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作者:赵泊静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4期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节制;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67 — 04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社会战火频发,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终日担惊受怕,惶惶度日。
由于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无法消解,因此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国家、社会这样的宏大主题转移,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得个人幸福与保持快乐宁静的问题讨论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條件之下,人们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拯救他们痛苦的生活境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快乐应当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的。
他曾经买下一座花园建立自己的学院,庭院的入口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自此在这一世外桃源中,开启了伊壁鸠鲁一系列的哲学理论探寻。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一生应当追求的梦想。
那么什么是快乐?对于快乐的标准不同的人给予其不同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会获得快乐,并且快乐的获取需要外部的条件。
孔子承认人的自然欲求与追求快乐的合理性,但是要求个人对于快乐的追求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节制的生活。
而在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人必须服从道德准则,放弃物欲。
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实现道德的前提标准,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梦想。
伊壁鸠鲁所强调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快乐。
快乐不是毫无控制的吃喝玩乐,也不是单纯满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更不是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尽管物质的满足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层面的享受,但如果缺乏理性的节制,那么就会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伊壁鸠鲁强调精神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为重要。
一旦忽视精神层面的补给,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围绕,就会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人类伦理道德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伊壁鸠鲁的生平、学说以及他对伦理学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伊壁鸠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伊壁鸠鲁生活在公元前341年至公元前270年,他出生在古希腊的撒摩斯岛。
在年轻时,他曾在亚里士多德门下接受哲学的教育,但后来放弃了传统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派。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建了一个称为“花园”的学派,他的学说以追求幸福为核心,并通过自我约束和精神静心来实现幸福。
二、伊壁鸠鲁的学说伊壁鸠鲁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人类追求快乐是最重要的目标,而痛苦则是应该回避的。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两种:肉体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快乐。
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而获得的,如饮食、性欲等;而心灵上的快乐则是通过消除内心的恐惧和困扰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心灵上的快乐,伊壁鸠鲁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不过度追求欲望和享乐,同时不要过于节制和自我抑制。
他提倡适当的享乐,认为适度地追求快乐和满足需求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主张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利益,并认为这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使他们具备了道德感和良知。
在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中,道德行为是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基本的道德倾向,人们会因为同情和合作而建立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正义、友善和公平,并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这些目标。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幸福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联,而这种幸福是通过快乐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实现的。
四、伊壁鸠鲁的影响与意义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快乐和痛苦的论述,提出了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并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价值。
第四章 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幸福是非常美好的,人用整个一生都在追寻着幸福,不管是年青时还是年老时,都不应放弃追寻幸福,享受幸福的要求。
伊壁鸠鲁告诉我们“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来谋得它。
所以一个人思考到产生幸福的事物,是应该的。
”①伊壁鸠鲁派感受幸福应是享受快乐时,快乐要求我们心灵宁静无扰,然而,扰乱我们心灵的事情却很多。
尽管自然已经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东西,人类自己也已经尽其所能获得安全保障,但是人类仍然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无止境的欲望一点一点地将人类的生命消磨掉。
