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题画诗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经典题画诗“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题画诗。
著名画家金农以画梅花为最多,他绘就的一幅《梅花》,画面中寒梅疏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而且还自题道:“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相辉的艺术效果.北宋著名花卉画家赵昌画了一幅《寒菊》,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了一首题画诗:“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苏东坡在诗中通过对菊花外形、色泽和品质的赞颂,使赵昌所作的《寒菊》图有了深一层的内蕴。
清代扬州画派李鲜画的《鸡冠花》,从其画面看,并无独特之处,可他却在画中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
”借助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长诗文。
他在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画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也倾吐了画家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读来感人至深.著名画家唐云泼墨作画,挥毫题诗,颇有见地。
他曾作《荷花图》,并在画上题诗云:“白荷花气袭人清,玉露无声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云,秋心今向笔尘生。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拍,给人以画能明目、诗能悦耳的美的享受.清代李方膺是画兰大家,他的《破盆兰花》画,独具情趣,画面上的花盆既破且坏,就在这破盆中,竟长出春兰数枝.画家在画中题诗云:“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从诗意来看,最后一句显然漏了一个“盆”字。
如何鉴赏题画诗作者:谈胜轶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12期题画诗,顾名思义,指的是题咏绘画之诗,它包括所有的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指泛咏绘事之诗),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题画诗则指在画内题写的专咏某位画家的某幅画作的诗篇。
自古诗画同源,具有诗情画意特质的题画诗,在汉魏时期即已滥觞,属草创阶段,及至唐代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比较成熟了。
2019年的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这一板块就选取了跨两宋的诗人陈与义的三首题画诗。
全国卷Ⅰ选的是《题许道宁画》,北京卷选的是《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中的其一和其四。
命题人欲以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考查考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方向,便于选拔真正具有审美情怀和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系陈希亮曾孙,自幼颇有文名。
政和三年(1113)春以太学上舍甲科及第,从此步入仕途。
曾任职地方和朝廷,宣和末年遭贬黜。
不久历靖康之难,南渡流离于湖湘、广东一带。
建炎四年(1130)召赴临安,官至参知政事,绍兴八年(1138)卒,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是一位兼擅绘事的诗人,其亲友亦多系书画名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文友之间的交游唱和,为他的题画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题画诗虽说数量不多,只三十余首,但其艺术成就颇高,多数作品能熔自然美、绘画美、诗艺美于一炉,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文化风习与审美情趣,以及诗人的身世感慨和独特的诗学观、文艺观。
他的题画诗有人物、山水、花鸟、畜兽等类型。
《题许道宁画》是山水题画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是关于梅花的题画诗。
前者是五言律诗,后者是七言绝句;据说,后者曾得宋徽宗激赏,极负盛名。
为方便各位师生备考,掌握题画诗最基本的鉴赏规律,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性质的解读。
先看《题许道宁画》①: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李白的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题画诗,快来看看吧。
【题画诗】题画诗的出现是中国诗画艺术融合的显著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对题画诗的理解应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题画诗是一种题画文学。
而狭义的题画诗即指文学样式仅为诗歌的题画诗。
李白的题画诗,将诗境与画境巧妙地融会贯通,达到一种主客相忘的境界。
题画诗滥觞于六朝,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题材的确立却是在唐代,所以中国第一部题画诗集――南宋初孙绍远的《声画集》以及古代收录题画诗最多最全的清《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均以唐代题画诗为起点,是有道理的。
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历代画家“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其中唐代的画家就有二百六十人。
唐代画家笔下产生了名震千古的杰作。
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的笔下出现了不少的鉴赏名画、品题丹青的诗文创作。
孙寿山先生在《唐代题画诗注》中写到:“(李白)著有《李太白全集》。
其中有吟画诗八首,画赞十四首,从数量来看,在盛唐时期,仅次于杜甫。
唯画赞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略逊于吟画诗,故只选三首。
”书中选李白诗文11篇,作者已说明是八首吟画诗和三首画赞。
在李白题画诗数量这个问题上还有人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8首,也有认为是11首。
笔者认为持存8首的人,跟孙先生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没有把画赞包括在题画诗的范畴之内,而认为存11首的人有可能只是看到《唐代题画诗注》中收录了11首,并没有看到孙先生的说明。
《唐代题画诗注》中选的诗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诗人对山水画的鉴赏和喜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山水已成了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
在这些诗作中,李白抒发了他对自然山水清真淡雅之境的向往,也明晰地映射出诗人自身狂放不羁、浪漫恣肆的气质。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虢国夫人夜游图》原文|译文|鉴赏'《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
全诗前十句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末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大笔淋漓,有如史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虢国夫人夜游图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宋代:苏轼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译文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
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
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
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
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
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
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
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
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
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注释⑴虢(guó)国夫人夜游图:唐代画作。
此画在北宋末期已成为稀世珍品,曾藏于宋徽宗画院,据说上面有徽宗的题字。
此画原图已佚,今辽宁博物馆有宋仿者一帧。
