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现状和化学成分
- 格式:docx
- 大小:11.57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资料推荐------------------------------------------------------种子中的各种成分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了解种子的化学成分使我们了解种子生命活动的规律。
确定种子在各方面的利用价值,为贮藏、加工、检验、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
第一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一)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理作用 1、生命活动的基质--蛋白质 2、生命活动的能源--淀粉、脂肪,蛋白质有时也可以作为能源 3、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生长素 4、生命活动的介质和生化变化的参与者--水(二)主要作物种子的化学成分按其主要化学成分状况及用途,分为粉质种子、蛋白质种子和油质种子三大类。
粉质种子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胚乳内;而蛋白质种子(豆类) 及油质种子绝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子叶内。
1、禾谷类主要贮藏物质的含量:淀粉 70%左右蛋白质 10%左右,脂肪 1-3%比较水稻、小麦、玉米:淀粉--差异不大;蛋白质--小麦玉米水稻脂肪--玉米小麦水稻玉米胚大,含油高 2、豆类(1)分二种类型蛋白质高,糖类也高--豌豆、菜豆、蚕豆、绿豆蛋白质高,脂肪也高--大豆、花生(2)比较大豆、花生大豆蛋白质高,花生脂肪高3、油质种子总的看,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芝麻、向1 / 23日葵、油菜(三)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 1、禾谷类种子各部分的比率(重量)稃壳 20-25% 皮部(果种皮) 1 0-1 5% 水稻米粒(糙米)75-80% 糊粉层胚乳淀粉层 60-70% 胚 2.5-4% 2、种子各部分的化学成分胚--无淀粉;多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灰分、维生素。
特点:营养好,难贮藏胚乳--包括全部淀粉;蛋白质绝对量大,但相对量低;脂肪少糊粉层--类似胚果种皮--只有纤维素含量高第二节种子水分 (一) 种子中水分存在的状态游离水(自由水) 结合水(束缚水) 可作为溶剂0℃可以结冰自然条件下容易从种子中蒸发不能作为溶剂0℃不结冰自然条件下不易蒸发,强烈日光或人工加温才蒸发不能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含水量低种子可能无游离水(二)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1、临界水分----当种子中游离水刚去尽,留下全部结合水时的水分,其含量因作物种类而不同。
红松无性系和优树种子性状及营养成分分析红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常绿针叶树种,其种子是红松无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松无性系是指红松种子的一组固定性状,包括种子形态、大小、颜色等,这些性状对于红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红松种子的形态特征为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种子大小为0.7-1.2厘米,具有较大的种子体积。
种子外观为深褐色或红褐色,有明显的光泽。
种子表面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种子的气孔,用于气体交换和水分吸收。
红松种子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灰分等。
在种子中,蛋白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大约为20-25%。
脂肪是另一个重要成分,含量约为30-35%。
纤维素是红松种子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成分,含量大约为25-30%。
种子中的灰分含量一般较低,约为2-4%。
红松种子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矿物质和多种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E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抗氧化和保护细胞功能的作用。
红松种子中的维生素E 含量较高,可达到30-40毫克/100克。
矿物质包括钙、磷、铁、锌、铜等,这些矿物质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红松种子中的钙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200-300毫克/100克和400-500毫克/100克。
红松种子中还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异亮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对于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红松无性系的种子具有一系列固定性状,包括种子形态、大小、颜色等,这些性状对于种子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红松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矿物质和多种必需氨基酸,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红松种子在食品工业、药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可开发为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和保健品。
红松无性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进一步了解红松种子的形态和营养成分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了解种子的化学成分使我们了解种子生命活动的规律。
确定种子在各方面的利用价值,为贮藏、加工、检验、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
第一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一)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理作用1、生命活动的基质--蛋白质2、生命活动的能源--淀粉、脂肪,蛋白质有时也可以作为能源3、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生长素4、生命活动的介质和生化变化的参与者--水(二)主要作物种子的化学成分按其主要化学成分状况及用途,分为粉质种子、蛋白质种子和油质种子三大类。
粉质种子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胚乳内;而蛋白质种子(豆类)及油质种子绝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子叶内。
1、禾谷类主要贮藏物质的含量:淀粉70%左右蛋白质10%左右,脂肪1-3%比较水稻、小麦、玉米:淀粉--差异不大;蛋白质--小麦>玉米>水稻脂肪--玉米>小麦>水稻玉米胚大,含油高2、豆类(1)分二种类型蛋白质高,糖类也高--豌豆、菜豆、蚕豆、绿豆蛋白质高,脂肪也高--大豆、花生(2)比较大豆、花生大豆蛋白质高,花生脂肪高3、油质种子总的看,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芝麻、向日葵、油菜(三)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1、禾谷类种子各部分的比率(重量)水稻稃壳20-25%皮部(果种皮)10-15% 米粒(糙米)75-80%糊粉层胚乳淀粉层60-70%胚 2.5-4%2、种子各部分的化学成分胚--无淀粉;多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灰分、维生素。
