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压强问题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21.46 KB
- 文档页数:3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学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这一关系可以用波义耳定律来描述:$pV =$常数。
三、实验器材注射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橡皮塞等。
四、实验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将压强传感器通过橡皮塞安装在注射器的前端。
将压强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连接好。
2、检查气密性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压强传感器示数是否变化。
若示数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若示数变化,则需要重新检查装置并调整。
3、测量初始数据记录注射器的初始体积$V_1$和对应的初始压强$p_1$。
4、改变气体体积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改变气体体积至$V_2$,记录此时的压强$p_2$。
再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改变气体体积至另外几个值,分别记录对应的压强。
5、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实验误差。
6、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以压强$p$为纵坐标,体积$V$为横坐标,绘制$p V$图像。
五、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缓慢操作注射器活塞,以确保气体温度不变。
2、读取数据时,要待压强传感器示数稳定后再进行记录。
3、注意保护实验仪器,避免碰撞和损坏。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体积$V$(mL)|压强$p$(kPa)|||||| 1 |____ |____ || 2 |____ |____ || 3 |____ |____ || 4 |____ |____ || 5 |____ |____ |根据实验数据,以压强$p$为纵坐标,体积$V$为横坐标,绘制出$p V$图像。
通过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如果图像呈现出反比例曲线的特征,说明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关系。
七、误差分析1、注射器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压强测量值不准确。
高中化学气体气压原理教案主题:气体与气压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特性和性质;2. 了解气压的概念;3. 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4. 能够应用气体和气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基本性质;2. 气压的概念及测量方法;3. 气体压强的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气体的行为规律;2. 掌握气体的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2. 实验器材:气压计、气体收集瓶等;3. 教学PPT。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气球被吹气膨胀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性质以及气压对气体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气体基本性质介绍气体的特性和性质,如无定形、可压缩性、扩散性等,并与固体、液体做对比。
第三步:介绍气压的概念解释气体分子撞击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引入气压概念,并介绍气压的单位及测量方法。
第四步:气体的压强计算讲解气体的压强计算公式及相关计算方法,包括标准大气压、气压计算等。
第五步: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体的压强计算和气压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气体和气压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气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气体和气压的理解,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气体和气压的概念;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气体的基本性质和气压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体和气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对气体和气压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在不同温度下气体的容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压强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压强的概念;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用实验装置演示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容积变化,并引出气体的压强概念。
2. 讲解理论知识
介绍压强的定义和单位,然后讲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解题实例演练
让学生通过一些例题来练习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压强问题,加深理解。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更多关于压强的应用问题,拓展应用范围。
5. 总结课程内容
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评估方式
1. 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测验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复习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结论。
通过调节气体压强,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揭示其中的关联性。
实验结果显示,气体压强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与理论预期相符。
1.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本实验将重点研究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索这一关系。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烧杯- 活塞和容器- 试剂A和试剂B- 大气压计2.2 实验方法1. 将试剂A倒入烧杯中;2. 在试剂A中加入适量试剂B;3. 插入活塞,调整活塞的位置,使得气体压强达到所需的数值;4. 记录实验开始的时间,并观察化学反应的进行;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6. 重复实验,调整气体压强,并重新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调节气体压强来研究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我们首先设置了一个基准的气体压强,并记录了反应开始后的时间。
然后,我们分别增加和减少气体压强,观察了反应速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气体压强增加的情况下,反应速率明显提高。
例如,在气体压强增加10%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增加了15%。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因为更高的气体压强意味着更多的分子在单位体积内,从而增加了碰撞的机会,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另一方面,当气体压强减少时,反应速率也相应减慢。
这是由于低气体压强下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较低,导致反应速率降低。
实验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合成等领域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可以通过调节气体压强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4.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分析与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气体压强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反应速率的降低;- 通过调节气体压强,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
[整理归纳]讨论: 1.在这几个实验中, 分别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图1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 压强增大, 产生气泡, 移开手后气体冷却压强减小, 形成液柱;图2装置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使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所以, 液面上升;图3实验结束后若先熄灭酒精灯, 装置内气体冷却, 压强减小, 水槽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倒吸入试管中使热的试管炸裂。
图3冒气泡的原因是产生了气体使装置内气压增大;图4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针对每一个实验装置图归纳小结并板书)板书:1、原因: 温度升高、产生气体、2、气体压强变大现象: 冒气泡、液面下降原因: 温度降低、气体反应生成固体(液体)、气体溶解、2.气体压强变小现象: 液面上升、液体倒吸、软质瓶子变瘪讨论: 你能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容器内气压变化的原因吗?(归纳小结并点击展示)(密闭容器中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 分子数目的增加或减少、运动的快慢、分子间间隔大小等)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列举书本上的几处看似不相关的实验, 找出其本质联系——都与气体压强有关。
