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 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自然之道》第二课时篇1教学内容:<<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1、听写词语:侦察欲出又止鱼贯而出口中之食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愚不可及悲叹2、学生订正并读第一组词语(1)读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词语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情势危急自读3、4自然段,谈心情。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体会重点词句。
a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b 谁来读一读?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c 同学们,小幼龟的“出”是为了什么?“止”呢?(2出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紧紧地揪住了你的心?师相机朗读指导:2、面对如此紧张,揪心的一幕,假如你就在现场,善良的孩子们,你准备怎么做?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要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反扣引读:诚然,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但孩子们,当我们真真切切目睹这紧张、扣人心弦的场面时,(引读)“突然……把它拉到沙滩上来。
”这毕竟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啊,向导却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引读)“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欲出又止”、“踌躇”、“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3、利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情感冲突,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层次地感悟自然之道。
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朗读、劝说、想象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进而感悟“自然之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争先恐后)(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鱼贯而出)(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愚不可及)(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气喘吁吁)(5)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
(后悔不已)(6)吃得特别饱。
(饱餐一顿)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真是令人()。
二、切己体察,揣摩“自然之道三、1、师: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后悔不已,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上岛,去看个究竟。
3、当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看到了什么事?(嘲鸫啄幼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看到的事情。
9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领悟文本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听写部分生字词,集体批改2.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质疑学文1. 再读课文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 学贵有疑,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但哪一个才是总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呢?生: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三、研读文本1.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愚蠢在哪儿?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学生画出相关句子。
①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②思考:“探”字用得好不好?能换为“伸”或者“露”吗?③学生表演幼龟的样子,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④朗读相关句子。
⑤还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师小结:幼龟一没有返回巢穴,二没有被嘲鸫叼走,因此,龟群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外面很安全,可以离巢奔向大海。
3.龟群是怎样离开巢穴奔向大海的?画出相关句子。
①理解“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的意思。
②朗读第6自然段后回答:“黄昏阳光仍很明媚”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此时离巢将会给海龟带来灭顶之灾?①理解“响彻云宵”的意思,为什么要写鸟儿们欢乐地叫呢?(对比,衬托出海龟命运不幸,我们因过错而后悔的心情。
)②朗读句子过渡:分析完了动物,我们来看看人物的表现吧!5.幼龟被嘲鸫威胁时,游客是什么表现?①分角色朗读第4段②游客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无知)③向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若无其事到极不情愿到悲叹)为什么向导会有这样的表现?④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叙事文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把握四要素)。
第二课时一、直面惨状,感同“自然之道”师: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看到这番情景,我们的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呢?1、请同学们结合插图,读读7至8自然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⑴生划词语。
⑵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⑶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⑷朗读体会:(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体会“欢乐”“悲叹”等词语的意义:⑴出示句子:“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
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比较句子:⑴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⑵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叹?(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换位体验,深悟“自然之道”说话练习: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说出感受1.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我”和同伴的语句揣摩,体会“无知之愚”)2.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向导的语句揣摩,体会“有知之愚”)三、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1.感情朗读如此的愚不可及,造成了惨痛的结局。
这3个自然希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复杂的感情。
好好读读,读出我们的悔恨、痛苦2.此时此刻,你深深地懂得了什么?你现在对“自然之道”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不应是认识自然之道,更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关于《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课文语境中巩固第一课时对四字词语、关键词语的理解。
2、通过品读文中词语与关键句子,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在读中品味我和同伴的心理历程变化,与向导的心理活动作对比,学习人物的心理描写。
3、本文叙事说理,通过读懂小幼龟接收了错误信息不幸被啄食的场面,体会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文中词语与关键句子,体会我和同伴、向导的心理变化,从中领悟课文如果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难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和同伴因不懂自然规律而造成灾难的懊悔,以此领悟文题的“自然之道”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一)温习旧知,听写词语在上新课前,老师读词语意思,请同学们听写出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气喘吁吁、鱼贯而出、愚不可及、饱餐一顿、踌躇不前)。
[检查指导易错字“贯”字书写]在上新课前,老师读词语意思,请同学们写出词语:1、形容气喘得厉害呼吸急促的样子2、像游动的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3、在课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了坏事4、指饱饱地吃了一顿5、形容因徘徊不定而停留不前(二)回顾主要内容,利用词语填写主要内容(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方法去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素串联法](2)填空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上面听写过的词语填入这段话里面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一个小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我们看到一只()的幼龟被嘲鸫啄食时,不顾向导劝阻,()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发人深省的“悲叹”——《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课文内容浅显却发人深省。
