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3
原辅料验收程序1、目的为确保工厂采购的原辅材料质量符合要求,防止不合格产品混入工厂,特制订本规程。
2、范围适用工厂采购的重要的原辅材料的采购验收。
3、职责3.1、仓库管理员负责采购物资数量的清点,并及时报质检部进行检验;3.2、质检部负责所有进货原辅材料的进货检验。
4、控制要求4.1、竹丕4.1.1、检验批:以同一个供方同一次到货数量组成一个检验批。
4.1.2、抽样:按照下表进行抽样原料批量范围(箱)抽样数接受判定数拒收判定数竹筷、牙签≤150 30 4 5151~1200 50 6 7辅料抽样数接受判定数拒收判定数批量范围(包)焦亚硫酸钠≤50 10 0 14.1.3、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4.1.3.1、感官目测:竹丕表面清洁、光滑、无霉变,无虫蛀,有无水渍等;4.1.3.2、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符合工厂采购规定要求4.1.3.3、含水率测定:利用湿度计测量竹丕的含水率,当超过15%时则拒绝验收。
4.1.3.4、辅料厂家应出具合格的“生产加工许可证”。
4.1.4、判定:按照抽样表的上接收、拒收判定数,判定检验批合格与不合格。
4.1.5、记录:竹丕验收记录辅料验收记录4.2、竹筷、牙签4.2.1、检验批:以同一供方同一次到货为一个检验批。
4.2.2、检验方式:合格证检查或外观检查、数量清点。
4.2.3、外观检查:随机抽取3件样品,检查外观是否清洁、有无水渍、有无受潮、有无缺损,厚度符合采购标准(±2mm)。
有无检验合格证和检测报告;4.2.4、抽样检测:工厂应每年2次对采购的竹丕、竹筷、牙签、送样检测二氧化原辅料验收程序硫,验证是否符合输入国要求。
4.2.4、判定:外观符合采购要求,且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和合格证的判定检验批合格,否则判定批不合格。
4.2.4、记录:物资检验记录4.3焦亚硫酸钠4.3.1、检检验批:以同一供方同一批次的为一个检验批。
4.3.2、随机抽取3个代表性样品。
4.3.3、检验项目a.外观检查:包装良好,标识清晰,无任何破损和泄露;添加剂同时应符合标样。
原、辅料检验制度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检验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原、辅料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以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供应商采购的原、辅料。
二、质检责任1. 供应商质检责任:供应商应当负责对原、辅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要求,同时提供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
2. 公司质检责任:公司质检部门应当对供应商提供的原、辅料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其质量合格。
三、检验方法与频率1. 抽样方法:采用等级抽样方法,根据供应产品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抽样方案。
2. 检验频率:按照供应商的稳定性、原料的重要性和质量历史记录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检验频率。
四、检验项目与标准1. 外观检验:检查原、辅料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检验结果。
2. 化学成分检验:对原、辅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3. 物理性能检验:测试原、辅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如强度、硬度等,确保其符合要求。
4. 包装检验:检查原、辅料的包装是否完好,并符合运输要求。
五、不合格品处理1. 一次不合格:发现原、辅料一次不合格时,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要求其进行返工或更换。
2. 二次不合格:若原、辅料经过供应商的改进后仍然不合格,公司将在供应商的信用记录中做出相应的记录,并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如更换供应商或采取法律手段。
六、质量记录与报告1. 检验记录:对每次原、辅料的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
2. 检验报告:定期进行原、辅料的质量统计和分析,生成相应的质检报告,并对不合格品进行深入分析。
七、培训与评估1. 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原、辅料的质量检验培训,确保其对相关标准和检验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2. 评估:对公司质检部门和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其符合公司的要求。
八、改善与持续改进1. 不断改进:定期对原、辅料的质检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
2. 持续改进:通过有效的质检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不断提高原、辅料的质量水平,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质量保障。
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本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公司采购的所有原辅材料的进货查验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并能有效地记录和跟踪原辅材料的进货情况。
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原辅材料进货的部门和人员。
2.定义2.1 原辅材料:公司用于生产加工产品的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2.2 供应商:向公司提供原辅材料的供应商或供货单位。
3.工作流程3.1 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进行联系、洽谈和签订采购合同,明确采购的原辅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价格等细节。
3.2 采购部门收到供应商送交的原辅材料时,对原辅材料进行查验。
查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品名、规格、数量、质量状态等。
3.3 查验结果应与采购合同中的约定进行核对,如有不符,应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协商解决。