特点:营养好,难贮藏胚乳--包括全部淀粉;蛋白质绝对量大,但相对量低;脂肪少糊粉层--类似胚果种皮--只有纤维素含量高第二节种子水分(一)种子中水分存在的状态游离水(自由水) 结合水(束缚水)可作为溶剂不能作为溶剂0℃可以结冰0℃不结冰自然条件下容易从种子中蒸发自然条件下不易蒸发,强烈日光或人工加温才蒸发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不能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含水量低种子可能无游离水(二)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1、临界水分----当种子中游离水刚去尽,留下全部结合水时的水分,其含量因作物种类而不同。
种子的特征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手段。
种子的特征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繁殖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种子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营养和保护机制等多个方面探讨种子的特征。
一、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是由种皮、胚乳和胚芽三部分组成的。
种皮是种子外层,由外种皮和内种皮组成,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营养物质组成,提供胚芽发育所需的养分。
胚芽是种子的生命之源,包括胚轴和种子叶等结构,发育成为新的植物个体。
种子的形态结构对于种子的营养和保护机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提供胚芽发育所需的氮源。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种子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种子的保护机制之一。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种子的发育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种子的营养种子的营养主要来自于胚乳,胚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
这些营养成分为胚芽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同时,种子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为胚芽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微量元素和辅酶。
四、种子的保护机制种子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种皮和胚乳两个方面。
种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防止种子受到机械伤害和真菌的侵袭。
胚乳则可以保护种子不受营养物质的流失和腐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防止种子受到害虫和鸟类的侵袭。
种子的保护机制对于种子的存活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种子的适应环境种子的适应环境主要体现在种子的形态结构和保护机制上。
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结构和保护机制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硬壳和耐干性,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则具有柔软的种皮和高度营养的胚乳,可以在富含营养的土壤中生长和繁殖。
总之,种子的特征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繁殖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份散布的特点农作物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源,其中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它们的分布和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散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成分的分布不均匀: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部分,它内部的化学成分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一般来说,种子的胚乳和种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利于胚胎发育和营养存储的物质,而种子的胚芽和外部壁层则富含碳水化合物等蓄能物质。
这种化学成分的不均匀分布符合植物的生物学生长规律,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调节作用。
2.化学成分含量随种子不同部位而异: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会随着不同的部位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种子的胚芽和外部壁层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部位;胚乳和种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有助于胚胎发育和营养存储的物质。
这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差异符合植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3.化学成分含量随种子品种和生长环境而异:种子的化学成分含量会随着品种的不同和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不同品种的种子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差异。
这种特点使得种子的化学成分可以用来进行品种鉴别和生长环境评估,对植物生长和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化学成分的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种子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它们共同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例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种子胚芽中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胚胎的发育和萌发;脂肪和维生素在种皮和胚乳中的协同作用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氧化和腐败。
这种化学成分的协同效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的来看,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的散布特点主要包括分布不均匀、含量随部位、品种和环境变异以及互相作用和协同效应。
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分布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种子,其种胚、胚乳、种被三部分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各部分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决定了各部分生理机能不同,营养价值、利用价值不同,耐贮性不同。
1.无胚乳种子:包括种皮和胚。
其中种胚占的比重大,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贮存其中。
子叶很发达,是贮藏组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2. 有胚乳种子
种皮、种胚和胚乳所占比例因作物而不同,化学成分分布存在差异。
胚--无淀粉(如小麦)或含少量淀粉(如水稻);多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灰分、维生素。
特点:营养好,难贮藏;
