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水沸腾了-导学案-教科版(2017)
- 格式:docx
- 大小:55.27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复习导学案学习时间:2020年2月13日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学习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新的理解。
学习方法:练习巩固练习题目:一、我来填一填1、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 )。
2、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 )不同。
3、搅拌可以使物质的( )变快一些。
4、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 )的性质。
5、熄灭酒精灯时要用( )盖灭,不能用嘴吹。
6、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是不同的。
7、如果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最后会慢慢变成()。
8、水沸腾了,也就是液态的水,变成了( )态的水蒸气。
9、水蒸发的( )与温度的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10、温度计100℃就是以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二、我来选一选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的温度是( )。
A.90℃B.95℃C.100℃D.105℃2、下列物质中,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是( )。
A.白糖B.奶粉C.不锈钢片D.小苏打3、下列混合物中,很难分离的是( )。
A.木屑和铁屑B.绿豆和沙子C.面粉和奶粉D.食盐和水4、海水晒盐是利用了( )现象。
A.蒸发B.沸腾C.结冰D.融化5接一盆雨水,静置一段时间,盆底出现的沉淀物可能是()。
A.食盐B.泥土C.面粉D.红糖三、我来判断1、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慢慢变小。
()2、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到沸腾之后,可以马上用手将烧杯拿起来。
()3、食盐、红糖和沙子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
()4、用加热、搅拌等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5、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形状的物体,改变的只是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还是橡皮泥。
()6、加热盐水,最后出现的白色颗粒是白糖。
()7、如果气温太低,挂在室外的湿衣服是很难晾干的。
()8、把冰放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它都会融化。
()9、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可能会沸腾。
()10、在自然界,水可以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水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
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水沸腾了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温度计的液柱会();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
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
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