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刘禹锡 借赏牡丹抒发表达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了当时人们对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喜爱和尊宠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 篇,意境全出.
真 国 色
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 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咏物诗
探究-托物言志
3、鉴赏时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 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诗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 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 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 宋八大家之首。
咏物诗
子 规 吴融 诗人借取这传闻发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挥想象,把原野上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的红花说成杜鹃口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中的鲜血染成,增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 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 前面的泣花成血。
出: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 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 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咏物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 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 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 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