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0
《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第二轮专题讲座第五讲生物的变异、育种和生物的进化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
一高考预测变异部分的内容本身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且该内容与许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如作物的育种、基因工程、生物发展等,在高考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而考试大纲中对于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明确要求,但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应当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巩固好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并能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地解释物种的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特点,但能力离不开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从课本之外获取生物学信息。
本讲问题的素材丰富(多为文字或图表),答案也属于开放式,能很好体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指导思想。
二考点归纳突破1. 变异与育种的联系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
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DNA在复制时因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差错。
《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第二轮专题讲座第四讲 生物的遗传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等内容。
一 高考预测遗传内容在高中生物中一向属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也常常成为学生的失分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分析可知,遗传学往往在生物试题中占据较大比重,而且常常在简答题中出现,分值较高。
这一部分内容与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许多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也与本专题联系密切,如人类的优生优育、试管婴儿等。
高考更加突出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强调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生物的整体性、社会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会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指导思想。
高考热点可总结如下:(1)遗传基本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实质和应用;(2)DNA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3)DNA 的结构特点;DNA 的复制;碱基的有关计算;(4)中心法则内容及应用;(5)人类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系谱的分析与计算;遗传病与优生二 考点归纳突破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拓展(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 分子形成碱基对时,A 一定与T 配对,G 一定与c 配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该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一般规律规律一: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A =T 、C =G 、A +G =C +T ,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规律二:在双链DNA 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和(A +T 或C +G )占全部碱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 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如图所示,上述规律可表示为(以DNA 分子的一条链2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 ):(A 1+A 2+T 1+T 2)/(A 1+A 2+T 1+T 2+G 1+G 2+C 1+C 2)=(A 1+T 1)/(A 1+T 1+G 1+C 1)=(A 2+T 2)/(A 2+T 2+G 2+C 2)=(A ˊ+T ˊ)/(A ˊ+T ˊ+G ˊ+C ˊ)或: (G 1+G 2+C 1+C 2)/(A 1+A 2+T 1+T 2+G 1+G 2+C 1+C 2)=(G 1+C 1)/(A 1+T 1+G 1+C 1)=(G 2+C 2)/(A 2+T 2+G 2+C 2)=(A ˊ+T ˊ)/(A ˊ+T ˊ+G ˊ+C ˊ)规律三:DNA 分于一条链中的(A +G )/(C +T )比值的倒数等于其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大专题讲座 (上)第一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工程)第二讲生物的新陈代谢(酶、ATP 、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及发酵工程)第三讲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及调节、免疫)第四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生物的个体发育)第一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工程)【命题趋向】一、直击考点[能力点]Ⅰ.理解能力要求:由于该部分知识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知识,极易命制跨学科综合题。
命题既考查生化知识,又考查空间结构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部分数学运算能力。
不同有机物的特有元素和共有元素及代谢产物间的关系;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吸收、运输及应用。
Ⅱ.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掌握“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的原理、生物材料的选择、相关药品的使用、实验步骤和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合理改进措施等。
同时,能将学习的实验原理进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及分析。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关的知识。
能用文字、图表、曲线等形式准确描述本专题的内容。
能对与本专题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进行分析、讨论。
[高考热点]本专题在高考中的热点问题有:细胞的化学成分;物质出入生物膜的方式及其原理;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特别是细胞生物膜系统及其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分裂、分化、癌变和衰老;动植物细胞工程、方法、步骤、特点,尤其是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二、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Ⅰ.以探究性实验为题型考查此部分知识。
如探究细胞中某元素或化合物在胞中的存在形式、重要功能、在细胞中的吸收、运输及应用。
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考纲要求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2)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考点分布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2024湖南,2024甘肃,2024江苏,水和无机盐2024贵州,,2024重庆(2)重难知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来源:从无机自然界有选择的吸收存在: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含量:O(鲜重含量最多)Fe、Mn、Zn、Cu、B、Mo(微量元素)C、H、O、N、P、S、K、Ca、Mg等(大量元素)作用:C(最基本元素)C、H、O、N(基本元素)C、H、O、N、P、S(主要元素)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3.水(1)存在形式: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作用:组成细胞结构自由水的作用:①良好溶剂;②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③参与生化反应;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2)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大说明新陈代谢旺盛,但抗逆性差;若两者比值小则说明新陈代谢缓慢,但抗逆性强。
实例: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大,代谢旺盛;风干种子中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小,代谢缓慢,但抵抗寒冷的能力强。
4.细胞中的无机盐(1)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形式(2)作用: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③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渗透压、酸碱平衡特别重要。
典型例题➢考点1 水1.(2024·贵州)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离不开糖类等能源物质,也离不开水和无机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水仍具有溶解性B.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不变C.幼苗细胞中的无机盐可参与细胞构建,水不参与D.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形成NADPH,也可参与形成NADH答案:D解析:A、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这部分水为结合水,失去了溶解性,A错误;B、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增加,B错误;C、水也参与细胞构成,如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C错误;D、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形成NADPH,也可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NADH,D 正确。
《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第二轮专题讲座第三讲细胞的生命历程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等内容。
一高考预测本讲在以前的高考当中,主要围绕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进行展开,这在2007年高考中仍将是命题的焦点。
而有关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知识,一般都会结合当前的一些科技新成果,考察衰老细胞的特征、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癌细胞的特征及防治。
从题型及难度上,仍将以选择题作为主要考察形式,也有可能结合科技成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科内综合),题目以低难度为主,兼顾中等难度题目,一般会结合各种图形或曲线,在考察知识的同时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点归纳突破1.赤道板与细胞板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一个平面。
因为这个平面的位置比较类似于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
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它只是一个垂直于纺锤体纵轴的平面,是一个位置名称,在动、植物细胞都适用。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
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最后将细胞质完全分隔开。
可见,细胞板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板状结构,且只有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的特定方式。
2.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特征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一个细胞周期分为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两个时期,分裂期又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比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表现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质是一样的,但由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4.细胞分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的关系(1)通过细胞分裂能使单细胞生物直接繁殖新个体,使多细胞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也能使多细胞生物衰老、死亡的细胞及时得到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