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操作和运营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9
K11何以成为上海购物中心排名第一位的项目----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的项目管理理念经验借鉴在当前上海滩商业地产行业,排名第一位的购物中心就是香港K11,在大众点评网上海综合商场排行榜上,K11在人气和口碑评价两个单项都是排名榜首。
K11的成功的核心理念就是跨界,操盘手郑志刚长期扎根艺术界,他的跨界思维打败了传统的商业圈子里的所有高手。
作为富三代的老牌港资操盘手,香港富豪郑裕彤长孙即K11的创始人郑志刚的作品,的确出手不凡。
一下在上海市场引起轰动。
K11胜出的核心就是,郑志刚压根没把K11购物中心当成商场,而是当成现代都市博物馆,他给K11类产品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就是博物馆零售业,从而成为现代上海人新的生活方式中心。
项目管理理念经验借鉴如下。
一、K11项目发展基本理念1、上海K11项目发展基本理念是作为新世界集团在内地的第一家艺术购物中心。
项目位于上海淮海中路,与历史悠久的上海淮海路商圈融为一起,成为淮海路上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新地标。
在国内商业地产领域,只要能在上海立足的项目,几乎都可以打败所有同行。
K11艺术、人文、自然核心理念的贯彻,K11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观念,传统的商业观念的内核是博弈、是谈判、是价值交换,而K11所定义的商业内核居然是艺术修养,传递的是人文关怀,是一种开放的、海纳百川式的气势,这就使原本拥挤喧嚣的购物中心充满了一种平和安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大牌门店的存在,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样贵气逼人、特立独行,而是与周遭的其他业态融为一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才是真正的高端,就这一点来说,K11做到了超越。
另外,绿色、自然、生态是都市人追求的永恒主题,在购物中心开辟“都市农场”种菜养猪,K11不是第一家,万达广场也在做同样的尝试,但是能够把“都市农场”与购物中心周围的环境过渡的如此自然,实属罕见。
究其原因,是根源和理念上的领先,因为大面积的外墙垂直绿化、屋顶空中花园,室内绿色景观,层层推进,步步引导,不知不觉中已经使自然的气息侵袭到了K11购物中心的每一个角落,而其最终着力点就是与顾客互动的“都市农场”,所以K11“都市农场”的存在,才不会显得突兀和尴尬,反观各地大量的商业项目,凡是想突破常规在室内搞一点绿化景观的,总感到有些东施效颦般的滑稽,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其问题就是在于缺乏正确的策略指导和整体性的规划安排。
从上海K11上海艺术购物中心谈艺术拯救商业随着K11上海开业,艺术购物中心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
前两天,一位三四线城市的老客户来京考察,点名要去侨福芳草地,因为在网上看到近来艺术购物中心是一个热点。
所在城市商业竞争激烈,希望在他们的项目里有所借鉴,以此作为错位的手段。
在里面转了半个多小时之后,问了我一个非常直白的问题,“那些艺术品耗资巨大,我们可以搞点仿制品。
然后把室内设计和空间做好,你说有机会成功吗?”在购物中心陈列些许艺术品,一定程度上会提升购物中心的文化氛围,但只能是亡羊补牢。
并未能从根本上体现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大家常说,管理是门艺术,建筑是门艺术,要从方方面面去结合当地文化创建自己的特色。
做到完美就是门艺术。
达利是超现实主义的大师,他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的不可复制性,而商业的主要特征就是简单复制。
千店一面,同质化,恶性竞争,都是商业规律。
苏繁何艺术要真想拯救购物中心,那首先必须我们要有一大群懂得欣赏艺术的客群。
大部分的消费者,去购物中心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是要追寻艺术感观,倒不如直接去艺术长廊来得直接明了。
开发商、规划院要考虑的不是让艺术去拯救购物中心,也绝不能奢望艺术去拯救购物中心。
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艺术的元素融入到购物中心里,使购物中心的整体设计,陈列布局更具有艺术氛围,能令身在购物中心的消费者赏心悦目,从而提升购物中心的档次与口碑,仅此而已。
thomassoa现在看到不少购物中心将所谓的艺术硬生生的嫁接到营商环境中,我感到本末倒置,简单的几幅画、简单的几个作品展示,最多起到软化商业环境,氧化空间设计的作用而真正的艺术型的购物中心,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融合性 2)贯穿性 3)趣味性4)互动性 5)大众接受性 6)能与购物中心本身定位有切合点。
类似K11的精品艺术购物中心,国内还真的很稀缺很稀缺。
