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追踪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6.70 KB
- 文档页数:7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摘要: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指学生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
校园中学生打架斗殴行为危害大,影响坏,屡禁不止。
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惯,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中身边的同学带来了人身危害,严重的危害社会。
因此,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可以采取提高应对攻击性行为的能力,对攻击者进行有效地干预、教育以及控制,减少或避免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分析应对措施一、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1、因生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
(1)生理性攻击行为:部分学生产生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
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大部分属于这类情况。
(2)失控性攻击性行为:由于学校中有些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对读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
当社会上某事物产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诱惑力时,他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2、因心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1)挫折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挫折容易导致人的攻击行为。
在学校中,凡是爱打架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没有什么特长和特殊才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受到挫折,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归因偏差性攻击性行为。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归因导致人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
学生因为归因的偏差,使之经常对他人的行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消极理解,如把别人的手势或言语、眼神看成是有敌意的挑衅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攻击性行为,从话不投机演变为大打出手。
3、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1)社会因素的影响。
校园暴力的现状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查明高中校园暴力发生和存在的真实情况。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一)问卷的设计问卷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自己编制的。
为了了解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严重校园暴力的现状及事后处理的情况,问卷中的项目主要有:对暴力的认识,恶性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常见暴力的发生情况,暴力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式,校园暴力的成因等。
(二)样本的选取本调查选取的样本分三类:学生、教师、既往暴力事件。
第一是涉及到对学生的调查。
本次学生调查主要涉及到重庆某城区中学三个年级共十五个班级。
类型的班级:试验班、艺术班、文科班、复读班。
每个年级的每一种类型的班级各取一个作调查。
该中学是一所重点高中,生源主要来之重庆城区市里的学生,兼有部分周边县市的优秀学生,总体来讲生源素质较好。
第二是涉及到对教师的调查。
第三是涉及到对学校政教处的调查。
重点参阅涉及校园暴力的案例,并适当的采访了其中的部分同学,深层次的了解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形式及事后学校、司法机关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
(三)调查的实施◆校园暴力的现状1.被调查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认识从此次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被试学生认为下列行为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情况汇总2.校园严重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学校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校校园暴力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设计了四种校园严重的暴力事件:学生被打事件,学生被抢、被盗事件,教师被侮辱、殴打,学生暴力团伙。
让学生对学校中这几种校园暴力事件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情况作回答。
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情况汇总表3.校园施暴行为及校园暴力受害校园暴力行为是指由学生自己所实施的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受害是指作为受害者一方遭受到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或事件的侵害。
校园暴力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校园施暴行为及校园暴力受害,这两种情况被分为四种程度,给四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赋予。
1-4 分,“从未”记1 分,“偶尔”记2 分,“有时”记3 分,“经常”记4 分,以分值来体现被施暴或施暴程度,两部分各有8 个题目,总分8 分被认定从未被施暴或对别人施暴,9-13 分之间被认定为偶尔施暴或对别人施暴,14-18 分之间被认定有时施暴或对别人施暴,19-32 分之间被认定经常施暴或对别人施暴。
中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调查研究
刘灵;严亮华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26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攻击型学生具有高攻击认知,他们在意图不明时倾向敌意性归因,在事件的不良后果上倾向让对方承担责任,行为策略偏向争斗性,对受害者的痛苦会忽略,一般会关注攻击所带来的正效应而忽视负效应;外部攻击型学生比关系攻击更倾向攻击性认知,尤其对敌意性线索有偏向注意。
②男性攻击认知要显著高于女性,普通中学学生攻击认知要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初中和高中生在攻击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总页数】2页(P185-186)
【作者】刘灵;严亮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江西南昌330031;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江西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中学生图形推理认知特征诊断 [J], 戴海琦;刘润香
2.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的调查研究 [J], 荣复康;罗雄
3.对长株潭普通高校大学生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 [J], 邓帅;唐晖
4.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 [J], 梁凤华;翁港风
5.中学生不良师生关系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J], 胡春梅;潘其兰;何玲玲;林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生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作者:刘建华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07期〔关键词〕学生;攻击行为;个案探究;原因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24—01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既对他人造成伤害,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劣,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从而影响到性格、能力等的正常发展。
这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它的控制、转化与矫治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
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控制、减少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案例:阿峰,高一学生,脾气暴躁。
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二、攻击行为状况在校经常当众顶撞教师,动手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学校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教师的强烈不满。
三、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1. 个人因素。
阿峰情绪暴躁,行事冲动,自制力较差,所以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业成绩的尴尬,增强了阿峰的受挫心理,阿峰渴望获得成功,受人尊敬,打架让他体会到了一种“驾驭他人的满足感”,于是,其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频繁。
2. 家庭因素。
