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68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政治合作,促进和平发展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逐渐走向了危机之中。
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非常糟糕,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处于分裂和割据的状态。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坚持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通过政治和军事合作,国共两党共同对抗外敌和内部敌对势力,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由于双方存在很大的政治分歧,这种合作没有最终迈向成功。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又再度进行了合作。
这次合作不仅保卫了国家,也保持了两党的合作关系。
通过吸收共产党的战争经验和领导能力,国民党在战争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政治上相对成熟和经验丰富的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进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这次合作不再像第一次国共合作那样单纯着眼于抗外敌,而是更加着重于国内问题的解决。
因此,国共两党的合作才得以逐渐走向成功。
第二次国共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加强政治合作为了促进合作,国共两党进行了极大的努力,在政治合作方面实现了很大的进步。
两党的领导人展开多次会议进行探讨,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比如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的政策主张,为推进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在会谈过程中就抑制和消灭土匪达成共识,且国共两党都对在统治区消灭地方武装表示支持。
并且共产党还在传统性强的湖南、江西等地方派遣工作队,进行群众工作。
这一举措对于增强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国共两党持续不断地开展交流和合作,相互了解并寻找共同的利益点。
二,促进和平发展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以促进和平发展为核心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两党之间的合作越发紧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在政治上,国共两党提出中国必须采取民主政治来实现和平和发展。
在经济上,两党共同推动工商业人员的合作发展,同步支持百姓的生活改善。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
教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
教师: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
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
教师: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各抒己见)
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不容否认
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工具;2. 板书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国共合作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展示/讲解(15分钟)1. 讲解国共合作背景和意义;2. 分析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说明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讨论/实践(20分钟)1. 分析国共合作的利弊和影响;2. 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共合作的情景;3. 老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合作的启示。
五、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国共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过程和结果-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认识。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整个中国,蒋介石集团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1945年以前,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混乱。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极为激烈,国共之间的争斗也不断加剧。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日本投降,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改变。
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历时八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最大的共识是开展和平谈判,结束内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双方合作的新形势。
接着,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建立了中国民主联盟和中国联合政府的决策方案。
这是合作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基础,为国共合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双方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谈判,逐步推进全面合作。
1946年,两党签订了《国共双方军队停战协定》,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内战。
此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共同应对朝鲜战争、土地改革、财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举措的取得成功,正是国共合作,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合作成效。
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国共两党也加强了对于经济、文化的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共合作浓缩成历史,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间的政治智慧和心灵契合。
双方在全面合作过程中,大量的沟通互动、协调谈判,最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国共两党共同在国家统一、聘用教育、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不仅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加强了两党的合作信心。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页,这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在二战之后的新形势下,经过八年的合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和平共存,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可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取得经验对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论第⼆次国共合作论第⼆次国共合作⽇本⾃九⼀⼋事变以来,⼤举⼊侵中国。
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全国民众的抗⽇情绪,举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的抗⽇救亡运动。
国内、国际关系都发⽣了重⼤变化,各种⼒量分化整合。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策也开始相应变化。
中国共产党为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民族统⼀战线进⾏了长期不懈的努⼒。
⽽国民党的政策在内外双重压⼒下也逐渐向“停⽌内战,⼀致对外”的⽅向发展。
1933年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次提出红军准备在⽴即停⽌进攻苏区、⽴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即武装民众创⽴武装的义勇军这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共同对⽇作战的协定。
1935年8⽉1⽇,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宣⾔》),再次明确表⽰只要国民党军队停⽌进攻苏区,实⾏对⽇作战,红军愿⽴刻与之携⼿,共同救国。
1935年12⽉,中共中央在⽡窑堡召开政治局扩⼤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抗⽇民族统⼀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建⽴⼀个统⼀的民族⾰命战线”的⽅针。
⽡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积极促进全国⼈民⽇益⾼涨的抗⽇救亡运动的浪潮,另⼀⽅⾯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主张。
1936年5⽉5⽇,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致抗⽇》的通电,将“抗⽇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政策。
8⽉25⽇,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内战,建⽴抗⽇民族统⼀战线。
1936年12⽉12⽇,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接受停⽌内战、联共抗⽇等6项条件。
1937年2⽉10⽇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内战,⼀致对外;保障⾔论、集会、结社之⾃由等五项要求,并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武⼒推翻国民党政府的⽅针;⼯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命军;特区实⾏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没收地主⼟地的政策。
第二次国共合作关键词:第二次国共合作逼蒋抗日合作宣言皖南事变联合政府双十协定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大举入侵中国。
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举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国内、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力量分化整合。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策也开始相应变化。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而国民党的政策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也逐渐向“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方向发展。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这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等五项要求,并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和平发展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这段时间,国共两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中国民族的繁荣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通过加强交流沟通,积极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开展和平谈判和统一工作等措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
一、交流沟通——促进国共合作的重要途径加强交流沟通是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此时期,国共两党的领导层积极地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打破了阻碍合作的障碍。
通过交流沟通,国共两党逐渐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合作机制,共同探讨和处理国家和人民利益相关的事宜。
例如,国共两党领导层不断地进行联络和协商,商定合作基本方针和政策纲领。
此外,国共两党在民生工程和统一工作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协调与指导。
二、民生工程建设——提高民生水平,促进和平发展在国共合作第二次时期,民生工程建设是国共两党共同关注的方向,也是推进和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国共两党领导层积极推动农村、城市供电、气象服务、水利等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对国家的支持和依赖。
其中,著名的以“打通小路,通讯北上,救济十三省,治理黄河”为主题的“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运动,也是国共合作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个运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统筹各种资源和组织动员,特别是借鉴苏联的经验,使黄河水灾的影响得到了有力的缓解。
三、和平谈判——加速统一大业的完成国共两党在和平谈判方面的合作功不可没。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领导层经过长期的谈判、会谈和协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了《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启了和平建设的时代。
此后,双方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项议题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共识。
1950年10月,国共两党签署《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公报》,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内战状态,实现了中国尤其是大陆的和平统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5篇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
抗日战争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卢沟桥事件后全面爆发,共历时14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 西安事变的原因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难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一)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板书:九一八事变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活动: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 西安事变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小结: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两党共赢,促进全面发展1940年,国共两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然而,不久之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共两党开始逐渐疏远,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1950年,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共共赢。
而今,新时代已经到来,继续发扬国共合作的精神,促进两党共赢,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
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亮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期,两党切实团结起来,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全国各地的民主力量和人民群众也有机会参加这个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
这种合作让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证明了中国具有强大的实力。
然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两党之间又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然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出现却让历史重新走向了正轨。
两党共同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全面的国家建设,实现了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这次合作的成功,证明国共两党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共两党必须继续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需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秉持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让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需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首先,两党必须在官员选拔上公正公平,防止官员任命成为派系之争。
其次,两党必须建立合理的财政体系,让所有地区得到合理的分配和支持。
第三,两党必须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人得到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只有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国共两党的合作才能持续下去,赢得更广泛的支持。
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我们需要共同推动全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政策、加强财政扶持等措施,让经济持续升级,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机会。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经过)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4年7月7日,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时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1.背景(1)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
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
战争一触即发。
(2)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过程:(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
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