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象与意象——感受白晓军的绘画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
水墨画中的黑与白给你的启示作文8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黑与白~白与黑你们有没有看过中国画呀?中国画就是用笔和墨渲染在纸上的,好看极了!最常见的就是山水画,有青山、溪流、小桥等等,整个画面黑白分明,很有意境。
你看,黑色是那些山石树木的轮廓,给人一种沉稳大气、永恒不变的感觉。
白色则是那些云朵、溪流,代表着活力和生机。
真不愧是"万物运行,阴阳不息"呢!阴阳、黑白,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了这优美的画卷。
我很喜欢看这些水墨画,因为它们不仅美,而且让我时常会反思人生的道理。
你想啊,黑白两色虽然完全不同,但互相依存、互为关键,缺一不可,正所谓"白之力黑而形,黑之质白而现"。
你看那山石虽是黑色,但若无那些白云白雾的渲染和映衬,怎能彰显出它们的厚重和气势威武?同理,只有黑色的山石作为背景,才能衬托出白云的那种湿润温柔的质感。
所以,黑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难道就不是人生的一个写照吗?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黑白两色,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但它们并非对立,相反是互为因果、依存并存。
没有黑暗,我们无法体会光明的美好;也没有光明,黑暗就失去了意义……嗯,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向大自然学习,去珍惜生命中的"黑白两色",从而学会欣赏这种对比,品味其中的味道。
不过呢,要是问我更喜欢黑还是白色,我还是选白色吧!因为白色代表着希望、未来和无限可能。
就像溪流潺潺流淌、白云自在飘荡,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尽管白色也有短暂和转瞬即逝的一面,可是我觉得只要抓住当下、用心体会,这时光便永恒美好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像白云那般逍遥自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拥抱阳光,勇敢去探索这未知的未来!当然,有黑色的山石做陪衬和托底也很重要,代表着沉稳、踏实,让我时刻谦逊、脚踏实地。
总之黑白并济,方能达到至善至美!这就是我从水墨画中"黑白两色"的启示了。
你们有同感吗?快和我分享你们的体会吧!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水墨画中的黑与白学到的一些启示。
墨象:一种文化情怀刘骁纯这里所说的“墨象”,是由日本“墨象派”借用而来的。
在日本,它的原意是指前卫书法里面最激进的一部分;在本文中,泛指一切与中国古老的“水墨为上”的文化观念有上下文关系的当代艺术现象,它涉及书法、绘画、雕塑、装置、行为、新媒体等广泛领域。
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艺术家对水墨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呢?文化基因使然。
事情要追踪到王维(701-761)。
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1。
上句讲形态,下句讲内涵;上句立论,下句讲立论的理由。
“肇”、“成”,就是表达、呈现、肇启、成就的意思。
什么是自然之性、造化之功呢?就是道和禅,“道法自然”嘛!所以,这话的意思就是:在绘画中,水墨是最合于自然之性和造化之功的,故优于青绿、重彩。
这种以墨致道的主张,与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思想,孔子“素以为绚”的议论一脉相承。
王维的地位的确十分重要。
他是将禅、诗、画融为一体的宗师。
初中唐,以庄禅入诗入画颇兴,王维就是一个。
王维字摩诘,仅从名与字即可看出他与禅宗的关系。
他早年倾心于仕途,晚年在人生的巨大遭遇后耽信佛老,隐居蓝田辋川,与南宗六祖慧能曾有交往,并撰有《六祖能禅师碑铭》。
其诗被称为“诗佛”。
其画,第一个提出“士人画”的苏东坡以抑画圣吴道子的方式扬王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2第一个提出“文人画”并抬出南北宗论的明人董其昌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南宗则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3,将文人画、南宗画、水墨画均推始于王维。
我觉得最能说明“墨”跟形而上关系的汉字,是“玄”。
玄,既代表黑,又代表道,又代表远,又代表静。
“玄”的第一个含意是黑。
《说文》:“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用今天的话说,玄就是一种暖黑色。
《小尔雅》说:“玄,黑也。
”黑夜也叫玄夜,深黑色也叫玄青,暗室也叫玄室,深渊也叫玄渊,说明“玄”的基本义之一是黑、暗、深。
“玄”的第二个含意是道。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
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
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
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
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
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
空山静水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8年第16期1985年马恩杰生于安徽阜阳,字少豐,号三乡闲人。
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都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度过,研究生师从张景辉教授。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深山大泽,其中有真意,有大美。
画山水一定要实际,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
马恩杰喜欢游走于自然,也喜欢躲进画室翻阅古画与作者神交,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永恒的,但是所观赏的角度皆不相同。
他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
