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题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1一、单选题1. 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1.5分】A. 吞服药末B. 与诸药同煎C. 单煎另服D. 一半入煎,一半吞服E. 另煎兑入干姜、粳米煎液中正确答案是D2. 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是【1.5分】A. 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 清热活血,分消湿热C.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 活血化瘀,泻下里热E. 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是D3. 某女,两年来头汗溱溱,虽寒冬腊月安静之下亦汗出不止,汗出以前额为多,饮食、二便如常,无其他不适。
面色晃白,脉浮缓,舌尖红,苔薄白。
治宜【1.5分】A. 桂枝汤B.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C. 栀子豉汤D. 桂枝加附子汤E. 小柴胡汤正确答案是A4. “往来寒热”意指【1.5分】A. 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B. 先发热,后恶寒C. 先恶寒,后发热D. 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E. 发热与恶寒间日出现正确答案是D5. 少阴病猪苓汤证的病机是【1.5分】A.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B. 阴虚有热,水气不化C. 肾阴不足,热扰胸膈D. 郁热未清,留扰胸膈E. 阳虚寒盛,水气泛滥正确答案是B6.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1.5分】A. 桃核、桂枝、大黄、厚朴、枳实B.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枳实C.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生甘草D.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E.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厚朴正确答案是D7. “胸中窒”意指【1.5分】A. 胸中有疼痛感B. 胸中烦闷,不可言状C. 呼吸不畅,胸中有压榨感D. 如结胸状,按之疼痛E. 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正确答案是E8. 少阴病阳回自愈的脉症是【1.5分】A. 脉暴微,手足反温B. 脉暴出,下利不止C. 脉微细,吐已下断D. 脉微细沉,身反发热E. 脉沉微,不烦而躁正确答案是A9. 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药物分量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1.5分】A. 厚朴二两B. 枳实三枚C. 大黄六两D. 芒硝三合E. 甘草二两正确答案是E10. 下列方剂中具有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功效的是【1.5分】A. 栀子豉汤B. 栀子厚朴汤C. 大承气汤D. 栀子干姜汤E.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正确答案是B11. 四逆汤证有【1.5分】A. 恶寒蜷卧,下利肢厥,汗出脉微B. 下利止,亡血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正确答案是A12.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 肾脏功能障碍b) 肝脏功能障碍c) 脾脏功能障碍d) 肺脏功能障碍答案:c) 脾脏功能障碍2. 伤寒是由以下哪种病原体引起的?a) 病毒b) 细菌c) 寄生虫d) 真菌答案:b) 细菌3.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空气飞沫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污染传播d) 垃圾污染传播答案:c) 食物污染传播4.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高热b) 腹泻c) 咳嗽d) 头痛答案:a) 高热、b) 腹泻、d) 头痛二、简答题1.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哪些方面?答: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典型的症状包括高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体征方面可能出现黏膜瘀点、腹部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等,并可以通过培养分离病原菌来确诊。
2. 请简要概述一下伤寒的治疗原则。
答:伤寒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抗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头孢菌素等;其次,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例如控制发热、补充营养、补液等;此外,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治疗,如使用解热药物、止泻药物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论述题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负担。
因此,对于伤寒的认识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伤寒的病理变化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脾脏功能障碍,这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掌握这一点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上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疾病。
其次,对于伤寒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防控也是必要的。
伤寒主要通过食物污染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食用污染的食物,对于减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及时发现和隔离病患也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措施。
