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143.18 K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
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
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耐心
引导和帮助。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
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
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植物”
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和共同特点,感受植物的生命过程。“比较与测量”单元则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
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探究欲望。教材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
对植物和周围世界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爱护植物。
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
知识。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科学知识。
5.及时给予学生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2.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4.能爱护植物,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理解植物是有生命
的。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一)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1.教学目标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通过观察,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2.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描述植物的特征。
难点: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二)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1.教学目标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
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植物的特征。
难点: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三)第3课:《观察叶》(1课时)1.教学目标
认识叶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的不同之处。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叶的特征。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叶的基本特征,比较叶的不同。
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叶的特征。
(四)第4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1.教学目标能根据叶的特征,识别出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2.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叶的特征识别植物。
难点:准确描述叶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比较。
(五)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1.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能说出判断植物是“活”的理由。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2.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难点:从多个方面说明植物是“活”的。
(六)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1.教学目标
能说出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名称。
能用简单的方法观察和记录校园里植物的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爱护植物的情感。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记录其特征。
难点:有序地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征。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1.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
2.学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
4.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宽窄等的方法,学会简
单的测量。2.难点:理解测量的本质,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一)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1课时)1.教学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激发学生对比较活动的兴趣。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二)第2课:《起点和终点》(1课时)1.教学目标
确定起点和终点,学会测量纸带的长度。经历比较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纸带的长度。
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三)第3课:《用手来测量》(1课时)1.教学目标
知道“拃”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能用“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意识到测量单位需要统一。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拃”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理解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四)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课时)1.教学目标
能用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比较不同物体测量结果的差异,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难点:理解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五)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课时)1.教学目标
选择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相同物体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
难点:理解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测量单位统一的关系。
(六)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1课时)1.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测量纸带。
能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测量纸带,并正确使用。
难点:理解测量纸带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七)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课时)1.教学目标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认识尺子是更标准的测量工具。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2.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特点。难点:理解尺子作为标准测量工具的优势。
七、教学评价1.建立科学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
发言情况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3.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完成情况好的学生给
予肯定,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单元评价:通过单元测试、实验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
八、教学资源1.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
2.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材料,如植物标本、测量工具等。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总结成功
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