人类盲目地把年华消磨在虚幻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恶毒地折磨着他们的生命,一刻都不停息,以至于他们被压抑得无法忍受,愤怒而痛苦地抱怨。
伊壁鸠鲁认识到人类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心灵被一些错误意见占据、污染了,心灵好比容器,容器被污染弄脏了,进入容器的东西不管好坏都会被污染坏。
心灵如被污染了,则对一切事情的看法就都不正确,心灵则沉浸在恐惧中,而人类没有理由花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内心烦扰的悲伤中。
因此,伊壁鸠鲁为了净化心灵,为心灵确立了一些根本原则。
针对世人生活在宗教神话造成的惧怕中,恐惧死亡,伊壁鸠鲁确立的原则一:相信神是与人无关的幸福实体。
原则二:相信死亡是和人毫不相干的事。
这两个原则是幸福生活实现的前提,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
4.1神是与人无关的幸福实体伊壁鸠鲁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从宇宙中切划出来的一团东西,其中包围着星球、土地以及所有的其他可见的东西,这样的世界有无数个。
神是存在的,居住在这些世界之间的地方,而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
神的本性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的物质,他们是极为精细的,人类的感官是感觉不出的,人的心灵理智也察觉不到神。
神由于其本性十分精细,因此不会像灵魂似的会死、消失,而是会永恒存在,神在他居住的地方无忧无虑,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他们在最平和的状态下享受着不朽的生命。
他们的资源极为富足强大,他们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危险,因此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永远幸福的生活着。
不仅有好学的正派青年,还有奴隶、妓女等,伊壁鸠鲁对他们一视同仁,绝无歧视。
没有一个教师像伊壁鸠鲁那样,受到他的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整个团体紧密团结在伊壁鸠鲁周围。
他们的主要饮食是面包和水,团体生活的经费很大部分主要靠自愿捐助,并且捐助金额并不太多,因为伊壁鸠鲁只接受最简朴生活所必需的钱财。
伊壁鸠鲁的身体状况不好,多年遭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是疾病丝毫不能削弱他的快乐,他以极大的勇气去承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伊壁鸠鲁孝敬父母,对兄弟慷慨大方,对学生真诚、温和、直率、平易近人。
他给学生们的孩子写轻松愉快的信,并对学生的孩子认真抚养,甚至在他临终时他也写信嘱咐花园的继承人继续好好抚养他的学生梅特洛多诺和波力阿诺的孩子们。
伊壁鸠鲁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
伊壁鸠鲁虽然对弟子们和蔼可亲,但却不允许他们对他的学说质疑。
他认为自己已经清楚阐明了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学生们再无需探索更深的哲学,只需像宗教徒背教义一样将他的著作背熟了、理解透了、丝毫不差的继承就行了。
他的学生们对他非常信任,对他的话照做不误,丝毫不变,因而他的哲学学说一成不变的传递下去。
以至于整个两三百年中,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内涵没有削减、增添、修改之处,意思就是这个学派的学说没有退化,也没有进步、发展,这个学派在伊壁鸠鲁之后在学术方面再没有进一步的贡献,因为学生们的思想全被圈在伊壁鸠鲁所划的学术圈子内。
伊壁鸠鲁对待别的哲学家就不像对待学生那样温和了,他对别的哲学家态度相当苛刻。
他对于人们所认为的他的老师Nausiphanes(诺昔芬尼)相当瞧不起,称他为软体动物。
他也不承认他的学说是来自德谟克利特的,他甚至认为从来都没有留基波这样一位哲学家。
①当然了,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对他的学说也是评头论足,极尽攻击之能事。
甚至说他不是真正的雅典公民,出身贫贱,小时与母亲挨家挨户骗几个小钱,帮父亲代课教书;说他是只知道声色犬马、口腹之乐的享乐主义者,与一帮下贱的奴隶、妓女混在一起;还说他是学术的骗子,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原子论,从昔勒尼派那里剽窃来快乐主义,并且损害败坏了德谟克利特学说的某些地方以彰显自己的不同。
他必须了解如何把自己从身外世界解脱出来,如何只在自己身上寻找幸福。
“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身外世界的力量,他就必须战胜他身内的世界,他必须战胜外在世界给予他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于外界和生活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感情和欲望。
”①关于身体健康这一点自然是人人都企求的,但是人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疾病的烦扰的。
那么当遭遇疾病折磨时,人是否就意味着与快乐无缘了呢?并不尽然,当人的身体承受疾病折磨时,伊壁鸠鲁认为“持续的痛苦在身体中不会存在很久。
相反,极度的痛苦只会短暂地存在。
那种几乎压倒快乐感觉的剧烈身体疼痛不会持续许多天。
久病的人甚至有可能感到远远超过痛苦的身体快乐。
”②这并不是空谈,伊壁鸠鲁自己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
伊壁鸠鲁一生有很长的时间都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是他却处理得当,依然享受到心灵的宁静,即快乐。
他之所以能在病痛中感受到快乐,是由于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在遭受不幸时,要清楚地明白发生的事情是无法变更的,因而,不要烦躁,要幸福地回忆过去的好事,让心灵恢复平静,同时,要一直坚持学习哲学,即使在病中也要坚持,因为快乐是与学习哲学相伴随的。
在学习哲学中,快乐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过程,快乐并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的,相反,快乐和学习一道前进。
另外,我们在遭受某些身体的痛苦之后,就能学会避免其他类似的痛苦。
伊壁鸠鲁在临终书信中对学生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结石病和胃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他用回忆和学生讨论哲学而保持心灵宁静,因而他依然感到这一天他是快乐的,幸福的。
快乐对人是极好的,那么对人来说,快乐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亚里斯提卜认为人应该尽可能享受得多,尽可能享受得有劲头,即要不顾一切地享乐。
伊壁鸠鲁虽然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但是并不主张人时时刻刻追求快乐。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在缺少快乐就会感到痛苦时,快乐才对我们有益处。
当我们不再痛苦时,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快乐。