因为它将雕塑艺术、装置艺术、光媒艺术、儿童艺术等等结合的很好!腹大围购物中心只能说艺术化,人文化,贴近消费者的审美,以艺术形式引导商品和服务消费,但不能把艺术当成救命符,以艺术的噱头哗众取宠,那也只是叶公好龙的自以为美的搞法,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是基于大众消费审美而又超出大众消费审美的,中间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每一个年头,季节,时段都是随着当下的大众喜好而改变和提升的,所以应该说艺术化人文化的经营管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脱离这个,购物中心就很普通,平庸,会逐渐成为市场的淘汰者,在需求多元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力构建购物中心核心竞争力成为购物中心经营的组成部分,才能让某某购物中心可持续经营下去CharlesP国内的购物中心开发商不是没有艺术的眼光,不是不注重购物中心的环境体验效果,他们甚至花上几百万去请百诺、凯里森等国际设计公司做规划设计,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真正属于本地的艺术感强烈的购物中心呢?所有这些都是源于成本及投资回报的问题,因为国内的融资渠道甚少,很难有足够的现金支出艺术类购物中心的前期大量投入,现在的开发商需要发展,需要占据市场份额,更需要快速回款的商业模式。
K11是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全球性原创品牌。
日前,坐落于淮海中路上的地标香港新世界大厦的裙房即将于2012年上半年“变身”为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据介绍,K11创办人及主席,暨新世界集团执行董事郑志刚以全新的视野及创新精神,创办了K11品牌,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相融合。
香港K11于3月7日至4月10日期间,打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般的浪漫街景氛围,并展出K11Fashion Star 金翀宇、Masha MA及施杰这三位时装新力量的Signature Collection。
在未来的五年内,K11品牌及多元文化生活区将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及成都六个城市延续创意之旅,打造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不同类型空间。
在2012年上半年,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将在曾经的香港新世界大厦购物广场的基础上华丽变身,与悠久历史的上海淮海路商圈融为一体,向公众提供包括免费艺术中心、新食艺、屋顶花园、大型垂直绿化以及多元化品牌名店的创艺生活。
未来的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将不仅仅是一座购物中心,更是一间艺术博物馆、环保体验中心、主题旅游景点。
修建中的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还将首创“淮海路历史风情廊”为主题的景观文化展示厅,到时这幅具有浓郁沪上风情的画卷必将成为淮海路上最具文化内涵的旅游热点。
变身后的上海K11将拥有一面标志性的垂直绿化墙,成为淮海路商圈的一栋抬眼可见的绿色建筑,庭园式户外广场设计将运用遍布本地植物、屋顶及垂直绿化和都市农庄等多维园林景观。
最大亮点而原先的部分屋顶车库则将改造成“都市农庄”,成为消费者可以互动体验的现实版“开心农场”。
与此同时,上海K11的地下3层空间还将提供给本地的年轻艺术家作为创造展示的空间或工作坊,屋顶花园等一些公共空间也会进行艺术展示。
新世界大厦购物中心停业改造“一道数人宽的人造瀑布从新世界大厦9层飞流而下,一面巨型绿化墙郁郁葱葱,一座3000平方米的艺术展厅向公众免费开放。
k11购物艺术中心K11购物艺术中心概述K11购物艺术中心是一座集购物和艺术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物,位于中国香港尖沙咀区的九龙周家立交处,是香港最受欢迎的文化购物中心之一。
K11购物艺术中心致力于将创意、艺术和商业相结合,为游客们提供独特而丰富的购物和文化体验。
建筑设计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独特且富有创意。
它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师Kohn Pedersen Fox(简称KPF)设计,结合了现代艺术、自然元素和传统香港建筑风格。
中心采用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拥有大量的绿化植物和开放式空间。
购物中心的外立面设计独特,融入了艺术装置,并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购物体验K11购物艺术中心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体验。