胚乳--包括全部淀粉;蛋白质绝对量大,但相对量低;脂肪少;
糊粉层--类似胚
果种皮--只有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高
共同特点:
1.作为保护组织的皮层含有较多纤维素和灰分。
作为养分储藏组织的胚乳或子叶含有大量的该类种子的主要储藏物质。
禾谷类主要为淀粉,豆类主要是蛋白质,油料主要是脂肪。
2.种胚除了具有较多的结构蛋白质外,还有较多脂肪、灰分和糖分。
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相关性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子成为农民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种子活力则是衡量种子发芽和生长能力的重要指标。
种子的化学成分对种子活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究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种子生产和种子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种子化学成分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糖类、维生素、激素、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不仅能够为种子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还能参与种子的生理状态调控、抗逆性及干旱适应等功能。
(1)蛋白质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总重量的25%~30%,在种子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蛋白质可以提供种子发芽和长出幼苗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细胞质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2)脂质(3)碳水化合物种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占总重量的50%~60%,主要由淀粉和糖类组成。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也是种子发芽和初期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
(4)无机盐种子中的无机盐成分主要包括钾、钙、镁、磷等,它们是种子生长发育中必需的营养元素。
种子中的钾、钙等离子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维持细胞的电位差和渗透平衡,是种子发芽和生长所必需的。
2. 种子活力种子活力是指种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发芽并生长成正常幼苗的能力。
种子活力是农民衡量种子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衡量种子品质和生产成本的重要指标。
(1)种子发芽力种子的发芽力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发芽的百分比。
正常的种子发芽力应该在80%以上,低于这个数值则表明种子品质存在问题。
种子的发芽势是指种子发芽的速度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种子发芽势好、发芽均匀的种子,幼苗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
(3)幼苗生长状况种子发芽后形成的幼苗,苗高、叶片数量、发育状态等状况,都是评价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
幼苗生长状况好的种子,能够产生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而植物的繁殖过程中,种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植物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植物种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植物种子生物学是研究种子形成、发育、休眠和萌发等过程的学科。
其研究范畴包括种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种子的生长与发育调控机制,种子休眠与解除休眠机制,以及种子的贮藏、传播和适应性等方面。
二、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种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种子结构与功能是植物种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学分析等手段,研究者们揭示了种子的组织结构、细胞分化和功能分区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种皮的作用和组织结构、胚乳的功能和组成等。
2. 种子发育与调控机制研究种子发育与调控机制是植物种子生物学的关键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者们揭示了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
比如,种子的胚乳发育、胚轴发育和种皮发育等关键环节的调控机制。
3. 种子休眠与解除休眠机制研究种子休眠与解除休眠机制是植物种子生物学的前沿研究内容之一。
休眠是种子在一定条件下无法萌发的一种状态,而解除休眠则是种子重新进入生长状态的关键过程。
通过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方法,研究者们揭示了种子休眠与解除休眠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
4. 种子贮藏、传播与适应性研究种子贮藏、传播与适应性是植物种子生物学的应用研究内容之一。
种子的贮藏和传播是植物的一种繁殖策略,而种子的适应性能够影响植物的生存和扩散。
通过生态学、遗传学和农艺学等学科的研究,研究者们揭示了种子贮藏和传播的适应性机制,以及种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虽然植物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前沿问题亟待解决。
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相关性研究进展种子是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起点,种子的活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繁衍至关重要。
种子活力是指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发芽和生长的能力,是种子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种子的化学成分是种子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一直是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种子化学成分对种子活力影响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对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化学成分是指种子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无机物主要包括矿物质元素等。
种子化学成分的多少和种类对种子的萌发、发芽和生长均有一定影响。
1.蛋白质蛋白质是种子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在种子的营养储备和胚乳细胞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为幼苗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
有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和种类的不同对种子的活力有一定的影响,蛋白质含量越高,种子的活力越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种子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种子萌发和发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它们可以在种子萌发和发芽过程中分解为能量,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对种子的活力具有重要影响。