泼墨山水画空灵飘逸,画风洒脱随意,体现了一种自由精神的情怀。
写意最重要的就在于抒发作者心中的所想所感所悟,故泼墨作为一种有力的技法,具有表现力与渲染力。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放达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也是种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审美感动。
是人们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的集中表现。
陶瓷泼墨画是一种全新的技艺且难度极高的瓷彩装饰方法,要在陶瓷不吸水的硬质面上画泼墨,既要有高超的彩绘技艺又要对其颜料有深刻的讲究,才能使其画面产生泼墨之特殊效果,马恩杰正是将泼墨国画技法应用到陶瓷新彩装饰上的实践者。
其作泼墨山水瓷画,没有先入为主的造型模式。
山无定势,水无成法。
在随意造型中去找灵活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作陶瓷山水画时法无定法,笔非常笔,不似真山真水,却胜似真山真水。
其作画之随意性是心、性、情的结合。
运用自身的悟性和感知能力,对客观对象进行联想,进而使之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并运用泼墨这一巧妙的技法来表现。
作品《山色空蒙》是一幅写意山水画。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峰峦叠翠,连绵起伏,山体气高势伟,使整幅画面充斥着崇山峻岭,给人以高大威武之感。
作品不是对自然界的模仿,是发自内心的产物;不是眼中的山水画,而是心中的山水画。
是把自身丰富的情绪与人生的感受移注到表现对象上,达到情景交融,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和生命。
是对物象加工提炼、集中概括的结果,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与个性。
浅谈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技法肖智元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白晓军喜欢用水墨作画,因为历史悠久而至今仍在激起无数人审美兴趣和热忱的水墨形式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是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是中国“文人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墨画在中国画系统中以其独特表现手法和技巧而别具特色。
关键词:水墨画;技法分析;笔墨表现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是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是中国“文人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墨画在中国画系统中以其独特表现手法和技巧而别具特色。
所谓“水墨画”即以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在画面上形成浓墨、淡漠、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并依照一定程式和技巧在宣纸上作画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种种效果。
这些效果引出的阳刚、老辣、苍秀、生熟、巧拙种种感受。
画家内在世界、外在操作与这些效果、感受的诸多关联的韵味即“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水墨山水写生是借景抒情,体现作者的情操与艺术修养,激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水墨山水写生是对自然的歌颂与赞美。
水墨山水写生是山水画进行笔墨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整体观察笔墨、认识笔墨规律、把握笔墨节奏、整体概括笔墨的有效训练途径之一。
要想较好地掌握水墨山水写生,重要的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白晓军教授的水墨写生作品运用技法可分为六大类:一是以用笔为主的水墨山水,二是以用墨为主的水墨山水,三是笔墨结合的水墨山水,四是破墨山水,五是积墨山水,六是浓墨山水。
一、以用笔为主的水墨山水白晓军喜欢用水墨作画,因为历史悠久而至今仍在激起无数人审美兴趣和热忱的水墨形式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白晓军笔下的以用笔为主的水墨山水《春江水暖》(图1)。
画的是初春漓江畔的农家印象美景。
这幅作品充分表现了以用笔为主的水墨山水绘画技巧,可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其一、勾线与顿挫,用笔,用线,勾为细长线。
顿挫为短粗线。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
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正文】(1)梁楷——《泼墨仙人》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西学中用挥笔墨诗情画意蕴心境—读刘杰花鸟画感言作者:张本平来源:《美术界》 2018年第1期我与刘杰先生虽不经常见面,却一直默默关注和探究着他的花鸟画作品。
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写意花鸟画将东西方艺术表现元素相互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使作品产生出一种新的魅力,具有鲜明强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拜读《刘杰中国花鸟画作品集》和《刘杰国画作品集》,所显示的意象感很是独立,水与墨的交融总是不期而遇,碰出许多欣喜;他把传统笔墨气韵和西方色彩构成进行了融会贯通,创造了新的意境;他西学中用,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使他的水墨花鸟画作品呈现出光影灵动、开阖自如的气象。
刘杰先生的花鸟作品给人一种自由与超然之感,他的画达到了一种“意象空灵”的境界。
其作品既传统,又现代,就是这样的巧妙结合,使他的作品充满自然的气息,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还有一点很可贵,不是重复古人和他人的画法,而是把握自己的审美感觉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体悟,进而形成极具个人特质的当代水墨写意花鸟画韵致,使他的作品在写生与写意之间,笔墨与造型完美统一,传统的意象和现代的形式浑然一体。