中心内有多家国际知名的时尚品牌店铺,涵盖了服装、饰品、美妆和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
购物者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高品质的商品,满足不同的购物需求。
此外,购物中心还设有一些特色店铺,提供一些独特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以及来自本地设计师的作品。
艺术展览K11购物艺术中心以其艺术展览而闻名。
中心内的艺术区域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艺术等多个形式。
艺术展览通常是免费的,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和欣赏艺术的机会。
K11购物艺术中心还与当地的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讲座、工作坊和表演,为游客们提供更深入的艺术体验。
美食及娱乐K11购物艺术中心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美食和娱乐选择。
中心内设有多个餐厅和咖啡店,提供各种美食和特色料理,从世界各地的美食到当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购物中心还设有一些娱乐设施,如电影院和游戏中心,为游客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K11购物艺术中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中心推行绿色环保政策,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环境。
购物中心还致力于支持本地的艺术和文化发展,与当地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
深度解读‖“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操作和运营模式2014-08-04《环球企业家》赢商网在国内商业地产领域,只要能在上海立足的项目,几乎都可以打败所有同行。
作为内地最领先的全球城市,上海是个非常讲究、潮流时尚、快速变化和国际化的市场。
欧美、港资、国内一线、内地各区域实力企业,都寄希望于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总部,因此对公共商业项目的竞争就极其激烈。
在这里,资金实力、开发理念、运营管控等几个方面都需要做到国内顶尖,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K11一经问世就备受瞩目,其艺术购物中心的差异化地位在零售业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更为各大商业地产项目争相模仿。
在当前上海滩商业地产行业,排名第一位的购物中心就是香港K11。
作为富三代的老牌港资操盘手,香港富豪郑裕彤长孙即K11的创始人郑志刚的作品,的确出手不凡。
一下在上海市场引起轰动。
有数据为证,在大众点评网上海综合商场排行榜上,K11在人气和口碑评价两个单项都是排名榜首。
2013年才翻新改造完毕的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如今在内地圈子里已经如雷贯耳。
笔者数次调研K11,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很难定义K11究竟是颠覆性创新还是微创新,但不管怎样,K11现在是当之无愧的上海购物中心的创新模板。
一言以蔽之,K11的成功的核心理念就是跨界,操盘手郑志刚长期扎根艺术界,他的跨界思维打败了传统的商业圈子里的所有高手。
TMT行业有一句话值得借鉴,“现代企业不怕没有竞争对手,就怕连自己都没发现竞争对手在哪里。
”K11胜出的核心就是,郑志刚压根没把K11购物中心当成商场,而是当成现代都市博物馆,他给K11类产品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就是博物馆零售业,从而成为现代上海人新的生活方式中心。
今天给各位推荐一篇长文,深度解读K11的操作模式和运营状态,内部爆料很多,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横空出世的K11颠覆了人们对于购物中心的认知,郑裕彤长孙因此浮出水面“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在中国展览的最后一天,门票已经变得一票难求。
6月15日这一幕并非发生在美术馆,而是出现在上海商业中心淮海路的K11购物中心。
在K11的地下二层里聚集了大量的“黄牛”,他们正在高价出售门票,而位于地下三层的莫奈特展门口则早已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龙。
事实上,展览火爆的景象已经持续了三个月。
由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上海天协文化传播、K11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莫奈特展自3月8日开展以来,观展人数累积超30万次,单日最高达6000人次。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展馆还必须实行限流,排队时间经常长达两小时。
