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亚健康状态下,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但并无特定疾病的表现。
中医理论认为,亚健康是一种未病先防的状态,提前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精神调节等手段进行干预,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亚健康中医证候学是一门研究亚健康状态中相应的中医证候的学科。
该学科旨在通过中医诊断理论和方法,识别亚健康状态中的体证、脉证和舌证,从而指导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
亚健康中医证候的特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特点是:症状轻、病程长、慢性化、可逆性。
亚健康状态下,人体机能下降缓慢,症状不明显,但进而形成的疾病风险较高。
因此,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关注。
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旨在通过观察体、脉、舌的变化,判断亚健康状态的特征和亚健康证候类型。
常见的亚健康中医证候有肝肾阴虚、脾虚、气虚、血瘀等。
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措施一般包括营养调理、锻炼、精神调节等方面。
其中,中药调理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例如,肝肾阴虚证可使用党参、当归、熟地等滋补肝肾的中药进行调理,脾虚证可使用党参、黄精、五味子等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
结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未病先防的阶段。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是一门研究亚健康状态中相应的中医证候的学科。
通过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亚健康状态,及时干预和预防。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所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大体上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人际交往性三种亚健康状态,其错综复杂的病因与多样性的主诉症状,给医学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评估人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就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提出的。
目前,如何减少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健康状态人群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
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
论什么是亚健康及如何改善亚健康姓名:指导老师:21世纪,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也越来越多,“亚健康”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亚健康;症状;预防;治疗;摘要 (2)第1章绪论 (4)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4)1.2 本论文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 (4)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4)第2章亚健康的概念 (5)2.1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5)2.2 亚健康的诱发原因 (5)2.3 亚健康的典型症状 (6)2.4 易发人群 (6)2.5 亚健康导致的后果 (6)第3章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 (7)3.1 亚健康的预防 (7)3.1.1 生活习惯的改善 (7)3.1.2 端正的心态 (8)3.2 亚健康的治疗 (9)3.2.1 亚健康的发现 (9)3.2.2 亚健康的治疗 (10)结论 (13)参考文献 (14)第1章绪论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本篇论文是基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健康状态来进行对亚健康的研究的一篇论文。
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广大群众能更好的了解亚健康的概念及预防亚健康。
让人们能更好的应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
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存在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是目前全球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其防治的内容和指导思想有正切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故运用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是当今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判定、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605-011 流行病学调查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最早指出[1],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而“亚健康”则是国内医学专家提出的概念[2]。
有研究表明[3],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点:女性较男性高发,中年人为高发人群,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等。
据调查[4],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5.8%。
邝燕兰等[5]调查了广州市1420名大学生,其中亚健康率为67.54%。
研究亚健康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形成亚健康诊断、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细化亚健康分类,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意义深远。
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现状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消长平衡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是人身阴阳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最佳状态,其外在表现即为身心健康。
当人体受到七情内伤,或劳倦,或饮食,生活不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一时又不能自行恢复,出现阴阳失和的状态是,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外在表现:阳虚无以固外则体虚困乏,抵抗力差,易疲劳;阴虚阳盛,阴阳不交,则易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阴阳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则可见情绪不稳定,或急躁易怒,或忧郁不舒。
亚健康流行学研究进展【摘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归纳亚健康状态的病因,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学、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于人群亚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其流行学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亚健康;流行学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 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 与中医学中“未病”概念接近。
它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 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的状态。
亚健康本身拥有广泛的内涵, 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题, 但从整体看, 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
1 国外亚健康状态研究概况20 世纪80 年代, 疲劳已成为发达国家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1988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通过专家鉴定, 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证候群,持续时间在6 个月以上者, 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并制订了CFS 诊断标准[1], 1994 年CDC 又对CFS 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2]。
日本厚生省在参考美国标准的基础上也制定了CFS 标准[3]。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于1990 年制定了CFS标准[4];英国于1991 年制定了CFS 标准[5]。
据统计, 美国每年有600 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 岁之间。
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 其中1/ 8 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1]。
英国的调查表明, 大约20%的男性和25%的妇女总感觉到疲劳, 其中约1/ 4 可能为慢性疲劳综合征[6]。
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 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 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
