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养殖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19.12.24•【文号】农渔发〔2019〕28号•【施行日期】2019.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9〕28号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是我国内陆渔业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大水面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亟需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根据大水面生态系统健康和渔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渔业生产调控活动,促进水域生态、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两山”理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科学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加强水域环境保护。
兼顾大水面在防洪、供水、生态、渔业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一水多用、多方共赢”,推进水域共享共用共治。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渔业资源禀赋、水域承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科学布局、分类施策,坚持“一水一策”,合理选择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方式。
水库水产养殖规划方案引言水库作为人类的重要水源地和防洪调水设施,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
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库水产养殖在水资源利用上具有巨大潜力。
本文旨在提出水库水产养殖的规划方案,以促进水库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研分析在制定水库水产养殖规划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调研分析,以全面了解水库的水文地理条件、水生态环境和水产资源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 水库水质状况:水质是否适宜水产养殖,是否存在污染源,是否有修复水质的可行性。
2. 水库的生态环境:水库的水生态系统是否完整,有无农田面积可用于养殖,水草和水体是否适合养殖。
3. 当地水产资源:分析当地水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确定在水库中适合养殖的优势品种。
4. 市场需求:了解周边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走势,为养殖规模和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二、规划措施1. 水质净化与修复水库是水产养殖的基础,而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养殖开始之前,需要采取一系列净化和修复措施,以保证水库水质的健康与稳定。
- 加强污染治理:对水库周边的污染源进行修复和整治,加强农田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减少污染物的进入水库。
- 生态修复:在水库周边植树造林,建设湿地保护区,促进水库生态的恢复和养殖环境的改善。
2. 品种选择与养殖模式根据当地水产资源和市场需求情况,选择适合养殖的优势品种,并依据品种的特点确定养殖模式。
- 优势品种选择:根据水库水质条件、水温和水深,选择适应性强的优势品种,如鲤鱼、鳜鱼和虾类。
- 养殖模式:可采用环流式、网箱式或池塘式养殖模式,根据水库特点和养殖品种的需求进行选择。
3. 养殖管理与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需要加强养殖管理和技术支持。
- 养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包括投放数量、饲料投喂、疾病防控和水质监测等,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水库承包养殖经营方案水库承包养殖是指在水库内进行养殖活动的经营模式。
下面是一个水库承包养殖的经营方案:1. 环境评估和规划在进行水库承包养殖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确定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养殖。
同时,根据水库的布局和深度等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养殖区域以及养殖品种的种植密度。
2. 种植品种选择根据水库的水质和养殖区域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
可以考虑鱼类、虾类、蟹类等。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条件。
3. 养殖设施建设根据养殖品种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养殖设施。
包括养殖池塘、排水系统、通气系统、过滤系统等。
确保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保证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发育。
4. 饲料供应和管理确保养殖品种的饲料供应充足和质量稳定。
可以选择自行生产饲料或与饲料生产商合作,根据需要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
同时,要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包括控制养殖区域的水质,定期检查和清理设施,防止疾病传播等。
5. 疾病防控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控。
可以采取灭菌处理、定期消毒、定期体检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
6. 市场销售在养殖过程中,要关注市场需求,并制定销售计划。
可以与农贸市场、超市、酒店等机构合作,建立销售渠道。
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7. 持续改进和创新养殖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可以参考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养殖水平。
以上是水库承包养殖的一个简要经营方案。
当然,具体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措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管理,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水库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摘要】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结合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生态理念的养殖模式。
本文首先从技术概述入手,介绍了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的基本概念。
随后分析了该技术的特点,包括环保、高效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在湖泊选择与布局部分,探讨了如何选择适合养殖的湖泊以及合理布局养殖区。
接着介绍了甲鱼品种选择与培育、水质管理与环境监控以及饲料配给与营养管理等技术要点。
在展望了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并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生态养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生态养殖技术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关键词】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湖泊、甲鱼、水质管理、环境监控、饲料配给、营养管理、发展前景、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概述甲鱼是一种受人们欢迎的食材,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则是一种有前景的养殖方式。
通过对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进行模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率。