培养学生拨开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的意识。
培养学生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意识(密闭容器中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分子数目的增加或减少、运动的快慢、分子间间隔大小等)[应用提高](一)应用压强变化, 控制化学反应展示下图, 同时演示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猜想夹紧弹簧夹和打开弹簧夹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夹上弹簧夹: 固液分离, 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 固液接触, 反应发生)(二)应用气压变化, 解答具体问题如图所示, 瓶中X 为固体, 当把滴管内液体Y 滴入瓶中时, 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X 为 , Y 为 。
(结合图片分析产生气泡, 说明装置内气压变大, 可能的原因有放热或生成气体。
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气体:活泼金属与酸生成氢气、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问: 若是导管口出现液柱呢? (吸热或气体反应) (三)应用气压变化, 测量气体体积、进行误差分析 1.小兵用上图装置测定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反思: 若移出g 导管中留存有水, 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若 , 导致结果偏大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时产生冲突, 通过分析, 对已有知识进行修改或补充, 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意识(展示连接好后的整体实物装置)演示: 向组装好的密闭性良好的装置内仅仅加入水, 观察量筒内是否能收集到水, 分析这种现象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偏大偏小还是不变)(气压变大的原因: 气体被压缩。
高中物理气体压强平衡教案
1. 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
2. 掌握计算气体压强的方法。
3. 了解气体压强平衡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难点:气体压强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哪些和气体压强有关的现象?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讲解气体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介绍气体压强平衡的条件。
3. 分析气体压强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也可以结合实际场景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压强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拓展问题供学生课后学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体压强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解决气体压强平衡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实践能力。
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压强与力、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3.能够解决与压强相关的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压力计、不同形状的物体、压力计支架、测力计、木块、电子秤等;2.教学课件:包含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步骤和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压强的兴趣,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针可以戳破气球,而我们的手指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2. 引入(10分钟)通过讲解与压强相关的基本概念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包括:•压强的定义: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单位面积的垂直分量;•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接触面积。
3. 实验探究(30分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其原理。
实验步骤如下:1.将压力计安装在压力计支架上,并选择一个合适的力量表读数范围;2.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并用压力计分别对其施加压力;3.测量物体的接触面积,并记录下压力计的读数;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压强,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4. 深化理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化对压强的理解:•压强与力的关系:压强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强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接触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5. 拓展应用(20分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1.计算气球被针戳破的压强;2.探究为什么人的脚在穿高跟鞋时容易受伤;3.分析为什么行走在细长的木板上会更容易折断。
6.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压力计、不同形状的物体、压力计支架、测力计、木块、电子秤等。
五、课堂评价1.师生互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指导等;2.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包括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学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波义耳定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这一关系被称为波义耳定律,可用公式表示为:$pV = C$(其中$p$表示气体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C$为常数)。
三、实验器材1、注射器:量程较大,刻度清晰。
2、压强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压强。
3、数据采集器:连接压强传感器,记录数据。
4、计算机:安装相关软件,处理数据。
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检查注射器是否有漏气现象。
确保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能正常工作。
2、组装实验装置将压强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
把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紧密连接。
3、进行实验操作拉动注射器的活塞,使气体体积增大,同时观察数据采集器上压强的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使气体体积减小,同样记录压强的变化数据。
4、改变气体体积分别选取不同的体积值,重复上述操作,多组测量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5、记录数据将每次测量得到的气体体积和对应的压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五、数据处理1、以气体体积$V$为横坐标,气体压强$p$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
2、将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3、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观察曲线的形状。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温度不变,避免因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操作注射器时,动作要缓慢、平稳,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读取数据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减小读数误差。
七、误差分析1、注射器的密封性不好,导致气体泄漏,会使测量的压强值偏小。
2、读取注射器刻度和压强传感器示数时存在误差。
3、实验环境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八、实验拓展1、思考如果改变气体的温度,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会如何变化。
2、探究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如不同的初始压强或体积),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是否仍然符合波义耳定律。
初中化学与气压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气压和液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实验中气压和液压的测量方法;
3. 理解气压和液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气压: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压力称为气压,单位为帕斯卡(Pa)。