”③所以,快乐虽好,但我们不能贪得无厌而应该懂得知足,珍惜。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尹力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9期摘要:伊壁鸠鲁是希腊化时期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常常被误解为享乐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
倘若我们以积极批判的哲学态度来审视其伦理学,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当代价值。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对当代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具有启发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当代启示;幸福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044-03“伊壁鸠鲁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可惜是一个常常被误解的符号:平庸的享乐主义、粗浅的唯物主义等等”[1]。
事实上,仔细阅读伊壁鸠鲁留下的书信、文稿,就会发现对伊壁鸠鲁的误解长期地阻碍了人们对其学说的正确认识。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并不像人们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他以人们获得幸福生活为主要目的,将其哲学学说看成是一种净化灵魂的医术。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伊壁鸠鲁(Epiko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雅典伽格特村的一个平民家庭。
父亲奈奥克勒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凯勒斯特拉特是一个女巫。
自幼聪颖,喜爱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期哲学家的哲学。
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阿里斯底波的快乐主义学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从而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
约公元前306年在雅典的一座花园里创办了自己的“花园学校”。
此后他一直在学校里潜心研究哲学。
据说伊壁鸠鲁一生撰写的学术著作达达300多卷,其中主要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现仅存题为《格兰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和第欧根尼·拉尔修收录在其《名哲言行录》第10卷中的三封信,成为后人研究其思想的基本史料。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之现实价值
张晓敏
【期刊名称】《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0)001
【摘要】伊壁鸠鲁是晚期希腊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从感觉主义出发,以幸福和快乐为起点和目标,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他本人身体力行.并对人的生死泰然处之,这对现代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张晓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31
【相关文献】
1.论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探讨“伊壁鸠鲁式”幸福模式的构建价值 [J], 郑利
2."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 [J], 丁智琼
3.伊壁鸠鲁和孟子快乐观之比较 [J], 施海平
4.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 [J], 李征宇
5.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之比较 [J], 高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言选题依据虽然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无时不在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但是西方文化亦有其迷人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意思是指西方文明有两个文化根源,即“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
很显然,后者是一种宗教文化,本文暂不探讨,本文旨在前者领域内探讨某一个小的方面,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启迪。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璀璨的瑰宝很多,希腊哲学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近现代哲学家的学术训练背景都是专门的希腊哲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也是如此。
希腊哲学有两大路径,一条是柏拉图路线,另一条是自然哲学路线,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深刻性和魅力。
柏拉图路线在伦理学方面侧重于社会性要求,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人的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参与城邦生活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意思是说人天生是政治的社会的动物。
而自然哲学路线在本体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在伦理学上又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呢?伊壁鸠鲁学派代表着希腊自然哲学的伦理精神的最完善状态,他们的哲学侧重于个体性要求,倡导个人价值,充分肯定个人美德,以不同的形式高扬个人的独立生存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就是他们的重要代表。
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倘若我们不从所谓本体论或认识论一类形而上学的体系原则去研究,而是关注伊壁鸠鲁的有关人的生存状态,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方面,我们会发现,伊壁鸠鲁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中具有范式变革的重大意义。
这种哲学表面不关心政治哲学,专注于本体心性治疗之学,但是其思想从几个根本的方面撼动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公共生活、内在大序、共同体本性和政治神学等。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文明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块。
当我们回顾两千多年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物质文明领域内,其发展的速度极其惊人。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把自己从艰辛低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人类生活的世界完完全全变了样,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舒适和方便。