最后,在治疗伤寒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等。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谁所著?A. 李时中B. 张仲景C. 华佗D. 孙思邈答案:B. 张仲景2.伤寒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A. 以高热为主要表现B. 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C. 以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D. 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答案:B. 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3.下列哪种证候属于阳明病?A. 汗出恶风证B. 十四种急病证C. 寒害经络证D. 大热证答案:D. 大热证4.下列哪种病证属于太阳病?A. 汗出恶风证B. 大热证C. 寒害经络证D. 精神恍惚证答案:A. 汗出恶风证5.伤寒感染后,一般经过几个阶段?A. 2个阶段B. 3个阶段C. 4个阶段D. 5个阶段答案:C. 4个阶段二、简答题1.请简述伤寒的发病机理。
答: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感染后,伤寒杆菌经口腔进入人体,首先进入肠道,通过肠道黏膜侵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进而侵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伤寒的发病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恢复期。
2.什么是三阴和三阳?答:三阴指的是太阳、少阳、厥阴三个经络;三阳指的是阳明、太阳、阳跷三个经络。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经络系统包括阴经和阳经,三阴和三阳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阴与三阳相互对应、相互影响,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药物方剂,请列举出其中的三味药物和一剂方剂。
答:三味药物:黄芩、知母、黄连。
一剂方剂:黄连阿胶汤。
4.伤寒论中的"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哪个疾病相对应?答:伤寒论中的"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中风"相对应。
"中风"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言语不清、眩晕等,与中风相关的疾病有脑中风(中风病)、心脑血管病等。
三、论述题请以你所学习的知识,结合伤寒论,谈谈你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看法和认识。
伤寒论考试重点大题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
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
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李时珍D. 孙思邈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伤寒的主要症状?A. 发热B. 恶寒C. 咳嗽D. 头痛答案:C3.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主要指的是什么?A. 外感风寒B. 内脏疾病C. 暑湿感冒D. 湿热病答案:A4. 伤寒论中提到的“白虎汤”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症状?A. 气虚体弱B. 阴虚发热C. 阳虚寒冷D. 痰湿内阻答案:B5. 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主治的是什么?A. 风寒感冒B. 风热感冒C. 暑湿感冒D. 湿热感冒答案:A二、填空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________的治疗方法。
答案:伤寒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治疗应根据不同的________来制定。
答案:病证3.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伤寒分为________、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答案:太阳4. “伤寒三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为________病。
”答案:少阳5. “伤寒,身热不甚,脉数,无汗,自衄者,此为________病。
”答案:阳明三、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
答:《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是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对伤寒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来确定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之一。
2. 阐述《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组成及其主治症状。
答:《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特别是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状的太阳病初期。
桂枝汤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3. 描述《伤寒论》中“白虎汤”的适应症和治疗原理。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中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A. 温病B. 伤寒C. 疟疾D. 痢疾答案:B3. 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A. 太阳经B. 少阳经C. 阳明经D. 厥阴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发热B. 汗出C. 头痛D. 脉浮答案:A, B, C2. 根据《伤寒论》的论述,以下哪些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方法?A. 汗法B. 下法C. 和法D. 清法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答案:√2.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答案:×3.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治疗伤寒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答案:√四、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
答案:《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汗法、下法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2. 请简述《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
答案:《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源,增强体质,以及在流行季节采取适当的预防药物等。