3.4 查验合格的原辅材料由采购部门领取并安排妥善存放,查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应立即退回供应商,并记录退货原因。
3.5 采购部门应将每次进货的原辅材料情况详细记录,包括进货日期、供应商信息、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数量、质量状态等。
4.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内容4.1 进货日期:记录原辅材料进货的具体日期。
4.2 供应商信息:记录供应商的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4.3 原辅材料名称:记录原辅材料的具体名称。
4.4 规格:记录原辅材料的具体规格、型号等。
4.5 数量:记录原辅材料的进货数量。
4.6 质量状态:记录原辅材料的质量状态,如合格、不合格等。
4.7 查验人员:记录进行原辅材料查验的人员。
4.8 查验结果:记录原辅材料查验的结果,如合格、不合格等。
4.9 备注:记录其他需要备注的信息。
5.查验结果处理5.1 如果原辅材料查验结果合格,采购部门应将原辅材料妥善存放,并及时将查验记录归档存档。
5.2 如果原辅材料查验结果不合格,采购部门应立即与供应商联系,并退回原辅材料。
同时,采购部门应记录退货原因,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问题。
5.3 对于多次查验结果不合格的供应商,采购部门应将其列入黑名单,不再与其合作。
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一、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原辅材料进货查验工作,准确记录、掌握原辅材料进货的信息,防止假冒伪劣材料进入生产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的工作。
三、工作程序1.进货前准备(1)进货部门与供货方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要求。
(2)制定原辅材料进货查验标准,明确进货要求和检查项目。
(3)建立原辅材料供应商台账,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定期更新。
2.进货查验(1)进货部门按照合同要求,及时通知供货方送货,并安排专人接收查验。
(2)接收查验人员在物料到达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有破损、渗漏等异常情况。
(3)查验人员在进货过程中,必须在原辅材料上贴上查验标签,并填写进货查验记录表。
(4)查验包括原辅材料的外观、质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等,确保原辅材料符合要求。
(5)将查验合格的原辅材料送到仓库进行储存,不合格的材料及时退还供货方,并记录退货原因。
3.记录与报告(1)查验人员每次查验都要填写进货查验记录表,记录原辅材料的名称、规格、批号、进货数量、供货商等信息。
(2)查验记录表要准确、清晰,签字盖章并留存备查,同时通知进货部门、质检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
(3)定期统计原辅材料的进货情况,编制进货报告,包括供货商评估情况、进货质量情况等,并报送公司主管部门。
(4)查验记录和报告要按照公司规定的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存档,并保留至少两年的时间。
四、责任与权限1.进货部门负责与供货方签订合同,通知供货方送货,并安排查验工作。
2.质检部门负责制定查验标准,对查验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核。
3.仓库管理员负责接受符合要求的原辅材料,并妥善储存。
4.供货方负责按照合同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原辅材料,并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5.查验人员负责按照查验标准进行查验,并记录查验结果。
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文件名称制定日期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10月26日,XXXX文件编号修订:1.0生效日期JD-QP-03页:1/ 2。
1,,文件修订记录表天修订摘要号以2文件性质程序文件编制JD-QP-1/2 3|文件编号199名称制定日期03修订的修订批准为准XXXX 41.0目标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合同要求,防止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2.0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来料原辅材料(指直接添加到巧克力等食品中的各种可食用材料,是巧克力等食品的典型成分)3.0职责3.1技术部应制定原材料检验标准3.2质量控制部负责制定原材料检验方法,并根据原材料检验标准进行取样和测试。
3.3物流部负责通知货物到达和原材料的仓库管理。
4.0工作程序4.1。
流程图原材料进厂5仓库接收检验通知书感官检验免检抽样检验不合格退货合格退货让步放行690017文件属性程序文件编号JD-199原材料到货后,在采购部填写《原材料进货申请表》,并通知质量控制部检查 4.3。
感官检查:检查包装外观、密封、生产日期、保质期、材料外观、气味、味道等。
4.4。
免检和强制检验:根据原辅材料检验说明免检原材料应直接填写《原辅材料储存申请表》,并直接入库。
所需原材料应按照“原辅材料投料检验指南”进行取样和检验检验结果应填写《原辅材料储存申请表》,并交付仓库管理人员,同时签发合格或不合格标签。
4.5。
合格的原材料由仓库人员贴上合格的标签,送生产部使用。
不合格的原材料应贴上不合格标签,等待处理。
不合格原材料的评审和处理程序参照《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
84.6。
生产急需的原材料不能检验时,由生产部填写《特殊放行申请表》,交技术部审核。
如果获得批准,生产部门可以使用该批数量有限的原材料。
同时,质量控制部门应尽快检查材料。
如果结果符合要求,将发放合格标签。
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原辅材料检验标准》,应立即停止检测,由技术部门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该产品以及如何处理已生产的产品。
进货检验流程规范1、目的通过监控所有进料质量,确保采购的原辅材料质量符合本公司的品质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检测部对到货原辅材料执行进货检验时的基本流程。
3、职责3.1商务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3.2仓库负责对进厂各种物料的品名、数量及外包装的验收工作,按贮存标准分类保管及各种物资入库、出库的搬运装卸工作。
3.3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采购物料的材料技术规格书及检测标准的制定。
