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6)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12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诗画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
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4. 实践: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5.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绘画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歌,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对应的山水画,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与相应的花鸟画等。
通过这些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思考。
2. 讲解教师选择一首适合五年级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诗歌,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以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这种意境。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理解诗画互为表现形式的基本概念;2.学习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学习经典的诗歌;3.初步体验诗画相得益彰的美妙,初步形成美学意识;4.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内容:诗画结合;2.数量:构思一个图画与一首诗歌;3.内容:学生进行绘画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成为一名诗人和画家,让我们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通过一首诗歌来联想一个图画并进行创作,让我们一起体验创意的奥秘和美妙。
2. 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诗歌和画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都是表现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而且,诗画之间存在着互为表现形式的关系。
比如说,一个诗句圆月如钩,我们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月如钩的画面,而这个画面也能反过来表达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3. 了解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1.中央构图法:画面中心点最为明显的一种构图方法,适合表现主题突出的画面。
2.对角线构图法:以画面中心点的两个对角线形成的斜线为基础,适合表达动态、对比和节奏感。
3.等分构图法:将画面等分成若干份,并在这些地方放置物体,适合表达对称、均衡和稳定。
4.对称构图法:在画面中心点或对称轴两侧安排相同大小、形状或颜色的物体,适合表达庄重、平衡和简洁。
4. 学习经典的诗歌:选择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理由是这首诗词描写了一个浪漫、惬意、充满诗意的秋夜。
5. 进行图画创作:1.将一张白纸均分成四份,用铅笔进行素描构图。
2.选定构图的角度和适当的颜色,开始进行上色处理。
3.最后,在画面的下方,注明所选的句子内容和作者,加上自己的签名。
6. 课堂展示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就展示的内容进行讲解,课堂上大家自行评价。
四、板书设计: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画相生的关系,理解诗画互为表现形式的基本概念;2. 学习几种基本的构图方法,学习经典的诗歌;3. 初步体验诗画相得益彰的美妙,初步形成美学意识;4. 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术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诗配画的学习和创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介绍诗配画的定义、历史和意义,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诗配画的技巧:讲解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技巧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氛围。
3. 诗配画的创作步骤:引导学生按照选题、构思、草图、正稿的步骤进行诗配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绘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张、颜料、画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诗配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诗配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步骤,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通过现场示范或视频演示,展示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
4. 练习:让学生根据一首指定的诗歌进行配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5. 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点评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2. 课题导入:欣赏经典诗配画作品3. 教学内容: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创作步骤4. 教学重点:掌握诗配画的技巧和创作步骤5.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根据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配画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步骤,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诗配画的感想或心得,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包括对诗配画的认知、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提供了多种诗歌和绘画作品的例子,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和绘画的关系,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并将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 教学准备1.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图片。
2.绘画工具和材料。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配画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诗配画是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尝试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评价意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并配以相应的绘画。
教师在旁边提供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配画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首诗配画的创作,并写一篇简短的作品说明,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创作步骤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诗配画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诗配画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2.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经典诗配画作品,使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配画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和诗歌内容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诗配画的魅力。
3.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配画作品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欣赏和分析。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诗歌文本,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经典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配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配画作品,使学生理解诗配画的特点和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诗配画一、教案背景: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
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诗的意境画出来。
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
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
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分析: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改画、添画和创作。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操作目标: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如何根据一首诗配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合理布局画面,适应诗词内容,使画与诗更匹配、和谐四、教学准备:老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近期开展了振兴阅读的活动,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知识,下面老师要考一考大家,引导学生看视频,通过欣赏视频你想到了哪一些你知道的古诗。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你想到了哪一些古诗呀?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师: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知识可真不少啊,看美丽的画面往往蕴含着诗情,那么诗情中是否蕴含着画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配画的知识。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能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或水墨技法来表达
古诗的意境。
2.学会从“精确分析——巧妙构图——灵活表现”入手,创造性地表现出富有个性的诗画
作品,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3.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望及艺术情感。
2学情分析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3重点难点
1.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2.所配画面意境应紧贴诗意,并具独创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13课、诗配画。
13、《诗配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根据一首古诗,用绘画表现出古诗的内容及意境。
教学难点: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构图的安排。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古诗、绘画工具及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古诗1.古诗接龙活动2.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古诗的含义出示课件(庐山瀑布动态图像)①欣赏课件中庐山瀑布的美丽风光。
②观察图片并交流。
二、深入探究1.出示课件师:刚刚我们去庐山游玩了一趟,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其他的地方去看看2.揭示课题三、学法指导1.以古诗《咏鹅》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其画出富有诗意的图画。
①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构图要素,色彩运用等②交流、汇报小组的讨论意见③明确配画要领2.教师总结方法:(1)构图。
A、确定主景B、画面内容与诗中关键字相对应表达出诗的意境(2)着色3.教师出示一些同学们学过的古诗,提问学生想选择哪一首古诗配画,准备怎么画?四、范画欣赏师: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好诗也总是充满了画意。
给诗配上画,发挥了两者的长处,相得益彰。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诗配画作品。
1.欣赏优秀的诗配画作品。
2.欣赏小朋友们的诗配画作品。
3.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五、创作实践1.强调创作要求当你读到一首好诗时,眼前往往浮现出动人的画面,那说明你感受到了诗的意境。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来配上与其相应的画,既可显示出你对诗意的理解,也能展示你的绘画表现力。
创作方式、材料不限,最好能表达出诗中的意境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3诗配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诗配画》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诗词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诗词案例和相关的绘画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诗词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绘画表现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不够深入,绘画技巧有待提高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增强对美术和诗词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和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为学生提供绘画技巧的指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诗词配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教材中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并学习绘画技巧。
3.实践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展示如何将诗词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词配画的创作,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词、绘画和意境三个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意境,并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