液压: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力称为液压,液压=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液体高度。
【实验器材】:
1. 液压注射器;
2. 实验室压力表;
3. 水桶;
4. 橡皮气球;
5. 砝码。
【实验步骤】:
1. 将液压注射器浸入水桶中,将注射器柄拉出一段距离;
2. 观察液压注射器的缩水情况,并用实验室压力表测量液压;
3. 将橡皮气球充气至一定压力,用实验室压力表测量气压;
4. 将不同重量的砝码放置在容器中,观察液压和气压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实验中观察到液压和气压与液体或气体高度、密度、重量等因素有关;
2. 实验测得的液压和气压数值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气压和液压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掌握了在实验中如何测量气压和液压,并理解了气压和液压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与气压的实验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中的压强变化问题2019-07-10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标要求学⽣会运⽤观察、实验等⽅法获取信息,并能够进⾏推理和判断,能设计和完成⼀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压强在许多实验的操作、设计中起着⾄关重要的作⽤,所以压强问题是初中化学教学和化学中考的⼀个重要内容。
⼀、教材中出现的与压强有关的实验1.铁⽣锈实验2.测定空⽓中氧⽓的含量实验3.检查装置⽓密性4.排⽔法收集⽓体5.制取完氧⽓后实验操作顺序问题:先从⽔中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6.⼆氧化碳溶于⽔的实验7.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氧化碳⽓体发⽣了反应上述实验的设计均与压强有关,但很多学⽣在学习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只是死记硬背,所以在应⽤时往往出错。
若能够弄清压强变化的原理,就能⽐较轻松地理解这些实验并解决相关的问题了。
⼆、造成压强变化的因素分析课本中的实验我们会发现,实际上造成压强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温度变化、⽓体量的变化。
⽽造成这两⽅⾯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下⾯我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分别从压强减⼩和增⼤两个⽅⾯进⾏具体分析。
(⼀)造成压强减⼩的原因:1.⽓体减少酸性⽓体(如HCl、CO2、SO2)与碱溶液(如NaOH、Ca(OH)2)反应碱性⽓体(如NH3)与酸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可溶性⽓体(如CO2、SO2、HCl、NH3)溶于⽔铁与氧⽓、⽔反应⽣锈⽓体被吸附(如被活性炭吸附)2.温度降低物质溶于⽔吸热(如NH4NO3)密闭装置升温后⼜⾃然降温(⼆)造成压强增⼤的原因:1.产⽣⽓体活泼⾦属(如Mg、Al、Zn、Fe)+酸氢⽓碳酸盐(如Na2CO3、CaCO3)+酸⼆氧化碳过氧化氢氧⽓2.温度升⾼物质溶于⽔放热(如NaOH、浓硫酸)反应放热(如CaO+H2OCa(OH)2 、中和反应)三、例题解析中考中有关压强问题的考查形式有很多,⽽且⼀般都是图⽂结合的,所以⾸先要学会读装置图,根据题意及实验现象判断压强如何变化,然后再联系具体知识进⾏分析。
化学实验题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研究一、引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仪器:气压计、气缸、活塞、温度计等。
实验原理: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当温度和物质的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正比。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确保实验仪器干净,无杂质;b. 预置气压计刻度;c. 搭建实验装置。
2. 实验操作:a. 将一个气缸装满气体,并固定活塞;b. 使用气压计测量气体的压强;c. 按照一定的比例改变气缸的体积;d. 再次测量气体的压强。
3. 数据记录:a. 将实验操作过程中测得的压强和相应的体积记录下来;b. 观察压强和体积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4. 数据分析:a.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b. 绘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c.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曲线。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当气体体积变小时,压强增大;2. 当气体体积变大时,压强减小;3. 压强与体积之间呈反比关系。
这一结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相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和物质的量固定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
四、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例如:1. 气压计读数误差;2. 气缸体积测量误差;3. 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
为减小误差,可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 提高气压计的精度;2. 使用更精确的量具测量气缸的体积;3. 控制实验环境温度变化。
五、实验应用与展望本实验研究了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应用于:1. 工业生产中的气体控制;2. 高空航天器的气体调节;3. 化学反应中气体的生成和释放等。
未来的研究可拓展到其他变量对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影响,如温度、物质的量等。
通过更深入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对气体行为的理解,为实际应用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初中化学气压命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态度,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气压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的实验测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气压的概念。
2. 学习气压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介绍气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气压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3. 实验探究气压:设计实验,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压,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4. 讨论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在气象、气温等方面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5. 拓展练习与巩固: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气压计和相关实验器材。
2. 实验记录表和讲义。
3. 气压与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资料。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
1.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在课后练习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评价,帮助他们全面掌握气压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
1. 与学生一起观察天气变化,讨论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2. 组织学生参加气象活动,深入了解气压与气象预测的关系。
3. 鼓励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探究气压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实验化学反应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稳定的状态。
在平衡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前后的速率相等。
然而,我们是否考虑过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呢?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气体压强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并进一步增进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考察气体压强对一个气体反应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研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反应,该反应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CO(g) + CO₂(g) ⇌ 2CO₂(g)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装置和材料。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用于操控气体压强的容器、一个温度控制设备、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收集装置。
实验材料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气体样品,以及用于测量气体压强和收集产物的仪器。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确定实验的控制变量和操作步骤。
