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5植物是活的吗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1.84 MB
- 文档页数:15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主要内容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1)植物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
(2)植物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
(3)塑料花不是植物,因为和真的植物相比,它的组成结构不同,气味不同,手感不同,而且它长期保持一种形态,不会生长,不会繁殖,不会死亡,没有生命等。
(4)种植植物的方法多样,有的植物适合土培,有的植物适合水培,也有的两种都可以。
(5)种植植物要坚持观察记录,可以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1)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用眼睛看植物各结构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用手摸植物外表是否光滑、是否干燥、是软是硬等。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同一种植物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也会有差别。
(4)用画图法记录植物时,要实事求是,一边看一边画,从整体到局部,尽量画得真实。
第3课《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叶具有叶柄、叶片、叶脉等结构。
(3)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同一棵植物同一枝条上的叶也会有不同。
(4)部分常见叶的部分特征:
银杏叶是绿/黄色的,像小扇子,叶片通常比手掌小,叶脉呈放射状。
松叶是绿色的,针状,细细小小的。
枫树叶是绿/黄/橙/红色的,像手掌,叶片和手掌大小差不多。
槭树叶是绿/红色的,像手掌,一般比枫树叶小,叶裂比枫树叶多。
第4课《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种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
(2)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时,可以从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去比较。当一个特征比较接近时,需要再看另一个特征,这是比较的一种方法。 (3)最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叶,不要伤害植物,要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真爱生命,爱护身边植物。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物体是活的,有些物体不是活的,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预测同学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活的,哪些不是活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启发学生描述他们对“活”的认识,为后续问题的研究打基础。
2.提出问题,就像大家所想的,生活中,有些物体是活的,有些物体不是活的,那植物是活的吗?大家的观点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活动准备及要求
请拿出爸爸妈妈课前给你准备好的表格和笔,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表格。表格的第一列数字表示发言同学的顺序;表格的第二列认为植物是活的;表格的第三列认为植物不是活的。
该怎样使用这个表格呢?当你听完第一个人发言后,首先记录他的观点,如果他认为植物是活的,你就在第一位发言同学后面表示“活的”那列表格里面画√;如果他认为植物不是活的,你就在第一位发言同学后面表示“不是活的”那列表格里面画√;然后听听他的理由,如果你认可他的理由,就在√后面画个笑脸,如果你不认可他的理由,就在√后面画个哭脸。
再次提示大家,我们用对勾标记发言者的观点,用哭脸或笑脸记录你是不是认可他的理由,认可就画个笑脸,不认可就画个哭脸。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几位同学的看法,请你仔细听,认真记。
精选文档
1 教科版一上科学?植物是活的吗?科教知识 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保持生计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拥有差别于非生物的特点。科学研究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察看、比较植物的特点及其变
化。
2经过采集凭证证明植物是 “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聆听、分享别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乐于表达、叙述自己的观
点。
培育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育学生爱惜生命,保护身旁的植物。
教课要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保持生计和生长。
教课难点:证明植物是 “活〞的。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着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讲课
教课方案:精选文档
2 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发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谈谈原因。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拥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说。此时教师能够体现一盆植物,发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实时将学生的回复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原因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
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患病、会枯败、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采集植物是“活〞的的凭证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 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讲堂上 ,联合自己
1个月左右的察看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凭证。先让学生再次察看植物,回想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料它的,而后让学生组内沟通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植物并沟通。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可以作为凭证的原因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 ,教师能够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问
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植物是“活”的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植物是“活”的吗》。
一、说教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通过第1课到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和梳理,因此,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这一活动,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最后,通过塑料花和前面的学习进行正反论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植物是“活”的,它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
的特征;【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
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
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植物是“活”的证据。
四、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
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
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
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
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 植物 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
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
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精选文档
1 课 题
教课目的
教课要点
教课难点
教课准备
教课过程
板书设计 精选文档
2
环湖小学科学老师 张艳玲
植物是“活〞的吗 课型 新讲课
第一单元第五节 课时 1 课时
科学观点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来保持生计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拥有差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科学研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察看,比较植物的特点及其变化。
2、经过采集凭证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育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爱惜生命,保护身旁的植物。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拥有差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经过采集凭证证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老师栽种的植物,课件,板书卡片,塑料花
一、创建情境: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创建情境,发问:兔子和小猫是“活〞的吗?
