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7.doc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教学本单元课文可以充分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15个词语。
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别董大》。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怀。
4.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5.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口头表达:1.能表达自己的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书面表达: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2.能正确书写信封。
21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学目标1.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事件的历史背景;2.分析邹忌讽齐王的言辞和讽刺手法;3.通过本事件的研究,了解古代官员在为民请命中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2.1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强国压弱国,朝廷腐败。
齐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统治者却深受奢靡和纵欲的困扰。
公元前278年,齐国国王向贤即位,面临内外多种问题,威信逐渐下降。
此时,邹忌向向贤奏上一份“建议书”,劝诫国王遵守规矩、慎重处理国家大事。
此建议被国王所忽视,邹忌只得另觅门路,依靠巧言令色,以行传纪实得以传播。
2.2 讽齐王的言辞和讽刺手法邹忌先以“丈人”自称,与齐王亲近,随后向齐王描述了一个幕后的丑陋场景,暗示他的统治不够公正合法,此时他装作羞涩,在慢慢展开话题:“丈人闻之,入华盖而不可以通,入车而不可以乘,入舟而不可以渡,入门而不可以出。
”通过描述这个看似“小事”,实则触及了齐王的命运所在,公然批评国王不够英明。
接着,邹忌继续“无意”中提到隐秘的消息:“丈人闻之,天下之贤士,莫不望之而不敢进也。
”于是,邹忌掏出一本名为《政察》的书籍,展示其对于国家治理的理解。
接下来,邹忌让齐王表现“全力以赴”的决心,邹忌告诉齐王:“为臣者,虽死不佞。
”两句话极具讽刺性,他指出“臣下即使死了也不应该取悦和讨好国王。
”最后,邹忌强调:“不求名声不足以为得,不怕死亡不足以为懦。
”这指出了忠诚、勇气和真正的忠诚。
2.3 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从历史上讲,邹忌的讽刺文并没有迅速地改变齐国王室的局面,但这场“小小的讽刺”将成为一个传奇的故事,延伸至今,并幸存下来。
它不仅涉及政治文化,而且有用于为人应对困境的Methods。
从中可以看出,为促进现代社会良好治理,这场事件的信息和教训以及管理和技能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介绍历史背景,并分析邹忌讽刺齐王的讽刺手法。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尝试分析邹忌如何提倡忠诚和勇气,并解释韩非如何吸收邹忌的讽刺创意。
中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共11小题,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 折腰(shé) 可汗(hán) 娉婷(pīnɡ)B.分外(fèn) 风骚(sāo)鲜妍(yàn) 莽莽(mǎnɡ)C.稍逊(xùn) 摇曳(yè)冠冕(ɡuān) 枉然(wǎnɡ)D.红晕(yùn) 呢喃(nán) 黎明(lí)丰润(yùn)2.下列对古诗文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行路难(其一)〉〉一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乐”是表象,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二、阅读《人生如月》一文,回答问题。
人生如月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
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牙”,真是形象得很。
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
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
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
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
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
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1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
因此。
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
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五、教学时数:一教时六、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
【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
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我给你们配点音乐。
【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作者分享了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妻----------宫妇左右妾----------朝廷之臣客---------四境之内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
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
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
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一qi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中华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中华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中华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一、聚焦“说",回顾单元学习历程师: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我们倾听了陆游对儿子述说着统一之盼;林升向权贵述说着忧国之思;龚自珍则用一个“劝”字对统治者述说着兴国之策。
不同的“说",却表达着共同的爱国情、强国梦。
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听听这位近代思想家在向谁说什么。
2.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
这里的“说"有是什么意思呢?师:读出气势。
出示资料,理解“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如《马说》,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师:少年中国说的意思是?生:是讨论少年中国,像少年一样的中国。
思考:“说”是执教者从单元整体中寻觅的一条线,这条线串联起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而且这个“说"又直接与课题中的“说”联系起来,融单元整体架构、课题理解和单篇学习为一体,这个“说"字多妙啊!二、突显“说”,领会内容及表达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想对谁说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课文。
(1)指名读第1小节。
注意读好停顿。
师:在这段里有一个“故”字,在这里解释为“所以"。
同学们,因为《少年中国说》的原文有3000个字,我们今天是节选了他的结尾部分。
前面呢,梁启超已经说了自己的观点,还有理由。
在这里,他要说结论了,因此啊,用一个故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读到这里,后面要给它加一个停顿,读古文要注意读好停顿。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
”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
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板书课题,解题)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
(掌握“讽”的含义)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战胜于朝廷”(板书)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三赏三变)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二、解题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字词语句翻译重点字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
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
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朝:早晨。
服:穿戴。
窥:照。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
孰:仔细。
6.期年:满一年。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9.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偶然。
进:进谏。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私:偏爱。
11.谤讥于市朝。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谏。
市朝:公共场所。
重点语句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传到我的耳中来的,给予下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7 -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
全书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妻私
妾畏
客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
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结果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