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27 KB
- 文档页数:6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2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2.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3.掌握“玄、唾、酣、淮”等4字。
(二)能力训练: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二、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2.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3)听录音,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刘备入府见操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4)分析第一部分:1.齐读。
2.提问:²刘备在后园种菜是“行韬晦之计”“韬晦”是什么意思?“以为”如何解释?(把…当作。
见注释。
)²刘备为什么要行韬晦之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刘备当时没有实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杀身之祸。
)²刘备为什么不对关张明说?(怕关张有所流露,招致祸水,足见刘备的韬晦之深。
)²解释:“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3.总结:这一段虽然没有开始论英雄,但不仅对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调。
4.布置作业:1.生字抄写一次。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对话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刘备胸怀大志,却韬晦至深;曹操图谋霸业,更不容异己。
这两位在一起论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溅,惊心动魄。
(2)分析第二部分:1.齐读第二自然节。
2.提问:²两位不速之客的身份?²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两位的用意?(解释“引”:率领)(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
所以刘备吃惊不小。
)²刘备入府见操,曹操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他“面如土色”为什么?(刘备以为自己的韬晦之计已被曹操识破,所以….)²曹操讲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足见曹操的足智多谋和自负、自得。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背景和内容;(2)能够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3)学会提炼故事中的核心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担当意识;(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情节;(2)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曹操、刘备人物形象的分析;(2)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曹操、刘备画像;(2)简介《三国演义》及《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曹操、刘备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分别是怎样的英雄人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3)让学生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曹操、刘备分别是怎样的英雄人物?(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2)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3)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对故事中所蕴含道理的理解;(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事中所蕴含道理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名著,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名句;(2)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翻译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文章内容;(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曹操煮酒论英雄》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问题;(3)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曹操煮酒论英雄》;(2)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煮酒论英雄》,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3)学生尝试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和翻译。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名句;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曹操煮酒论英雄》与《三国演义》其他章节的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 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公开课教案《煮酒论英雄》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对话,朗读,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对课文的初步了解,我们知道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各怀目的,曹操一心想要试探刘备是否有英雄之心,是否是自己的对手,而刘备因为此时势单力薄,寄人篱下不敢太露锋芒,所以处处掩饰才能,想要打消曹操的疑心,因此他在与曹操对话时充分地运用了韬晦之计。
二、品读对话,把握形象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是怎样运用韬晦之计的,先请同学们看到第一段。
装种菜——遮人耳目收敛锋芒(文章最后一段有说明)引出装刘备的韬晦之计就表现在一个装字刘备的韬晦之计在与曹操的对话中运用的最为恰当。
请大家看到3、4段,上节课老师已经把他们的对话分成了三个回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分析他们俩人的对话,揣摩刘备的心理,了解刘备这个人。