五、论述题1. 论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程变化,将伤寒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1. 某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根据《伤寒论》的理论,请分析其可能的病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A.阴阳俱紧B.阳浮而阴弱C.阴阳俱浮D.汗出与否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A.温覆取微汗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CA.肾阳虚B.气液亏损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DA.心下痞B.烦渴欲饮水C.发烧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D.小便不利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A.若下后病不除者,马上加服半钱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D.平旦温服之,能人一钱匕,瘦人半钱7.太阳病的头痛是:AA.头项强痛B.头顶胀痛C.两侧头痛D.以上都不是8.患者恶寒发烧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辛酸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
治宜:CA.麻黄汤B.桂枝加葛根汤C.葛根汤D.大青龙汤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10.按照原文,以下证候除哪项外,都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呈现?DA.脉浮滑B.舌上燥而渴C.从心下最少腹硬满而痛不成近D.日晡所小有潮热: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BA.温经扶阳B.扶阳益阴C.回阳益阴D.XXX解表12.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其中胸有寒是指:CA.胸中有寒饮B.胸膈有寒痰C.胸膈有痰饮D.胸受XXX13.伤寒论中的XXX是指:BA.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B.太阳温病误用XXX发汗的变证C.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D.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14.患者素有喘疾,近日受寒后,微发热恶风寒,咳嗽气喘,微汗,舌淡苔白,脉浮微弱,考虑给予:DA.桂枝汤B.小青龙汤C.桂枝麻黄各半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5.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A.桃核、桂枝、大黄、芒硝、XXXB.桃核、桂枝、大黄、厚朴、枳实C.桃核、桂枝、大黄、芒硝、厚朴D.桃核、桂枝、大黄、芒硝、枳实16.桂枝甘草汤的主证是:CA.心中悸而烦B.心下悸,头眩,身瞤动C.心下悸,欲得按D.脉结代,心动悸17.旋复代赭汤证的临床证候是:AA.心下痞硬,噫气不除B.心下痞硬而满,吐逆,干噫食臭C.腹中痛,心下痞硬,欲吐逆,肠鸣下利D.心下痞,噫气不除,呕吐痰涎,头眩,脉弦紧18.十枣汤为峻剂,假如见到以下哪项病症,即当禁用?BA.下利B.恶寒C.干呕D.头痛19.太阳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A.有无或已发热B.恶寒与否C.恶风与否D.汗出与否20.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BA.阳虚汗漏,湿邪留滞B.阳虚汗漏,津液不足C.阳虚汗漏,水饮内停D.阳气虚衰,气化不利:2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C.先解表,后温其里D.先温里,后解其表D22.抵当汤方的药物构成是:AA.水蛭、虻虫、桃仁、大黄B.水蛭、虻虫、桃仁、芒硝C.水蛭、虻虫、大黄、枳实、桃仁D.水蛭、虻虫、大黄、芒硝、甘草23.以下证候,能够斟酌利用栀子豉汤的是:CA.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B.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C.烦热,胸中窒D.焦躁,无汗,脉浮24.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悬饮证的主证之一?AA.日晡所小有潮热B.下利呕逆C.胸胁疼痛D.心下痞硬25.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是:CA.风寒外束,XXX被遏,营阴郁滞B.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C.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正邪交争D.寒邪侵袭,营卫反面,其病在表26.桂枝汤医治太阳中风证的用法,以下哪项是毛病的:BA.服已顷刻,啜热稀粥一升B.温服令一时许,汗出如水流漓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D.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27.五苓散证之消渴的病机是:DA.发汗太过,耗伤津液,胃中干燥B.外邪入里化热,伤津耗液C.水热互结,热伤阴液D.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28.患者,男,24岁。
《伤寒论》试题一、单选题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A.麻黄汤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C.桂枝汤D.小青龙汤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A.桃花汤B.猪苓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吴茱萸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7、“虚烦”的含义是()A.正气虚致心烦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D.虚热扰心致烦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C.邪热结滞于胃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腹满痛B.大便硬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D.趺阳脉浮而涩10、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其中“协热而利”意指()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11、“麻沸汤”是指()A.麻醉用的汤剂B.煮沸的水C.麻黄煮沸去上沫D.即麻黄汤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D.表寒里热,内陷迫肠,水液下趋1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是()A.枢机不利,水饮内停B.风寒袭表,枢机不利C.邪陷少阳,弥漫表里D.枢机不利,阳明燥实14、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的是()A.