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种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种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种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种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种子:种子在植物学上是指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农业种子概念)而在农业上指凡是农业生产上可以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称为种子。

农业种子分类:1..真正的种:这一大类种子指都是由母株花器中胚珠发育二来的。

2.类似种子的果实:这大类指果实,大部分为小型的干果

(1)颖果(2)瘦果(3)其他:分果,荚果,核果等等

3.营养器官:包括根茎类作物用于繁殖的自然无性繁殖器官。

种质:作为品种资源予以保存以待利用的种子

植物人工种子:指将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包裹在含有养分和具有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形成,在事宜的条件下能够发芽成正常植株的颗粒体,也称为合成种子、人造种子、无性种子。

良种:指优良品质的优质种子,饱满完整,健康无病虫,活力强。

贮藏三大条件:低温、干燥、密闭

种子检验:干、净、饱、健、壮

第二章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

种子的外表形状的差异主要可以从形状、色泽、大小三方面进行区分。

色泽特点:1.种子含有不同色素,呈现不同的颜色斑纹,2.种子色素存在种子不同的部位,3.种子的色泽会随着种子的成熟度不同而变化

大小表现方式:1.子粒的平均长宽高,2.种子重量(千粒重)

千粒重:在规定水分的条件下,一千粒种子的重量。

种子的基本构造:种皮、胚、胚乳

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分三层: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种皮:是种子外表的保护组织。由一层或者二层珠被发育而来,外珠被发育成外种皮(皮质厚强硬),内珠被发育成内种皮(多呈薄膜状)。果实种子的种被包括果皮和种皮。真种子的种被仅包括种皮。

发芽口:就是指受精前胚珠时期的珠孔,授粉后,花粉管伸长,经此孔进入胚囊。当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就成种孔或者发芽口。位置正好位于种皮下面的胚根尖端。

种脐:种子从种柄上脱落时留下的疤痕,或说是种子附着在胎座上的部位,种子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从母体进入子体的通道。

种褥或脐冠:有些植物种子,从珠柄脱落时,珠柄的残片附着在脐上,这种附着物叫做种褥。

脐条:又称种脊或种脉,是倒生或半倒生胚珠从珠柄通到合点的维管束遗迹。

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的遗迹,位于脐条的终点部位,稍呈突起状。棉花、豆类内脐明显,是种子萌发时最先吸胀的部位。

种阜:靠近种脐部位种皮上的瘤状突起,由外种皮细胞增殖或扩大形成。

果脐:果实与果柄接触的部位

胚:种子最重要的部分,通常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幼小植株体。

胚基本组成部分:胚芽、胚轴、胚根、(三者又合称胚本部或者胚中轴)、子叶。

胚芽:又称幼芽,是叶、茎的原始体,位于胚轴的上端,顶端就是茎的生长点。

胚芽鞘:禾本科植物的胚芽由3-5片胚叶组成,着生在最外部的一片呈圆筒状称为胚芽鞘。

胚轴:又称胚茎,是连接胚芽和胚根的过度部分。双子叶植物子叶着生点和胚根之间的部分,称为下胚轴。而子叶着生以上的部分称为上胚轴。

胚根:又称幼根,在胚轴下面,为植物未发育的初生根,有一条或多条。

胚根鞘:禾本科植物的胚根有一层薄壁组织,称为胚根鞘。

子叶:种胚的幼叶,具一片、两片或者多片。

多胚现象:通常每颗种子只有一个胚,但是有时可发现同一颗种子里面含有2个或者以上的胚,称为多胚现象。

无胚现象:有时可以看到水稻、小麦、玉米、及某些伞形科种子,外形正常,而内部缺少胚称为无胚现象。盾片:禾本科植物种子的子叶位于胚本体和胚乳之间,为一片很大的组织,形状象盾或盘,常称为盾片或子叶盘。由于种子萌发时,它并不露出种外,也称之为内子叶。

外胚叶:有些禾本科植物(如小麦、水稻)在盾片的相对一面有一小突起,称外胚叶。而有些植物(如玉米)没有外胚叶。

胚的类型:胚的大小、形状及在种子中的位置因植物种类而不同。一般把胚分为6种类型:直立型、弯曲型、螺旋型、环状型、折叠型、偏在型。

1.直立型:胚根、胚轴、子叶与种子纵轴平行,如菊科、葫芦科等

2.弯曲型:胚根和胚芽弯曲呈钩状,如大豆、蚕豆等

3.螺旋型:子叶及胚根盘旋呈螺旋型,如番茄,辣椒等

4.环状型:胚细长,沿种皮内层绕一周呈环状,胚根与子叶几乎相接,如甜菜、菠菜等

5.折叠型:子叶发达,折叠数层,填满于种皮内部,如棉花、红麻等

6.偏在型:胚较小,位于胚乳的侧面或者背面的基部,如稻、小麦、玉米等

胚乳:分为内胚乳和外胚乳。由珠心层发育而来,称为外胚乳。由囊胚中的受精极核细胞发育而来的称为内胚乳。

明线:大豆种子中,栅状细胞为狭长的大型细胞,排列很紧密,细胞中含有色素,此层细胞的靠外端部分若发生硬化,就不易透水而使得种子成为硬实,该部位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常与其他部分有所差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线,称为明线。

