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致橡树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18.07 MB
- 文档页数:31
目录•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与评价•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挖掘•跨学科视角解读《致橡树》•教育意义及课堂应用建议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创作环境01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学氛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界开始摆脱文革时期的束缚,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
02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开始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
03舒婷的创作环境舒婷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积极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广泛关注。
舒婷生平与主要成就舒婷的生平经历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的主要成就舒婷的诗歌作品以深沉、细腻、抒情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包括全国优秀诗歌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舒婷的创作特点舒婷的诗歌创作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情感的真挚流露,她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验来探讨爱情、人生等主题。
《致橡树》创作动机及影响《致橡树》的创作动机舒婷在创作《致橡树》时,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爱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她以橡树为象征,寄托了自己对于坚贞不屈、独立自主的爱情观的向往和追求。
《致橡树》的影响自发表以来,《致橡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广泛赞誉和关注。
它不仅成为了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也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这首诗也被选入多种教材和诗集中,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主题思想阐述诗歌通过描绘橡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独立、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诗歌分段与节奏全诗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节奏感。
整体结构与主题思想细腻描绘与意象运用橡树形象描绘诗人通过对橡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等特征的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形象。
2013“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致橡树教学设计课题内容致橡树授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类型诗歌鉴赏课专业班级2013园林4班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木棉、橡树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现代诗歌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独立平等、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关键对于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5分钟【布置任务明确路径】3分钟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说说视频中反映的爱情类型?1、划分学习小组,任命组长。
2、向学生布置任务:分析作者的爱情观。
3、下发考核评价表。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视频中反映的爱情类型?明确视频中是举案齐眉型爱情。
1、学生分组。
2、理解任务、提出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暗示,引出爱情的话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科学合理分组,使各小组同学都具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知道如何去学习。
【实施任务合作探究】70分钟实践活动一:(12分钟)收集信息走进作者观察学生学习,发现存在问题。
实践活动二:(18分钟)潜心朗读初步感知1、教师主持朗读活动。
2、观察、聆听学生朗读。
实践活动三:(25分钟)探究意象领悟题旨主持以下活动:1、指导学生在学习机上完成学习任务。
上网搜索资料,查阅教材,探索、讨论舒婷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写作特点、获奖作品等知识。
1、自由诵读。
2、小组展示。
3、欣赏视频。
4、模仿朗读。
完成学习任务单:找出意象,分析象征意义,明确作者的爱情观。
凌霄花(依附)鸟儿(痴恋)【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研究、信息甄别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全国xx杯说课大赛语文类等奖作品:致橡树说课课件 (一)全国xx杯说课大赛语文类等奖作品:致橡树说课课件一、说课背景本课是初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一课,是一篇充满感人情感的爱情诗歌,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与美学的感染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诗意,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征。
②能够掌握情感分析的方法,确定诗歌的基本情感色彩以及情感的表现手法。
③能够运用情感分析的方法,理解和欣赏同类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理解、配图展示等方式,发掘文本的意义,拓宽思维、培养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②通过讲述故事、介绍作者、模仿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致橡树》这篇诗歌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
③通过心理学实验、情感表达等方法,引导学生领略、感受、表现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意蕴。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让学生学会感受和思考自己的情感,认识到人与生命之间深刻的关系。
②使学生在感悟诗歌的情感与意境的同时,对人生的品味、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情感色彩及表现手法,理解和掌握文学语言的美学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生命因橡树而显得美丽”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整合式授课法。
2、群体讨论法,重点是在分析诗歌过程中对文学特征的理解巩固。
3、情感分析法,着重培养学生在情感渗透下的文学感悟能力。
4、积极互动式教学,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朗读《致橡树》,并呈现课文配图。
2、新课学习(1)情感分析A:文学基本情感分类及表现手法。
B:情感分析能力练习。
C:同类文学作品欣赏。
(2)文学特征介绍A:重点讲述诗歌的音、色、美学构思等。
B:模仿诗歌风格,引导学生自我创作。
(3)文本导读A:情节讲述,深入一层层解析。
B:角度拓宽,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