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知识介绍 (2)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知识点总结护考一、骨科基本知识1. 骨骼结构和功能骨骼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是人体的支撑结构,还承担着保护内脏器官、保持身体形态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骨骼主要由骨头、关节和骨髓组成,骨头由骨质和骨髓组成,关节由软骨、滑膜和关节囊等组织构成。
2. 骨骼生理与病理骨骼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骨骼的生长、再生、代谢等。
而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骨肿瘤等,这些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影响到日常生活。
3. 骨科常见检查方法骨科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骨密度检测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骨科疾病及诊断1. 骨折骨折是由于外力作用于骨头,导致骨头断裂或者变形。
常见的骨折包括骨干骨折、骨折、骨骺骨折等。
诊断骨折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2.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主要特点是骨密度降低,骨质脆弱,更容易发生骨折。
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包括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增生症。
诊断骨质疏松主要通过骨密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3. 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
诊断骨关节炎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4. 脊柱疾病脊柱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病、脊髓炎等。
诊断脊柱疾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5. 肌肉、韧带损伤肌肉、韧带损伤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常见的损伤包括肌肉撕裂、韧带扭伤等。
诊断肌肉、韧带损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三、骨科治疗1. 保守治疗骨科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病理因素、功能训练和药物治疗。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骨科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手术包括骨折复位、骨折内固定、关节置换等。
骨科手术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骨骼结构和功能。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骨科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康复训练、康复理疗等。
骨科科普宣教小知识骨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学科,包括骨折、关节炎、脊柱问题等。
为了提高广大人们对骨科健康的认知和了解,本文将介绍一些骨科科普宣教小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身的骨骼健康。
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结构,具有保护内脏和进行运动的重要功能。
因此,骨科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科问题以及预防方法:1. 骨折与骨折的治疗骨折是指骨头断裂或破裂,常见的类型包括发生在手腕、脚踝和肋骨的骨折。
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石膏固定、手术修复等。
避免发生骨折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骨密度和预防意外伤害。
2. 关节问题与保护关节问题常见的有关节炎、关节疼痛等症状。
保持适当的体重、规律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是关节健康的重要因素。
此外,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适当的休息和热敷也有助于减轻关节问题的症状。
3. 脊柱健康与疾病脊柱问题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是维持脊柱健康的基本要求。
另外,适度的运动、合理的劳逸结合以及避免扭伤等行为也是预防脊柱疾病的重要措施。
4. 骨质疏松与营养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骼变薄、易折断。
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是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并保持适度的阳光暴露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
5. 年龄相关性关节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问题如风湿性关节炎会越来越常见。
锻炼、保持适度的体重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和管理年龄相关性关节疾病的基本方法。
科普小知识如上所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身骨骼健康。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并及时就医检查。
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合理的运动锻炼,我们可以预防和减轻许多骨科问题的发生。
骨科健康是我们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骨科健康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骨骼系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有用的骨科宣教知识,促进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自身骨骼健康。
骨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解剖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结构:人体骨骼系统由骨骼和关节组成,骨骼包括骨头、胸廓、脊柱、四肢等部位,关节则连接骨头。
2. 骨骼系统的功能:支持和保护身体,提供机械支撑,参与运动,储存矿物质等。
3. 骨骼系统的发育:婴儿时期的骨骺处于快速生长期,随着年龄增长,骨骺逐渐闭合形成成人骨骼。
4. 骨骼系统的血液供应:骨骼系统有丰富的血管供应,包括骨小梁内的血管、骨膜的血管和骨表面的血管等。
5. 骨骼系统的神经支配:骨骼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支配,感觉神经主要负责传递疼痛、触觉和温度等信息,而运动神经则负责控制肌肉的运动。