一、故事导入,引发阅读期待1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九课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谁能给大家简要地讲讲这个故事?(指名简要地讲故事,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如何把意思说明白、说简单) .2.出示一段话,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争先恐后)地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3.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自然,走进自然之道。
(齐读课题)【解析:这是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了解。
课初讲述课文故事和选词填空的练习,既让学生回顾了课文。
又是对学生能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次检测,还相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观察课文插图。
体会“悲叹”心情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思考: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说后,自由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读后请学生谈感受。
过渡:原本美丽的海岛黄昏,因为我们,而成了“血色黄昏”。
3.“瞧,我们在千什么——”齐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指导读出感情。
师:尽管我们在竭力弥补过错,但还是有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想想此刻的我们是什么心情?我们的心里会怎么想?(让学生自由说) 【解析: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凸显了文章主体。
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结合看图说话,学习了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
在看图学文,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紧扣“悲叹”一句。
探寻“悲叹”原因1.课件出示句子: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用拆字法理解“悲叹”:悲伤叹息。
(2)思考:向导悲从何来?紧扣“伤害”一词,层层剖析。
悲叹一:海龟受到了伤害。
(读书上有关海龟受到伤害的句子)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师启发学生换位思考:试想,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在本以为安全的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的“好心”给毁了。
这种对生命的渴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怎能不悲叹?(指导朗读“悲叹”一句,读出悲叹之情:“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二:我们的愚不可及使海龟受到了伤害。
(3)伤害海龟的“我们”包括谁?(游客和向导)2.读课文,体会游客的悲叹。
(1)课文有一个词形容游客的所作所为,请找出这个词语来。
(愚不可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游客的行为愚不可及呢?画记有关句子,并写上批注。
(3)交流自己画记的句子,并读读自己写的批注,谈谈感受。
语段一: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①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幼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样子。
②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③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游客,请你来说说你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指导学生用心体会,进入角色,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说)下面语段的学习方法同上。
语段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①理解带点词语。
通过比较句子(有带点词的和没有带点词的),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②指导朗读,前面读出向导若无其事的冷淡,后面读出向导的极不情愿、无可奈何。
语段三: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①进入角色,说说自己是怎么愚不可及。
②游客们,请好好反省,你们错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游客们错在无知,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好心办了坏事。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可以想象,当我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行走时,一定会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课件再次出现这个句子,读出悲叹之情)3.读课文,体会向导的悲叹。
师:是啊,原本我们想救海龟,却因为我们的愚不可及而害了这些海龟。
相比于我们的无知,向导悲叹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教师从中点拨,启发学生联系向导的身份来谈)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向导悲叹的是自己在规律面前犹豫,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妥协。
如果说游客是无知之愚,那么向导就是有知之愚。
“无知之愚”和“有知之愚”走在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造成了血淋淋的、不堪回首的惨痛后果。
“看,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
”——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怪不得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再次出示句子:“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齐读句子,读出悲叹之情。
【解析:文中的关键句负载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
耐人寻味。
抓住关键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紧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的这个关键句组织教学,并以“伤害”这个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情朗读、品味揣摩、进入角色、想象说话等手段,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进而读懂课文。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在体会游客的悲叹时,我让学生画记相关句子并作批注,既在于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是一种课堂练笔的好方法。
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游客来朗读、体会,就是要学生用心读书,把书读到心里去。
体会游客的悲叹这部分,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组织教学,顺学而导,看似有点散,但每品味完一个语段,教师都会回扣到关键句“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紧扣“悲叹”,一咏三叹,形散而神不散,能够给学生深深的震撼。
】四、想象“悲叹”情景。
进行随堂练笔1 o师:此时此刻,发出悲叹的除了向导和游客,你认为还有谁?还有那些没有被吃掉的海龟和它们的亲人。
那它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悲叹呢?请把它们的悲叹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2.请几位学生朗读他们的写话后,再次出示稍作修改的关键句:“如果不是你们,我们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这是海龟对我们人类的控诉。
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有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
课文第七、第八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齐读七、第八自然段。
【解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站在海龟的角度思考人类的无知、自以为是给它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通过小练笔,会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这也是对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
】.五、跳出文中“悲叹”,回归自然之“道”师:大自然真是人类的老师啊!再读课题,此刻你对题中的“道”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呢?启发:大自然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神秘莫测。
这“道”绝不仅仅是我们上节课理解的简单的“规律”两字,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补充,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说,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解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有所得,但最终要跳出教材。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思考来理解“道”,也使整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之道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就要多向这位老师请教。
让我自然,进行综合陛学习。
学生阅读课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然后分头行动。
【解析:本课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学期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开展。
从本课的教学为始,及早进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
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大自然。
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板书:9自然之道违背伤害悲叹【解析:此板书简洁明了,紧扣文中“悲叹”这个关键句和“伤害”这个关键词设计。
学生一看板书,就知道是人类违背自然之道给幼龟造成了伤害,这也是游客和向导悲叹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