种子分类:

根据胚乳有无分类

(1)有胚乳种子:具较发达的胚乳的种子

按胚乳来源分:1.内胚乳发达种子:绝大多数作物种子;2.外胚乳发达种子:菠菜、甜菜、苋菜;

3.内外胚乳同时存在种子:姜、胡椒

(2)无胚乳种子:完全无胚乳或有极少量胚乳的种子:此类种子是在发育的中后期,胚乳被胚消耗,因而胚特别是子叶发达。主要有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葫芦科、菊科、蔷薇科等。

1.完全无胚乳: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大都转移到胚中,因而有较大的胚,子叶尤其发达,而胚乳不复存在。

2.有极少量胚乳:胚乳没有完全消失而有少量残留。只剩1~2层细胞。

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根据种子的形态构造特点,把种子分为五大类:

(1)包括果实及其外部附属物(2)包括果实的全部(3)包括种子及果实的一部分(内果皮)(4)包括种子的全部(5)包括种子的主要部分(外种皮脱去)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种子按化学成分分为:粉质种子、蛋白质种子、油质种子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除了大量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之外,还含有少量的矿物质,维生素,酶,色素等物质。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措施

1、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因调控:(1)作物的遗传性;(2)成熟度;(3)饱满度。

2、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与区域化种植:(1)生态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种子发育、成熟期间的生态条件,对种子的化学成分有较大影响,约占变异的14%,这是导致相同作物或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化学成分差异的主要原因。(2) 土壤营养状况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种子中的水分通常以自由水和结合水存在。

自由水(游离水):不被种子中的胶粒吸引或吸引作用很小,能自由流动的水。

特点:(1)存在于毛细管和细胞间隙;(2)具有普通水的性质,0℃以下能结冰,自然条件下易蒸发;(3)

能做溶剂,能引起种子强烈生命活动。

束缚水(结合水):被种子中的亲水胶体紧紧吸引,不能自由流动的水。

特点:(1)与亲水物质紧密结合;(2)不具有普通水的性质,0℃以下不结冰;(3)只有加温加压才蒸发掉一部分;(4)不能做溶剂,不易引起种子强烈生命活动。

临界水分:即自由水和束缚水的分界,指自由水刚刚去尽,只剩下饱和束缚水时的种子含水量,又称束缚水量。

安全水分:能够保证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含水量范围。

平衡水分:当种子在相对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种子对水汽的吸附与解吸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种子含水量就称为该条件下的平衡水分。变化规律:①温度不变时,平衡水分与外界相对湿度呈正比;②相对湿度不变,平衡水分与温度呈反比;③温湿度均不变,平衡水分因作物种类而异:油分含量高——平衡水分低。

安全水确定依据:(1)种子的临界水分:安全水分《临界水分;临界水分高,安全水分可以高;临界水分低,安全水分必须低。(2)种子的贮藏环境:气候:低温干燥,可以高一些;仓贮条件:好可以高一些解吸:被吸附的砌体分子也可以从种子表面或者毛细管内部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的过程。

吸附性:种子表面和毛细管的内壁可以吸附水蒸汽或者其他挥发性物质的砌体分子,这种性能称为吸附性。平衡水分的影响因素:1.大气湿度2.温度 3.种子化学物质的亲水性4.种子的部位与结构特性

种子的三大类营养成分:糖类、脂质、蛋白质

糖类:可溶性糖、不溶性糖(淀粉、维生素和半维生素)

脂质:脂肪和磷脂

衡量种子中脂肪的两个重要指标:酸价和碘价。

酸价:中和1克脂肪中全部游离脂肪酸所需KOH(NaOH)毫克数。

碘价:100克脂肪所能吸收碘的克数。(脂肪酸价低、碘价高,表明品质好。)

碘价越高,种子的品质越好,酸价越高,种子的品质越好。

油脂酸败:油脂或油质种子保管不当或贮藏过久,会产生一些醛、酮、酸类物质,从而产生不良气味。过程:水解和氧化

导致油脂酸败的原因:(1)脂肪因长期经光热作用被水解,放出低分子、能挥发的游离脂肪酸而发臭。(2)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产生醛、酮类物质,也会发臭。

酸败的条件:(1)高温、高湿、强光、多氧易酸败;(2)种皮不致密、破损易酸败。

贮藏蛋白分类:按不同熔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谷蛋白、谷蛋白四类。

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酶、维生素、植物激素。

种子酶类据催化的反应类型分为: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1.氧化还原酶类: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氢原子或者电子的传递。如氧化酶脱氢酶

2.转移酶类:将某些集团从某一分子上转移到其他分子上。如转氨酶、转甲基酶

3.水解酶类:催化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加水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的反应。如糖酶类、酯酶类