3.4产品检测部负责检测作业指导书,检测仪器操作规范的编制、采购物资的检验和验证,对质量异常问题进行会签确认并追踪。
3.5 品管部负责进货检验流程的制定并监督流程执行的有效性。
负责异常物料的供应商改善反馈及后续追踪确认。
4、管理内容4.1流程图[原辅料检验流程图] (附件一)。
4.2进料点收4.2.1供应商送货时先由仓库保管员进行收货,若于收货前发现品名、数量、重量与实物不符,物料不经IQC(原料检验员)直接由仓库保管员负责处理。
4.2.2点收合格后,对于需要产品检测部IQC人员检测的物料由仓管人员将货物移至待检区并发起一份《产品请检单》,把随货所附的产品合格证或产品检验单一并交付并通知IQC人员进行检验工作。
4.2.3所有到货的原辅材料及设备零部件,仓库库管员在收货后,都要要求请购部分填写一份《来料检验报告单》,确认所请购的物料要求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4.3物料检验流程4.3.1 IQC检验人员接到仓库的请检信息后,首先去仓库核对物料,核对内容包括随货所附产品合格证或产品检验单和物料外包装上的批次号、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等。
核对无误后实施抽样检验。
依据《产品检测中心抽样规定》与《各类原辅材料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项目和要求执行检验。
4.3.2 物料检验完成后,IQC检验人员应填写《原料检验报告单》,把物料的检测结果,依据该物料的[材料检验标准]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确认完成的检测结果签字后以打印或邮件形式发往商务部、生产技术部、品管部、及公司领导各一份。
1. 目的对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进货检验。
3. 检验依据标准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标准等材料执行标准及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4. 职责4.1采购部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4.1.1采购人员负责下达《请验单》);4.1.2质检部检验员根据《请验单》负责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4.1.3采购部根据各部门反应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考评;4.2仓储部门负责进货产品进行登记入库。
4.3质检部门负责进货产品检验和试验的工作指导,并对质量问题进行仲裁。
5. 工作内容5.1原材料的分类根据原材料对最终产品影响重要程度,将其分为关键项、重要项和一般项:关键项(A类):即保证安全项,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危及人身安全并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具体有:主筒材料、主法兰、支法兰、封头。
重要项(B类):即重要原材料、零部件,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对产品实现有重要影响的物资。
具体有:支筒材料、吸附法兰、气管座等其它受压部件一般项(C类):即一般原材料、零部件,构成最终产品非关键部位的批量物资,它一般为生产过程辅助,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具体有:吊耳、接线端子、支撑脚、保护板等非受压部件。
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0”缺陷为允收准则;其中关键项、重要项合格率100%,一般项不低于95%。
5.3检验工作程序供方供货——〉采购员送达《请验单》——〉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检验并填写《验收、入库通知单》——〉交质量经理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请验单》,质量负责人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验收、入库通知单》,试用必须有相关人员认可。
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模版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原辅材料进货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标准,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的部门和人员。
二、定义1. 原辅材料:指公司采购用于生产加工的各类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2. 进货查验:指对原辅材料进货时进行的检查、测试和记录等活动。
3. 供应商:指向公司供应原辅材料的单位或个人。
三、进货查验程序1. 采购计划确认: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进行原辅材料的采购计划,并确认所需原辅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供应商等信息。
2. 供应商评估选择:采购部门根据公司的供应商评估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并签订采购合同。
3. 原辅材料进货:仓储部门按照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协调并组织原辅材料的进货运输工作,确保原辅材料的送货时间和送货质量符合要求。
4. 查验登记:仓储部门按照进货查验记录表的要求,对原辅材料进行查验,并登记查验结果。
5. 查验结果处理:对于合格的原辅材料,按照规定进行储存;对于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及时通知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处理并记录。
6. 送样检测: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的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抽取样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原辅材料质量的依据。
7. 查验记录保存:仓储部门按照规定,将进货查验记录保存并归档,以备查阅和核对。
四、进货查验要求1. 原辅材料外观: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没有明显的污染、破损等现象。
2. 原辅材料包装:包装应完整、干净,标签、标志齐全,无泄漏、渗漏等现象。
3. 原辅材料数量:进货数量应与采购合同和交货单中的数量一致,无误差。
4. 原辅材料质量:原辅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如有质量问题,应及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