有人专程从沈阳飞到上海,只是为了一睹莫奈《睡莲》的真迹。
一时之间,去K11看莫奈展成为话题,是否去看过成为检验一个人够不够“潮”的指标。
这一切令K11的创始人郑志刚喜出望外。
郑还有一个身份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的长孙、新世界集团的执行董事。
不过他一直在淡化这一家族标签,无论是所出示的名片还是官方的个人简介,都仅仅以K11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兼主席作为介绍。
郑今年35岁,生来就拥有显赫的家世和令人艳羡的财富,如今坐拥超过160亿美元的家族资产,却并不甘心止步于此。
他于2009年在香港尖沙咀创建了首个K11购物中心,随后他又花费三年时间打造了上海K11,于2013年6月正式揭幕。
20181019160把美术馆搬到购物中心,这似乎给一片死气沉沉的零售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郑志刚眼中,K11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因为在这里除了购物之外,人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你可以直接去地下三层的艺术空间欣赏一场当代艺术展;去地下二层的ABC Cooking学习烘焙;上一堂素描课或是陶艺课,偶然也能碰到创意市集兜售的有趣的装饰品;移步楼上就能碰到乐队的演出,虽然这支乐队或许并不知名;如果去四楼的餐厅等位,还能玩上一把桌上足球……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馆长第一眼见到K11时便用“当代空间”来形容它,这一描述正中郑志刚的下怀。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也都涉及零售,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就看你们怎么去看待它,你一定要把它当成百货的话,我不可能影响你。
”郑志刚说。
包括莫奈展在内的艺术形式都被郑志刚纳入了自己的博物馆零售(MuseumRetail)的范畴。
美国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皆是如此。
除了博物馆的展览,附带的纪念品、咖啡厅同样能产生经营性收入。
受此启发,郑志刚有了最初K11的雏形—将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博物馆零售业态。
将艺术融入商业,郑志刚堪称业内的佼佼者。
在香港K11购物中心里,长期展示着13组价值2000万港元的艺术品,每层还有18个不断更换的本地艺术品陈列窗。
香港K11前三年的销售额翻了一倍,现在依旧保持超过20%的增长率,每月客流量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目前拥有2.8万名商场VIP,一万多的艺术联盟会员,大大高出香港平均零售水平。
受到香港K11的鼓舞,郑志刚迅速展开内地布局。
上海K11由原香港新世界大厦翻新而来,占据淮海路的核心商业地段优势,其购物中心商场面积达3.8万平方米,办公楼面积8.1万平方米。
该项目斥资超过4亿元,预计五到六年可以收回成本。
购物中心内陈列着大约15件艺术品,其中知名雕塑家隋建国的“蝴蝶”镶嵌在建筑外侧。
“这是我对艺术的尊重,我的方向和远景你一进门就看到了。
如果是很纯真的人,从正门进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左右两边的店铺,而是这个建筑物和隋建国给我的蝴蝶。
”郑志刚说。
K11的下一个项目在沈阳,面积多达25万至26万平米。
如今购物中心已经建成,正在进行招商。
其亮点在于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艺术广场和不同主题分区的商场。
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艺术类购物中心大多是小而精的,而这个项目要做到大而全,所以需要用分区的形式将各个主题切分。
前期装修的成本、后期运营的成本都会非常高。
况且,在上海K11与香港K11大行其道的文艺氛围未必适应沈阳当地的消费习惯。
不过K11也表明每一座城市的购物中心虽然拥有同样的DNA,但并不是直接复制的模式。
K11似乎对该项目依旧显得信心十足,认为沈阳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文化沃土。
K11的艺术DNA源自于郑志刚本人良好的艺术造诣。
不同于大多家族企业接班人,将商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郑志刚在哈佛大学学习时选择的专业是东亚文学,毕业后又去日本斯坦福大学京都研究中心学习了一年文化艺术。
平日里他爱好歌剧与绘画,并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基金会董事、皇家艺术学院受托人、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的亚太区收购委员会会员等多个与艺术相关的职位。