亚健康学的发展现状亚健康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研究人类身体状况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也即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定义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共识,研究者们对亚健康的界定和研究重点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亚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亚健康学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
亚健康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描述一些未能达到健康状态但又没有明确的疾病的人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健康的定义发生了不断的改变和扩大。
现在,亚健康已经被广泛定义为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不适和功能障碍,这些不适和障碍虽然还没有发展成为明确的疾病,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亚健康学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而亚健康学则更加关注人的整体健康。
其次,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增加了亚健康的风险。
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压力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另外,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也为亚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亚健康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亚健康的识别和评估。
研究者们致力于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识别亚健康状态,并评估其程度和对人体的影响。
这对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亚健康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往往是一些疾病的前兆,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因此,通过研究亚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亚健康的管理和干预也是亚健康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致力于找到有效的管理和干预措施,帮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亚健康的界定和识别标准仍然存在争议。
不同的研究者对亚健康的定义和界定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了亚健康的研究成果难以互相比较和验证。
另外,亚健康的管理和干预方法仍然相对有限。
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天津市南开医院呼吸内科(300100)袁连方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祖国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病因病机及防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不同个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药;预防;治疗亚健康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它的研究。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而且亚健康人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 %,有疾病的人占20 %,而75 %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1]。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
它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 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的状态。
但由于没有特异性病理机变可究,且涉及多系统,因而目前西医学在临床干预上尚缺乏有效药物和手段[2]。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使得亚健康与中医学中“未病”概念接近,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5]。
1 亚健康概念20世纪中期,前苏联N.Berhman首先发现并提出“第三状态”概念[3]。
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4]。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Sub healt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6]。
2 亚健康临床表现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3方面。
[7-15]2.1 躯体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腕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2.2 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等。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但又达不到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亚健康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亚健康状态并非是一种明确的疾病,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的轻度失衡。
常见的表现包括疲劳、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交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明显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大脑作为人体的控制中心,其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神经递质的平衡以及神经网络的连接和活动模式,都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递质方面,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血清素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睡眠障碍;多巴胺水平的异常可能影响注意力和动力;而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则可能与疲劳和应激反应有关。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看,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等在亚健康状态下可能出现功能连接的异常。
默认模式网络在休息和自我反思时活跃,执行控制网络负责集中注意力和执行复杂任务,突显网络则用于检测和响应重要的内部和外部刺激。
当这些网络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困难等亚健康症状。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为研究亚健康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亚健康人群大脑在特定任务或休息状态下的血流变化、代谢活动以及神经连接的改变。
研究发现,亚健康状态下的大脑可能存在局部脑区的过度激活或抑制,以及脑区间连接的减弱或增强。
例如,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可能减少,影响决策和执行功能;而在焦虑相关的亚健康状态中,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反应。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与预防一、亚健康的定义和现象亚健康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状况,处于正常健康和疾病之间,可表现为身体机能下降,工作效率下降,乏力、头痛、失眠等不适症状。
亚健康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是各种疾病的滋生土壤,同时也是疾病的前兆。
二、亚健康状态的原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亚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高压、噪声、灰尘、烟草、酒精、电磁波等。
环境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累积的,必须重视。
2.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
长期过度劳累、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饮水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
长期受到压力、抑郁等负面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如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1.合理饮食饮食是健康的基础。
合理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养分,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亚健康状态。
2.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机能,调节身体内分泌,从而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
但是,一定要注意运动量和质量,以免因为过度运动而伤害身体健康。
3.调节心理状态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从而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
可以通过调节生活态度、增强心理保健意识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5.注意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预防亚健康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避免吸烟、过度使用电器等不健康的行为,从而保护身体健康。
四、结语亚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原因和表现各异。