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保护当地水域环境,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传统的甲鱼养殖模式中,常常存在着水质不佳、饲料浪费等问题,而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特点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湖泊,保障水质清洁和养殖环境卫生,减少养殖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甲鱼的生长环境健康和稳定。
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也是生态养殖技术的重要特点,不断引入先进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质量。
甲鱼湖泊生态养殖技术重视甲鱼的品种选择与培育。
根据不同水域环境和生长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甲鱼品种,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培育工作,提高甲鱼的养殖效益和抗逆能力,确保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利润。
库区水面养殖实施方案一、前言。
水面养殖是一种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养殖的方式,其优势在于可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为了有效推动库区水面养殖的实施,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库区水面养殖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库区水面养殖实施方案。
1. 选择合适的水域。
在进行水面养殖之前,首要考虑的是选择合适的水域。
水域的选择应考虑水质、水深、水流、光照等因素,以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同时,要避免选择受到污染或其他影响的水域,确保养殖水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养殖品种的选择。
根据所选水域的特点和养殖需求,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
不同的水域适合养殖的品种也会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同时,还需考虑养殖品种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以确保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
3. 养殖设施的建设。
养殖设施的建设是水面养殖的重要环节。
根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确定养殖用具、网箱、浮筒等设施的数量和规格。
同时,要考虑设施的稳固性和耐用性,确保设施能够承受水域环境的影响。
4. 养殖管理与技术。
养殖管理与技术是水面养殖的关键。
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养殖环境的监测、饲料的配给、疾病的防控等方面。
同时,培训养殖人员,提高其养殖技术水平,确保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养殖环境的保护。
水面养殖应注重养殖环境的保护,避免养殖活动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和周边环境,避免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同时,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
6.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养殖完成后,需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工作。
开拓销售渠道,推广养殖产品,提升养殖品牌知名度。
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库区水面养殖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水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扩大,湖泊水库生态系统完整性丧失、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湖泊水库渔业潜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很大影响,传统湖泊水库渔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亟需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二、主要任务(一)开展大水面资源环境评估、功能定位与预警对全国5000亩以上的大型天然宜渔水体开展自然环境、渔业资源、渔业方式等调查,分析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和受控因素,建立大水面生境和渔业资源多元评价体系。
根据水域生态环境状况、渔业资源禀赋、水域承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对不同湖泊水库渔业明确功能定位和理清发展思路。
建立和完善大水面渔业资源环境智能化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为湖泊水库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研究渔业资源增殖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在满足湖泊水库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基础上,依据食物网模型、生物能量学模型、网箱养殖条件和网箱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开展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评估和网箱养殖容量评估,发展大水面渔业资源增养殖。
开展湖泊水库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生境调查,建立湖泊水库水生生物物种、基因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
通过多生态位种类人工放流、多营养级渔获定额捕捞、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与栖息地修复、外来物种防控等技术手段,调整优化鱼类群落,恢复大水面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实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三)研究水域水质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根据湖泊水库水域渔业功能定位,按照水域承载力开展适宜的放养种类、放养量、放养比例、捕捞时间和捕捞量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实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
开展典型湖泊水库水域主要经济性鱼类和珍稀土著鱼类生境需求及选择策略研究,实施“三场一通道”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阐明生境受损和资源衰退主控因素,研发渔业水域人工生境营造与人工鱼巢构建技术。
合理布局网箱网围区,定量研究养殖生物的运动、集群、摄食、排泄等行为生态特征,推进网箱残饵粪便收集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
大湖网箱暂养河蟹技术-养殖技术张泳涛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武汉430070“秋风响,蟹脚痒”,大湖养殖的河蟹一般在9月中下旬就可以开始捕捞,并尽量在水温低于10℃之前捕完。
但此时的蟹黄、蟹膏还没有发育成熟,蟹肉质感也欠佳;同时,此期河蟹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较大,价格偏低。
因此,可以将河蟹起捕进行暂养,强化培育,以利育肥增重,提高品质,适时销售,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笔者现将大湖网箱暂养河蟹技术介绍如下。
1水体选择湖泊水质总体较好,暂养的区域,应选择靠近岸边、交通便利、底质平坦、有微流水可以躲避大风浪的地方。
2网箱铺设网箱一般采用钢筋或竹木结构,根据需要,支架规格可选择2.0m×1.5m×1.2m;内衬硬质聚乙烯网片,网目2cm;箱盖一侧留1个宽0.5m的活门;竹木结构的在4个下角可以坠以钢筋,这样由于箱体的自重,可以很稳当的抵御一定风浪。
网箱放置前要先用漂白粉消毒,再取出悬挂晾晒。
网箱可露出水面0.2m左右放置,放置好后应在箱体内放一些用石灰水消毒过的水花生,以便为河蟹提供栖息附着的环境。
网箱之间用铁丝或尼龙绳相连,并编号记录,间隔2m左右。
3河蟹放养刚捕捞上来的河蟹在暂养前要认真挑选,要求体质健壮、附肢完整、蟹体洁净、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活动正常、反应灵活)。
体质不好的河蟹若高密度暂养死亡率会很高,应及时销售。
入箱前,还要将河蟹按雌雄以及不同的商品规格分开(),再投入编号网箱暂养,便于查对管理。
暂养前,应将河蟹在5%的食盐水中浸泡消毒5min左右,再放入网箱中。
网箱是河蟹日常攀爬栖息的地方,网目密度过高有时容易折断河蟹附肢,容易造成河蟹损伤、死亡。
