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9课《学会自我保健》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交朋友的情感,初步体验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2、引导学生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惯。
3、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纪律,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惯,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学准备: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老师自我介绍,拉同学手交朋友。
2、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找到自己的好伙伴。
二)我的好伙伴1、游戏规则:同学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老师喊出“我的好伙伴是……”,同学们根据描述找到自己的好伙伴。
2、游戏进行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
3、游戏结束后,同学们可以交换联系方式,成为好朋友。
三)小小礼仪带大作用1、老师介绍小小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研究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
2、游戏:同学们分成小组,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交往,比赛哪个小组表现更好。
3、游戏结束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学到的礼仪知识。
四)解决问题,团结合作1、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合作解决。
2、同学们在团队中学会了互相倾听、尊重意见、合作解决问题。
3、游戏结束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总结。
1、研究了交朋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行为惯和情感态度。
2、活动延伸: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同学、老师交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上播放多媒体图片。
1、请问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介绍她的好伙伴的?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好伙伴。
三)“网”到一个新朋友。
播放第4页图片。
1、请问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介绍自己的?2、请学生自我介绍。
3、同桌同学相互认识。
小朋友们,你们之间还不熟悉,想不想互相认识一下,成为新朋友?让我们可以相互拍拍手、拉拉钩,成为新朋友。
4、研究如何制作名片并展示交流。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案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
教材旨在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等。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基本规则,适应学校生活。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概念。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2、故事教学法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3、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
4、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 1 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角色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2、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设施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角色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难点: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设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欢快的上学音乐,展示小朋友们背着书包上学的图片,引出课题。
2、新授(1)讨论成为小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心情。
(2)介绍校园环境,展示校园的图片,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3)让学生说一说校园设施的作用。
3、课堂活动(1)开展“校园寻宝”游戏,让学生分组寻找校园中的某些设施。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一、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学会与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
2. 教学内容:课文:《我们在一起》活动:认识新同学,组建新的班级集体3.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第二单元:遵守规则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2. 教学内容:课文:《遵守规则》活动:学习学校规则,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遵守规则的场景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第三单元:我是中国人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是中国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
2. 教学内容:课文:《我是中国人》活动: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手工制作,庆祝节日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第四单元:我们的地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资源。
2. 教学内容:课文:《我们的地球》活动:观察周围的环境,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五、第五单元:安全第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急救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课文:《安全第一》活动:学习安全知识,进行火灾逃生演练,学习简单的急救技能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第六单元:大家都有份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体验分享的快乐。
2. 教学内容:课文:《大家都有份》活动:进行分享实践活动,如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愿意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七、第七单元:尊重他人2. 教学内容:课文:《尊重他人》活动:学习尊重他人的实践,如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隐私等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九、学会自我保健九、学会自我保健活动目标:一、情感与态度:培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帮忙学生树立健康、安全地生活和踊跃预防疾病的态度。
二、行为与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勤于锻炼、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和生病及时就医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术了解预防伤风等儿童易发疾病的知识,知道初步的自我保健的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4、进程与方式以“观察哨”“交流会”等活动形式,帮忙学生再现生活经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通过合作、交流、分享,一路体验活动功效,从而学会自我保健的好办法。
第一课时活动准备教师准备一、按照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二、制作动画视频《小猴伤风了?》学生准备课前了解伤风等儿童常见病的有关知识,搜集预防伤风等儿童常见病的好方式。
(一)生活放大镜一、导入:小朋友们,咱们的身体有时会出现不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咱们的生活和学习。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大家来看看,这样的经历你们有过吗?二、请同窗说说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情况。
3、过渡:是啊,这些小朋友生病了。
谁来讲一说平时碰到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4、学生谈自己的生病经历。
五、小结:所以,生病了咱们要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在他们的帮忙下去医院看病,好让自己早日康复。
(二)走进故事屋一、有一天,小猴伤风了,熊医生为他治病,并给了他一个大口罩,可后来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二、看动画视频《小猴伤风了?》。
3、想一想:第二天,熊医生一开门,会发现什么呢?4、发挥想象,同桌之间或小组内交流。
五、全班交流。
六、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三)金点子交流会一、熊医生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都染上了伤风,知道他们还不知道如何预防伤风,准备给他们补上一课。