4.裂解酶类:催化一种化合物分子的键断裂形成两种化合物或者其逆反应。如脱羧酶、脱水酶

5.异构酶类:催化某种有机化合物转变为它们的同分异构体,如磷酸丙糖异构酶

6.合成酶类: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使两种化合物进行合成作用。如乙酰CoA羧化酶

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种子的其他化学成分:矿物质、色素、有害物质

种子毒物:种子还含有一些对人畜有毒的物质或成分,称为种子毒物。

内源性毒物:种子本身固有的对人畜有毒的化学成分,能世代遗传,对植物自身的生存繁衍有某种保护作用。主要的内源性毒物有:大豆中的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油菜中的芥子苷和芥酸;棉籽中的棉酚;高梁中的单宁;马铃薯块茎中的茄碱。

外源性毒物:在种子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由于外界生物入侵或有毒物质浸入而产生的有毒成分,主要有感染真菌后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喷洒农药后的残留物或代谢物。

第四章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

胚珠——种子发育过程

外层外果皮

子房壁中层中果皮

内层内果皮

胎座——发育变形或成假种皮

珠柄种柄,脱落后在种皮上留下的瘢痕为种脐

子房外珠被外种皮果实

种被

内珠被内种皮

缝线———————脐条(种脊)

合点———————内脐

胚珠珠孔———————发芽口(种孔)种子

珠心———————残留遗迹或发育成外胚乳

反足细胞

在发育过程中解体

助细胞

胚囊

极核(次生细胞)——内胚乳

卵细胞合子胚

几种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见书本第96-100页

这章以下部分老师没说重点,随便整理的

多胚现象:1粒种子中有2个或2个以上胚的现象。(真多胚,假多胚)

(1)裂生多胚(合子、原胚、胚柄裂生),为有性胚,多见于裸子植物。

(2)助细胞、反足细胞→胚:有性(2n);无性(1n)

(3)珠心、珠被细胞→胚(不定胚,为无性胚)

无胚现象:种子外形似乎正常但内部无胚的现象。

无性种子:凡通过无融合生殖产生胚而形成的种子。

种子败育:胚珠能顺利通过受精但却不能形成具发芽能力的正常种子的现象。

无融合生殖:是指配子体不经配子融合而产生孢子体的过程,只限于胚囊中不经受精产生胚的现象。主要包括:孤雌生殖;孤雄生殖;少数为无配子生殖(助细胞、反足细胞→胚)。

无胚种子产生原因:(1)遗传特性,如伞形科;(2)卵未受精;(3)远缘杂交,生理不协调,胚早期夭折;(4)昆虫危害。

种子败育的原因:(1)发育中生理不协调,多发生在不亲和的杂交中。(2)受病虫危害,又有直接(吃掉胚或寄生其中)和间接(毒素毒害)。(3)营养缺乏,多发生在营养弱势部位。(4)恶劣环境,如冷冻、高温、农药毒害。减少种子败育的措施,应视败育的原因而定

胚乳发育方式

(1)核型:核分裂→几个~几千个游离核细胞化细胞胚乳

(2)细胞型:自始至终为细胞分裂,无游离核时期(合瓣花群)

(3)沼生目型:第1次为细胞分裂,随后合点室,退化消失;珠孔室按核型发育,形成胚乳(石蒜科)。真正成熟的种子应包括形态成熟和生理成熟。形态成熟:种子的形状、大小已固定不变,呈现出品种的固

有色。生理成熟:种胚具有了发芽能力。

种子成熟的指标:(1)养料运输已经停止,干物质不再增加;(2)种子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3)果种皮的内含物变硬,呈现品种的固有色泽;(4)种胚具有了萌发能力。

第五章种子休眠及其调控

种子休眠: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种子休眠的意义

1、生物学意义:(1)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是种子植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性,有利于种族延续。(2)种子休眠是调节种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农业生产上的意义:防止在植株上发芽,保证丰产丰收;有利于安全贮藏,减少贮藏时损失。

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胚休眠:种胚未成熟:有些植物种子,除种胚以外的部分均已成熟且已收获,却不能萌发,因为种胚未成熟或种子未完成生理后熟。

2、种被障碍:许多种子在成熟后,种被常成为萌发障碍而使种子处于不能萌发状态。种被影响种子萌发又分三种情况:(1)种被不透水(2)种被不透气(3)种被机械障碍

3、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有些植物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积累一些抑制萌发的物质,当积累达到一定量时,种子便陷入休眠。

4、光的影响:不同植物的感光性,不适宜光照,如喜光种子无光,忌光种子有光,影响种子的感光因素光对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影响受光敏素控制。

5、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二次休眠的外界条件主要有:①不适宜光照,如喜光种子无光,忌光种子有光。②不适宜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引起二次休眠。③厌氧条件,氮气或有机溶剂浸注。④过分干燥,可使已非硬实种子成为硬实。

