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刘禹锡 咏物诗四首
- 格式:ppt
- 大小:382.00 KB
- 文档页数:8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
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
第1页。
赏牡丹刘禹锡〔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什么意思在古代文人眼里,诗中必有酒,无酒之诗不神圣。
但除了酒,诗人也对花情有独钟。
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闲适悠然、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爱梅,如醉、如痴、如狂。
简直是人花如一,十分痴迷。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而周敦颐独爱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他视莲为真君子。
但我们今天的主角,大诗人刘禹锡却偏偏爱牡丹。
虽说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把牡丹比做花之富贵者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不屑和鄙夷。
但是刘语熙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心情。
我只是喜欢牡丹,我只是喜欢赞美它。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在浑侍中家见过牡丹,觉得天下牡丹都不用看了。
刘禹锡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文人们不喜欢的俗艳牡丹,他却赞为“真国色”。
而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蕖,竟言其“净少情”。
可见,刘禹锡的心性,对牡丹是如此多情,哪怕留情者不被人看好,他也不遗余力欣赏,怜爱。
刘禹锡也是唐朝众多诗人中最有个性,也最独特的一位诗人,而唐朝的诗坛,“诗豪”这个响当当的名号也非刘禹锡莫属。
他就像诗坛的英雄,铁骨铮铮,不屈不挠。
无论朝廷的达官贵人如何折磨他,攻击他,刘禹锡都不会低头,也不会沉默。
他从来不把它们当回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权贵,他都可以把它当作讽刺。
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也常被小人算计,特别是“永贞革新”后,他被贬到外省,但依旧个性十足。
他从被贬之地回到长安,与友人到玄都观游玩,则写下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于刘梦得看来,千树桃花不过是权贵们在朝廷中安插的心腹,根本不值一提,当然,他因为这首《游玄都观》再次被贬,可是,刘禹锡又何尝放在眼中?他一生宦海浮沉,多遭贬谪,却从未低头,“二十三年弃置身”,他仍旧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每春暮。
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写牡丹的诗。
以下是几首关于牡丹的古诗及其作者和朝代:
1. 《赏牡丹》——刘禹锡(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 《牡丹》——徐凝(唐)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3. 《牡丹》——皮日休(唐)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4. 《牡丹》——李商隐(唐)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5. 《咏牡丹》——陈与义(宋)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这些古诗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赞美了牡丹的美丽和独特魅力,希望你会喜欢。
刘禹锡《赏牡丹》及赏析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文学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刘禹锡牡丹诗句
1.《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思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3.《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4.《浑侍中宅牡丹》
刘禹锡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5.《送浑大夫赴丰州》
刘禹锡
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出浑家。
故吏来辞辛属国,精兵愿逐李轻车。
毡裘君长迎风驭,锦带酋豪踏雪衙。
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
6.《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刘禹锡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赏牡丹花的诗句
1、《赏牡丹》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红牡丹》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3、《减字木兰花·花》宋代:苏轼
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4、《牡丹》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5、《惜牡丹花》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6、《咏牡丹》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以下是一些关于牡丹花的古诗词:
1. 《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 《牡丹》——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3. 《牡丹吟》——宋·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这些古诗词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华贵和独特,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欣赏和启示。
如果你对某首古诗词感兴趣,我可以为你提供更详细的解读。
赏sh ǎn ɡ牡m ǔ丹d ān【唐t án ɡ】刘li ú禹y ǔ锡x ī庭t ín ɡ前qi án 芍sh áo 药y ào 妖y āo 无w ú格ɡé,池ch í上sh àn ɡ芙f ú蕖q ú净j ìn ɡ少sh ǎo 情q ín ɡ。
唯w éi 有y ǒu 牡m ǔ丹d ān 真zh ēn 国ɡu ó色s è,花hu ā开k āi 时sh í节ji é动d òn ɡ京j īn ɡ城ch én ɡ。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 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白话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刘禹锡写的牡丹诗1.【问题】刘禹锡写的牡丹诗【答案】刘禹锡写的牡丹诗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赏牡丹》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浚《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刘禹锡写牡丹的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刘禹锡写过好多有关牡丹的诗词吗?
就拿来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你想想看,他把芍药说成妖媚却没格调,把荷花说
成洁净却少了情韵,这一对比,不就把牡丹的国色天香给凸显出来了嘛!这就好像在一群普通人里站着一位超级巨星,一下子就把所有人
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牡丹不就是那耀眼的巨星嘛!
还有,“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
教晚发赛诸花。
” 这说的牡丹就像是一位迟来的美人,虽说来得晚,但
那倾国倾城的美貌,一下子就赛过了其他的花呀!这多像一个大器晚
成的人,虽然成功来得晚了些,但一旦到来,那光芒谁也挡不住!
刘禹锡笔下的牡丹,哪是简单的花哟,那简直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我觉得呀,刘禹锡写牡丹,不仅是在描绘花的美丽,更是在借牡丹
表达自己对美好和高贵的追求!你说是不是呢?。
赏牡丹的古诗1.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 《牡丹芳》——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3. 《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白居易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
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
4. 《牡丹》——白居易绝代祇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誇兰。
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
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
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
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
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
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
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似愁酒欲阑。
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栴檀。
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
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
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乾。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冰盘。
璧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
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祇略刊。
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
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
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
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5. 《牡丹二首》——元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繁绿阴全合,衰红展渐难。
风光一抬举,犹得暂时看。
6. 《牡丹》——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