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03 第三单元(B卷提升篇)同步双测统编版(教师版)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单元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
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高一教材·同步双测』『A卷基础篇』『B卷提升篇』试题汇编前言:本试题选于近一年的期中、期末、中考真题以及经典题型,精选精解精析,旨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突出培养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的双基目的。
(1)A卷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2)B卷强调能力,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单元测试AB卷,期中、期末测试。
构成立体网络,多层次多角度为考生提供检测,查缺补漏,便于寻找知识盲点或误区,不断提升。
祝大家掌握更加牢靠的知识点,胸有成竹从容考试!专题03 第三单元(B卷提升篇)(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幺(yāo)缱绻(qián)湓浦口(pén)呕哑嘲哳(yā)B.商贾(jiǎ)赧然(nǎn)铮铮然(zhēng)轻拢慢捻(niǎn)C.嘈杂(cáo)钿头(diàn)虾蟆陵(há)钿头银篦(pì)D.迸裂(bèng)飙升(biāo)江浸月(jìn)容颜憔悴(qiáo)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榆柳荫后檐C.鼓瑟吹笙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长诗字乐曲,歌唱的遍数B.贬官七言诗字古诗的一种C.升官长诗句古诗的一种D.贬官词句乐曲,歌唱的遍数4.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去紫台连朔漠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韦庄,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因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
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那么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
这是因为,假设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
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
假设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病症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
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平安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防止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
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根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
而当根本传染数到达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不周。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
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
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
『高一教材·同步双测』『A卷基础篇』『B卷提升篇』试题汇编前言:本试题选于近一年的期中、期末、中考真题以及经典题型,精选精解精析,旨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突出培养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的双基目的。
(1)A卷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2)B卷强调能力,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单元测试AB卷,期中、期末测试。
构成立体网络,多层次多角度为考生提供检测,查缺补漏,便于寻找知识盲点或误区,不断提升。
祝大家掌握更加牢靠的知识点,胸有成竹从容考试!专题03 第三单元(A卷基础篇)(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24分)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薄雾 瑞恼 销瘦 重阳B.凄惨 沙厨 东篱 冷清C.次第 憔悴 堆积 相识D.梧桐 黄昏 将栖 难堪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3分)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诗言志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6.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分)A.塞上长城空自许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7.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
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
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
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
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
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
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
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
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
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寥.落(liáo)桀骜.不驯(ào)立仆.(pū) 赁.屋授课(lìn)B.作揖.(yī) 干.练坚决(ɡān)解剖.(pōu) 长歌当.哭(dānɡ)C.莅.校(lì) 屏.息以待(pínɡ)激亢.(kànɡ) 涕泗.交流(sì)D.鳏.夫(ɡuān) 屠戮.妇婴(lù)山阿.(ā) 归纳演绎.(yì)【答案】A(B项干:ɡàn,当:dànɡ,C项屏:bǐnɡ,D项阿:ē)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深味悲凉出离愤怒陨身不恤绯红黎明B.微漠悲哀直面人生枪弹攒射欣然前往C.广有羽冀黯然泣下惊心动魄浸渍人心D.绿草如茵逆来顺受高官显宦深居拣出【答案】B(A项陨—殒,C项冀—翼,D项拣—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12月10日零晨,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悬壶济世、为。
人类健康和福祉孜孜以求的科研勇者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B.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三分之一的惨景,还历历在目;拥有300年历史的一座侗寨,转瞬间又毁于一旦,。
令人惨不忍睹....C.欧洲自行车贸易博览会是欧洲新兴的一个自行车展会,该展会发展迅速,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已与。
科隆、米兰展会分庭抗礼....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权益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同D.不管..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答案】A(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B.“惨不忍睹”指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形容极其悲惨。
不能与“令人”搭配。
C.分庭抗礼指双方,而不是“三者”,应用“鼎足而立”。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第三单元 B卷·能力提升卷(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第三单元 B卷能力提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
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
“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
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典型",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创作就失败了。
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
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
我们提倡“写现实”,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
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
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
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检测(三)教师版(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也日新月异。
今天,我们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为例,来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单元检测,以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理解单元主题,把握学习方向在开始检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及学习目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文明的对话与理解”。
这个主题主要的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理解,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
因此,我们在解答试题时,需要积极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二、掌握基础知识,做到知行合一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
对于这些知识,我们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要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如分析文本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用词意图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积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如广告语、新闻报道等,以丰富我们的语料库。
三、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解答阅读理解试题时,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判断等,以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四、写作表达能力,展示自我观点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解答写作题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通过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古文阅读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我们也会学习到一些经典的古文篇目。
对于这些篇目,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和句式,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古文材料,如成语、典故等,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那样给读者以希望。
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
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
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
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
”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
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
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高一教材·同步双测』
『A卷基础篇』
『B卷提升篇』
试题汇编前言:
本试题选于近一年的期中、期末、中考真题以及经典题型,精选精解精析,旨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突出培养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的双基目的。
(1)A卷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2)B卷强调能力,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单元测试AB卷,期中、期末测试。
构成立体网络,多层次多角度为考生提供检测,查缺补漏,便于寻找知识盲点或误区,不断提升。
祝大家掌握更加牢靠的知识点,胸有成竹从容考试!
专题03 第三单元(B卷提升篇)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幺(yāo)缱绻(qián)湓浦口(pén)呕哑嘲哳(yā)
B.商贾(jiǎ)赧然(nǎn)铮铮然(zhēng)轻拢慢捻(niǎn)
C.嘈杂(cáo)钿头(diàn)虾蟆陵(há)钿头银篦(pì)
D.迸裂(bèng)飙升(biāo)江浸月(jìn)容颜憔悴(qiáo)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
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缱绻(qiǎn)。
B项,商贾(gǔ)。
C项,钿头银篦(bì)。
故选D。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
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
A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故选D。
3.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长诗字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七言诗字古诗的一种
C.升官长诗句古诗的一种
D.贬官词句乐曲,歌唱的遍数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左迁:贬官,降职。
与后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长句:指七言诗。
言: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意为: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故选B。
4.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了解常考的几种修辞,明确各种修辞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题干,看题干有无选择的指向,如考查某种修辞的指向,如选择正误的指向,如本题“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 D项,“夸张”这一判断错误,“铁骑突出刀枪鸣”意思是“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这是形容琵琶女的琵琶声达到高潮,此处是
把琵琶声比作“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故应为比喻。
故选D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
D.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