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58 MB
- 文档页数:235
1
义务教育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科学》教学设计
2
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2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6
课
时 3
二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4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5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6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7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3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5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6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7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
8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1
义务教育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
教师:
2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讫日期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 8.31-9.1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
2 9.4-9.8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3 9.11-9.15 一2观察一棵植物
4 9.18-9.22 机动
5 9.25-9.30 一3观察叶
6 国庆节 机动
7 10.9-10.13 一4这是谁的叶
8 10.16-10.20 一5植物是“活”的吗
9 10.23-10.27 一6校园里的植物
10 10.30-11.3 机动
11 11.6-11.10 二1在观察中比较
12 11.13-11.17 二2起点和终点
13 11.20-11.24 二3用手来测量
14 11.27-12.1 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5 12.4-12.8 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5 二6做一个测量纸带
17 12.18-12.22 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8 12.25-12.29 机动
19 1.2-1.5 总结评价
3
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1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教案
任课年级:
任课教师:
2
池南学校(一)年级( 科学 )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植 物 总(1 )课时
课题 1.我们知道的植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资源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 境中。
4、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 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 第 2 课 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 3 课 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 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 植物是 “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 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 “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 “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 年 级
谢黎明
二〇一八年九月
一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 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一单元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二单元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 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 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教科版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它们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以及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课时:13课时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课时
1
植物 学生入学教育 1
2 1.我们知道的植物 1
3 2.观察一棵植物 1
4 3.观察叶 1
第 6 页 5 4.这是谁的叶 1
6 国庆放假
7 5.植物是“活”的吗 1
8 6.校园里的植物 1
9
比较和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1
10 期中考试
11 2.起点和终点 1
12 3.用手来测量 1
13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
14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
15 6.作一个测量纸带 1
16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
17 期末测评 1
1
义务教育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
教师:
2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讫日期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 8.31-9.1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
2 9.4-9.8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3 9.11-9.15 一2观察一棵植物
4 9.18-9.22 机动
5 9.25-9.30 一3观察叶
6 国庆节 机动
7 10.9-10.13 一4这是谁的叶
8 10.16-10.20 一5植物是“活”的吗
9 10.23-10.27 一6校园里的植物
10 10.30-11.3 机动
11 11.6-11.10 二1在观察中比较
12 11.13-11.17 二2起点和终点
13 11.20-11.24 二3用手来测量
14 11.27-12.1 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5 12.4-12.8 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5 二6做一个测量纸带
17 12.18-12.22 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8 12.25-12.29 机动
19 1.2-1.5 总结评价
3
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 科学 教学进度表
月 份 周次 节数 教学内容 备注
8.21-8.25 1 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28-9.1 2 1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9.4-9.8 3 1 1.2 观察一棵植物
9.11-9.15 4 1 1.3 观察叶
9.18-9.22 5 1 1.4 这是谁的叶
9.25-9.29 6 1 1.5 植物是“活”的吗
10.2-10.6 7 1 中秋节、国庆节 国庆节
10.9-10.13 8 1 1.6校园里的植物
10.16-10.20 9 1 单元阅读
10.23-10.27 10 1 2.1 在观察中比较
10.30-11.3 11 1 2.2 起点和终点
11.6-11.10 12 1 2.3 用手来测量
11.13-11.17 13 1 2.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1.20-11.24 14 1 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1.27-12.1 15 1 2.6做一个测量纸带
12.4-12.8 16 1 2.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2.11-12.15 17 1 期末复习
12.18-12.22 18 复习、期末考试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
1.《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第1页/共57页 月
份 周次 节数 教学内容 备注
8.21-8.25 1 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28-9.1 2 1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9.4-9.8 3 1 1.2 观察一棵植物
9.11-9.15 4 1 1.3 观察叶
9.18-9.22 5 1 1.4 这是谁的叶
9.25-9.29 6 1 1.5 植物是“活”的吗
10.2-10.6 7 1 中秋节、国庆节 国庆节
10.9-10.13 8 1 1.6校园里的植物
10.16-10.20 9 1 单元阅读
10.23-10.27 10 1 2.1 在观察中比较
10.30-11.3 11 1 2.2 起点和终点
11.6-11.10 12 1 2.3 用手来测量
11.13-11.17 13 1 2.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1.20-11.24 14 1 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1.27-12.1 15 1 2.6做一个测量纸带 第2页/共57页 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 科学 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