第一回合:曹操以龙发问,刘备假做不知第二回合:曹操正面出击,刘备乱论英雄第三回合:曹操直指英雄,刘备巧饰惊恐2、思考:第一回合中,刘备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其目的何在?第一回合:装懵懂——以退为进藏而不露3、面对刘备的不答,曹操也不甘示弱,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直问刘备“当世英雄”是何人,俩人的论斗进入第二回合。
1)思考:仔细品读刘备在第二回合中的回答,想想看他极力想在曹操面前表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备肉眼安识英雄”语气谦虚卑微,“肉眼”表明自己乃俗人,“安识”表明自己无见地。
此刻的刘备假装无才,掩饰自己的能力。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他想告诉曹操,我能够在朝廷中做做官以及很满意了,对于天下之事我不了解也不关心,目的就是表明自己胸无大志,无志于天下事。
“可为英雄”刘备的回答均不用肯定语气,而是探询式的口吻。
初二语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教学设计初二语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语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第46课《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下)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把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讲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明白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如何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讲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些人物之因此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伙儿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纳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如何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奇、戏曲等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讲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讲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亮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要紧写曹操和刘备一场杰出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聪慧的较量,又是一场专门的心理战。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2.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3.掌握“玄、唾、酣、淮”等 4 字。
(二)能力训练: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二、教学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2.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3)听录音,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刘备入府见操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4)分析第一部分:1.。
2.提:2刘在后园种菜是“行晦之” “ 晦”是什么意思?“以”如何解?(把⋯当作。
注。
)2刘什么要行晦之?文中哪句明了一点?(刘当没有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身之。
)2刘什么不关明?(怕关有所流露,招致水,足刘的晦之深。
)2解:“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3.:一段然没有开始英雄,但不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刘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
4.布置作: 1. 生字抄写一次。
2. 第二部分。
第二一、教学重点、点:1.根据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程:(1)入新:刘胸大志,却晦至深;曹操霸,更不容异己。
两位在一起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惊心魄。
(2)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自然。
2.提:2两位不速之客的身份?2俗“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两位的用意?(解“引”:率)(与其是,不如是命令。
所以刘吃惊不小。
)2刘入府操,曹操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他“面如土色” 什么?(刘以自己的晦之已被曹操破,所以⋯. )2曹操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足曹操的足智多和自、自得。
)3.:段交代了故事生的、地点和由,拉开了曹刘的序幕。
(3)精第三部分。
1.分角色朗,思考:划分次。
2.分析第一回合:2解“从人”2“ ”2曹操是如何价?()2曹操之后,了什么?(借,着意,要刘指言当世英雄。
一、教学目标:二、三、(一)?知识教学:四、五、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六、七、2.?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八、九、3.?掌握“玄、唾、酣、淮”等4字。
十、十一、(二)?能力训练:十二、十三、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十四、十五、(三)?思想情感教育:十六、十七、 1.?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十八、十九、二、教学课时(3课时)二十、二十一、第一课时二十二、二十三、一、?教学重点、难点:二十四、二十五、1.?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二十六、二十七、2.?分析第一部分。
二十八、二十九、二、教学过程:三十、三十一、(1)?导入新课。
三十二、三十三、(2)?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三十四、三十五、(3)?听录音,划分结构。
