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书写与诊断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519.70 KB
- 文档页数:56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患者___女性,59岁,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医生进行望、闻、切诊,发现患者精神状态一般,舌头边缘红,苔薄白,脉濡数。
经过辅助检查,发现患者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热和便秘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生继续保持原来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初诊记录:患者于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当地乡医予以“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现症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望闻切诊发现患者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综合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诊断为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为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
诊断学病历书写规范病历是医生在患者就诊时所记录的重要文书,它既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也是患者信息的重要载体。
为了保证病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遵循一定的规范。
下面是诊断学病历书写规范的详细介绍。
一、病历的基本信息每份病历应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和住址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应清晰、准确地填写在病历开头位置,以便于查阅。
二、主诉和现病史在病历中,主诉是患者对自己病情的简要陈述,应该准确地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发病时间和诱因等。
现病史则是对患者目前病情的详细描述,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变化情况等。
三、既往史与家族史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发生的与目前病情有关的疾病史、手术史、外伤史和药物过敏史等。
医生在书写时应精确记录患者的既往史,包括确诊时间、治疗经过和疗效等。
家族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相似疾病史或遗传性疾病的情况。
四、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对患者各系统器官的观察、望诊、叩诊、听诊等手段,进行全面检查患者身体状况的过程。
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后,应在病历中准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结果等。
五、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指辅助诊断疾病所采用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准确记录患者的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X线、CT、MRI等结果。
应注意将检查项目、结果和正常范围分别用表格或编号形式清晰地呈现。
六、诊断与治疗意见在病历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各项检查结果,给出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意见。
诊断应遵循疾病诊断标准,准确描述患者病情,并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诊断或术语。
治疗意见应明确、具体,包括药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意见等。
七、随访与病情观察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记录患者的随访情况和病情观察结果。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药物疗效、副作用等,可以通过简要的文字描述或者检查结果的变化来呈现。
八、出院指导出院指导是指医生在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的健康指导和注意事项的说明。
主诉:1、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包括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主诉多余一项则按时间顺序写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2、一般为20字左右。
3、某些情况,疾病已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4、一些无症状(体征)的异常实验室检查也可直接描述,如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
现病史:1、起病情况:患病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2、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以及加重或缓解的因素;3、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包括主要症状的变化以及新近出现的症状;4、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其演变的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的相互关系;5、记载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资料;6、诊疗经过:何时,何处就诊,作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药物名称、剂量、及效果;7、一般情况:目前的食欲、大小便、精神、体力、睡眠、体重改变等情况。
8、凡与现病直接有关的病史,虽年代久远亦应包括在内;9、若患者存在两个以上不相关的未愈疾病时,现病史可分段叙述或综合记录;10、现病史描写的内容要与主诉保持一致。
既往史:1、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
2、药物及其他过敏史。
3、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4、过去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系统回顾。
如:某时间因某症状就诊某医院,诊断为“某病”,经过某治疗,效果如何,有无主要并发症(主要的一两个);无“肝炎、伤寒、结核、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遗传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儿童尽量写)。
系统回顾:呼吸系统:无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发热、盗汗、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循环系统:无心悸、气促、咯血、发绀,心前区痛,晕厥,下肢水肿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风湿热病史等。
消化系统:无腹胀,腹痛,嗳气,反酸,呕血,便血,黄疸和腹泻,便秘史。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诊断步骤(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诊断步骤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诊断过程就是医务人员对疾病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医疗实践中去的反复验证的过程。
因此,形成正确的诊断,不仅需要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
对疾病的认识,首先就要了解疾病和体征,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周密的调查研究。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都是对疾病进行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手段。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其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性的倾向。
对于搜集的原始资料须要归纳整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索,加以综和、分析和推理,分清主次,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从而得出以下几个概念。
(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急性或慢性;(二)有哪些主要症状和异常体征、说明哪些病理和功能变化;(三)根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发生在哪一系统与部位及其发展情况。
二、分析判断得出初步诊断根据以上分析判断,比较典型的疾病往往可以作出诊断,再继续观察病情变化与治疗情况进一步验证。
对于比较复杂的疾病,要依据病人主要症状与体征,以及化验结果,罗列出可能产生这些异常现象的疾病,然后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排除一些证明不足的疾病,找出一个或两个可能性最大的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再以此为根据进行治疗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措施。
(一)建立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最好能用一个诊断来解释全部临床现象。
如有两种或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则不应受此限制,但须将所患疾病分清主次,先后排列。
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疾病。
2.诊断疾病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或流行病,但亦不能忽略少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