阿峰的父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与他沟通,又因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阿峰精神世界的引导、道德素养的教育。
再加之其父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有过失就“辱骂加棍打”。
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
3. 社会环境因素。
与不良少年结伴,痴迷网络暴力游戏,更增加了阿峰的攻击心理。
另外,大众传媒对某些不良行为的无意传播,也容易使该生找到更多好动好斗的模板。
高中生诱发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愤怒和攻击行为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据报道,高中生中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
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们自己和周围人的身
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也可能导致其他问题,例如学校暴力和犯罪等问题。
因此,理解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很重要的。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高中生的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和表现;
2)探究导致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因素,如应对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家庭
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
3)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发生。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及可能的访谈和观察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首先,通过构建量表收集高中生的愤怒和攻击行为数据,分析其现状和表现。
其次,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应对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
此外,根据文献资料,整理汇总相关研
究成果,并对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减少提出建议。
4. 研究意义
此次研究将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深入了解高中生的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和表现,为有效防范和减少这些行
为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
2)揭示了导致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学校、家庭和社
会各方面在预防和减少这些行为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3)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有关高中生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
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其干预策略发表时间:2019-07-19T09:56:59.47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下作者:叶雨昕[导读]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是学生的一种行为障碍。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浮躁的社会气氛影(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北碚 400700)摘要: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是学生的一种行为障碍。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浮躁的社会气氛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致使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一起起或大或小的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事件。
对此类攻击性行为事件的相关问题和解决策略还需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地剖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干预攻击性行为有异于打架骂人,打架骂人是人的情绪的正常发泄,是受到特殊刺激或在特殊情况下的过激反应,而攻击性行为或攻击性倾向则是专门指出由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因于家庭,显现在学校、恶化于社会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一)内部因素1.学生不良的人格特性。
通过对班级中攻击性行为事件的相关调查显现,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少年”,以男生居多,他们性格易暴躁易动怒易冲动,感情冷漠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善于和别人沟通。
心理学研究指出,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他们普遍自我中心、自尊和自卑感比较强。
2.个体遭受挫折后的反抗。
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
在小学里,爱打架的学生大都是各科学习成绩较差,没什么特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屡遭挫折,得不到表扬和鼓励,只有在闯祸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责骂以及家长的冷眼对待,这些学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只有打架闹事后才会比别人高人一等比别人强。
相反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并不会通过攻击他人去满足自身的“荣誉感”。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归因及其控制对策作者:徐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其恶劣的影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引起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学校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
从学校角度出发,控制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对策主要有改变学校教育目的,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立学校预防和监督机制;强化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群体素质等。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校归因控制对策近年来,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频起,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而且还对社会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就是致力于从学校角度来分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控制对策的。
一.何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为侵犯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反社会行为,它最早出现在婴儿时期。
在心理学上,人们一般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者破坏性行为。
具体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如推人、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的物品等[1]。
近年来在中学生身上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也是一种攻击性行为,由于其数量之巨、情节之重、性质之恶劣,已经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归因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多都在学校发生。
影响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教育目的功利化。
虽然我国已推行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成绩和分数仍然成了评价学生和学校教育效果的最好标准,大部分中学都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其后果,一是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诱发暴力性事件;二是在这种教育目的引导下的教师更关照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很容易造就后进生的偏激心理;三是学校重智育,轻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以及心理健康等非硬性教育,致使学生法律意识不足、道德观念浅薄,这也容易诱发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知识文库 第23期224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胡 晴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
(2)本研究分析了中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干预的对策。
1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青少年中学生的一种较为显著的社会行为,其包含直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更多了解攻击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分布、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对策提出等,以期为学校及咨询师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