三十六、三十七、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三十八、三十九、刘备入府见操四十、四十一、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四十二、四十三、(4)?分析第一部分:四十四、四十五、1.?齐读。
四十六、四十七、2.?提问:四十八、四十九、2?刘备在后园种菜是“行韬晦之计”“韬晦”是什么意思?“以为”如何解释?五十、五十一、(把…当作。
见注释。
)五十二、五十三、2?刘备为什么要行韬晦之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五十四、五十五、(刘备当时没有实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杀身之祸。
)五十六、五十七、2?刘备为什么不对关张明说?(怕关张有所流露,招致祸水,足见刘备的韬晦之深。
)五十八、五十九、2?解释:“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六十、六十一、3.?总结:这一段虽然没有开始论英雄,但不仅对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调。
六十二、六十三、4.?布置作业:1.生字抄写一次。
2.预习第二部分。
六十五、第二课时六十六、六十七、一、?教学重点、难点:六十八、六十九、1.?根据对话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煮酒论英雄曹操问刘备:“皇叔知道这龙的变化吗?〞刘备摇头答道:“才疏学浅,不知其详。
〞曹操说:“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那么兴云吐雾,小别隐鳞藏形;井那么飞腾于得志之后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跟世上的英雄豪杰一样。
皇叔久历海内四方,必知当今当世的英雄人物,请说一说有哪些英雄。
〞刘备笑了笑,装糊涂说:“我肉眼凡胎,不能辨识英雄,实在说不上来。
〞说着,摊开两只手,让曹操看,又解释说:“我这双手,从前织过席,编过草鞋;如今又浇园种菜,粗糙笨拙得很;这眼神就更不行了,见的都是庄稼泥土,实在不知天下有多少英雄啊!〞曹操笑道:“不必谦虚。
不知他们的面孔,总知道他们的名字吧?〞刘备想了想,装作拿不准的样子说:“淮南袁术兵多粮足,是一个英雄吧?〞“袁术不过是坟墓里的一堆枯骨朽尸罢了,他早晚必定被我生擒活捉。
再说说,什么人是英雄?〞曹操又问。
刘备只好又说:“河北袁绍,出身名门显贵,门下多有旧吏,如今又虎踞冀州之地,总算是个英雄吧?〞曹操又笑道:“袁绍色厉而内荏,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庸才一个哩!〞刘备一拍大腿,高声叫道:“江东孙伯符血气方刚,总算英雄了吧?〞曹操大手一挥,连连摆手说:“不算不算。
他靠他老子的威名立世,没有自己的功业,也不能算英雄。
〞刘备愣了愣神,又问:“那还有谁呢?〞曹操说:“什么是英雄?英雄必能胸怀大志,肚子里有计策,能够包藏天地宇宙一样的机智和胆略,这样的人才算得上英雄。
〞刘备摇头说:“谁有这样的本领?〞曹操挥手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朗声笑道:“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啊!〞说罢,端起酒杯,一仰脖子,喝下去了。
刘备听了曹操的话,不禁大惊失色,手里的汤匙和筷子竟掉在地上。
而恰在这时,随着大雨降临,电闪雷鸣也一起发作,刘备赶紧从沉着容地捡起汤匙和筷子,自我解嘲说:“电闪雷鸣,竟把我的筷子也吓掉了;丞相说我是英雄,世上哪有这样胆小如鼠的英雄呢?〞。
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
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
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到小亭畅谈,谈到天下英雄唯刘备和他两个,既表达了他称雄天下的野心,又是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
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牢牢抓住课题中的"论"字,体会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听录音,根据预习巩固字词知识,并思考小说情节可分成几部分。
5、听写生字生词,并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玄唾酣淮樽俎家喻户晓韬晦之计面如土色色厉胆薄虚名无实血气方刚碌碌小人何足挂齿6、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明确课文分段。
课文共三段,可以分成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写曹操煮酒论英雄。
7、分析第一部分。
(1)集体朗读。
(2)根据问题,讨论:①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明确:课文第一句点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点明了行韬晦之计的原因。
刘备参加了"奉诏讨贼"的秘密决策,但又不能走漏风声;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但又不敢流露在外而惹来祸水。
,123【②"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说明了什么?明确:具体内容指"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意在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非曹操对手。
不对关羽、张飞说明,足见其韬晦之深,惟恐他俩在言语上、行动上有失,影响大计。
这个细节表明刘备的深谋远虑。
③这一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这一部分不仅对曹操、刘备关系作了必要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础,后来"论英雄"时,刘备的性格就在这样的基调上合乎逻辑地发展和变化。
(3)根据课后练习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分析、了解曹刘两人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英雄",那么曹操、刘备两人论战的序幕是怎样拉开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3、分析第二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写刘备入府见操。
(2)刘备在本节中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找出词语。
明确:"惊问""面如土色""方才放心""心神方定""开情畅饮"分析:曹操派许褚、张辽来"请"刘备,那言辞,那气势,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使刘备吃惊不小。
入府见操时,曹操劈头一句"在家干得好大事",大话吓人,借以试探。
刘备猝不及防,以为心事已被发现,吓得"面如土色",直到曹操点明煮酒相邀的意思,才"心神方定";到了小亭,果见煮酒、青梅,更是疑虑尽消,可以"开怀畅饮"了。
短短几分钟,刘备的内心已经历了生死的交战。
(3)曹操趁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明确:"望梅止渴"这一故事,表明了曹操的多谋与自负。
同时也暗示刘备,当世英雄非其莫属。
(4)这一段在情节上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