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激素相互作用三因子假说

1、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种子中无足够量GA,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2、ABA是诱发种子休眠的主要激素,种子中虽有GA但同时存在ABA种子休眠,因为ABA抑制GA作用的发挥。

3、CK并不单独对休眠与萌发起作用,不是萌发所必需的激素,但能抵消ABA的作用,使因存在ABA而休眠的种子萌发。

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

影响休眠期的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环境因素

硬实:由于种被不透水而不能吸胀发芽的种子称为硬实。

硬实发生的原因:种皮结构特性:有角质层、栅状细胞、单宁层等;果胶变性:所含水分一旦迅速失去,会使果胶变性,即种皮硬化不再吸水;种脐特性:外界湿度低,脐缝打开;外界水分高,脐缝关闭。

硬实发生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成熟度:种子越老熟,硬实率越高。

种子休眠的调控:加深休眠,防止发芽;或破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1、延长种子的休眠期:品种选育(选育有一定休眠期品种种植)、药剂调控(田间喷药、贮藏时期作用)、环境因子调控(种子放在低湿、高温、缺氧条件)

2、缩短和解除种子休眠:种子处理(化学物质处理、物理处理、机械处理、干燥处理等)改变发芽条件。

第六章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幼胚从休眠状态恢复到活跃生长状态的生命活动历程。从形态上讲,则指幼胚开始生长,胚根胚芽突破种皮向外伸长的现象。变温有利于种子萌发:促进了气体交换;减少贮藏物质的呼吸消耗;有利于某些酶的激活;有利于休眠打破。

种子萌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吸胀、萌动、发芽、成苗

1、吸胀:① 吸胀是种子萌发的第一阶段,是种子萌发的开端。② 种子吸胀是物理现象而非生理作用。

③活种子吸胀与死种子吸胀不同。活种子吸水三个阶段:呈现快、慢、快的

S

型曲线。开始阶段(吸胀力吸水物理作用)、滞缓期(吸水饱和停滞)、重新大量吸水(胚部细胞分裂生长,重新吸水靠生长力吸水)

2、萌动:种子萌动期间,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敏感,是植物一生中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最弱的时期。

同时也是创造变异的最佳时期。

3、发芽:水、气协调,芽为根长一半;水分少,根长芽短;水分多,芽长根短(根对少氧敏感)。

4、幼苗的形成:子叶出土型、子叶留土型

(1)子叶出土型:植物在种子发芽时,其下胚轴显著伸长,初期弯成拱形,拱形顶部结构坚韧、强度大

能够顶出图片,同时将子叶拉出土面。

优点:能保护幼芽,子叶能进行光合作用;缺点:顶土力弱,子叶受损影响幼苗生长甚至开花结实。

(2)子叶留土型:植物在种子发芽时,下胚轴伸长不活跃,上胚轴伸长快,露出土面上胚轴弧形拱出土

后,由于向光性作用,生长素分部发生变化,上胚轴伸直,顶呀随即长出真叶成幼苗,子叶仍在土中,种

皮不脱离。直至养料耗尽才萎缩解体。

特点:幼苗顶土力强,易出苗;禾本科为胚芽鞘先出,胚芽鞘受损幼苗出土会受阻。子叶半留土型(花生)

下胚轴粗短,伸长缓慢。覆土浅则子叶出土,覆土深则子叶留土。

种子萌发期间物质代谢的特点:贮藏器官发生贮藏物质分解,转化成可溶性物质运到胚部:① 作为呼吸

基质;② 作为合成新细胞的材料。

种子萌发的生态条件:水分、温度、氧气、光、其他生态因素

1、水分:(1)种子萌发的最低需水量(2)影响种子水分吸收的因素(3)种子的吸胀损伤和吸胀伤害。

2、温度:(1)种子发芽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2)变温促进种子发芽的效果

3、氧气:(1)种子萌发时氧气供应的影响因素(2)不同作物种子萌发对氧气需要的差异(3)种子萌发

过程中需要氧量的变化

4、光:植物不同的光敏感性①发芽时必需光或光可促进发芽②发芽时对光反应不敏感③光抑制发芽

5、其他生态因素:(1)二氧化碳(2)土壤盐碱度(3)土壤坚实度

第七章 种子活力

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指一批种子中活种子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常用TTC 法鉴别。

种子发芽力: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实验室可控制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常幼苗的能力。通常以发芽势、发

芽率表示。

种子活力: 通常指田间条件下的出苗能力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能和指标。

种子生命力:是指种子生命的有无。

较高活力

缺乏活力

在适宜条件下幼苗能出土并继续生长,在活力括弧内的幼苗越高,成苗机会越大 活力最高级

可以出苗,但不能继续生长 这部分种子并非死亡,但不能出苗 种子检验时为不正常幼苗 种子检验时发芽试验的正常幼苗 在此范围内可以应用活力测定

高活力的种子必定具有高的发芽力和高的生活力,具有高发芽力的种子也必定具有高的生活力;但具有生活力的种子不一定都具有发芽力,能发芽的种子活力也不一定高。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遗传因素(内因)、环境因素(外因)