2调查过程与结果 2.1调查过程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从全国多所中学中共抽取10个班级,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中随机地抽取1~2个班,各年级人数基本接近,共800人,其中女生420人,男生400人,被试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平均年龄15岁。
本研究采用了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及与对当事人的面谈和家庭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调查结果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高于常模;中学生总体上攻击性行为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表明中学生采用直接殴打的攻击性行为相对言语攻击低,间接攻击的发生率在整个攻击行为发生频率中占最低。
同时,对中学生是否具有某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中学男生直接身体攻击和间接攻击均显著地高于中学女生,在言语攻击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 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通过进一步对教师评定、家庭访谈和与学生面谈的结果分析,发现导致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3.1遗传和激素影响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中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
调查发现,有些儿童具有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滋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调研报告攻击性调研报告为了了解攻击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应对方法,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
调研的目的是分析攻击性的类型、原因和后果,并提出减少攻击性的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攻击性可以分为两大类:身体攻击性和言语攻击性。
身体攻击性指的是具有实质性伤害的行为,包括打、打架、伤害和杀害等。
言语攻击性是一种非实质性的攻击,主要通过言语、表情和姿态来传递攻击性信息,包括辱骂、挑衅、恐吓和歧视等。
调研还发现,攻击性的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可以是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或价值观等。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交媒体等。
例如,不良家庭环境、低自尊心、嫉妒、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偏见等个人因素,都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而欺凌、教育压力、职场竞争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等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个人方面,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在社会方面,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冲突和破坏,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减少攻击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强教育:通过教育,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冲突解决技巧,以帮助个人理解和控制攻击性行为。
2. 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营造积极、和谐的环境,减少冲突和竞争,促进合作和尊重。
3.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个人应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加强监管和惩罚:在社会层面,加强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对攻击性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安全。
总之,攻击性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攻击性,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加强教育、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并加强监管和惩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宽容和安全的社会。
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性自恋和攻击性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引发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
隐性自恋是指个体自我中心、特征迷恋、社交避免和幻想崇拜等表现,而攻击性则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被动攻击等多种形式。
在高中生中,隐性自恋和攻击性的表现可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困扰,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教育措施。
本研究也旨在为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促进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隐性自恋和攻击性是高中生心理特征中的两个重要维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对于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而言,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学校和家庭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提升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
了解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对于预防和干预高中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作者:徐加东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用语言或暴力的行为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侵犯和伤害。
近些年来,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逐渐增多,攻击性群体也越来越复杂,恶性伤害事件也呈上升的趋势,这就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性格、能力、知识掌握、心里方面的正常发展。
不及时干预、教育、疏导和预防这种行为,就会转化和发展为不良品德,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要预防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必须找准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源。
一、外部客观原因第一,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不清,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感情脆弱,有时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失控。
当目标、愿望一再受到阻碍、达不到愿望和目标时,往往会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不合理的事情以及他人恶意中伤时,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就会发泄出来,这时往往就会发生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就会给他人产生和造成伤害。
第二,社会上的暴力行为,尤其是一些社会青年相互打架、斗殴的事件和场面,还有影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对青少年学生都会产生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解决问题和矛盾要靠打架、暴力行为才能解决的想法。
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自己没有完整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当受到别人攻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反抗心理,常常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也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一般都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闹情绪,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第三,学校和家庭对初中生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心理教育不到位,行为习惯教育力度不够。
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不会替他人着想,缺乏宽容心。
一些家长认识也有偏差,只注重成绩,而忽略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隐性自恋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隐性自恋和攻击性是高中生心理健康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隐性自恋是指个体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抱怨自己的不足,但又不愿意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