4、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意思。
明确:曹操和刘备论英雄。
(2)划分层次(课后练习一)。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曹刘论战可分三个回合。
第一层:曹着意设问,刘权作不知。
第二层:曹步步紧逼,刘乱论英雄。
第三层:曹识破英雄,刘巧饰惊恐。
(3)分析第一个回合。
曹操既想试探刘备内心所想,又不想被刘察觉,因此他只能迂回出击。
在酒至半酣之时,借天外龙挂起兴,着意设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又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并要刘备指明当世英雄。
刘时而装呆,里面是兜圈子,始终不正面回答,跟曹操耍起了太极,你推我挡。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一个回合。
(4)分析第二个回合曹操见迂回战术不行,就改用"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的正面出击。
在曹操的逼问下,刘备只好顾左右而言其他,乱论一番。
他列举了许多人,意在表明自己没有慧眼,不识英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备的所有出言,均不用肯定语气,而均是探询语气。
这是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己缺乏英雄胆魄,缺乏主心骨。
而曹操把刘所列举英雄,一概用"非英雄也"加以否定。
两人语气完全不同。
刘备不露声色,谦恭有加;曹操锋芒毕露,藐视一切。
语言截然不同,性格更是迥异:曹野心勃勃,有奸雄之气,似腾身于宇宙之间的飞龙;刘大智若愚,内孕英雄之心,似隐伏于波涛之内潜龙。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二个回合。
曹操每次出击,都似打在了橡皮碉堡上,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
(5)分析第三个回合。
曹操在正面出击不利的情况下,只好单刀直入,直刺对方要害。
他先给英雄下了个定义,然后直言当世英雄惟刘备和自己两个。
实际上是说刘备就是他唯一的对手,刘图示全部的思想底细,被老谋深算的曹操一惊,焉能不意乱心慌,于是"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如果此时刘备不加以掩饰,那么他的韬晦之计至此可说是功亏一篑。
但就在那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以"一震之威,以至于此"巧加掩饰,不仅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又表明自己没有丈夫气概,不可能图谋霸业。
,123【这一部分乃情节高潮,虽没有刀光剑影,但唇枪舌剑,惊心动魄。
在这一场试探与反试探中,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6)小结第三段内容。
曹、刘的这场对话,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曹操先借龙设问,再步步紧逼,却偏偏不讲明谁是天下英雄,目的是让刘备说出。
而刘明知天英雄是谁,但决不吐露。
这一切都是他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这场试探与反试探的论战,双方各怀心机,表面上却谈笑风生,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3、联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刻画人物可以采用各种描写手法。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采用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鲁智深。
《故乡》采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截然不同的外貌和性格,从而揭示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
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描写。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对话描写的具体作用。
2、分四人小组讨论本对话描写的作用。
明确:(1)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曹操的语言咄咄逼人,自负不凡,但又灵敏多变,表现了他骄纵多疑,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语言深藏不露,谨慎沉着,但又机警灵活,表现他善于忍耐,大智若愚的性格特点。
在试探与反试探的过程中,双方的语言又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
(2)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故事的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
例如第三段,先写曹操借看到龙挂而发的一段议论,有了这段议论才引起论天下英雄的一场对话,有了这场对话,才增强了这场论战的气氛,使下文刘备闻言失箸,而又能以闻雷失箸为由轻轻掩饰过去,使这个情节更合情合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4、四人小组讨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2)"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和情节气氛,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第一句环境描写出现在第三段,这句话明写天气,暗写人物情态和惊喜不定,忽惊忽喜。
天上"阴云漠漠",刘备心中也阴云笼罩。
而天外龙挂又成了刘备借龙喻英雄的依据。
等到曹操说破英雄突然"天雨将至,雷声大大作"。
在刘备的心理上,曹操说破英雄才是惊天动地的灌耳惊雷,这"雷声"就成了影响人物心理变化的直接因素。
同时雷声又成为刘备失箸的绝对掩饰,成为情节转化的关键。
5、完成课后练习三。
(1)读背第一段话。
(2)理解其意思。
明确:本段话说在"论英雄"之始,意在以龙喻已,借题发挥,着意试探。
(3)理解第二句话意思。
明确:讲在"论英雄"之末,意在刺敌要害,试探真情,以求杀机。
(4)读背曹操对"英雄"所下的定义——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煮酒论英雄第 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2、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3、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习应对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习应对技巧2、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三、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备胸怀大志,却韬晦至深;曹操图谋霸业,更不容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