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重视亚健康问题,让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蒙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1947年WHO对健康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定义:“健康是一种从心理、躯体、社会安宁的完美体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
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第一状态)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态)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可见这一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国内学者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正是健康的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2]。
蒙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三根、七素、三秽组成的有机整体。
体内的三根、七素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身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而蒙医在防治亚健康中发挥着独到的优势。
蒙医学中三根理论、阴阳理论、五元学说、寒热理论、七素三秽理论、体制特性理论、热能理论、脉道理论等对蒙医防治亚健康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现对近几年亚健康状态的蒙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认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与心理失衡状态。
近几年来蒙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工作。
2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亚健康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固定陈述综合征”。
许多国家的学者都纷纷提出类似的名称,如:第三状态、中介状态、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亚疾病状态、临床前态、隐匿状态、诱病态等。
研究提出了很多见解,有将亚健康症状概括为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的一多三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袁云娥, 吴小苏, 谭燕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刊名:
中国医院
英文刊名:CHINESE HOSPITALS
年,卷(期):2004,8(4)
被引用次数:38次
1.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1(01)
2.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 2000
3.刘燕敏健康及其测量指标的多方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1(05)
4.Camey RM;Freed L;Sheline YI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997
5.Antonovsky A The salwto-genic model a theory to guide bealth promotion 1996(11)
6.Ormel J Depressim,anxiety and disalility Ahow synchrony of change 1996
7.王兮;侯安继亚健康与现代都市病 2002
8.谢华真健商HQ 2002
9.董玉整"亚健康"初探 1998(03)
10.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2001(12)
11.杨菊贤现代生活方式与亚健康[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1(07)
12.祝恒琛;谢成亚健康 2002
13.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 2002
1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01)
1.王立国.部爱贤对亚健康含义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1(3)
2.冯丽仪.许军.罗仁.丘金彩.张金华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11(1)
3.斯日古楞.瑞图雅亚健康状态的蒙医辨证论治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2)
4.周雅芳.何剪太.张阳德.刘蔚东.孙维佳.曾强.谭家驹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国亚健康特征评价方法与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0)
5.姜新春.许成平补益肝气治疗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的心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28)
6.李国强.李米环.李宏印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1)
7.韦文英.李明子.阎丽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与自测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26)
8.徐先伟.孙忠人.张淑岩针刺辨证分型调治亚健康状态4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09(5)
9.蔡文智.邓凌.陈美伦.鱼敏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9(10)
10.张金华.许军.黄季萌.冯丽仪.罗仁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09(11)
11.杨志敏.周雯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
12.黄海超.黄永珍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9(1)
13.张雯.沈汝(木冈)孕产妇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9(3)
14.崔久荣.王志强.侯素云.刘巍负性情绪对亚健康状态的应付方式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8(23)
15.杨薇.叶蕾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08(42)
16.周郁.王冬梅.李力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8(20)
17.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李胜联.蒋冬香.苏元英.罗统梅亚健康状态HBV携带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8(2)
18.王志强.孙薇.吐达洪.王军.侯素云.徐红.王涛.郭玉珍北京市崇文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5)
19.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蒋冬香.李胜联.苏元英.罗统梅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
20.许家佗.屠立平.费兆馥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对亚健康评价的分析与展望[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1)
21.张志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
22.张峰.李淑明.王志强亚健康与非亚健康状态的情绪障碍、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5)
23.姚菊峰.付菊芳.孙静.周静.郭艳.董怡.王芳亚健康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12)
24.陈淼.王静产科医护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30)
25.胡先明.白丽霞.赵杰.李祥生.王丽燕.郭晓燕.梁渊.卢祖洵亚健康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2)
26.王月云.尹平亚健康的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2)
27.胡文忠.朱宏勋.李文泉.范春琦北京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北京中医
2007(6)
28.刘日红.郭爱敏ICU护士工作压力与亚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6(7)
29.杨丽莎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6(5)
30.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何丽云.李文泉.胡镜清.高荣林.何良志.高颖.冯兴中.余学庆.白文静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5)
31.何倩.王玉荣.王增珍不同地域两所高中高二学生身心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 2006(3)
32.谭章云江门市新会区女性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3.王英.陈清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5(9)
34.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 2005(5)
35.谭莉.方玉桂老年亚健康状态分型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 2005(8)
36.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主要类型及流行病学调查现状[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5(2)
37.于春泉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学位论文]博士 2005
38.林桂珍.钟兰英亚健康的发生因素及其治疗[期刊论文]-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yy2004040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