3.脂肪4.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是种子的重要无机盐成分,它在种子的吸收、传导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包括钙、镁、磷、钾等,它们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提高种子的活力。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和种类对种子的活力具有重要影响。
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是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对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种子化学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了解种子的化学成分使我们了解种子生命活动的规律。
确定种子在各方面的利用价值,为贮藏、加工、检验、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
第一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一)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理作用1、生命活动的基质--蛋白质2、生命活动的能源--淀粉、脂肪,蛋白质有时也可以作为能源3、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生长素4、生命活动的介质和生化变化的参与者--水(二)主要作物种子的化学成分按其主要化学成分状况及用途,分为粉质种子、蛋白质种子和油质种子三大类。
粉质种子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胚乳内;而蛋白质种子(豆类)及油质种子绝大部分化学成分贮存在子叶内。
1、禾谷类主要贮藏物质的含量:淀粉70%左右蛋白质10%左右,脂肪1-3%比较水稻、小麦、玉米:淀粉--差异不大;蛋白质--小麦>玉米>水稻脂肪--玉米>小麦>水稻玉米胚大,含油高2、豆类(1)分二种类型蛋白质高,糖类也高--豌豆、菜豆、蚕豆、绿豆蛋白质高,脂肪也高--大豆、花生(2)比较大豆、花生大豆蛋白质高,花生脂肪高3、油质种子总的看,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芝麻、向日葵、油菜(三)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1、禾谷类种子各部分的比率(重量)水稻稃壳20-25%皮部(果种皮)10-15% 米粒(糙米)75-80%糊粉层胚乳淀粉层60-70%胚 2.5-4%2、种子各部分的化学成分胚--无淀粉;多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灰分、维生素。
特点:营养好,难贮藏胚乳--包括全部淀粉;蛋白质绝对量大,但相对量低;脂肪少糊粉层--类似胚果种皮--只有纤维素含量高第二节种子水分(一)种子中水分存在的状态游离水(自由水) 结合水(束缚水)可作为溶剂不能作为溶剂0℃可以结冰0℃不结冰自然条件下容易从种子中蒸发自然条件下不易蒸发,强烈日光或人工加温才蒸发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不能引起强烈的生命活动含水量低种子可能无游离水(二)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1、临界水分----当种子中游离水刚去尽,留下全部结合水时的水分,其含量因作物种类而不同。
中国经济作物种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也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经济作物种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作物种子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中国经济作物种子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种子、经济作物种子和蔬菜种子等。
1. 粮食作物种子粮食作物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目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这些作物的种子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质量和产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2. 经济作物种子除了粮食作物种子,中国还有一些经济作物种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例如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
这些作物的种子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蔬菜种子蔬菜是中国人民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蔬菜种子的质量和产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国的蔬菜种子主要包括番茄、黄瓜、菠菜等。
目前,中国的蔬菜种子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以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需求。
二、中国经济作物种子的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种子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通过基因编辑和基因改良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产量。
中国的种子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投入研发,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2. 品种优化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中国种子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品种优化和适应性改良,中国的经济作物种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种子出口已经覆盖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为中国经济作物种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 环境保护中国正致力于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起点,也需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种子的现状和化学成分
1.种子条件对干燥的影响
新收获的种子含水量高,新陈代谢旺盛,应推迟干燥,或先低温干燥,再高温干燥两次。
如果种子直接高温干燥,很容易失去发芽能力。
2.化学成分对种子干燥的影响
(1)小麦和玉米属于淀粉种子。
这种种子组织结构疏松,毛细管粗大,水分传递力强,较高温度下更容易干燥。
(2)蚕豆属于蛋白种子。
这种种子组织结构致密,毛细血管细,水分传递弱,但种皮疏松,容易失水。
干燥时,如果温度较高,采用和谐流动的速度,种子中的水分蒸发较慢,种皮中的水分蒸发较快,使种皮容易破出水分,不易保存,影响种子的生活力。
因此,在干燥这种种子时,尽量在低温下缓慢干燥。
(3)含油种子如油菜籽含有大量脂肪,是非亲水性物质。
这种种子的水分容易散发,在高温下可以快速干燥。
但油菜籽种皮疏松易破,热容量低,高温下易失油,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考虑。
在种子的干燥条件下,温度、湿度、相对湿度和协调流速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
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高,干燥效果越好。
相反,干燥效果差。
需要指出的是,种子干燥时,要保证种子的生存能
力,否则即使种子可以干燥,种子干燥的意义也会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