恶寒B.发热C.头痛D.汗出15、《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A.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B.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C.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D.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16、四逆散与四逆汤二方同治四肢厥逆,但前者所治厥逆的病机是()A.阳气内郁B.血虚寒凝C.阴盛阳衰D.四肢失养1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主证是()A.无汗而喘B.发热而喘C.汗出而喘 D恶寒而喘18、患者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治疗应首选()A.栀子豉汤B.白虎加人参汤C.猪苓汤D.酸枣仁汤19、患者年方19,时胸闷气短,心悸欲按,宜用何方治疗()A.炙甘草汤B.四逆散C.桂枝甘草汤D.小柴胡汤20、黄连阿胶汤证的“心中烦,不得卧”的机理是()A.肾阴不足,热扰胸膈B.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C.肾阴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D.阴虚内热,阴损及阳,阴阳俱虚21、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A.发热与恶寒并见B.不发热而但恶寒C.恶寒一日自罢,即自汗出而发热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2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使用下列何方治疗( )A.通脉四逆汤B.四逆汤C.四逆散D.人参汤2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小柴胡汤的主治证()A.心烦喜呕B.泄利下重C.胸胁苦满D.往来寒热24、小建中汤证中,心中悸而烦的机理是()A.心之阴阳两虚,血气不足B.中焦阳虚,水饮上逆C.脾胃虚弱,水停心下D.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25、黄芩汤证下利的机理是()A.脾胃虚弱,中气下陷B.湿热郁遏,损伤肠络C.胆热下注,枢机不利D.脾肾阳虚,统摄无权2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的病机是()A.心阳被伤,肾中水寒之气上逆B.正气较旺,外伸抗邪C.肝寒胃逆,浊阴上犯D.脾虚水停,水气上逆27、患者素有喘疾,近日受寒后,微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微汗,舌淡苔白,脉浮缓弱考虑给予()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B.小青龙汤C.桂枝麻黄各半汤D.桂枝汤2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用于()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29、“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的病机是()A.脾虚失运,统摄无权,水气上泛B.肾阳虚弱,不能主水,水气上泛C.胃虚水停,水气上泛D.膀胱气化失职,水气内停,致水气上泛30、小承气汤证的脉象是()A.脉沉实B.脉沉迟有力C.脉浮滑D.脉滑而疾31、猪苓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水蓄膀胱,气化不利B.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C.阴虚火旺,心肾不交D. 胃阳不足,水停中焦32、白通汤证的病机是()A.心肾阴虚,阳不外达B.肾阳虚衰,阴寒内盛C.肾阳衰微,阴盛格阳D.寒邪直中少阴,阳郁不达33、太阴病“脏有寒”的意思是()A.寒邪直中脏腑B.脾阳不足,寒湿内盛C.脾肾阳虚,寒湿内盛D.寒邪损伤脾胃3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A.与诸药同煎B.研末冲服C.另煎取汁,对入干姜,粳米煎液中D.一半全用入煎,一半研末冲服35、蓄水证与蓄血证比较,错误的是()A.两者都是太阳病变证B.前者有小便不利,后者小便自利C.前者为病在气分,后者为病在血分D.前者治疗先表后里,后者治疗先里后表36、阳明急下证与少阴急下证的共同病机是( )A.正虚邪实,阴虚热盛B.燥热亢盛,阴津欲竭C.燥热内结,气机不通D.燥热内结,宿食内停37、阳明少阳合病,见胸胁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A.小柴胡汤B.小承气汤C.大柴胡汤D.调胃承气汤38、“谷道”是指()A.食道B.胃C.大小肠D.肛门39、下列关于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的论述哪一项最确切()A.恶寒的轻重B.心烦口燥渴与否C.身痛骨节痛与否D.发热与否40、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解释比较确切的是()A.胃肠燥热亢盛B.胃家燥热亢盛C.胃肠邪气盛实D.肠中燥结成实41、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42、病人主诉“气喘”,可辨为小青龙汤证的依据是()A.发热,恶寒,汗出,头痛B.汗出而喘,无大热,脉数C.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咳嗽,呕逆D.发热,恶寒,小便不利43、下列有关小柴胡汤的加减运用,错误的是()A.胸中烦不呕去人参、半夏,加栀子、豆豉B.口渴去半夏,加重人参,再加瓜蒌根C.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D.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4、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A.从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B.日晡所小有潮热C.脉浮滑D.不大便五六日45、以下证候除哪项外,均为真武汤证的主证()A.心下悸,头眩B.身瞤动,振振欲擗地C.骨节痛D.腹痛,下利二、多选题1、有化痰作用的方剂是()A.五苓散B.四逆散C.三物白散D.半夏散E.理中丸2、下列哪几项是治疗奔豚证所需的()A.大枣B.茯苓C.甘澜水D.桂枝E.甘草3、炙甘草汤中桂枝的作用错误的有()A.通阳复脉B.振奋心阳C.祛风通阳D.温通血脉E.平冲降逆4、哪些证能出现厥()A.白虎汤证B.瓜蒂散证C.四逆汤证D.四逆散证E.乌梅丸证5、外感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因素是()A.正气的强弱B.感邪的轻重C.治疗的当与不当D.胃阳的盛衰E.素体体质6、太阳病误下成结胸或痞证与什么有关()A.有否误下B.感邪的轻重C.有否痰水内停D.胃阳的盛衰E.素体体质7、便脓血可见于()A.葛根芩连汤证B.白头翁汤证C.大承气汤证D.桃花汤证E.黄芩汤证8、生附子和干姜同用的方剂是()A.桂枝加附子汤B.茯苓四逆汤C.附子汤D.真武汤E.白通汤9、三承气汤证所共有的证候为()A.心烦B.不恶寒,反恶热C.腹胀滿D.潮热E.汗出10、阳明病外证的表现为()A.心烦B.不恶寒,反恶热C.腹胀滿D.潮热E.汗出11、用白饮和服的方剂有()A.五苓散B.四逆散C.三物白散D.半夏散E.理中丸12、含有桂枝、甘草的方剂为()A.茯苓甘草汤B.五苓散C.桂枝人参汤D.小建中汤E.