伊壁鸠鲁的哲学:人活着就是为了规避痛苦、享受快乐?但丁在《神曲》里把古代的哲学家全都打入地狱之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内,他们都因诞生在基督之前,故而无缘得救,作为“著名的异教徒”,只能在地狱的第一圈里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其中有一名哲人被但丁特别提了出来,扔到了更为黑暗的第六圈里。
在但丁的笔下,地狱的第六圈真是阴森、凄惨:那里有一座鬼城,里面陈列着各种无盖的棺材,除了鬼火在四处游荡之外,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看着这可怕的景象,但丁向他的引路人维吉尔发问——为什么这些人的尸体会陈放在此处而不会腐烂?维吉尔回答道:“这里是伊壁鸠鲁和他的门徒的坟墓。
”因为这些人不相信灵魂不死的教义,所以在经过“最终的审判”之后,上帝就把他们的灵魂与皮囊全都丢在了这里——在但丁看来,伊壁鸠鲁就是一个即使活着也不肯信仰上帝的“邪教徒”。
为什么信奉基督徒的但丁会如此痛恨这名古代哲学家呢?这要从伊壁鸠鲁的哲学说起。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伊壁鸠鲁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却被但丁视为“邪教徒”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在古希腊哲学中,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神”就是一个答案(托词)。
泰勒斯说:“水乃万物之源”,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便回答说:“因为有各种神灵充斥其中”;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如果别人问他“凭什么来下此断言”,他也会说因为“神”就是一位追求圆满的数学家。
在希腊人看来,“神”是不能否认的存在。
倒霉的苏格拉底只因对“神”有过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神灵,便被雅典人集体通过投票表决而处死。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当宗教用凶恶的脸孔怒视人群的时候——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个恐怖的眼睛”,此人便是无神论者伊壁鸠鲁。
在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神”的位置已经被虚空和原子所排挤,只有一个必然性还能代表点神的旨意。
然而在伊壁鸠鲁的新原子论中,原子会因偏斜而发生排斥与碰撞,干预彼此间的运行轨道,表现出一种偶然性,能够摆脱神意而获得自由——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已经不需要神的存在了。
哲学史古希腊最完整的快乐主义的道德理论主要探求个人心灵安宁和人生目的。
伊壁鸠鲁认为,由于组成人的灵魂的原子具有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倾向,因而人的行为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
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蔑视命运,强调事在人为。
他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和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对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奖励和惩罚。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
一切导致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
美德只有同快乐联系起来才有价值。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与居勒尼学派不同,它并不把快乐仅仅归于感性的肉体快乐,而是把它区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认为前者是适度的、健康的,后者是过度的、令人厌恶的。
感性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高于感性的快乐。
这种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亦即“不动心”的至善状态。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同神一样不足惧,因为死亡只是人的感觉的丧失,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
因此,死亡与人生不相干,人应当通过哲学认识自然和人生,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用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
在他看来,贤者对待生死应该处之泰然,不但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光明正大,这就需要明智、知足,克己节制、修习磨练和广泛交友,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
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
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
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对树立理性消费观的启示作者:金芮郭晓蓓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9期摘要:伊壁鸠鲁认为,人生快乐为最高的善,主张追求在满足自然且必须欲望基础上获得恬淡持久的快乐,与“享乐主义”有本质区别。
面对当前非理性消费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可以去借鉴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中的理性内涵,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过上有节制和理性的、真正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快乐主义;节制;伊壁鸠鲁;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F126.1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45-02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背景及内涵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离世之后,各利益集团夺权角逐异常激烈,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动荡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也更加注重人生伦理问题,即如何才能达到心灵安静和幸福的问题。
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主张要承认个人感受的价值,把快乐与幸福等同,但也因此一直受到世人的误解,被扣上享乐主义的帽子,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伊壁鸠鲁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是幸福的源泉和动力,从快乐中来又到快乐中去,通过感觉来证明快乐为善、痛苦为恶的正确性,通过情感来体现趋乐避苦的自发性。