二、生理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支持和保护身体、机械支撑、参与运动、储存矿物质、造血等。
2. 骨骼系统的矿物质代谢:骨骼系统主要以钙、磷等矿物质为代谢物质,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矿物质来支持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3. 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骨骼在发育过程中,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基质的沉积和吸收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 骨骼系统的力学性能:骨骼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承受外部力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适应不同力的作用而调整自身结构。
5. 骨骼系统的修复:骨骼系统在遭受创伤或损伤后,能够通过骨折愈合、软骨修复等途径恢复功能和形态。
三、病理学知识1. 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断裂,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特点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易发生为主要特征的骨代谢性疾病。
3. 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或软组织中的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可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4.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症状。
5. 韧带损伤:是指韧带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拉伤或断裂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关节周围。
四、诊断学知识1. 骨折的诊断: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骨扫描等。
骨科必看知识点总结一、解剖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解剖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等组成的,骨骼系统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骨骼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骨骼系统中主要包括头部、躯干、四肢和骨盆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2. 骨骼系统的血管和神经骨骼系统的血管和神经是骨骼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骨骼系统的血管主要包括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等,而骨骼系统的神经主要包括脑神经、脊髓神经和末梢神经等。
3. 骨骼系统的发育和生长骨骼系统的发育和生长是骨骼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骨骼系统的发育和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激素等。
4. 骨骼系统的功能骨骼系统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支撑、保护、运动、造血和矿物贮存等。
二、生理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主要包括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如骨骼的支持、肌肉的收缩和关节的灵活性等。
2. 骨骼系统的代谢骨骼系统的代谢是骨骼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骨骼系统的代谢主要包括钙代谢、磷代谢和骨密度调节等。
3. 骨骼系统的运动骨骼系统的运动是骨骼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骨骼系统的运动基本由肌肉和关节共同完成,肌肉通过传导神经冲动收缩,驱动骨骼的运动。
4. 骨骼系统的感觉骨骼系统的感觉是骨骼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骨骼系统的感觉主要包括力感觉和压力感觉等。
三、病理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疾病骨骼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韧带损伤等,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
2. 骨骼系统的病因骨骼系统的疾病有很多病因,如外伤、感染、炎症、肿瘤等。
3. 骨骼系统的诊断和治疗骨骼系统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骨科医生的核心工作之一,骨骼系统的疾病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并且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四、影像学知识1. 骨骼系统的常见影像学检查骨骼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骨扫描等,这些检查在诊断骨骼系统疾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科总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骨科的基本概念1.1 概述骨科是外科的一个分支科,主要治疗骨骼及其软组织的疾病与损伤。
骨科手术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手术。
开放性手术是通过外科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并进行复位固定的手术。
闭合性手术是指通过皮肤中或皮下渗漏的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的手术。
1.2 骨科的分类骨科按照疾病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创伤骨科、脊柱骨科、关节骨科和骨肿瘤骨科等。
1.3 骨科的研究方向骨科研究的领域包括骨折愈合、骨骼生长发育、骨代谢及相关疾病、骨骼再生与再造、骨植入物和骨修复材料等。
二、骨科常见疾病与损伤2.1 骨折骨折是指骨骼组织正常结构遭到破坏,通常是由外力作用所致。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螺旋骨折等。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取决于骨折类型及其位置。
2.2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质变薄和密度降低为特征的疾病,易导致骨折。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运动锻炼。
2.3 骨骺炎骨骺炎是一种儿童骨骼生长期慢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及功能受限。
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2.4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常见于青少年期。