控制变量包括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保持温度恒定,并且只改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以研究气体压强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 首先,将实验装置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气体样品装入反应器中。
2. 控制反应器中的温度,并记录下反应器的初始温度。
3. 调节实验装置中用于控制气体压强的设备,改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浓度。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该装置中的气体量来改变压强。
4.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样品。
注意,在收集过程中要保持温度和压强的稳定。
5. 使用适当的仪器测量收集到的气体样品的压强和体积,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6. 重复实验,改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均衡反应会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CO₂。
相反,当提高一氧化碳浓度时,反应会向左移动,生成更多的CO和CO₂。
初中压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压强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举重时的压力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提到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2. 生成新知:(1) 教师介绍压强的概念,解释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2)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实验二: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 巩固知识:(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会感到舒适,而举重时压力会感到巨大?(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应用拓展:(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
如:为什么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容易打滑?为什么冰面上的压力会导致冰裂?(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压强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中的压强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掌握常见的压强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念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压强的概念理解;
2. 压强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内容:
1. 压强的概念及单位;
2. 压强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强以及它的作用;
2. 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和单位,并讲解其计算方法;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压强,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
4. 练习:布置一些压强计算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5. 拓展:讲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相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
1. 实验表现;
2. 课堂表现;
3. 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
2. 实验器材;
3. 计算题材料。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验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念和实践能力,但是在课堂上仍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目标:1.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正确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2.掌握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
情感目标:1.通过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学习,培养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实用性,激发其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以致用,造福人类。
学习重点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过程:实验装置:将16呈注射针头直接插入4号橡胶塞,用橡胶塞连接预先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32mm×200mm试管(注:试管不得小于20mm×200mm并用相应的橡胶塞)和100mL注射器,实验者侧立于黑板旁,一只手掌托住注射器,手指握住橡胶塞和试管,另一只手操作注射器,先将活塞往外拉到Ⅱ处,在试管后衬一张白纸,然后观察当活塞反复地从Ⅱ压回Ⅰ,又从Ⅰ拉向Ⅱ时,试管内混合气体颜色的变化。
该改进装置的优点:1.。
2.。
3.。
4.。
注意事项:1.。
2.。
五、除上述方法外的另一改进方法:。
原理:。
操作:注射器中分别吸入50毫升NO2气体与O2,套上橡皮塞,放入有机玻璃合中。
如图10-6所示。
用手推动右边橡皮塞,当手力不能再压缩时,予以固定,以保持恒压。
读出并记录此时 NO2气体和氧气的体积数。
撤除外力,恢复到起始压强,两支注射器中的气体都能恢复到起始体积。
注意事项1.注射器活塞涂凡士林,可增强其气密性。
将涂过凡士林的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空气,用手力压缩到不能再压时,撤去外力,根据其能否恢复到原来体积可以判断是否漏气。
与空气、氮气对比,不能用氢气、氨气、二氧化碳等对比。
这是2.本实验可用 NO2由于氢气质量小,极易扩散,致使漏气;氨与二氧化碳极易液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实验装置:将16呈注射针头直接插入4号橡胶塞,用橡胶塞连接预先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32mm×200mm试管(注:试管不得小于20mm×200mm并用相应的橡胶塞)和100mL注射器,实验者侧立于黑板旁,一只手掌托住注射器,手指握住橡胶塞和试管,另一只手操作注射器,先将活塞往外拉到Ⅱ处,在试管后衬一张白纸,然后观察当活塞反复地从Ⅱ压回Ⅰ,又从Ⅰ拉向Ⅱ时,试管内混合气体颜色的变化。
《压强》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压强》。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压强的观点,但你们知道什么是压强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观点诠释1.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通常用符号P表示,其公式为P=F/A,其中F表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A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2.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帕斯卡等于1牛顿/平方米。
3. 压强与力的大小、面积的大小和作用角度有关,当力越大,面积越小时,压强就会越大。
三、实际应用1.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压强的应用。
比如,我们走在沙滩上时,由于身体的重量作用在脚部的面积较小,所以脚底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强,使我们感到不舒适。
2. 另外一个例子是汽车的轮胎。
当汽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较小,因此承受的压强较大,这样才能够支持汽车的重量并行驶。
3. 压强还与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有关。
在液体中,压强会随着液体的深度增加而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深海中的水压会很大的原因。
四、练习题1. 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时,他的脚底受到的压强是多少?已知人的体重为600N,脚底的面积为0.02平方米。
2. 一个气缸的底面积为0.1平方米,上面施加了1000N的力,求气缸底部受到的压强。
3. 某车辆的轮胎接触地面的面积为0.02平方米,车辆的重量为2000N,求轮胎受到的压强。
五、拓展应用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登山时需要携带氧气瓶呢?与压强有什么干系?2. 为什么潜水员在潜水时需要注意深海水压的问题?深海水压与压强有什么干系?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压强的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压强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下次课程我们将继续进修更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敬请等候!。
化学实验题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研究与应用一、引言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研究与应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气体性质与行为,并通过得出具体数据和关系式来描述这种气体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和仪器包括气球、塑料瓶、气压计、长木棍等。
2. 实验步骤(1)将一个气球充气至一定的体积,并将其与气压计连接。
(2)通过塑料瓶的开口将气压计插入,确保气压计与气球紧密贴合。