桃核承气汤13、机理属寒热错杂,壅结于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心下痞是()A.心下痞,脉关上浮B.心下痞,恶寒,汗出C.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D.心下痞,发热,恶寒,汗出E.心下痞,下利益甚14、含有发热、恶寒证候的证有()A.十枣汤证B.瓜蒂散证C.五苓散证D.寒实结胸证E.脏结证15、哪些证能出现发黄()A.蓄血证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C.太阴寒湿证D.四逆汤证E.理中汤证《伤寒论》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D2、C3、B4、D5、D6、C7、C8、A9、A 10、D11、B 12、C 13、A 14、D 15、B16、A 17、C 18、A 19、C 20、B21、D 22、A 23、B 24、D 25、C26、B 27、A 28、D 29、A 30、D31、B 32、C 33、C 34、D 35、D36、B 37、A 38、D 39、B 40、A41、B 42、C 43、A 44、C 45、C二、多选题1、CD2、ABCDE3、CE4、ABCDE5、ABC6、CDE7、BDE8、BE9、ABCDE 10、BE11、ABCDE 12、ACDE 13、CE 14、ABC 15、ABC。
《伤寒论》大题总结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
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伤寒论考试重点大题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
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
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1.太阳病证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个类型。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属于表寒证。
但是太阳中风因患者腠理疏松,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脉症依据;太阳伤寒因患者腠理较为固密,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为脉症依据。
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于表热证,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脉浮数等为脉症依据。
2.太阳病中风证和太阳病伤寒证的证候特征与组方特征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
桂枝汤的组方特征是以辛温的桂枝与苦平的芍药等量相伍,以桂枝解肌祛风以治卫强,以芍药补养营阴,以治营弱。
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闭营郁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法,以麻黄汤为代表方。
麻黄汤的组方特征是桂枝与麻黄相伍,麻黄为君,发汗解表,伍以桂枝为臣,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使其成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3.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着眼在哪二点?为什么?
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无汗”与“烦躁”二点。
无汗为伤寒表实,烦躁为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所致。
从而形成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的病机。
4.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简要地概括为哪二点?或然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的精要概括。
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有寒痰水饮,又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故形成本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或然证为“或渴(饮不化,津不滋),或利(肠清浊不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气滞),或喘”
6.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9.试比较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在病机、主证、治法及药物组成方面的异同。
黄连汤证以腹痛,欲呕吐为主要症状,证属上热下寒。
热邪在上,胃失和降,故欲呕吐。
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痛。
治当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
黄连苦寒,以清上之热;干姜辛热,以温下之寒;桂枝辛温,既可散寒,又能交通上下之阳气;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服法:昼三夜二。
11.瓜蒂散证、桂枝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均有气上冲,其病机、主证、治法有何不同?
太阳病篇中喘症可见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葛根芩连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等五个方证。
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
症见喘而胸满,伴表实诸见症,治宜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小青龙汤证为风寒外束,引动内饮,肺气不利。
症见咳喘、干呕、痰白清稀或起泡沫,伴见表实症,治宜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肺气不利。
症见喘逆兼有表虚症,治宜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葛根芩连汤证主要为大肠热盛,邪热迫肺,肺气不利,症见喘而汗出,利遂不止,外兼表症,治宜表里两解,清热止利;麻杏甘石汤证为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症见喘息,汗出,发热等,治宜清宣肺热。
13.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实热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或腹痛,大便难等。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
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实热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懊▇
虚烦
水逆
消渴
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