于是他拿出了很多图片?二、出示图片,拓展补充相关知识。
3、引导学生找出伤风传染的原因。
4、那么对于伤风这种病,你有什么预防的好办法?你还知道其他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吗?五、结合课前的了解,同窗之间交流汇报。
《9 学会自我保健》教学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情感与态度:“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实小集美分校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教案班级: 任课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集(第一册)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2.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
3.动手制作课程表,热爱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老师进行自我介绍。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上学吗?”板题:“开开心心上学了”。
3.进行“击鼓传花”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一)上学啦,真高兴1.展示课文彩图,询问学生小朋友们在图画上在干什么。
2.组织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上学后,向妈妈告别、向老师问好、遇到不认识的同学应该怎么办等情景,进行礼貌教育。
3.带领学生参观教室,让学生描述教室里的物品,联系实际生活。
二)爱新书,爱书包1.发放新书,让学生思考如何爱护新书。
2.讨论学生上学后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冬天的特点,如何过冬。
3.分小组讨论并发言,老师小结。
提出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踢毽子、踢足球、打羽毛球、跳绳、滑冰、堆雪人、打雪仗、长跑、越野赛、做游戏等。
三、活动案例二)冬日保健1.学生讨论冬天的保健问题。
2.老师讲解为什么要进行冬日保健,如避免感冒、鼻炎、冻疮、骨折等病症。
3、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冬季保健。
首先要积极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其次要注意保暖,戴手套、帽子、耳套等。
最后要讲究生活方法,如书上P57页所述。
4、阅读第58页的图片,讨论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情况。
同时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
5、观看第59页的图片,讲述温暖的故事。
这些故事包括什么内容?同时也分享自己给他人添温暖的故事。
6、研究这一课后,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在春节活动中,我们应该保持探究的意识,发现其中的新鲜事、有趣事。
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如何在人多拥挤的环境中进行自我保护,并表现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 开快乐心上学去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上学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爱上学。
2、教化学生有礼貌、疼惜新书。
3、动手制作课程表,酷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上学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爱上学。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一、导入。
1、师自我介绍。
2、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欢迎你们。
你们喜爱上学吗?板题:我上学了。
3、“击鼓传花〞——介绍自己。
〔让每个学生都有进展自我介绍时机。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课件出示课文彩图,谁来说说图画上小挚友们在干什么?2、假设你上学了,你怎样向妈妈辞别?你怎样向老师问好?见到不相识同学,你该怎么办?〔组织同学探讨,探讨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展礼貌教化。
〕3、来到学校,想不想看看我们教室是什么样吗?请跟我来,翻书到5页,谁来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呢?〔联络实际指名发言〕4、参观完教室,小挚友快坐好,老师要发新书了,快看看老师发给你什么新书?我们要怎样爱护新书呢?〔生探讨—指名答复—补充意见—师小结〕5、上学了,我们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呢?〔生探讨—指名答复—补充意见—师小结〕三、动手制作课程表。
1、电脑出示课文插图,小挚友看,喜爱这张课程表吗?谁来说说课程表是用来干什么?2、老师示范做课程表。
3、学生动手制作。
四、总结全文。
活动延长:课后开展“找挚友〞嬉戏,引导学生通过做名片、交换或佩带名片以及多种嬉戏方式来交往。
教学反思:2、拉拉手,交挚友教学目的:1、熟识新同学和拳老师,体验集体生活开心。
2、表达当一名小学生开心和骄傲。
重点:体验集体生活开心。
难点:学习人际交往初步学问和方法。
教具:小鼓、小红花教学过程:一、老师和儿童互相熟识、理解交往嬉戏。
1、鼓传花,自我介绍。
2、做名片,写上自己生日,画上喜爱运动,写上自己家庭地址、号码等。
3、百宝箱。
4、访挚友。
5、班级生日二、让儿童体验上学真快乐活动。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 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2、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
3、动手制作课程表,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一、导入。
1、师自我介绍。
2、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欢迎你们。
你们喜欢上学吗?板题:我上学了。
3、“击鼓传花”——介绍自己。
(让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课件出示课文彩图,谁来说说图画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2、假设你上学了,你怎样向妈妈告别?你怎样向老师问好?见到不认识的同学,你该怎么办?(组织同学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行礼貌教育。
)3、来到学校,想不想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吗?请跟我来,翻书到5页,谁来说说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呢?(联系实际指名发言)4、参观完教室,小朋友快坐好,老师要发新书了,快看看老师发给你什么新书?我们要怎样爱护新书呢?(生讨论—指名回答—补充意见—师小结)5、上学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讨论—指名回答—补充意见—师小结)三、动手制作课程表。
1、电脑出示课文插图,小朋友看,喜欢这张课程表吗?谁来说说课程表是用来干什么的?2、老师示范做课程表。
3、学生动手制作。
四、总结全文。
活动延伸:课后开展“找朋友”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做名片、交换或佩带名片以及多种游戏方式来交往。
教学反思:2、拉拉手,交朋友教学目标:1、熟悉新同学和拳老师,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2、体现当一名小学生的愉快和自豪。
重点: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难点:学习人际交往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教具:小鼓、小红花教学过程:一、教师和儿童相互熟悉、了解交往的游戏。
1、鼓传花,自我介绍。
2、做名片,写上自己的生日,画上喜欢的运动,写上自己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
【导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且容易使教学⾛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年级整体看学⽣还是很活泼。
⼀年级的⼩朋友刚刚⼊学,在情感态度、⾏为习惯⽅⾯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教学,努⼒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活的⼉童。
⼆、教材分析 本课程遵循⼉童⽣活的逻辑,以⼉童的现实⽣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童⽣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童在⽣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活。
本课程⾯向⼉童的整个⽣活世界,重视地⽅、学校、教师与⼉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童的其他⽣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是指导⼉童的活动,⽽⾮单纯地只讲教科书,⼉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的及要求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特有的⽅式表达对家⼈的感谢。
3、亲近⾃然,喜欢在⼤⾃然中活动,感受冬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活中常见的⾃然现象。
5、初步了解⼀些健康常识,学会⾃我保健的⽅法,养成良好的个⼈卫⽣习惯。
6、通过观察感受寒冷的冬天,体会他给⼈们的⽣活、⼯作带来的利与弊。
7、学⽂明理,培养学⽣正确做⼈的意识及能⼒。
一年级道德及法制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学生活动力特别强,活泼好动,特别是男孩子,又跑又叫,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习惯还处于自由散漫型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材分析《道德及法治》低年级单元框架1.参照课标提出课程框架,创建有内在逻辑教材单元框架。