5. 原辅材料检测:按照采购合同的要求,对部分原辅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五、责任与权限1. 采购部门负责制定进货查验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进货检验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本厂原辅材料进货检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本厂原材料及各种零部件的进货检验;供质管部在进货检验中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15810- 1995《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 B 1 58 1 1-1 995《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0244 199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0242- 1996《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T14233.1—1998《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一部分化学分析法)》GB/T14233.2—93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3 进货检验规程3.1 包装袋进货检验规程3.1.1 检验项目3.1.1.1 印刷文字要符合包装图纸要求。
3. 1 . 1 .2尺寸要符合包装图纸要求。
3. 1 . 1 .3包装袋印刷要清晰,色调均匀不得有色泽脱落。
3. 1 . 1 .4包装袋封口要牢固,不得有虚封或漏气。
3. 1 . 1 .5小包装袋撕裂口功能要良好。
3.1.1.6包装袋清洁,不得有异物污染3.1.2检验方法:目测和通用量检测。
3.1.3标准判定合格率:3.1.1.1、3.1.1.2、3.1.1.4、3.1.1.6 为100%,3.1.1.3、3.1.1.5 为96%3.1.4 抽样方法数量与检验结论:抽样方法为每进货批随机抽检其中一件,数量为小于 1 万支的抽200支;大于 1 万支的抽500支,合格入库,不合格按不合格品处置或作退货处理。
3.2 包装箱进货检验规程3.2.1 检验项目:3.2.1.1印刷文字要符合包装图纸要求。
3.2.1.2 尺寸要符合包装图纸要求。
3.2.1.3印刷要清晰,色泽要均匀。
3.2.1.4 纸箱粘合要牢固,钉扣须平贴,纸质坚硬有韧性,不易压扁不易破裂。
3.2.2检验方法:目测和通用量具检测3.2.3判定标准合格率:3.2.1.1、3.2.1.2为100%,3.2.1.3、3.2.1.4 为98%3.2.4 抽样方法数量与检验结论:抽样方法为每一进货批随机抽检20 只,符合要求入库,不合格按不合格品处置或作退货处理。
来料进货检验制度范本一、目的为确保公司生产用原辅材料及零配件等质量符合规定要求,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线,造成产品不合格,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购入的生产用原辅物料、零配件等来料进货检验。
三、检验依据1.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标准或要求。
2. 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书或合格证明文件。
3. 公司的内部质量标准或工艺要求。
四、检验职责1. 品保部负责对所有来料进行质量检查与管理。
2. 采购部负责供应商的质量状况联系及来料数量的确认和收货。
3. 研发部负责新物料的承认,并提供标准作为检验依据。
4. 物流部负责来料的储存和管理。
五、检验流程1. 来料检验前,首先确认供应商是否为合格供应商。
2. 检查供应商提供的出货检验报告是否完整、清晰、无漏项。
3. 核对来料单号、料号、数量等信息与采购订单、送货单等是否一致。
4. 检验员对来料进行抽检或全检,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来料是否合格。
5. 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处理。
6. 检验员填写来料检验报告,记录检验结果,并由供应商签字确认。
六、检验要求1. 检验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检验能力。
2. 检验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验准确可靠。
3. 检验过程应严格执行检验规程,不得擅自更改或忽视检验项目。
4. 检验记录应真实、完整、清晰,便于追溯和分析。
七、改进与反馈1. 对来料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并要求其改进。
2. 采购部应根据来料检验结果,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必要时采取措施改进供应商质量。
3. 品保部应定期回顾来料检验情况,优化检验流程和方法,提高检验效率。
八、制度执行与监督1. 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来料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2. 管理层应定期检查来料检验工作的执行情况,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九、制度修订本制度如有变更,由品保部提出修订意见,经管理层审批后进行更新发布。
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原辅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因此,进货检验程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的程序及其重要性。
一、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在采购原辅材料之前,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后续的检验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主要包括:1.明确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根据产品的需求,明确所需原辅材料的质量要求,包括技术规范、标准和检验方法等。
2.筛选供应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确保原辅材料质量的关键。
企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与其签订供货合同。
3.建立供应商档案:对每个供应商建立档案,包括其企业资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等。
二、进货检验程序进货检验程序主要包括到货验收、取样检验、检验记录和处理不合格品等步骤。
以下是具体的程序流程:1.到货验收原辅材料到达企业后,需要进行到货验收。