怀抱对艺术的热忱,他还成立了K11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用于扶植艺术人才,推动K11艺术空间工作坊、K11艺术家驻村项目以及位于贵阳和武汉的艺术村。
除了做基金会,非商业非牟利地去支持这些艺术村之外,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艺术家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能,让观众与艺术家交流互动。
K11艺术购物中心便是实现这一想法的平台。
与此同时,较之于博物馆或是艺术馆,购物中心更有利于实现对于大众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中国也是缺乏的,尤其是普罗大众和年轻的一代。
”郑志刚说。
在构思“博物馆零售”这一概念时,郑志刚和他的团队始终在询问人们喜欢博物馆与不喜欢博物馆分别是哪些部分。
比如博物馆常常给人距离感,如何去避免这种冷冷的基调?建筑的木头和大理石的颜色选用了金色等暖色调,背景音乐也是量身定制,传达出亲切温暖的感觉。
K11想做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把艺术带入人群才是他们的目标。
香港K11位于尖沙咀,其地下艺术空间与尖沙咀地铁站连通,作为香港地铁的换乘大站,途径的人群都可以通过玻璃看到K11里正在展出的展览,这样的感觉就像是艺术也离我们不太遥远。
这一点在上海K11也得到了传承。
2013年6月28日,上海K11开幕。
不同于其他的庆典活动把表演安置在炫目的舞台之上,K11所有的活动均穿插在购物中心之内。
你可以从地铁出来直接偶遇正在走秀的高大男模,绕到咖啡厅前还能撞见正在激情献唱歌剧的演员。
商业有人在质疑郑志刚的K11。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场噱头大过实际销售成绩的秀,它依旧没有办法逃脱在电商攻击之下实体零售衰落的厄运。
不过,它还是用一系列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首先是上海K11在翻新之后,商铺租金增长了70%,办公楼租金亦增长30%,然后人流量自1月试营业以来平均每月高达100万次。
根据商业地产服务机构RET睿意德的监测统计,上海100家大型购物中心中,人气惨淡的萧条项目占30%,其中,10%陷于泥潭之中,濒临“死亡的购物中心”(Dead Mall)状态。
对比起那些门可罗雀的购物中心,K11却是另一番景象—莫奈特展期间,地下几层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用艺术来打造商业空间,想到这一点的不仅仅是K11一家。
位于北京的侨福芳草地同样是一家极具个性的艺术主题购物中心。
这座历时八年打造的艺术时尚地标同样在购物中心内摆放了多件艺术品,开辟了一间艺术画廊。
它利用独特的金属玻璃外罩和充气垫奇妙地通过金字塔般的外形将四座塔楼建筑连接为一体。
这种金字塔结构还创造了非传统的大尺度公共空间—从地下二层直达十六层的超高中庭。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雕塑作品是这里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品。
从商场的体量到对艺术的投入程度,5.6万平米的侨福芳草地丝毫都不逊色于K11。
尽管同为艺术主题的购物中心,但是二者在对艺术主题的选择上却略有不同。
侨福芳草地更加关注成名的大师级作品,而K11则把精力放在当代艺术家身上,其中不乏一些尚未成名的青年艺术家。
相比于侨福芳草地营造的专业画廊气息及大型机械装置的设计感,K11公共空间里的一把名为“痕迹”的枕头则显得平易近人许多,它将艺术品真正变为亲近实用的物品,让逛街的顾客坐在此处休息。
K11将自身的DNA设定为艺术、文化、环保。
它渴望从一片哀鸿遍野的零售百货业中依赖独特的定位脱颖而出。
可是如何将艺术与零售完美结合?如何用艺术为自己带来人流,将艺术真正转化成实际的销售额?郑志刚的答案是:“不要只关注商业的数字,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内容和软件,硬件再好,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软件、内容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只是从商业数据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就不可能去做创新,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郑反复提及的软件和内容正是K11对于艺术脉络的把控,亦是其他竞争者最难模仿的部分。
譬如,K11如何与艺术家交流?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联盟?艺术家又如何参与到购物中心其中?K11拥有强大的后台支持这一切。
成立于2010年的K11艺术基金会便是其中一个。
庞大的艺术家资源库为其购物中心的艺术展示提供了储备,也为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贡献了力量。
2014年年初,K11艺术基金年会与巴黎的东京宫(PALAIS DE TOKYO)签订了长达三年的合作计划,合作计划包括了多项艺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