1、遗传因素:(1)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2)杂种优势(3)种皮开裂性及颜色(4)子叶出土类型*(5)硬实(6)对机械损伤的敏感性(7)化学成分(8)幼苗形态结构(9)低温发芽特性(10)作物成熟期

2、环境因素:(1)土壤肥力与母株营养(2)栽培条件(3)发育成熟期间的气候条件(4)种子成熟度(5)种子机械损伤程度(6)种子干燥措施(7)种子贮藏条件

种子活力的指标及测定方法原理

直接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田间不良条件,测定出苗率 或幼苗生长速度和健壮度。

间接法:测定与种子活力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物理特性。

两种种子活力测定方法:ISTA 活力测定方法、AOSA 活力测定方法。

发芽试验测定:

1、标准发芽试验法测定

式中:Dt ——发芽日数,Gt ——与Dt 相对应的每天发芽种子数;S —— 一定时期内正常幼苗长度(cm )或重量(g )

2、幼苗生长测定

n 1x 1+n 2x 2+n 3x 3+……+nx n N

式中:L ——胚芽平均长度(cm ),n ——没对平行先之间的胚芽尖端数,x ——每对平行线之间中点至中心线之间的距离(cm ),N ——种子试样粒数

3、幼苗评定试验

种子劣变的概念及其形态、生理生化机制

种子劣变:是指生理机能的恶化,包括化学成分的变质及细胞结构的受损。

(1)膜系统损伤及膜脂过氧化 :膜漏现象严重 ——内含物外渗,脂质团形成,细胞器损伤。萌发时修复能力降低 ——影响正常代谢。

(2)营养成分的变化 长期呼吸消耗,导致种胚分生组织或胚轴中营养物质缺乏,种子生活力、活力丧失。

(3)有毒物质积累:代谢的中间产物的积累使活组织中毒

(4)合成能力下降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合成能力明显下降;核酸降解、合成受阻—RNA 、DNA 含量低,ATP 生成量少

(5)生理活性物质的破坏与失衡

第八章 种子寿命

种子寿命: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能存活的时间。

种子寿命分类:

1、依据种子寿命的长短分类:短命(3年内)中命(3-15年)长命(15年以上)

L=

命、短命种子的特点

(1)短命种子——寿命<3年,多为林果,如杨、柳、板栗、可可等,农作物中只有花生、甘蔗、茶等。特点:种皮薄脆,保护性差;含脂肪高;或需特殊贮藏条件。

(2)中命种子——寿命在3 ~ 15年,大多数农作物,如麦类、稻类、玉米、高粱、谷子、荞麦、部分大粒豆类等。

(3)长命种子——寿命>15年,许多豆类、瓜类、陆地棉、莲类、茄子、烟草等。

特点:种皮坚韧致密;脂肪含量少;且多为小粒种子。

2、依据种子贮藏的难易程度分类:易藏、中等、难藏

3、依据种子贮藏行为分类:传统型种子、中间型种子、顽拗型种子

①传统型种子——耐干燥,含水量降到较低水平时(1~5%)不受伤害,种子寿命随含水量和温度降低而延长,多为中命、长命种子。

②顽拗型种子——对脱水和低温高度敏感,干燥时会受损伤。新种子的生活力随干燥而降低,当降低至某一临界水分时,种子生活力全部丧失,需高水分适温贮藏,寿命短。如水浮莲、香蕉、龙眼、荔枝、板栗、银杏等。

③中间型种子——贮藏习性介于传统型和顽拗型之间,即开始寿命随水分降低而延长,但当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7~12%)时,寿命与水分的负相关关系发生逆转,即此时种子生活力会发生损伤。该类种子都有一个最佳风干贮藏条件。如柑桔、小果咖啡等。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1、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1)种子本身的遗传性(2)种被结构(3)种子的化学成分(4)种子的物理性状(5)子粒的生理状态(6)胚的形状

2、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条件

(1)湿度和水分(2)温度(3)气体(4)光(5)微生物和仓虫(6)化学物质

衰老:指机体各个部分功能衰退和老化的过程。

陈种子利用的现实意义:

1、用贮藏良好的陈种子播种不仅对产量无影响,而且有些还能收到缩短生育期,提高经济产量的效果。

2、有效的利用贮藏良好的陈种子,在生产上有重要一样。这样做一方面能提高种子的品质,另一方面经济上合算。

陈种子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决定某批陈种子能否用于大田播种前,应该进行活力测定,而不能仅看其室内发芽率,因为一些衰老程度较轻甚至中度的种子,其发芽率并不一定低,若活力无明显降低,可作大田用种,反之不能。