1.《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学流程: 12.4-12.8 16 1 2.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小学科学第一课(始业课)(课件)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第一课是小学科学的始业课,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本文将详细阐述小学科学第一课内容,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首先,小学科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观察生活”。通过这堂课,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他们周围的事物。这是科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细致观察的开始。
在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仔细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特征。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区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并开始建立一些基本的观察技巧。
接下来,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物体的运动。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并引导他们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方向。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可以开始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培养他们观察和推理问题的能力。
除了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观察物体的变化。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容易变化的物体,如水、水蒸气和冰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些观察,学生可以开始了解物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的变化规律。
小学科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关于物体的观察,还包括学习如何使用观察工具。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尺子和计时器等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实验。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他们将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观察世界,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学生还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观察结果和交流观点。
小学科学第一课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逐渐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将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学内容
1. 我和我的身体
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眼、耳、鼻、口等感官。
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2. 奇妙的自然界
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学习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3. 美丽的地球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形、气候等。
学习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
4. 生活小常识
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手、整理书包等。
学习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学会保护五官。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学会保护地球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保护五官、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教学挂图、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观察图片、实物,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
2. 例题讲解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
5. 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
1. 我和我的身体
五官:眼、耳、鼻、口
保护五官的方法
2. 奇妙的自然界
动植物分类
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3. 美丽的地球
地球基本特征
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
4. 生活小常识
生活技能
安全常识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画一画自己的五官,并说明如何保护它们。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3)设计一个环保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地球环境。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研究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研究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研究惯、表达能力、倾听惯等都需要培养。他们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将植物和塑料花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能尝试种植一棵动物,观察、记实动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动物具有生命体的特性,产生认识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动物,并能说出一些常见动物的称号及简单描述其特性。 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
1. 生命世界:认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章节内容:第13章,动植物的认识、分类及生活习性。
2. 物质世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了解其性质和变化。
章节内容:第46章,物质的认识、性质及变化。
3. 地球与宇宙:初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章节内容:第78章,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观察、实践、探究、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画图工具、观察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答案:
(1)动植物特点介绍示例:蝴蝶——翅膀有花纹,会飞;蚂蚁——有六条腿,善于搬运食物。
(2)物质性质与变化示例:水——无色无味,能结冰、沸腾;纸——白色,可燃。 (3)地球自转与公转描述示例: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产生四季变化。
1
[课本知识]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最全的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收藏)
第一单元 植物
一. 植物是活的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与塑料花相比,植物有哪些特点?哪些特点能够说明植物是活的?
不同的环境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比如,荷花生长在水里,兰花喜欢室内背阴处,青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向日葵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
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成熟,枯萎,死亡。
二.观察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观察植物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观察植物的方法: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不能使用的方法:用嘴巴尝一尝。
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爱惜植物,不能伤害植物,如拔出根来观察、摘下叶片观察,都是不对的。
植物的身体:根、茎、叶。根一般生长在土里,可以吸收水和土壤中的营养,还可以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茎是连接叶和根的部分,2
起到支撑植物身体、运输水分和营养的作用。有直立茎(菊花),也有攀爬茎(爬山虎)、匍匐茎(地瓜)和缠绕茎(牵牛花)。
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画一棵植物的步骤:先画土,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
3
三. 叶
叶是有生命的,由叶柄和叶片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分别使用眼睛看、手摸和鼻子闻的方法来观察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气味等。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比如形状:荷叶像伞一样,银杏叶像扇子,松叶像针,绿萝和牵牛的叶子像爱心,枫叶是掌形的。 4
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大小和颜色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同一种植物的叶,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和颜色。
我们可以画图把观察的叶记录下来,画叶的步骤包括:先画叶片的形状,再画叶柄,最后画上叶脉。
四. 植物对人类很重要
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有的植物还可以吃(米饭,蔬菜和水果等),有的植物可以制造生活用品(草帽,筷子,篮子等),有的植物可以用来建造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