攻击性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攻击倾向,表现出愤怒、敌对等行为。
众多研究表明,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目前对于高中生群体的这一关系研究仍然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干预措施,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1. 隐性自恋隐性自恋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明显自恋相比,隐性自恋者不太会通过自我吹嘘来展现自己的优点,而是通过负能量情绪来维持自己的自尊。
他们可能总是抱怨自己的不如意,觉得自己没有被人理解,但却很少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隐性自恋者通常表现出不合作、自怜、易怒等行为。
2. 攻击性攻击性是一种负面情绪,包括敌对、愤怒和冲动等表现。
攻击性者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表现出较强的恶意和不耐烦,容易对他人产生伤害或者敌意。
3. 理论基础根据自我确定性理论和攻击性理论,自我确定性不足或者自尊受损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而隐性自恋者通常有较强的自我确定性不足感,因此其攻击性表现更为突出。
二、方法1. 参与者本研究对象为某高中的450名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确保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测量工具(1)隐性自恋量表:采用陈述量表的形式,包括20个项目,采用7分量表进行打分,总分越高表示隐性自恋程度越高。
3. 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统计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切实有效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切实有效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成立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组长:邓仕民职责:1、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
2、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重大决策,督促各相关应急处置小组按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
副组长:廖成群职责:1、负责校园欺凌事件处置工作的具体落实。
2、负责与公安、教育局、市综治委等部门沟通、协调。
3、负责防治校园欺凌教育宣传督促检查工作。
成员:聂小红马平刘俊张海明张浩职责:1、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
2、负责防治校园欺凌宣传教育工作。
3、负责突发校园欺凌事件临场处置及上报工作。
4、负责突发事件临场医疗处置救护工作。
5、负责突发重点校园欺凌事件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6、负责防治校园欺凌技防设施采购和维护保养工作及后勤保障工作。
三、工作措施1、加强教育,预防为主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1)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是加强法治教育。
扎实开展“法治进校园”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3)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
(4)是加强家庭教育,利用家长会等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做好家校共管,共同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2、完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天津市中学教师全员培训2014年春季学期第一次作业当前,不断发生在校园里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就青少年来说,攻击性行为易招同伴的排斥,造成交往困难,影响学习和技能的习得。
如何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也成为中学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次作业,首先请各位老师认真完成以下问卷,然后结合您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对高攻击性的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字数300—500之间),请最迟于4月27日前提交至平台。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主要心理特征问卷尊敬的老师:本问卷是用来探讨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儿童的主要特征与表现特点的。
在这里,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身体、言语或利用他物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如:打人、骂人、粗暴地扰乱他人、期负弱小伙伴等。
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儿童是指那些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儿童。
这份问卷的项目就是有关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儿童主要特征的具体描述,请您仔细阅读每一道题,对照您实践中耳闻目睹的实际情况评定下列每个句子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这类儿童的特征,然后用标红的形式将适当的数字选出来(可以在附件区下载问卷的word版本),右边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是:很不符合 1基本不符合 2基本符合 3很符合 4请您对照实际认真填写,不要漏题。
每题限选一个答案。
<1> 常打断别人说话。
1 2 3 4<2> 总担心别人存心捉弄自己。
1 2 3 4<3> 总感到生活对他不公平。
1 2 3 4<4> 喜欢命令别人,对人发号施令。
1 2 3 4<5> 需要别人经常注意自己,爱表现自己、出风头。
1 2 3 4<6> 常搞恶作剧,捉弄别人。
1 2 3 4<7> 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倒霉。
1 2 3 4<8> 有偷窃或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中学生攻击行为现状调查研究近年来,中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越来越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份调查,主要从攻击类型、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攻击类型根据调查结果,中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言语攻击:比较普遍的攻击方式,包括侮辱、嘲笑、恶意批评等。
2. 身体攻击:包括打架、推搡、踢踏等,通常发生于体育课上或学校周边。
3. 网络攻击: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网络平台进行的攻击,包括人身攻击、泄露隐私等。
以上三种攻击方式,言语攻击最为普遍,约占调查结果的57.5%;其次是身体攻击,约占25%;网络攻击较少,仅占17.5%。
二、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当:调查发现,有一些学生家庭教育不当,孩子的表现得不到关爱和鼓励,甚至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
这些孩子有时会对自己的不满情绪进行转移,用攻击行为来发泄。
2. 学习压力过大:中学生是处于学业压力大的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竞争,有些学生会感觉无法承受,从而转向攻击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3. 缺乏沟通技巧:有些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无法处理人际关系。
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选择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而非寻求解决方法。
4. 保护自我形象: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对自己的形象非常敏感。
当遇到批评、挑战时,他们会表现出攻击的行为,以保护自我形象。
三、解决途径中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不能够被简单地看作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1. 家庭教育加强: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倾听孩子的想法,同时也需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引导:学校应该举办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推行友善相处的氛围。
3. 社会监管加强:对于攻击行为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依法予以处理。