《道德及法治》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及自我,儿童及社会,儿童及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用三篇课文和一个单元体验活动创造性地拓展为及儿童发生密切联系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儿童在4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生活事件和时间逻辑编排。
因为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低年级段每册都由四大场域构成,4册教材纵向看,相同场域主题单元内容螺旋上升,凸显儿童成长发展脉络,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构成儿童习得道德修养及法治意识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生活画面。
2. 彰显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启蒙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新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渗透在活动主题中。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体现课文有:《我爱爸爸妈妈》、《幸福一家人》等;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体现课文有:《我和伙伴一起玩》、《游乐园里真开心》、《及规则同行》、《红路灯在站岗》等;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课文有:《我新伙伴》、《可爱校园》、《老师,您好》等。
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滋养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农谚等。
如《弟子规》《治家格言》,古诗《锄禾》《游子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传统经典,以“宝典箱”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儿童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第九课珍视生命第1课时守护生命 ----爱护身体1教学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守护精神更需要关注精神的养护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地震疏散演练2. 火灾疏散演练3.防踩踏疏散演练为什么学校每年都要进行这些演练?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爱护身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活动一:小调查:1、你每天早晨都吃早餐吗?2、你是否有过熬夜打游戏或者追剧的经历?3、你是否食用过“三无”食品或者碳酸饮料呢?4、你是否吸烟或酗酒呢?展示关于爱护身体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谈一谈: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二)守护生命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活动二:阅读与思考一封求救信这些天,我烦躁不安,十分苦恼。
我已经很拼命地在学习了,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在家里,父母整日追问成绩,我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在学校,有同学嘲笑我说:“再用功,也是瞎子点灯——白费。
”我知道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可这些挫折,让我有了轻生的念头。
提问:思考:1、他产生轻生念头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为帮助他走出困境,你会向她说些什么?教师总结: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学会自我保护》word导学案9.1提高小心,远离危险【情形导入】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站在这座生疏都市的十字路口,四处张望。
本想打的,但是正是交接班高峰期,等了半天都没拦到车,如何办呢,再等下去天都黑了。
正在现在,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停在她的身旁,车内的男青年问:“如何,我能够帮你吗?”小佟怯生生的问:“请问,人民路如何走?”“正好顺路,我送你”男青年专门热心地给了她一个头盔……小佟该不该同意?【自主预习】1、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享受着_____的生活。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存在一些需要小心的________。
2、在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当中,__________等灾难会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逼。
3、关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我们平常要增强________,做好灾难发生前的_____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4、火灾猛于虎,________无小事。
水灾,通常指的是_____,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做好灾前的预防、预报工作。
5、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_____。
一旦感受到自己的安全受到______,就要________的离开危险的环境。
6、在青年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______,我们可能难以意识到许多_____的临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与家长和老师________的适应,经常让他们明白我们身在何处,以便在危险发生之前能够______地爱护我们。
【合作探究】1、什么缘故要提高小心?(1)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享受着安全的生活。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存在一些需要小心的危险。
(2)在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当中,地震、火灾、水灾等灾难会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逼。
2、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关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我们平常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灾难发生前的预防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如何预防火灾?火灾猛于虎,消防安全无小事。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整体看学生还是很活泼。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冬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通过观察感受寒冷的冬天,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7、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8、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资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一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会保护自己了全国通用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自我保护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如何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学会寻求帮助,包括向老师、家长和同学求助。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自我保护的含义,学会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危险,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识别潜在的危险,以及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挂图。
学具: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保护的关注。
2. 新知识讲解:介绍自我保护的含义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保护自己。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寻求帮助,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5. 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境,练习如何应对。
板书设计我会保护自己了副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内容:自我保护的含义、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危险、寻求帮助的方法。
作业设计让学生绘制一本自我保护的图画书,展示他们学到的自我保护知识。
家长参与:让家长参与孩子的作业,共同讨论和制定家庭自我保护的计划。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自我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将自我保护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应定期检查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2. 新知识讲解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详细介绍自我保护的含义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