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09.00 KB
- 文档页数:7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9年全国卷二)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09年全国卷二)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答案】A【解析】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09年北京卷)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A. 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A、B、C 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
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09年上海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索一:雏形出现。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线索二:不断拓展。
16-18世纪,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线索三: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寻求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线索三: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为寻求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备知识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背景⇒目的:寻金、传教、拓殖(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和香料的狂热追求。
(3)文化因素:①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②宗教因素:基督教会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4)政治因素:欧洲政局动荡,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
(5)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直接原因)(6)主要条件:①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中国指南针的传入与应用。
②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3.影响:(1)对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新航路的开辟1.(2011·福建文综·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2.(2009·福建文综·38)(37分)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
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
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
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5分)(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11分)【答案】(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1.(2009·上海单科·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
这是因为()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答案】D德国的统一和崛起1.(2012·上海单科·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A.武力统一政策B.全球扩张政策C.社会保障政策D.欧洲均势政策【答案】A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1.(2013·上海单科·20)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
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
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A.明治维新B.农奴制改革C.洋务运动D.南北战争【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2.(2013·上海单科·37)“他们”(12分)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
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
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4分)【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答案】37.(1)水平1: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8分)·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2、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一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一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出( )A.欧洲人需要大量香料B.商业危机促使了新航路开辟C.东西方陆上商道阻断D.经济全球化促进东西方贸易3、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问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4、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 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5、“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
”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6、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这场争夺从实质上反映了(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7、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到欧洲。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宣……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命题规律】从目前命题角度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几年命题的热点,因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非常重要。
并且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歇息非常容易出文综题的地方。
【突破方法】学习本单元,一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二要掌握四个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
三要全面理解一种观点: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新航路的开辟1. 迪亚士开辟新航路(1).时间:1487年(2)经过: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3)结果:迪亚士的船队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人印度洋的航路。
迪亚士把非洲最南端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
2.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1)时间:1492年8月,(2)经过: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陆地,哥伦布认为这里就是印度,所以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
其实,那只是美洲大陆沿海的一个小岛。
3.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经济形成的意义(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9年全国卷二)16.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09年全国卷二)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答案】A【解析】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09年北京卷)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 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
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09年上海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多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自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4.殖民掠夺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与法国为代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5.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殖民者(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对殖民地(1)破坏性:是灾难,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是其在现代落伍的历史根源之一。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1.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
这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答案】D2.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故A项正确;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故B项错误;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也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故C 项错误;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
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4.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
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5.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6.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1。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2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77.(2009辽宁文综31)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78.(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79.(2009海南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80.(2009上海卷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81.(2009上海卷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
这是因为()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82.(2009上海卷26)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
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9年北京卷)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A. 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09年上海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 B. 乙C.丙 D. 丁【试卷总体评价】考查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的能力。
难度较大。
【答案】C【解析】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所以甲同学所说不正确。
由于工业革命使用了机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所以丙同学所说是最合理的。
D同学没有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
【考点定位】工业革命(09年上海卷)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试卷总体评价】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的能力,难度较大。
【答案】D【解析】血管往往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被切开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脉被控制和左右,结合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D。
【考点定位】文明空间的拓展及拉美的独立(09年全国卷二)16.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09年全国卷二)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答案】A【解析】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09年江苏卷)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答案】C(09年四川卷)2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答案】B(09年广东卷B)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答案】A【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B选项是片面理解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划分的不仅是大西洋,而是整个地球上两国势力范围的划分,所以B 选项不符合,这一划分没有强调排他性,只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划分,可以排除C。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贵金属,传播基督教只是精神动力。
排除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09年广东卷B)19.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美国经济的崛起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D【解析】“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
A选项不符合“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B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C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的理解。
(09年重庆卷)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答案】C(09年广东文基卷)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答案】A(09年全国卷一)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
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8分)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l2分)【参考答案】⑴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⑵历史影响: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范式为主基调命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既关注给非洲等地区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一定程度的客观进步性,同时也考察了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给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从取材料角度看,题中材料属于大家熟悉的叙述,地图、史学观点,因此考生不会有大的文字障碍。
但设问角度比较新颖,即所谓“来自教材有高于教材”。
当然此题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创新角度不够突出,没有真正叫人“震撼”的亮点。
第⑴问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不算难,只要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即可作答。
而有关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综合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关“三角贸易”的知识在教材阅读章节中已有介绍,如果学生平时认真阅读过相关阅读教材,对答好本问大有帮助。
第⑴问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难度也不大,只要学生注意从“对非洲”、“对美洲”、“对欧洲”以及“对世界”等方面进行作答,本文获得高分并不难。
(09年浙江卷)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德尼兹。
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拆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9分)(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答案】(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建立,提供了劳动力资源(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3)蒸汽机采用了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的革命,联络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举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