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_习语的口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2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文本时,将原文本中的一些文字或短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短语,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one-way street”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单行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one-way street”时,就应该使用“单行道”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异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不太普遍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I'm on a roll”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我正处于状态”是一种不太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I'm on a roll”时,就应该使用“我正处于状态”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但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更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则应该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更
好地表达原文的文化意义;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则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种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文本的重要策略。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章课题名称:《释意论下商务英语口译研究与实践》;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处;课题编号:13c610 。
一、归化大部分的习语包含历史或文学典故,而这些典故通常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在字面上进行口译,听众将很难理解。
为了实现交流,译者应尽力将源语文化转化为目标语文化,以消除文化障碍。
译者应考虑习语的隐含意义而牺牲一些文化意象。
简而言之,归化使口译更轻快,更流畅,更地道、更易被理解。
因此,通过归化可以使口译活动进行得更顺利。
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原文:在我们最后的冲刺阶段,可不要有人拖后腿啊!English(1): In our last sprint hour, I hope no one will pull ourlegs.English(2): In our last sprint hour, I hope no one would be adrag on us.(湖南原野装饰会议资料,2009)大多数人都喜欢像英语(1)(现场口译)一样,把“拖后腿”口译成“pull one’s legs”。
然而,“pull one’s legs”的意思是取笑某人或愚弄某人,而成语“拖后腿”实际上是指“阻碍某人或成为某人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口译只关注原文的形式,而像英语(1)一样忽略内涵,就会引起听众的误解。
而通过采用归化策略,英语(2)显然是更面向听众,使解释更易被观众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正确地阐述了原文的意义。
这是一个成功的采用归化策略的口译例子。
二、异化虽然采用归化策略,口译可以被目标语听众毫无障碍地听懂,而这个再造物是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价值观制作的,那如何使源语言中的信息在某一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经历再造过程而保持不变呢?因此,归化作为唯一的策略是不可能的。
况且口译总是与文化、历史和政治息息相关。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现在人们更熟悉外国文化。
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习语是语言中最常见的词汇,它们经常在口语中使用。
因此,习语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大难题。
习语翻译有两种方式:归化和异化。
归化习语翻译指的是将外语中的习语翻译成与本土语言相似的习语,使习语表达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翻译效果。
这种方法适合于翻译文本的情节和表达概念不会改变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习语“to hit the sack”在汉语中可以表达为“打瞌睡”,表达的意思没有改变。
异化习语翻译是将外语习语翻译为与本土语言不同的习语,以便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本中习语内容很复杂或概念很难被理解的情况,例如英文中的习语“to pull someone's leg”,在汉语中可以表达为“拿某人开玩笑”,意思更加清楚。
通常情况下,习语翻译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是归化还是异化,也可以混合使用。
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应当尽量接近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有效理解。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的应用取决于文本内容和翻译目的。
归化是指翻译为了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动。
这个过程中,译者会选择与目标语言文化相似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欣赏译文。
特别适用于翻译文化类或者广告类文本。
异化则是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与文化背景,在译文中注重保留源语言和文化独特的表达和特点。
这种翻译方法适合于保留源语言文化和文学性表现同时,读者也可以在阅读中领会到这一文化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都要遵循忠实传达原意,保证译文与原文一致性的原则,避免误导或歧义。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能够走向世界,除自身的文学价值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文译本的推广。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因此,一个好的英译本对世界学者了解红楼梦十分重要。
小说《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文中出现的大量习语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本文结合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杨宪益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 为例,探讨他们如何翻译这些负载大量文化信息的习语,旨在为习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这是归化和异化的直接来源。
但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两种方法,没有对之命名。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 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所谓异化,就是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文体等,要求读者向作者靠近,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而归化则是改变原文的一些特征,用读者的语言习惯去表达原文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去适应读者。
由于中外历史文化及地域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想要找出完全对等的译作,传达出原文包含的所有相关背景文化等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地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使目标语读者接触到更多异国风情,开阔目标语读者的视野,丰富目标语词汇。