刘杰先生1963 年出生于河南商丘,1988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
他的油画作品入选第七、八、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全国美展五十余次。
多幅作品在全国及全省美展中获奖并被国内外美术机构收藏。
先后赴波兰、芬兰、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四十多个国家进行美术交流。
正是有了这样的积淀,才使得他如今的写意水墨花鸟画如此生动。
近日,笔者又欣赏到刘杰先生的新画集,对其中的《春晓》《春鸡唱晓》《今朝听声音》等画作尤为赞赏。
《春晓》是刘杰先生构图比较简洁的一幅写意画作品。
粗壮的树干于画面左下方逐渐与地面融为一体,而那些一串串红色荔枝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卷,加上两只一立一卧的小鸟,配上那下方绿色的树叶,呈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春鸡唱晓》构思奇巧,险中求胜。
论白晓军的山水画意境作者:邓靖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7期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国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在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色。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与道德伦理,是历史文脉的生动呈现,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
关键词:山水画; 意境; 野趣白晓军,1959年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1984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画家黄独峰教授。
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一个在漓江边成长的画家,白晓军的山水画审美视角与艺术表现与其他的画家大有不同,其艺术成就在现代中国山水画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岭南地区。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从各个方面分析白晓军的绘画特点,去探索白晓军绘画的意境与精神。
一、白晓军“野”与“寒”的画面意境1、雄浑的气派和盎然的野趣关于“野趣”,白晓军是这样来解答,他戏称自己的作品是“中国画中的野文化”。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在追求山水画中的“野”味儿,并不是某些画家的那种没有文化的“野乱狂怪”,而是山野之野,田园之野、乡村之野,因此自有一种山林山村山野的自然之气。
在用笔用墨上,他也从“野”字诀出发,画中多用刚硬苍劲的线条和浑厚沉雄的彩墨,绝不纤弱秀丽,不浮夸媚俗。
观察白晓军的画,野气怏然,生机郁勃。
清寒意境的酷爱和迷恋“寒”是白晓军很喜欢表现的一种意境。
这与他久居桂林,喜欢秋冬时节桂林的斑斓色彩有很大的关系。
《寒月无声自有诗》、《临江寒樹晓生烟》、《秋林霜重》、《高秋图》、《秋染瑶山》、《雪迷山村》等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得出他对清寒意境的酷爱和迷恋。
这种清寒意境就像一曲古琴的悠远琴声,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人文化深处,或深或浅地穿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3、简约清新及苍茫雄厚的反差4、在他的《暮归》一图中,寥寥数景,看似简单,却深思熟虑:画中意象虽未用彩色点染,却注重墨的五色变化。
SHUIMODANQING 水墨丹青77图1 《故乡雪》图2 《雪韵》二、笔墨传神 肌理生动笔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部分,既是绘画的造型手段,也是精神表现的载体。
自古以来,笔墨就是评价中国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特殊的肌理手法在先生的水墨雪冰画中,对于呈现晶莹剔透的冰雪效果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先生十分重视笔墨与肌理的运用与创新,他博采众长,师传统、师前辈、师造化,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反复实践,创造了一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水墨雪冰画技法。
例如《月是故乡明》,远处,白雪覆盖着山峦,几笔淡墨和清墨构成灰色的天空,漫天飞舞的雪花簇拥着一轮明月;中间,焦墨和浓墨勾勒的几株小树,苍劲挺拔、傲雪迎风;近处,白茫茫的雪地裹挟着以重墨、淡墨写意的一条小溪。
画面黑白有致、对比强烈,用笔潇洒、墨色生动。
此情此景,勾起我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回忆。
又如《故乡雪》,远景,灰色的天空和连绵起伏的雪山,隐约可见;中景,大块雪地和一片密林映衬着一处白雪装点的故乡村落,格外清晰;近景,高低不平的路面与垄沟,大雪无痕。
细细品味,作品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节奏明显,画面渲染随意、皴擦准确、勾勒有力、用笔传神,尽显静谧高雅之美。
不难看出,《飞雪迎春》表现的是初春的雪景。
远处是淡墨与清墨随意涂抹的天空,虽寥寥几笔,但已将天空的旷远表现得非常到位;中间是浓淡墨色相间、结合特殊的肌理效果呈现的树林和洒满雪花的小路;近处是淡墨写意的几块土坡和浓墨勾写的几株杂草。
整幅画墨色中透着肌理变化,丰富生动而不觉凌乱;画面墨色、笔触、水痕等相互交融,精彩细腻而不失整体,给人以朦胧和意象之美。
冷逸梦幻 意境悠远■ 赵俊华 南昌职业学院〔摘 要〕胡诚先生在水彩画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近十余年来,先生又致力于水墨雪冰画的研究和创作,同样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先生的水墨雪冰画,既有传统笔墨技法,又有现代形式意味,融墨色、水痕、肌理为一体,呈梦幻、冷逸、空灵之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