(3)慢慢挤压气球,观察并记录下气压计的读数。
(4)重复实验步骤(1)~(3)多次,得到一系列气压计读数与气球体积的数据。
三、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气压计读数与气球体积的数据,将其整理并绘制成气压与体积的折线图。
四、领悟与探讨1. 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压强与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当压强增大时,气体的体积减小;当压强减小时,气体的体积增大。
这里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关系式来表示:P × V = 常数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常数表示一定条件下的数值。
这就是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的Boyle定律。
2. 应用领域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该关系。
汽车内发动机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驱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车辆。
研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还可以用于工业过程中的压缩机、泵等设备的设计与使用。
3.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确保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严格控制实验中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实验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造成伤害。
(4)实验前后,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压强问题(第一课时)
一、教材原型实验分析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北京版教材:17页)
【提问】
①手握试管,导管口处有气泡生成,其原因是
②松开手后,导管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并且恢复到室温水柱不再变化的原因是:【拓展】
2.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北京版教材:115页)请你设计画出一套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①反应过程中,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
②反应过程中,关闭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说明上述装置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原理。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北京版教材:26页)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②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并做好标记,将标记以上的部分按体积分为5等份;
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
.....,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止水夹
...
实验现象:。
装置图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装置图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注射器
(任选一种)
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压强原理:
温度
氧气浓度
实验结论:。
得到上述结论的证据是。
实验反思:
①实验中在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前要关闭止水夹,其原因是。
②若温度未降到室温即打开止水夹,所测的结果会。
③该实验中说明氮气所具有的性质为。
该实验设计依据的氮气性质有。
拓展:①实验中的压强变化及具体压强变化分析: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
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1 图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瓶中氧气完全耗尽
B.打开止水夹的点是D点
C.BC段气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只有温度
D.DE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占据气体体积
②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数据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列出计算式即可)。
③其他气体含量的测定
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设计如右图所示装置粗略测定某地窖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取250mL气体样品于集气瓶中,注入a mL浓氢氧化钠溶液,充分
反应后,打开止水夹。
量筒内减少的水的体积为b mL,计算二氧化碳含量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归纳总结】: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因素影响
测量项
目
实验前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
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
的体积
瓶中剩余气体的
体积
体积/mL80.0 46.4 126.0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压强问题(第二课时)
二、中考原题再现(与教材原型实验对比分析)
2010-32.(5分)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
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1)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
中的试剂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
2015-36.(4分)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装置内容【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气体含量
Ⅰ. 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Ⅱ. 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Ⅰ. A(容积350 mL)中为用排空气法收集的CO2,B中装满水。
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15 mL 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
Ⅱ. 打开K2和K3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 瓶外壁,说明装置的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1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
(3)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160 mL水,则A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要求列出计算式)
2016-38.(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1实验2
Ⅰ.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
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
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
粒
Ⅲ.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
关闭K
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
瓶中,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
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
白磷
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
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
关闭K
(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
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2)实验1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Ⅲ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2017--37.(4分)利用下图装置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
锌粒,右管盛有稀硫酸
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
管盛有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
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
体的高度为h1(1)实验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018-五选三测试:
22.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激光引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红磷燃烧的作用是。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
归纳总结: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用h0、h1表示)。
A B
K1K2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