归化则会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使读者阅读顺畅,易于理解。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作者:胡静闫世晓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2期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
这种行为要通过语言之间的转换来完成。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如风俗传统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这种转换就显得相当不容易。
如何很好地进行转换,真实反映另一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许多翻译家们提出了很多的翻译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异化和归化。
归化就是译文应像目的语一样流畅自然;异化就是译文应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应能传达“异国情调”。
那么这两种策略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理论依据。
一、归化和异化的理论基础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之一。
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的理由: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回归异化翻译策略,即Regression-Adaptation Strategy,是一种在跨文化翻译中有效的翻译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将目标语种中的更新特性回归到源语言,以实现文体标准的统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不限制原文的情况下提供文化上的灵活性和融合性,保留原始文本和翻译文本的文化差异,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
此策略的实施涉及三个步骤:(1)异化:采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异化特点,翻译时将源语翻译成以目标文化为基础的语言运用;(2)回归:翻译时,将目标语言中更新特性回归到源语,此时需要处理好冲突;(3)融合: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合适的词语,以保留原文文化的精髓。
回归异化翻译策略在游戏翻译、广告语翻译等文本翻译领域中有很好的运用。
尤其是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文和目标文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时,这种翻译策略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留文化特性,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源文的文化差异扰乱目标读者的理解。
浅论英汉习语中的归化和异化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其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
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本文就以英汉习语这方面来讨论的两种基本的翻译方式: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译法归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它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三个和尚无水喝”。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
这样的翻译处理,传达了意义,同时译文也畅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使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拉得更远。
二、异化译法异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例如: 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这件事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因此,有以上那个例句是很自然的了。
用异化的方法把它汉译过来,既忠实了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英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让广大读者了解英国文化背景。
这样译,就明显地体现了英汉两种文化上的差异。
有时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也常采用异化的译法。
当然,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5教育与人才1归化与异化2用习语译习语;;;。
3口译中异化策略的局限性4口译中归化策略局限性的忽略归化(domestication),又称adapt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改造外来文化,使其本民族化,本土化,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异化(foreignization),又称alien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接受外来文化或是外国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在理论上把语言看作是交际的工具,实践中要使译文通顺,要让译文读者读起来像是读母语的创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异尽量缩小,要改变、调整原文,追求的是译文的通顺自然。
异化的目的是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通过移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
口译不仅是要听懂词语,而且要通过词语获取讲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用听者可接受的目的语表述出来,从而达到促进交际各方顺利交流的目的。
这就决定了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应用到口译中有其特殊性。
体现在习语口译上尤为明显。
习语是习惯用语(idioms)的简称,是固定的表达法,所以又叫做setphrases。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习语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得知。
习语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及思维方式。
然而,各国的风俗人情、文化历史背景虽然不同,但人类的伟大智慧却是相通的。
例如:alionintheway拦路虎toaddfueltothefire火上焦油l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Whenthecat’sawaythemicewill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习语的翻译是在对两国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反映了两国文化意象的不同,采用的是归化策略,直接套用两种文化的习语来译习语。
它有效地解决了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使译文通顺易懂,应用在口译中非常合适。
翻译担当着传播文化的责任,翻译的异化策略能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异质成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汉语也随着外来词的不断引入更加丰富。
汉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词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hamburger汉堡包;coffee咖啡;jeans牛仔裤;jeep吉普车;soapopera肥皂剧;disco迪斯科;internet因特网;second-hand二手(货);humor幽默;martage按揭。
这些都归功于翻译的“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的优越性不可小觑,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然而,异化策略也有其局限性。
用异化策略翻译出来的东西语言生硬,不太流畅,尤其是初次引用一个新词时,更是让人费解,甚至摸不着头脑。
异化译文要想大众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口译是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桥梁,其作用就是帮助双方进行交流,传达意义。
口译是意义即时传达的过程,在口译中采用异化策略可能会因其意义的模糊不清而影响交流,甚至阻碍交流。