治疗方法包括矫形治疗和手术治疗。
2.5 骨与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及辅助疗法。
2.6 韧带损伤韧带损伤是指韧带部分或全部断裂的情况,常见于关节运动过度或受外力冲击。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骨科诊断与治疗技术3.1 影像学诊断X线是骨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用于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广泛应用于骨科诊断。
3.2 内固定术内固定术是通过金属器械或生物材料将断裂的骨骼固定在一起,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常见的内固定器械包括金属钢板、螺钉和钢丝等。
3.3 外固定术外固定术是通过将金属框架或器械外置于身体表面来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
骨科必看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骨科基本知识1. 骨骼结构人体骨骼由206块骨头构成,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骨头由骨质和骨膜组成,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等。
2. 骨骼生长和发育骨骼的生长主要通过骨折和骨增生来实现,成年人的骨骼组织由骨细胞、骨基质和骨膜组成,骨骼的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3. 骨骼的疾病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症、骨刺、脱位、软组织损伤等。
骨科医生需要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二、常见疾病和骨科诊断1. 骨折骨折是指骨头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断裂,根据骨头断裂的形式可以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目前,常用的诊断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检查、CT和MRI检查等。
2. 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骨折或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无力、麻木等。
骨科医生可以通过MRI和CT检查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
3. 骨骼肿瘤骨骼肿瘤是指在骨头或软组织中发生的肿瘤,常见的骨骼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
骨科医生可以通过CT、MRI和骨扫描等检查方法来诊断骨骼肿瘤,并根据肿瘤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质减少和骨组织疏松为主要特征的骨科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骨折、压痛等。
骨科医生可以通过骨密度检查(DEXA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骨刺骨刺是由于骨质增生引起的一种慢性骨科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关节僵硬等。
骨科医生可以通过X光和CT检查来诊断骨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骨科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较为简单或初期的骨科疾病,骨科医生常常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功能训练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为严重或进展较快的骨科疾病,骨科医生常常会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骨折复位、骨锁钉植入、人工关节置换等。
骨科医生知识点骨科医生是一种具备丰富骨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医生,他们专门从事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骨科医生的知识点包括解剖学、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手术技术以及康复护理等方面。
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解剖学知识点解剖学是骨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包括骨骼系统的结构、组织、功能以及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骨骼系统由骨骼、肌肉、关节和软组织组成,了解骨骼和肌肉的解剖结构对于骨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熟知每个骨骼的名称、位置、形态以及关节的特点。
二、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1.骨折骨折是骨科医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用于未错位或轻度错位的骨折,包括石膏固定、牵引和功能锻炼等。
手术治疗用于错位严重或开放性骨折,包括骨复位、内固定、外固定和骨髓清创等。
2.关节疾病关节炎、滑膜炎和关节积液是骨科医生常见的关节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关节注射等。
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术和关节固定术等。
3.骨肿瘤骨肿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骨科医生需要了解骨肿瘤的分类、生长方式以及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和化疗等。
三、骨科手术技术骨科医生需要掌握各种骨科手术技术,用于治疗骨折、关节疾病和骨肿瘤等。
手术技术包括骨复位、内固定、关节置换、关节镜手术以及软组织修复等。
骨科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手术经验,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四、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骨科医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医生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此外,他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总结起来,骨科医生是一种具备丰富骨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医生,他们关注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他们需要了解解剖学知识、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骨科手术技术以及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骨科科普小知识一、概述骨骼是支撑人体的重要结构,也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骨科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如骨折、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了解骨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本篇科普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骨科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二、常见骨科疾病1.骨折骨折是指骨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骨折的原因可以是外伤、骨质疏松或其他疾病的影响。