验收的目的是确认所收到的材料是否与采购合同中所约定的相符,并检查包装状况是否完好。
验收的主要步骤包括:1)检查包装状况:查看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是否存在破损、变形等情况。
2)与采购合同核对:核对到货材料与采购合同中的规格、数量、质量要求等是否一致。
3)检查随货证明文件:检查随货证明文件的齐全性和真实性。
2.取样检验取样检验是为了验证原辅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采购合同的要求和标准检验方法,对到货材料进行取样。
取样的方法包括随机取样和定向取样。
取样的数量和方法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
3.检验记录在检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检验的详细信息,包括取样地点、取样日期、取样人员等信息。
同时,需要详细记录检验的数据、结果和评定情况。
4.处理不合格品如果存在不合格的材料,企业需要根据内部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一般的处理方式包括退货、要求供应商更换、重新加工等。
三、检验程序的重要性原辅材料进货检验程序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原辅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将不合格的材料筛选掉,保证所采购的原辅材料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减少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后果。
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原辅材料进货查验工作,确保企业所采购的原辅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保障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原辅材料进货查验工作。
三、工作程序1. 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需求向供应商提出采购申请,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2. 采购部门将采购合同及时传达给质检部门,质检部门根据合同要求进行预先查验准备;3. 采购部门和质检部门协调安排物流,确保原辅材料按时送达;4. 收到原辅材料后,质检部门对进货物料进行查验;5. 质检部门根据查验结果,签订查验记录;6. 质检部门将查验记录及时传达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查验结果决定是否接收原辅材料;7. 若原辅材料符合要求,采购部门进行入库操作,并及时通知仓库管理部门;8. 若原辅材料不符合要求,采购部门和质检部门协商解决方案,如退货、换货等;9. 采购部门和质检部门对查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成立改进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提出改进措施。
四、查验要求1.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外观查验,包括颜色、形状、尺寸等方面;2.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硬度、强度等;3.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符合产品标准和要求;4.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耐久性测试,确保产品的使用寿命;5.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质量认证查验,确保符合国家质量标准;6. 质检人员对原辅材料进行包装和标识查验,确保包装完好无损且标识清晰。
五、查验记录1. 查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供应商、查验日期、查验结果等;2. 查验记录应由质检人员填写,并经过质检部门主管审批;3. 查验记录应由质检部门归档并保存,便于后续追溯和查阅。
六、责任与处罚1. 质检人员负责进行原辅材料查验工作,确保查验结果准确可靠;2. 采购部门负责及时传达采购合同和查验结果,及时处理不合格原辅材料;3. 质检部门主管负责审批和监督查验工作,确保查验记录真实可信;4. 若发现查验记录存在造假等违规行为,将按企业内部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处理。
原辅料进货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为了确保原辅料进货的质量和安全性,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原辅料进货检验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原辅料的进货检验过程。
三、相关术语1.原辅料: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食品添加剂、药品中间体等。
2.进货检验:指将原辅料交付至仓库后,对原辅料质量进行检验的过程。
四、进货检验的步骤及要求1.接收与确认1.1.确保接收人员熟悉并了解相关的原辅料质量技术规范和检验方法。
1.2.接收人员应与供应商确认原辅料的数量、包装形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重要信息,并仔细核对。
1.3.如有需要,接收人员应抽查原辅料的样品,并留存以备后续检验。
2.外观检验2.1.根据原辅料的特性,进行外观检验,检查其颜色、气味、杂质等是否符合规定。
2.2.如有需要,可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细微外观检测。
3.化学成分检验3.1.根据原辅料的特性,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比对其与质量技术规范的要求。
3.2.检验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色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红外光谱法等。
4.物理性能检验4.1.根据原辅料的特性,进行物理性能检验,比对其与质量技术规范的要求。
4.2.检验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密度测定法、粘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等。
5.易变质物质检验5.1.对易变质物质的原辅料进行检验,比对其与质量技术规范的要求。
5.2.检验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检验法、化学分析法等。
6.结论与记录6.1.根据检验结果,判断原辅料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出结论。