2、师生互动沟通:找寻兔子和小猫是活的凭证。
3、体现图片:动物会动、会吃、会睡觉、会变化,证明兔子和小猫是活的。
3、聚焦问题;兔子和小猫是活的,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贴植物是“活〞的吗活动板书〕
二研究:采集植物是“活〞的凭证
1、各小组察看自己种的植物的生长状况,找出植物是活的凭证。 〔生根、抽芽、长叶〕;学生说记录表中植物
的变化状况。〔抽芽、长叶、长大、生根〕
2、回想你是怎么照料它的?〔需要 浇水、施肥、晒太阳。。。。。。〕
3、教师实物展现自己三个不一样时间栽种大蒜的生长变化盆景。 〔长大〕
4、展现校园植物—西瓜的生长过程。
5、展现其余植物活的资料:察看大屏幕图中同一颗银杏树春夏秋冬四时樱花的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银
杏树在一年里经历了什么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
小结:大家的努力之下,我们找到了植物活的凭证。让学生来读一读。
6、〔玩游戏小种子〕音音律动
三、商讨:哪些凭证说明植物是“活〞的?
1、让学生在活动记录表中圈出“植物是活的〞原因。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要点
课标学习内容 课 题 课时学习要点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7.3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8.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7.1.1知道植物都是生物
7.3.1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8.1.1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1.我们知道的植物 1.聚焦:植物,挖掘学生植物方面的前概念,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1)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2)了解学生关于“植物”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探索:植物的特征
1)植物与塑料花作比较。塑料花是活的吗
2)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需要一定环境和条件。
3.研讨: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征
1)种一棵植物,观察它的生长变化
2)图文记录知道的植物和它的一些特点。
4.拓展:了解植物生命的顽强性
1)切了的萝卜能发芽,了解植物生命的顽强性
2.观察一棵植物 1.聚焦:某一棵植物,学习观察方法。
1)知道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用准确的科学词汇去描述
2)用多种感官(眼、手、鼻)及一定的顺序(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
3)用简单的文字、图画进行真实记录
2.探索:某一棵植物的特征。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初步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4)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3.研讨:前面种植了一周的植物特征。
1)用才学的方法交流自己种植的植物特征。
4.拓展:观察一棵大树的特征。
1)用上面学的方法观察一课大树的特征。
2)思考大树与小草的不同。
3.观察叶 1.聚焦: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运用多种感官及一定顺序对植物的叶进行观察,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叶柄、叶片、叶脉)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或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研究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是“活”的吗?》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该内容概括了前4节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索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通过前四节课,学生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和梳理。因此,教材安排了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这项活动。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材还安排了“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这一活动,把学生的视野从静态、短期现象的观察印象更为广阔、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概念,同时提升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植物是有活的并能找出证据,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难点:用科学的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植物盆栽、塑料花、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几张动物图
让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动物会跑,会叫等来说明出动物是活的,有生命的。同时对比引出课题,植物不会跑不会叫,那植物是活的吗?)
2、植物是活的吗?(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寻找是活的证据
1、出示意学生在家里种植绿豆的图片引起学生种植绿豆的回忆。
2、种植记录里找证据
师:植物是活的吗?请同学们自己的植物观察记录表来整理观察,说一说绿豆的生长变化过程。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3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
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颗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带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秋季全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 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
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2. 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3.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认识常见植物。
2.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1. 常见植物的图片、实物(如绿萝、多肉植物、菊花等)。
2. 学生活动手册。
3.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校园中植物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可以有鲜艳的花朵、翠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等。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美丽的校园风光。看,这是我们熟悉的校园,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当图片或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在这段视频中,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有植物的身影,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植物呢?”
3. 邀请几位学生举手回答,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桂花树”“我看到了小草”
“我看到了月季花”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认识常见植物
1. 教师微笑着拿出准备好的植物实物,如一盆绿萝、一盆多肉植物、一束菊花等,轻轻地将它们放在讲台上。
2. 指着绿萝,温柔地说:“同学们,看,这是绿萝。它的叶子是心形的,颜色碧绿碧绿的,非常漂亮。”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绿萝的叶子形状和颜色。
3. 接着拿起多肉植物,说道:“这是多肉植物,大家看,它的叶子厚厚的、肉肉的,形状也各种各样。”引导学生观察多肉植物的叶子特点。
4. 然后拿起菊花,向学生展示:“这是菊花,它有很多颜色,花瓣细细长长的。”让学生观察菊花的花瓣形状和颜色。
5. 最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它们的叶子、花朵、茎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比较这些植物的差异。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备课时间 2017.8.2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
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
学法指导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课 题 2、观察一棵植物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作业布置 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动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动物有甚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动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1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动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举行对比,在小组窥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