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政治制度历史作用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体会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二、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商讨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教师:阅读教材,指出新政协的职能?《共同纲领》的性质?学生: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性质:临时宪法新政权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等许多优秀分子,是名副其实的联合政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并改名为北平府。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从侄子朱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
朱棣从北平起家取得胜利的,他认为北平是王气之所在,所以马上命令营建北京城。
1421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
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北京,改北京为北平,作为国民政府的特别市。
《共同纲领》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到1952年底,中国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同纲领》规定的目标任务初步实现,这标志着《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使命即将完成。
编号18 第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姓名班级【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1.筹备: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召开,主要任务是。
会议通过了《》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纪年、国歌过期等。
2.举行○1,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参加人员:等,充分体现了3意义:○1开创了○2标志着○3中国进入○4是和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的:为了保证颁布:构成:序言和总纲、、等四章。
内容:确立了,规定了制定了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进宪法。
意义:○1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2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3反映了○4提高了。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确立:年,通过的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职权:意义:奠定了规范了昭示着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指导思想:合作的主要形式:组织:作用:调动了,开创了。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内容:确立:○11949年,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形成:我国的五个自治区有意义:加强了,促进了【自主探究】1.人大与政协的异同(从产生方式、职能、性质等角度以表内个形式作答)同:异:2.概述我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巩固训练】1.()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即墨市第四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号:21【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二、新中国的三大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 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① 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② 完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战线。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①提出: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
”②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重难疑点突破】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_______________的。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替代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重难点问题】1.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 1954年宪法的性质。
3.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课前预习】 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
时间:1954年 性质: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内容:课本p92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________和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_的基础,规范了__________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
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指导思想:195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民主建设(政治建构)地位: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自治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重难点解析】1.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①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②文革时期遭受重创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年——1978年为徘徊时期1978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新中国成立(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何地召开?主要任务是什么?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任务、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3、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4、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等。
《义勇军进行曲》(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意义)(二)成立:开国大典P91 开创了~ 标志着~ 进入了~是~的胜利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类别副总理政务院领导成员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总人数421109民主人士数21149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党员4名,民主党派3名。
这三位(民主党派)副主席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第一届政府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色?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标题岳麓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高考考纲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考点分布2013年江苏卷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 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冶”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3年上海卷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2年安徽卷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宪法;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及发展;【自主学习】一、开国大典时间: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务:内容:通过了《》时间:2、新中国的成立政权特色:意义:(1)(2)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目的:保证在政治上从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度。
2.内容①《宪法》共有106条,分为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和首都等四章。
②《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写入宪法中。
3.意义①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③反映了国家在时期的根本要求;④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与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相关资料,概况全国人大的职权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①基础:②确立经过A.1949年召开的,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和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确立。
C.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③组织形式:是党领导下的的主要形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④意义: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高中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分为五个子目来展开以上内容。
由于内容较多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课拟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等内容放到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一)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美国总统竞选图,回顾美国的政体和政党制度(民主共和制、两党制),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素材)【导入新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思考】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1)性质不同: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职能不同: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3)产生方式不同: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协商产生。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
【课堂小结】政治活动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保证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其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制度和法律的依托。
后来,尽管有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干扰、破坏,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还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而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必将对新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板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一、开国大典1.新政协的召开2.开国大典3.政权性质特点4.意义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制定的目的2.内容3.性质意义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及意义2.曲折与发展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1.基础2.指导思想3.主要形式4.意义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2.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3.民族区域自治建设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