6.2.检验结果和结论应记录在相应的检验记录表上,包括检验员、检验时间等信息。
五、质量控制要求1.严格按照质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执行检验操作。
2.检验仪器设备应定期校验和验证,并记录校验结果。
4.保护原辅料样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交叉污染。
5.对于重要的原辅料,可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六、责任分工1.仓库管理人员负责接收和确认进货原辅料的数量和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样品的留存。
进货检验制度文件范本一、目的为了确保本企业采购的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能够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进货检验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采购的原辅材料的进货检验工作。
三、检验原则1. 所有采购的原辅材料必须进行实地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入库、使用。
2. 检验工作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
3. 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完整、准确,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检验内容1. 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验证其合法性。
2. 对供货者提供的原辅材料进行外观检验、质量检验、性能检验等,确保其符合生产要求。
3. 对进口原辅材料,还需查验海关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
五、检验程序1. 采购部门在采购原辅材料时,应向供货者索取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进行初步审查。
2.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对采购的原辅材料进行实物检验,必要时进行取样检验。
3. 检验合格的材料,由质量检验部门出具检验报告,并通知采购部门办理入库手续。
4. 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质量检验部门出具检验报告,并通知采购部门进行处理,不得入库、使用。
六、检验记录1. 检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批号、供应商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b.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判定标准等检验信息。
c. 检验人员、记录人员、审核人员等信息。
2. 检验记录应使用规范的表格进行填写,一式两份,一份由检验部门留存,一份由采购部门留存。
七、检验设备与管理1. 质量检验部门应根据检验需求,合理配置检验设备,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验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3.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八、监督与考核1.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进货检验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正式版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加强对原辅材料进货的查验工作,确保原辅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的原辅材料进货查验工作。
二、要求1.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原辅材料的查验。
2.确保进货的原辅材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3.严禁购进过期、伪劣、冒充品牌等问题的原辅材料。
4.采购人员应了解原辅材料的特性和相关标准,做到专业、准确地核验。
5.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规范地填写,以便后续追溯和管理。
三、流程与要点1.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原辅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质量要求等内容。
2.采购部门按合同要求从供应商处采购原辅材料。
3.供应商交付原辅材料后,采购人员需进行以下步骤:a)核对原辅材料的名称、规格与采购合同是否一致;b)验证原辅材料的生产厂家、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c)根据产品特性及合同要求,对原辅材料进行抽样检测,或全检。
4.抽样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抽样量应与采购量成比例,确保样品的代表性;b)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c)检测过程记录应准确,如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记录并处理。
5.如果原辅材料的检测结果不符合合同要求或有质量问题,采购人员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与其协商解决办法。
6.采购人员应将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准确地填写入系统,并保留相关检测报告、合同等资料,以备查询。
7.采购人员应将本次进货查验记录发送给质量部门进行审核并录入质量管理体系。
四、责任划分1.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并组织原辅材料的进货工作。
2.采购人员负责实施原辅材料的进货查验和抽样检测,并记录相关信息。
3.供应商负责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原辅材料,并配合采购人员的查验工作。
4.质量部门负责审核和录入原辅材料的进货查验记录,并负责对原辅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考核与处罚1.对于未按要求填写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的责任人员,将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纠正,并加强日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