伊壁鸠鲁把快乐即欲望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如食欲,这类欲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欲望;二是自然的,但却不必需的,如性欲,这类欲望带有双面性既有快乐也有烦恼;三是不自然且不必需的,如权欲、财欲,这类欲望是不必要的、难以满足的,束缚了人的思想。
同时,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动态与静态,前者是强烈但不持久的快乐,是欲望的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平静且长久的快乐,是痛苦的消释,如清心寡欲。
他认为静态的快乐比动态的快乐更高级,只有在静态快乐的世界中才能有平稳不变的心境。
静态的快乐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时心灵不能宁静,心灵受到波动时身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快乐:需求的满足与欲望的节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张晓丹罗兴刚!【摘要】伊壁鸠鲁将“快乐”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其是一种没有痛苦、烦扰的身心状态,因此追求快乐就要满足快乐的需求$但人们在追求快乐时要区别于享乐主义,要用理性节制欲望$欲望分为自然而必要的、自然但不必要的与既不自然也非必要的$需求与欲望有根本的区别,只有自然且必要的欲望才是需求$简单地去满足欲望会带来痛苦,痛苦的消除也不是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应当遵循德性的指导,既满足需求又要节制欲望,使心灵获得安宁,这才是最高的善$【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对于人类来说,快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伦理学课题。
关于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获得快乐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和欲望有一定的关系,人类的本性决定了其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满足欲望,无疑成为人们追求快乐和幸福生活的目标+虽然欲望的满足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然而并非*张晓丹(1984-),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罗兴刚(1978-),男,辽宁铁岭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快乐:需求的满足与欲望的节制111所有的欲望都值得人们追求。
伊壁鸠鲁主张要先把欲望分类,对欲望进行理性的节制,然后再审慎做岀辨别和取舍+一需求与欲望的区别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伟大的幸福教育家伊壁鸠鲁正确而美妙地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①一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既不自然也非必要的欲望。
伊壁鸠鲁在对欲望进行分类时,特意强调了是否“自然”和是否“必要”的关系+自然且必要的欲望是人类身体的自然欲望,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
这是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其目的是消除肉体的痛苦+换句话说,这类欲望如果没有被满足,人很快就会死去+比如,人在饥饿、口渴的时候,会产生吃饭、喝水的欲望+当这类欲望得到满足,身体会在根本上产生极大的快乐+自然而必要的欲望是身体健康存活的基本所需,与其说是欲望,不如用“需求”一词表达更为恰当+研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希腊史12:追求快乐是人生目的,伊壁鸠鲁告诉你如何才能更幸福不要因为渴望你没有的东西而破坏你所拥有的东西;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曾经是你所希望的东西之一。
伊壁鸠鲁画像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创建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
人们称他的伦理学为快乐主义伦理学。
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现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
一、伊壁鸠鲁生平萨摩斯岛位置图公元前341年,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岛(Samos),他的父亲是萨摩斯的雅典殖民者。
伊壁鸠鲁的童年是在萨摩斯度过的,他自述他从十四岁开始研究哲学。
公元前313年,十八岁的伊壁鸠鲁来到雅典,显然是为着确定他的公民权而来的。
公元前322年,雅典的殖民者被赶出了萨摩斯,此时伊壁鸠鲁还在雅典。
伊壁鸠鲁的家人逃到小亚细亚,他也很快到了那里和家人团聚。
很可能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
伊壁鸠鲁和他的“菜园”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创立他的学校,最初是在米特林,后来是在兰普萨古。
公元前307年后,他的学校设在雅典,而且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
据说,学校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以及各样草本植物和香料,在食物上自给自足,因此伊壁鸠鲁也被称为“菜园哲人”。
在学校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公元前270年或前271年,伊壁鸠鲁死于雅典。
二、伊壁鸠鲁哲学体系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为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主要是研究真理的标准及获得知识的途径,而判定真理的准则分为三类,即感觉、预见、情感。
他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而理性也是完全来自于感觉的。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
作者:李征宇
来源:《商情》2013年第39期
【摘要】伊壁鸡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他所强调的快乐,是以人的精神快乐为主题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现实价值;实现途径
伊壁鸠鲁生活在马其顿帝国统治雅典的时期,在那个时代,城邦奴隶制不复存在,自由伦理也就失去了孕育的土壤,道德哲学便从关注社会回归到探讨个人意识。
相对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那时的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安危、个人的追求、自我的救赎以及内心的宁静。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觀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