绢本,横卷,题《临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唐朝杨贵妃三姐的封号。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杨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
长曰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
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本文概要】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下面是本文分享的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竹石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鉴赏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教学目标:1、梳理识记题画诗的相关知识。
2、借助练习,揣摩理解题画诗的题材特征和常见情感。
一、期中考试后的温馨提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二、概念解析。
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指根据画面内容而作的诗,既包括画家直接题于画面之上的诗,也包括欣赏者观画后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狭义的题画诗的创作者基本上是画家本人。
题画诗是以绘画艺术和艺术品为题咏对象,或者是摹写画面,再现画境;或者是称誉画家,品评画艺,阐发画理;或者是抒写观画感慨。
题画诗在诗中再现画面,传达画意,使诗画艺术互相辉映,渗透,互补,诗情画意竞芳菲,不仅达到了诗画融通的新境界,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三、考情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有出现,分别是06 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 年宁夏海南卷《题李世南画扇》、11 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8年全国二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
四、把握题画诗的特点,了解题画诗的设题方向。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画诗作为诗歌的一类,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如: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考题再现: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画鹰》的诗词鉴赏【全诗】《画鹰》.[唐].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逐句翻译】素练风霜起①,白绢上的鹰挟带风霜肃杀之气,苍鹰画作殊②。
这幅苍鹰画神态威猛十分特殊。
耸身思狡兔③,它身体耸动像腾空去攫取狡兔,侧目似愁胡④。
斜睨的锐眼如猎物的深目愁胡。
绦镟光堪摘⑤,闪光的丝绳转轴解除即可飞翔,轩楹势可呼⑥。
堂前廊柱悬挂的画鹰态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⑦,何时能让它凌空展翅出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⑧! 使凡鸟的毛血洒在荒凉的平芜!【注释】①“素练”句:此言画上的鹰神态凶猛,似挟带风霜肃杀之气。
素练,绘画用的白绢。
②殊:奇异不凡。
③耸身:竦身,挺身。
④侧目:形容怒恨。
《汉书·李广列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多用来形容鹰眼。
晋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⑤绦镟:用丝绳缚鹰足系在金属圆轴上。
绦,丝绳;镟,转轴。
堪摘:能解除。
⑥轩楹:堂前廊柱。
指悬挂鹰画之处。
呼:呼之欲出。
⑦凡鸟:喻误国之庸人。
金圣叹曰:“凡鸟之为祸,有百倍于恶鸟也。
”(《杜诗解》)⑧毛血:汉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平芜:杂草丛生的原野。
唐高适《田家春望》:“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鉴赏导示】这首题画诗,是杜甫这类诗中的典范之作,对后代的题画诗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是唐代题画诗的代表作品。
【鉴赏】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
一、二句点明题目。
诗人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
这种写法,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中间四句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描写。
颔联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古诗画鸭·春草细还生翻译赏析
《画鸭·春草细还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揭傒斯。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翻译】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
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
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
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
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
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杜甫《画鹰》鉴赏《画鹰》译文及赏析答案《画鹰》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画鹰》的译文及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画鹰》唐代: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画鹰》注释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画鹰》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古代题画诗鉴赏
闲云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里所说的题画诗,是指为绘画所写之诗和在画上所题之诗。
题画诗是我国特有的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杜甫为绘画所作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
《画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悬挂在廊柱上。
画面的主体是一只将要搏击长空、攻击猎物的苍鹰,它的足被一根丝绳拴在圆轴上。
这首诗运用想象,描写画中的苍鹰,显示出诗人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
首联点明题目,描写画面给诗人的整体印象,赞扬绘画技艺的卓越非凡。
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风霜,形容所画之鹰凶猛,如挟风带霜搏击而起,透露出一种肃杀之气。
殊,殊异,用以形容素练上的苍鹰画得非常出色。
“苍鹰画作殊”一句是对上句的说明,同时引起下面四句,表现“殊”之所在。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苍鹰的神态。
三四两句以真鹰比拟所画之苍鹰:那画面上的苍鹰竦起身子,似乎在想着要去攫取狡猾的兔子,它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敏锐而且灵动。
(s ǒng)身,就是竦身;侧目,指苍鹰的眼睛。
《汉书·李广传》有“侧目而视,号曰苍鹰”的句子。
愁胡,指猢狲的眼睛,孙楚《鹰赋》有“深目蛾眉,状如愁胡”之句。
一说胡人碧眼,故以为喻。
这两句描写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和神态,把所画的苍鹰写得活灵活现。
颈联又从画鹰想到真鹰。
绦(tāo),丝绳;镟,系住苍鹰所用的金属圆轴;轩楹,指悬挂画鹰的廊柱。
这两句是说:只要把拴住苍鹰的丝绳、圆轴解开,这悬挂在轩楹上光彩照人的苍鹰就可以展翅飞翔,外出打猎。
势可呼,是说可以呼唤去打猎。
这是极言画之逼真。
这四句诗中的“思”与“似”、“摘”与“呼”这两对词语把所画的苍鹰的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
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作者的情思。
大意是说:什么时候让这苍鹰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这里诗人用“凡鸟”来比喻平庸误国的人,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之心和奋发向上之志。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诗时写道:“起作惊疑问答之势,……’ 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
’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
结则以真鹰气概期之。
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这个评论是很恰当的。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