2、特殊情况下需要用衰老较严重的陈种子播种时,如稀有种质、育种材料、珍贵种子等,应精细整地,给予良好的播种条件。

3、一些可勉强用于播种的陈种子,可尝试用某些能提高种苗活力的处理方法如渗透调节、电晕场处理等进行处理后在播种。

第九章种子加工处理生物学基础

吸附性:种子胶体具有多孔性的毛细管结构,在种子的表面和毛细管的内壁可以吸附其他物质的砌体分子,这种性能叫做吸附性

种子吸附的形式:吸附、吸收、毛细管凝结或化学吸附

影响种子吸附的因素:

(1)种子的形态结构(2)吸附面的大小(3)气体浓度(4)气体的化学性质(5)温度

吸湿性:种子对于水汽的吸附和解吸的性能称为种子的吸湿性。

种子吸湿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种子的化学组成和细胞结构,种子含亲水胶体的比率越大,吸湿性越强;反之,含油脂较多的种子吸湿性较弱。

种子干燥原理:

种子是活的有机体,又是一团凝胶,具有吸湿和解吸的特性。当空气中的水蒸汽压超过种子所含水分的蒸汽压时,种子就开始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直到种子的蒸汽压与该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所产生的蒸汽压达到平衡时,种子水分才不再增加,此时种子所含的水分称为“平衡水分”。反之,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种子平衡水分时,种子就向空气中释放水分,直到种子水分与该条件下的空气相对湿度达到新的平衡时,种子水分才不再降低。种子干燥就是利用或改变空气与种子内部的蒸汽压差,使种子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外散发的过程。

种子干燥特性:1、种子的传湿力2、种子的干燥介质3空气在种子干燥过程中的作用

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1)相对湿度(2)温度(3)气流速度(4)种子本身生理状态和化学成分

种子干燥方法:自然干燥、通风干燥、加热干燥、干燥剂干燥、冷冻干燥

第十章种子贮藏生物学基础

种子呼吸:指种子内活的组织在酶和氧的参与下将本身的贮藏物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最后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种子呼吸作用部位:胚和糊粉层中

种子呼吸的性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种子呼吸强度: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重量种子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或吸收氧气量。表示种子呼吸强弱的指标。种子呼吸系数:指种子在单位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和吸收氧气体积之比:

放出CO2体积

呼吸系数=

吸收O2体积

影响种子呼吸强度的因素:

(1)水分,呼吸强度随着种子水分提高而增强。

(2)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种子的呼吸作用岁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3)通气,空气流通的程度可以影响呼吸强度和呼吸方式。

(4)种子本身状态,种子呼吸强度还受种子本身状态的影响,未充分成熟、不饱满的、损伤的、冻伤的、发过芽的、小粒和大胚种子,呼吸强度高;反之,就低。

(5)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氮气、氨气及农药等气体对种子呼吸作用也有明显影响,浓度高时往往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呼吸与种子贮藏的关系:

1、旺盛的种子呼吸消耗大量贮藏物质

2、种子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水分

3、缺氧会产生有毒物质,积累后会毒害胚降低或使种子失去生活力

4、种子呼吸释放的水汽和热量,使仓虫和微生物活动加强,加剧对种子的危害

后熟:种子形态成熟后被收获,并与母株脱离,但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过程仍然继续进行,直到生理成熟,这段时期的变化实质上是成熟过程的延续,又是在收获后进行的,所以称为后熟。

种子是休眠的一种状态,或者输欧是引起休眠的一种原因

种子后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1、种子内部的低分子和可通话的物质相对含量下降,而高分子的贮藏物质积累达到最高限度

2、种子水分含量下降,自由水减少,称为促进物质合成作用的有利条件

3、由于脂肪酸及氨基酸等有机酸的转化为高分子的中性物质,细胞内部总酸度降低

4、种胚细胞的呼吸强度降低

5、酶的主要作用在适宜条件下开始逆转,使水解作用趋向活跃

6、发芽力由弱转强

影响后熟的因素:1、温度2、湿度3、通气

后熟与种子贮藏关系:

1、后熟引起种子贮藏期间的出汗现象

2、后熟造成仓内不稳定

3、后熟期种子抗逆力强

种子结露:热空气遇到冷空气,在冷物体表面凝结成小水珠叫结露。发生在种子上叫种子结露。

种子发热:在正常情况下,种温随着气温,仓温的升降而变化,如果种温不符这中变化的规律,发生异常高温时即为发热。

种子发热生物学及环境因素

1、种子贮藏期间新陈代谢旺盛,释放出大量的热量,集聚在种子堆内

2、微生物的迅速生长和繁殖引起发热

3、仓虫活动

4、种子堆放不合理

5、仓房条件差或管理不当

种子发热的种类

1、上层发热:发生在近15-30cm厚种子层

2、下层发热:发生在接近地面的一层种子

3、垂直发热:在靠近仓壁,柱子等部位,当冷种子遇到仓壁或热种子接触到冷仓壁或柱子形成结露,并产生的发热现象,为垂直发热

4、局部发热呈窝状形,发热部位不固定

5、整仓发热

种子发热的预防:

1、严格掌握种子入库的质量

2、做好清仓消毒

3、加强管理,勤于检查

本资料仅供参考,有些是老师没说过的,我顺便整进去了,希望各位考个好成绩!!!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核酸 一、简答题 1、某DNA样品含腺嘌呤15、1%(按摩尔碱基计),计算其余碱基的百分含量。 2、DNA双螺旋结构就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试述其结构模型。 3、DNA双螺旋结构有些什么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能解释哪些最重要的生命现象? 4、tRNA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5、DNA与RNA的结构有何异同? 6、简述核酸研究的进展,在生命科学中有何重大意义? 7、计算(1)分子量为3 105的双股DNA分子的长度;(2)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体积;(3)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螺旋圈数。(一个互补的脱氧核苷酸残基对的平均分子量为618) 二、名词解释 变性与复性 分子杂交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回文结构 Tm cAMP Chargaff定律 三、判断题 1 脱氧核糖核苷中的糖苷3’位没有羟基。错 2、若双链DNA 中的一条链碱基顺序为pCpTpGpGpC,则另一条链为pGpApCpCpG。错 3 若属A 比属B 的Tm 值低,则属A 比属B 含有更多的A-T 碱基对。对 4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均为DNA 与组蛋白的复合体。错 5 核酸的紫外吸收与pH 无关。错 6 生物体内存在的核苷酸多为5’核苷酸。对 7 用碱水解核苷酸可以得到2’与3’核苷酸的混合物。对 8 Z-型DNA 与B-型DNA 可以相互转变。对 9 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DNA 多为负超螺旋。对 11 mRNA 就是细胞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RNA。错 14 目前,发现的修饰核苷酸多存在于tRNA 中。对 15 对于提纯的DNA 样品,如果测得OD260/OD280<1、8,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对 16 核酸变性或降解时,存在减色效应。错 18 在所有的病毒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即含有RNA 又含有DNA 的病毒。对 四、选择题 4 DNA 变性后(A) A 黏度下降 B 沉降系数下降C浮力密度下降 D 紫外吸收下降 6 下列复合物中,除哪个外,均就是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D) A 核糖体 B 病毒C端粒酶 D 核酶 9 RNA 经NaOH 水解的产物为(D) A 5’核苷酸B2’核苷酸C3’核苷酸 D 2’核苷酸与3’核苷酸的混合物 10 反密码子UGA 所识别的密码子为(C) A、ACU B、ACT C、UCA D TCA 13 反密码子GψA 所识别的密码子为(D) A、CAU B、UGC C、CGU D UAC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绝对重点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版)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 / Northern blot—DNA斑迹法 / RNA转移吸印技术。是为了检测待检基因或其表达产物的性质和数量(基因拷贝数)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二者均属于印迹转移杂交术,所不同的是前者用于检测DNA样品;后者用于检测RNA样品。 2 cis-acting element / trans-acting factor—顺式作用元件 / 反式作用因子。均为真核生物基因中的转录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是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定DNA序列,包括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反应元件和poly (A)加尾信号。反式作用因子是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对基因表达的转录起始过程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如RNA聚合酶、转录因子、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因子。 3VNTR / STR—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 短串联重复。均为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前者也叫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重复单位约9~24bp,重复次数变化大,变化高度多态性;后者也叫微卫星DNA,重复单位约2~6 bp,重复次数约10~60次,总长度通常小于150bp 。(参考第7题) 4 viral oncogene / cellular oncogene—病毒癌基因 / 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指存在于逆转录病毒中、体外能使细胞转化、体内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细胞癌基因也叫原癌基因,指存在于细胞内,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基因序列。正常情况下不激活,与细胞增殖相关,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5 ORF / UTR—开放阅读框 / 非翻译区。均指在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前者是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序列信息,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决定蛋白质分子的一级功能;后者是位于前者的5'端上游和3'端下游的、没有编码功能的序列,主要参与翻译起始调控,为前者的多肽链序列信息转变为多肽链所必需。 6 enhancer / silencer—增强子 / 沉默子。均为顺式作用元件。前者是一段含多个作用元件的短DNA序列,可特异性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可以位于基因任何位置,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0到-300个碱基对处;后者是前者内含的负调控序列,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7 micro-satellite / minisatellite—微卫星DNA / 小卫星DNA 。卫星DNA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特点是有固定重复单位且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形成重复序列片段,串联重复单位长短不等,重复次数大小不一。微卫星DNA即STR;小卫星DNA分为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即VNTR)和端粒DNA。(参考第3题) 8 SNP / 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前者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2012基础生物学实验考试--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纯培养物: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2.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3. 灭菌:是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4. 消毒: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可起到防止感 染或传播的作用。 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 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6.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 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7.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 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 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8.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9. 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为化学限 定培养基。 10. 平板划线法: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数量 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 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1. 稀释倒平板法: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 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 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12.平板菌落计数法: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能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该方法称为平 板计数或菌落计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