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
治疗骨折的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
预防骨折的措施包括增强骨骼健康、避免摔倒等。
2.关节炎关节炎是指关节内部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
关节炎的原因可以是创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治疗关节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预防关节炎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使用关节等。
3.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和下肢麻木。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久坐等。
三、预防措施1.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健康,预防骨折和关节炎等疾病。
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2.保持健康的饮食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增强骨骼健康,预防骨折和关节炎等疾病。
建议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牛奶、豆腐、鱼等。
3.注意安全避免摔倒、跌伤等意外伤害,可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同时,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也可以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发生。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骨科疾病,避免病情加重。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及根据个人情况定期进行骨科专科检查。
四、总结骨科疾病虽然常见,但通过了解基本知识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科普文章能为您带来帮助,让我们共同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科疾病的困扰。
骨科疾病科普宣教小知识骨科疾病是指与骨骼相关的各种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脊柱疾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普及骨科疾病的知识,提高大众对骨科健康的认知和防护意识,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骨科疾病的科普宣教小知识。
一、骨折的分类和治疗骨折是指骨骼断裂,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
根据骨折的不同特点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闭合骨折和开放骨折。
闭合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后没有穿破皮肤,而开放骨折则是伴随皮肤破裂的骨折。
对于闭合骨折,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骨折较为稳定、未移位或位移不大的情况,主要包括固定、石膏、功能锻炼等方法。
而对于骨折严重、移位较大或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复位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开放骨折因为伴随着皮肤的破损,容易导致感染,所以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清创,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通常采用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法。
二、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骨骼健康的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
它是由于骨骼组织的破坏超过再生导致骨骼变脆而引起的。
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和锻炼。
饮食方面,建议增加钙的摄入,如食用奶制品、豆制品、鱼类、海产品等。
此外,维生素D对于骨骼的健康也至关重要,可通过日晒或补充口服维生素D来增加其含量。
锻炼方面,以有氧运动和负重运动为主,如散步、跑步、跳绳、爬楼梯等。
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增加骨骼的负荷,有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和增加骨密度。
此外,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力量,进而减轻骨骼的负担,预防骨质疏松。
三、关节炎的症状和治疗关节炎是指关节的慢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可通过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疼痛药缓解疼痛和炎症。
骨科专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骨科学简介骨科学是研究骨骼系统疾病、损伤和畸形的学科。
骨科专家通常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骨科医生通常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掌握骨科手术的技术和知识。
骨科学包括骨折修复、关节置换、脊柱疾病治疗等多个领域,涉及多种病情和治疗方法。
二、骨科疾病分类1. 骨折骨折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骨折裂或完全断裂。
骨折可以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治疗主要包括骨折复位和固定。
2.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骨骼系统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变性导致的,患者常常易于骨折,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3. 骨肿瘤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4. 脊柱疾病脊柱疾病是指椎间盘退变、脊柱畸形、脊柱骨折等疾病,治疗包括骨科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5. 关节疾病关节疾病是指关节炎、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骨科常见手术1. 骨折复位和固定手术骨折复位和固定手术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将骨折的两端复位并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
