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96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医学著作,它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在《伤寒论》中,内容丰富,但也有复杂的构架。
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中,《伤寒论》的内容要得到准确解释,六经八纲方论是不可或缺的。
一、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发展重要的原点,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及后来儒家医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典范。
经囊括了古代医学技术的基础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以及《青囊经》等。
二、八纲“八纲”是古代中国的医学术语,是指诊断病情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特点,是古代中国医药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当今中医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方论方论也称方剂论,是研究药物治疗的基础理论。
方论认为,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受到病因的影响,还受到病人的体质和诊断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药效特征影响。
《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科学的精髓,其中的理论体系和观念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
而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的理解,六经八纲方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六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并根据六经提出的有关医学理论来探索《伤寒论》的内容。
六经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和《青囊经》,从总体上了解《伤寒论》,深入理解它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建立诊断准则和疗法,以及更精准的治疗。
从八纲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被引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从而使药物的使用更加精准、规范。
“八纲”概括了诊断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涵盖了常用的诊断状态,它是找到病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另外,《伤寒论》中也包含了种种技巧、技术和方针性指导,这些恰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他的理论观点,引导我们制定更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案,以达到更优良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故寒邪很容易引动体内水饮形成,导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表里相兼证。
人体感受外寒后引起体内形成水饮之邪的具体机理,是因寒邪阻遏阳气,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内的阳气;一旦阳气受损或被郁,且可导致气不布津,水津聚而为水邪,造成体内化生停蓄的水邪(废水)和饮邪;另外有些太阳风寒表证的患者,因发汗不当,导致表寒不解,甚至寒邪入里伤阳停水;或误吐误下伤及里阳而停水;或饮水过多,致心下停水。
诸如此类,终致形成表寒里水之证。
由于水饮产生和停蓄的部位不同,又可形成各种表寒里水证。
概括起来,《伤寒论》中载述的此类表里相兼证有三类:第一.为表寒兼水停心下膈间、水饮犯肺证者,属水停上焦;第二.为表寒兼水停心下中脘证者,属水在中焦;第三.为表寒兼水蓄膀胱证者,属水蓄下焦。
水停上焦犯肺证的现症,以咳喘为特点;水在中脘证的现症,以心悸、心下逆满为特点;水蓄下焦膀胱证的现症,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必苦里急(小便欲通难通、尿意窘迫墜急感)为特点。
故此,各种表寒里水证虽均有太阳表寒与里有寒水的共同现症,但上述上、中、下三焦水饮的不同现症特点,则可供我们作证候鉴别。
另外,视此类表寒里水证是否口渴,亦为鉴别上、中、下三焦究属何部停水的要点之一。
即口不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上焦;口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下焦;至于水停中焦是否口渴,则须视其气化受阻的程度,或渴或不渴。
所以然者,寒邪动水,停于上焦者尚属水势较轻,有部分津液因气化而尚能敷佈于口,故口不渴。
而中焦则病势稍深一层,加之中焦之水的生源有赖于水谷之海的胃腑,运化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脾脏,若脾胃阳气不足以化气升津,则亦现口渴;若尚有运化升津之力,则可口不渴,甚则口泛涎水。
若寒动其水、水势在下,则邪水之势重且深,肾阳及膀胱之气的气化功能受阻或受损的程度必然较重,此时非但气化排水的功能受阻难行(故小便不利),且人体津液升佈更为受阻,故多现口渴,甚至消渴引饮,只不过因体内废水过多,故其虽渴而反现“水入则吐”(73条)而已。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说脉浮要用汗来解不对,我们知道,津液虚是不能发汗的。
后面的方子倒是对的,用桂枝汤,桂枝汤不是发汗剂。
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就是“外证未解”的“外证”两个字。
《伤寒论》里说外证指的是解肌的证,意味着不宜发汗;说“表证”才是需要解表发汗的证。
原文: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这一条所谓的表未解又下之,都是前面讲过的问题。
这里说一下“喘”这个证。
喘的原因,临证上较常见的有热,水饮和气滞这三种。
一:喘而汗出,是热的指证。
二:喘而倚息,就是要靠着才能呼吸顺畅,不能平躺,或者喘而心下满痛。
则偏水饮。
三:喘而胸闷胁痛,或感觉肢体内气窜,或打嗝,则是偏气滞。
主要注意的是,临证上往往只是偏向性,不可能绝对到只有水饮,只有气滞。
如果气滞为主,当气滞治即可;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兼而治之。
那造成这三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有热一般是平时摄入了过多的饮食酒肉,脾胃积滞造成的,以宿食积滞为主;水饮多是或多思多虑,或嗜肥甘生冷,或饮水多,或不运动,以至于脾胃弱水湿不气化造成的,多兼有痰;气滞一般是生气多怒造成的。
这里“微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是有气滞的喘。
原文:44 太阳病,外在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病在表从表解,不可下。
外证指不渴发汗的证,如汗出的肌肉酸痛,用桂枝汤解外。
这都是前面讲过的。
原文: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