从根本上讲,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强调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努力达到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快乐。
在充斥着物欲的当下,正确认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对我们如何追求快乐和达到幸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知足常乐,内心平和
伊壁鸠鲁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快乐其实是肉体和心灵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
与之相对应,他认为人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也是最终取决于这两大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他看来,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三类:自然和必要的、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
时下,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有的人还要继续追求金钱等身外之物,这些都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需”的欲望。
它经常使人处于追逐奔波状态,根本没有“无纷扰”可言。
所以,我们说要想拥有真的快乐,最基本的一点是人应保持知足的心态。
(二)运用理智,合理判断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望,而理智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欲望加以管控,帮助我们规避不合理的欲望,使我们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
同时,合理运用智慧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传统的美德做出理性的评价。
伊壁鸠鲁也指出:“如果活着不明智、不美好、不公正,就不可能生活得愉快。
活着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美好和公正。
”由此可见,快乐的人生离不开美德。
人只有拥有了智慧,再加上其他的美德,就能理智地对各种欲望做出合理的管控,避苦趋乐,追求快乐的人生,追求最高的善。
(三)拥抱阳光,无畏死亡
伊壁鸠鲁从人生应当追求快乐这一最高原则出发,教导人们在面对生死时应当泰然自若。
在他看来,人们应当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一方面他反对人们把死亡看做人生最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又反对人们把死亡当做是摆脱人生灾难的解脱。
可以说,伊壁鸠鲁是从一个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来给予后世以启发:在死亡未来临时好好生活;在死亡到来时坦然面对。
二、实现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途径
伊壁鸠鲁伦理学主要的关注点是个人的人生问题。
伊壁鸠鲁强调追求快乐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人生最高层次的善就是快乐,他认为人生最终的归宿不是物质的享乐而是内心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实现快乐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即理性的方式、道德行为的方式。
1.采用理性的方式达到快乐
伊壁鸠鲁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他认为:“理性能使我们思议肉体的终结和消散,而使我们解脱对未来的畏惧。
理性使我们如此完备地得到生命所能得到的一切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在生活中人只有用理性的思维来主导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审慎的选择。
再者,伊壁鸠鲁认为生理层面的快乐并不是追求幸福的目的,而只是其开端。
他曾明确指出“肚子的快乐是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
”伊壁鸠鲁还指出:“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
”由此不难看出,伊壁鸠鲁特别强调理性对于人生的作用。
伊壁鸠鲁认为: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知足就是最高层次的善,比如说当人们感到饥饿时,简单的面包和水就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从精神层面来讲,明智是最高等级的善。
所以,无论从从物质还是精神角度来看,伊壁鸠鲁的人生目的都是理性的且高尚的。
在人生道路上,伊壁鸠鲁认为“我们并不选取所有的快乐,当某些快乐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痛苦时,我们每每放过这许多快乐,如果我们一时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乐随之而来,我们就认为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还好。
”伊壁鸠鲁坚持认为,人只有克服对神和死亡的惧怕,才能最终获得快乐,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要不断地探求新知。
2.采用道德行为的方式达到快乐
伊壁鸠鲁不仅认为理性在帮助人们获得快乐时所起的作用,还认为外因同样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快乐,比如友谊。
伊壁鸠鲁认为。
通过与他人的友好相处,可以提高自己心灵的宁静和快乐的感受。
“要尽量交友,对不能交友者,也不要结怨,连这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避免与它们交往。
”只有通过这种途径,人们才能达到“心气平和”、“亡神安宁”,获得快乐的真谛。
在此基础上,伊壁鸠鲁还指出,“公正”和以公正为原则建立起的友谊均可以帮助人类获得快乐。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其实是轻视政治或远离政治的观点,这与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心城邦建设、社会政治并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美德”的观点截然不同。
伊壁鸠鲁生活的时代,国家战乱不断、丧失独立,整个社会都被异族所统治。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把伊壁鸠鲁的伦理观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研究,就会对伊壁鸠鲁的只关心个人利益而不关心社会福祉的观点有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给予批评。
参考文献:
[1]里茨·石里克,孙美堂(译)。
论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作者简介:
李征宇(1986—),女,河南商丘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2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