异化的译文或者外来词并非源于本国文化,在一国的普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这一点来看,口译中不适合使用异化策略。
归化策略是采用听者异常熟悉的,耳熟能详的、在其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使用的译文来表达,既能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精神,又能使译语流畅、通顺,易于接受,这正是成功的口译所要达到的标准。
例如:英文习语“crocodiletears”在汉语中有“鳄鱼的眼泪”(异化策略)和“猫哭耗子假慈悲”(归化策略)两种译文。
口译员采用后者的归化译文,既能传达源语的信息,使听者即时会意,捕捉到说话人的意图,又可提起听者的兴趣,感叹口译员对两国文化的熟知程度,称赞其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而这也是对口译员一种认可,有助于口译员自身的发展。
异化策略之所以被众多翻译学家所青睐,除了其自身归化——习语的口译策略谭霞(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摘要:习语是一国风俗人情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反映,其意义植根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更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递过程。
口译的实时交际性决定了口译中习语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关键词:习语;口译;归化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2008-11-302008-12-26谭霞,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口译。
(下转第96页)促进文化交流的优越性之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归化策略在翻译中有其局限性。
归化的译文一方面可能带来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误读,另一方面也无助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归化可能导致文化的错位和误读,例如,把汉语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采用归化策略译为英语习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就有引导读者“误读”中国文化的危险,让英文读者误以为中国人有和他们一样的“上帝”。
那么在口译中对这种“文化的错位与误读”是否值得担忧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忽略。
口译只是交际双方交流的工具,他们彼此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推敲两种文化如此细致的差异,他们需要的是通过口译员获得彼此要传达的信息。
说话人将习语引入其话语中,是为了强调或进一步表达某种意图,而听者如果能通过译文迅速领会其义,也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汉语习语“说曹操,曹操到”译为“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说魔鬼,魔鬼到),其感情色彩略有不同,英谚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而汉谚表达的是中性的感情色彩,刘秀明认为将其直译成“MentionCaoCaoandthereheis”为宜。
如果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其译为后者。
在口译中笔者认为采用归化策略,将其译为“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更合适,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异不会影响口译中意义的传达。
若将其译为后者,为了信息的明确性及可理解性,需要对“CaoCao”做出进一步解释。
一方面,口译的实时交际性决定了译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额外解释,另一方面,即使做出了解释,除非听者对中国文化特别了解,否则也很难理解,对大部分老外来说,他们对“曹操”及《三国演义》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口译中遇到类似情况,采用目的语中对应的习语来译是最为明智也是最恰当的选择。
有些习语同时有两种译文,即采用归化策略及异化策略的译文已经均为人们所接受。
比如:Romeisnotbulitinaday.异化译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归化译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Talkofanangelandyou’llhearhiswings.异化译文:说到安琪儿你会听到他的飞声归化译文:说曹操,曹操到meetone’sWaterloo异化译文:遭遇滑铁卢归化译文:一败涂地AchillesHeel异化译文:阿喀琉斯之踵归化译文:唯一的致命弱点在文学翻译中,出现类似习语,通常会采用异化译文。
毕竟文化是要交流的,任何一种语言单凭自己内部的发展是不够的,若想有更强的生命力,必须吸收外国语的表达方式和外国文化以丰富自己。
正是在此观念的引导下,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对此类习语进行译文选择。
然而,如果站在口译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见解。
文化交流固然可以通过口译来进行,但口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桥梁,是交流的工具。
遇到习语有两种译文的情况,即使归化译文有时可能与原文的表达在感情色彩、信息的准确性方面有略微的差别,口译员仍然会选择归化译文。
因为归化译文更能传达说话人的意图,激起听者共鸣,瞬时达意。
相比而言,听者对反映本国文化的习语反应更迅速,能即时会意。
这是在口译中异化译文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口译之所以区别于笔译,原因就在于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不同。
口译的交际对象非常明确,交际各方通过口头对话交流思想感情,获取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因此,作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除了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信息之外,也负有使听众更快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的责任。
习语在口译中采用归化策略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从而增强交际各方的相互理解,促进交际各方的顺利交流。
[3][1]5口译中双译文习语的策略选择6结语参考文献:[1]刘秀明.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3]杨海燕.归化异化,殊途同归[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3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
宗教的审美价值,主要指宗教借用艺术,并与艺术结为一体的宗教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一般来说是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是宗教教义的外化形式。
在宗教艺术中,我们应该了解和处理好宗教性与艺术性的辨证关系。
当宗教职能占主导地位时,艺术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表现,否则它仅成为表达宗教观念的手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呆滞,缺少个性特征,这类宗教艺术,成为宣扬宗教思想的概念化、图解式的作品,谈不上审美价值。
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他们将世俗精神注入宗教艺术中,在宗教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了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艺术本身看,因宗教艺术以形象来表达自身,这就决定了宗教艺术形象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而这种朦胧性和多义性,使宗教艺术形象往往高于抽象教义,超出宗教的思想原型,成为不信宗教人们的审美对象。
人们能够从庄严肃穆的本尊大佛身上,看到胸怀宽广、博大精深的智者形象;能够从慈祥的观音菩萨身上,看到贤惠婉丽的女性形象。
此外,艺术的美学原则,也使得宗教艺术在表现现实、讴歌人生、肯定人的价值方面,与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共通之处,从而给人们带来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略)96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月(中旬)第08卷第02期第163期总(上接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