2. 骨关节置换手术骨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关节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手术将病变的关节表面进行切除和置换,恢复关节功能。
3. 脊柱手术脊柱手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椎体成形术等。
4. 矫形手术矫形手术是治疗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矫正脊柱畸形,恢复正常的脊柱结构。
5. 骨肿瘤切除手术骨肿瘤切除手术是治疗骨肿瘤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患部的肿瘤组织,防止肿瘤扩散和复发。
四、骨科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使用抗生素、止痛药、抗炎药等药物来治疗骨科疾病。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关节炎、骨折等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理疗等方法。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骨科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运动功能。
11例地震伤的救治
作者:高云瀚,王灿,吴强作者单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外科,重庆400014) 【摘要】对11例由前线医院转入的地震伤的救治进行总结。
除1例遗留截瘫外,其余全部治愈。
1例严重下肢挤压伤避免了截肢;3例伤口采样培养有梭状芽胞杆菌生长但未发生气性坏疽。
诊治重点为对严重下肢挤压伤彻底清创、充分引流,以防止挤压综合征和气性坏疽;及时发现和治疗胸腹脏器伤的延迟性破裂
【关键词】地震;创伤;挤压伤;厌氧菌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7万多人[1]。
此次“5.12汶川8级大地震”又一次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提高地震伤救治水平,降低今后灾害造成的损失,现结合我科2008年5~7月收治由前线医院转入的11例地震伤,总结救治体会。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22~76岁,平均52岁。
伤后转入时间8天8例、9天3例。
ISS值9~50,平均26.8;9例为多发伤。
2 损伤情况轻型脑伤3例,胸伤8例(均有肋骨骨折、血气胸和肺挫伤),腹伤2例(均有脾破裂,1例并十二指肠挫伤延迟性破裂);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6例(伴截瘫1例)、四肢伤8例(除1例小腿挤压伤外其余均有骨折,开放性3例、闭合性4例,上肢2例、下肢5例);4例挤压综合征,3例伤口采样培养有梭状芽胞杆菌生长。
3 治疗方法转入前作脾切除、脊柱内固定、筋膜室切开各1例,清创缝合3例;1例曾做血液透析。
转入后立即将3例已感染伤口拆除缝线敞开引流;后行十二指肠修补加脾切除1例,胸腔引流和穿刺各1例,骨折切开整复内固定4例,小腿严重挤压伤反复清创切除1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生素;同时治疗老年心肺合并症。
4 结果11例均治愈。
剖腹术后病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1例脊柱手术后截瘫无改善;1例严重下肢挤压伤反复清创后治愈,全组无截肢和其它严重致残。
转入时已感染伤口均愈合;伤口采样培养有梭状芽胞杆菌的3例未发生气性坏疽,伤口愈合。
讨论
地震的摧毁性破坏使震后救援难以及时进行,多数伤员不能在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内得到治疗,造成令人遗憾的死亡。
如何改善地震伤的及时医疗救助,是一项有待解决的浩大工程。
前线医院组织仓促、伤员众多、条件困难,加上医疗队员日夜辛劳、疲惫不堪,初期诊
疗中难免漏诊和治疗缺陷。
因此,对转入伤员应做全面检查,避免多发伤的漏诊;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创伤后并发症如损伤部位感染、引流不畅、脓毒血症、肺不张、肺水肿、凝固性血胸、水电解质紊乱、失血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和低氧血症等。
转运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也应予注意,如脊柱骨折搬动后引起瘫痪、肋骨骨折或肺内血肿导致延迟性血气胸、实质器官血肿扩大和破裂、骨盆骨折移动造成复发出血或毗邻器官损伤等。
本组1例多根肋骨骨折,因开放性骶骨骨折不能平卧,伤侧卧于伤后20天引发延迟性大量气胸,胸腔引流治愈。
胃肠挫伤后也可发生延迟性破裂,1例十二指肠破裂发生在伤后13天;手术同时发现已无活动性出血的脾门破裂,老年高凝状态可能是幸存因素之一。
头、胸和腹部伤多数在未获救治前已死亡,后送伤员常面临的问题是下肢严重挤压伤。
因受压时间长,多有广泛小腿肌肉坏死,易引发挤压综合征和合并感染。
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显示,挤压综合征死亡率为20%~40%[2]。
注意伤员有无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等表现,需要时做血液透析。
受压时间长、移除重物前未束扎肢体近端、切开减压不及时或不彻底,都更易导致挤压综合征。
本组1例筋膜室切开后仍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患肢肿胀不减轻,提示病灶处理不彻底;后经7次反复清创,坏死肌肉完全切除后转危为安。
本组3例伤口采样培养有梭状芽胞杆菌生长,但临床无气性坏疽发生。
地震伤类似战伤环境,广泛存在于泥土、人畜粪便等自然环境中的梭状芽胞杆菌极易进入开放伤口,如致气性坏疽将增加死亡率或导致截肢。
文献报告不经治疗和治疗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20%~40%[2]。
但其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全身或局部条件是否适合[3]。
减少组织缺血、消除坏死病灶和避免厌氧环境是防止气性坏疽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伤肢勿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伤口充分敞开、彻底切除坏死肌肉、用过氧化氢或过锰酸钾溶液等处理并充分引流;未彻底清创或培养有厌氧菌生长的伤口不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甲硝唑。
培养有梭状芽胞杆菌生长而临床无气性坏疽发生时,不应诊断为气性坏疽,但应对伤口和敷料作隔离处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徐家相.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 (7):557-558.
[2]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6-385.
[3]张连阳,姚元章.简明创伤救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456-459.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