同时,社会媒体也应该加强监管,尤其是网络攻击行为的处罚和约束。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180-186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2028A Follow-Up Stud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Aggression in ChongqingGe Yu1, Tingting Hu2, Weihong Wang2*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2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angwh@Received: Jan. 6th, 2014; revised: Jan. 9th, 2014; accepted: Jan. 1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on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Q Personality Trait Scale, the two-year survey measured in total 4919 high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in Chongqing. The effective follow-up rate was 85.63%.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was decreasing with time. As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aggression, boys were more inclined to external attack, while girls tended to transfer aggression to negative emo-tions toward themselve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different in gender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hysical attack, verbal attack, anger and self-attack. Both in high aggression group and low aggression group, there was a depolarized trend in aggression development, which was re-turning to average from the extremes. Conclusion: Aggression was decreasing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aggress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very different between boys and girls, between highly aggressive students and lowly aggressive students.KeywordsAggress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Follow-Up Surve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追踪研究于格1,胡婷婷2,王卫红2*1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六盘水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Email: *wangwh@收稿日期:2014年1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9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14日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特点,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对重庆市4919名高中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有效追踪率为85.63%。
结果:重庆市高中生的攻击性得分随着时间显著降低;男生和女生的主要攻击形式有所差异,男生更多表现为外部攻击,女生则多表现为向“内”的负性情绪;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上,男生和女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高、低攻击性群体在攻击性发展上呈现出一种“去两极化”的趋势,由两端向平均水平趋近。
结论:攻击性随着时间显著下降,不同性别、不同攻击性等级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攻击性发展特点。
关键词攻击性;高中生;追踪调查;发展特点1. 引言攻击性是任何指向另一个体的有意或接近有意的伤害行为,并且实施者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给目标造成伤害,被伤害目标也有逃避这种伤害的动机(Bushman & Anderson, 2001)。
在成年期之前,个体的攻击性发展呈现为一条“驼峰型”曲线,具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幼儿期(2~4岁),同伴冲突和物品抢夺极易引发幼儿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15~20岁),表现为严重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Wahl & Metzner, 2012)。
这一阶段,虽然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有所下降,但自我报告的严重暴力侵犯骤然上升(纪林芹,张文新,2007)。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个人成长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国外的研究也表明,个体早期的攻击性是成年期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FeddersenPetersen, 1996; Kokko, Pulkkinen, Huesmann, Dubow, & Boxer, 2009; Odgers et al., 2008)。
国内的攻击性研究,多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正处于第二高峰期的高中生研究较少。
高中时期是发生在青春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个体一方面面临升学等现实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身心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动荡感,在多种压力作用下,极易促发攻击行为。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高中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探究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概况、发展特点、性别差异,为高中生的攻击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对重庆市5所学校的高中生进行追踪测试,第一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为4919人,第二年由于部分被试流失的原因,参加追踪测试的学生共有4212人,有效追踪率为85.63%。
其中,男生1971人(46.8%),女生2241人(53.2%)。
2.2. 研究工具北京回龙观医院修订的中文版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王声湧,林汉生,2007),包含30个项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5个维度。
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不是”到“总是”分别计1~5分。
原始分数经转化后,标准分区间是0~100分,得分越高,攻击性越高。
本研究中,各个维度的alpha系数依次是0.809、0.732、0.832、0.804和0.728。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但目前尚没有成人常模。
2.3. 研究过程对配备足够数量机房的高中,采用网络施测的方式,学生登录特定网址完成问卷调查;对其他高中,采取纸质问卷施测的方式,学生进行纸笔测验。
两种测查方式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统一说明指导语,介绍心理测查的目的和作答要求。
测试时间在40分钟左右,纸质问卷现场回收,网络测试数据自动采集。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3.1.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追踪情况对重庆市高中生追踪调查数据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经过2年的时间,重庆市高中生的身体攻击、敌意两个维度的得分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言语攻击、愤怒、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三个维度的得分和攻击性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随年级增长而显著下降。
3.2. 不同性别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特点以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的5个维度得分和总分为因变量,以测量时间作为组内变量,以性别作为组间变量,进行2(第一年测试/第二年测试) × 2(男/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
结果发现:1) 身体攻击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 = 218.588, p < 0.001),测量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 = 0.770, p > 0.05),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 = 34.300, p < 0.001);2) 言语攻击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 0.063, p > 0.05),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 = 7.773, p < 0.01),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水平(F = 7.773, p = 0.056);3) 愤怒维度上,性别(F = 168.743, p < 0.001)和测量时间(F = 12.006, p < 0.01)的主效应均显著,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 = 19.129, p < 0.001);4) 敌意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 = 55.718, p < 0.001),测量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 = 1564, p > 0.05),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 0.041, p > 0.05);5) 指向自我的攻击性维度上,性别(F = 15.341, p < 0.001)和测量时间(F = 34.328, p < 0.001)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 = 5.352, p < 0.05);6) 攻击性总分上,性别(F =5.259, p < 0.05)和测量时间(F = 11.078, p < 0.01)的主效应均显著,但是性别和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 0.054, p > 0.05)。
身体攻击上,男生的身体攻击得分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女生的得分随年级升高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