植物生物学复习参考

植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1、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p440 个体发育:指任一植物个体,从其生命活动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分化、成熟,直到重又出现开始阶段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指某个物种、某个类群或整个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的过程。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环节,反映了系统发育过程的某些特征。个体发育由系统发育所决定,个体发育又使系统发育不断地延续和 发展。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也就停止。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p438 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的遗传性能使物种保持稳定。 生物都存在变异,每一代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 人工选择的实质是利用生物的变异,把对人有利的变异保留和累积起来,连续选择使成显著变异,以培育出有益于人的品种。 生物是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量的,但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就必须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力量。 3、光和作用能量的转变过程: 简言之:太阳能—光和电子中的电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答题时要适当扩充点,组织好语言。 4、CO2如何转变成有机物? 这涉及到Calvin循环,这个循环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CO2的固定):3分子核酮糖二磷酸(简称RuBP)固定3分子CO2,形成6分子3-磷酸甘油酸(简称PGA),催化这一反应的酶是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三碳的糖酸(PGA)被还原成三碳的糖,即甘油-3-磷酸(G3P)。 (以后G3P在转变成葡萄糖等6个碳的糖和多糖,如淀粉。但已不属于Calvin循环)第三阶段(RuBP的再生):5个三碳糖(G3P)变成三个五碳糖。RuBP的再生需要ATP。 CO2+C5→2C3(在酶的催化下) C3+【H】→(CH2O)+ C5(在酶和ATP的催化下) 具体如下: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 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些列变化,最后在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葡萄糖可以又转化为其他能源物质或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等。 5、植物吸收水分的几种动力:p141 根系吸水的两个动力: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 pull)和根压(root pressure) 一般来说,蒸腾拉力在根系吸水过程中是主要的 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水分沿着导管上升的力。其吸水机理为渗透理论

【高中生物】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生物 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 基本概念: 1.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3.生物积累:生物在生命代谢活动中通过吸收、吸附、摄食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化合物,随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4.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5.生物标记物:是生物体组织或体液样品中或在个体水平上所能检测到的升华、细胞、生理或行为变化,这种变化可阐明生物体暴露和产生生物效应的信息。 6优先控制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7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类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8半致死浓度:LC50,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受试生物群体半数个体死亡的最低浓度。 9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降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0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 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 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主要内容: 1.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干扰,研究目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1)环境生物研究的目的: ①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生态效应及其机理; ②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其抗性机理; ③研究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④研究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 ⑤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2)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变化规律;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危害及其机理; (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水平) -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原理和方法; ②环境污染的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净化基本原理、方法及影响因素; -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和生态学方法提高生物环境中的净化作用; ③保护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 2生物标记物并说明其在环境生物学中作用和意义.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2.DNA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半保留复制。 3.氧化磷酸化:电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在ATP合成酶催化下,促使ADP磷酸化成ATP,这是氧与磷酸化相偶联的反应,称为氧化磷酸化。 4.同工受体tRNA:把携带同一种氨基酸而反密码子不同的一组tRNA称为同工受体tRNA。 5.氨基酸等电点:在一特定PH的溶液中,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 值叫做氨基酸等电点,以PI表示。 6.不对称转录:在RNA转录过程中只以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的转录方式称为不对称转录。 7.当DNA从双链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波长处紫外吸收便增强,这叫做增色效应。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其组成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 8.碱基堆积力:各个碱基堆积在一起,产生碱基间范德华引力,对稳定双螺旋结构起一定的作用。 9.分子杂交:在退火的条件下,不同来源的两条核甘酸链遵循反向平行,碱基互补的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的过程。 10.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使蛋白质脱去水化层而聚集沉淀的现象。 11.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代谢过程中,由于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而产生ATP的反应。 12.P/O:指在生物氧化中,当吸收一原子氧时,有几分子的无机磷变成了有机磷,或者说有几分子的ADP变成了ATP. 13.氨同化:有氮素固定或硝酸还原生成的氨,转变为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称。 14.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的传递是从DNA传递到RNA又从RNA传递到蛋白质 15.启动子:被RNA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DNA序列。 16.同义密码子: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密码子,编码同一氨基酸的一组密码子叫同义密码子。 17.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是大多书陆生脊椎动物体将氨转变成为尿素的代谢途径。 18.UDPG 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 腺嘌呤核苷二磷酸葡萄糖。F-D-P 果糖-1,6-二磷酸。F-1-P 果糖-1-1磷酸。G-1-P葡萄糖-1-磷酸。G-6-P 6-磷酸葡萄糖1,3-DPG 甘油酸-1,3-二磷酸.。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MP糖酵解途径。PPP磷酸戊糖途径。TCA三羧酸循环。 19.GSH还原性谷胱甘肽。NADP+辅酶ⅡdTTP三磷酸脱氧胸苷Tm溶解温度L y s赖氨酸c 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CP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TPP焦磷酸硫胺素ACPSH酰基载体蛋白C o Q辅酶Q C y t 细胞色素C ys 天冬氨酸 d GMP脱氧鸟嘌呤核苷酸Km米氏常数NADPH+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