短期的暂养,可以每个网箱投放80kg左右的河蟹;如暂养时间达1~2个月,则密度应降低,每箱50kg左右成蟹;软壳蟹行动能力较差,放养密度较硬壳蟹要低,应单独分箱暂养。
4日常管理在暂养期间,河蟹的促肥增重非常重要,要对河蟹进行科学投喂。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与渔业环境保护大水面鱼类增养殖是指在湖泊、江河、水库等大型水域中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
这种养殖方式具有规模大、产量高、生态效益好等优点,对于保障水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进行渔业环境保护,以避免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在选择养殖区域时,应充分考虑水质、水流条件、水温等因素,选择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区域。
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因过度放养导致水质恶化和病虫害的发生。
在实施增养殖过程中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不擅自私自放养外来物种,以免对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和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要加强饲料管理与喂养技术。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提高养殖水平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在选择饲料时,要选择生物学价值高、营养均衡的饲料,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过量排泄造成水体污染。
要定期检测水质,及时清理饵料残渣和粪便,防止其积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要加强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管理。
加强病害防治是保护大水面渔业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定期检测鱼类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疫病在养殖区域扩散蔓延。
要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和杂草清除工作,保持养殖场周围的卫生和清洁,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要加大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
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体污染问题。
要加强对渔业环境的保护宣传和教育,增强养殖户和渔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与渔业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在实施大水面鱼类增养殖时,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饲料管理与喂养技术,加强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管理,加大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
只有保护好渔业环境,才能实现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霍山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江群来源:《黑龙江水产》2023年第05期摘要: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大别山区,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6万亩,其中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等养殖水面的总面积达到5.2万亩,大水面生态渔业在霍山县水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为霍山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介绍了霍山县包括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等在内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规划及对策,供各地参考。
关键词:霍山县;大水面;生态渔业中图分类号:F326.4;S964.6文献标志码:A2020年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发布了《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大水面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充分融合,提升渔业在水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完善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协调机制,提高优质水产品比重,拓展延伸产业链,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制度完善、经营机制高效、利益联结紧密的生态渔业典型模式,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相得益彰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格局[1]。
2020年10月,霍山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林业局印发了《霍山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方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保护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对优质水产品需求为宗旨,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制定养殖规划,为霍山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净水、抑藻、固碳生态功能,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走出一条生态利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2]。
1 霍山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状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北麓,北亚热带北缘,属东亚季风较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雨量丰沛。
宜渔大水面有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三大水库,其中佛子岭水库面积最大,渔业开发利用最早,是山区水库大水面生态渔业利用的典范。
四种新型现代水产生态养殖模式详解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内渔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日益紧迫,现代渔业发展必须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现代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养鱼:四大家鱼罗非鱼混养比例调整好,每亩多赚6000元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借鉴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理念,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
该种养殖模式是在池塘中的固定位置建设一套面积不超过养殖池塘总面积5%的养殖系统,主养鱼类全部圈养于系统内,系统外的池塘面积用于净化水质,以供主养鱼类所需。
养殖系统前端的推水装置可产生由前向后的水流,结合池塘中间建设的两端开放式隔水导流墙,使整个池塘的水体流动起来,达到流水养殖的效果。
主养鱼类产生的残饵、粪便随着系统内水体流动,通过废弃物收集装置,将残饵粪便从系统中移出,转移至池塘之外的沉淀池并循环利用。
此外,池塘其它区域用于套养滤食性鱼类(鲢、鳙、匙吻鲟等),达到增产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技术符合我国渔业对节水、节能、生态、高效的发展要求,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及渔业增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够解决国内渔业养殖模式在转型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
技术优势1、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通过气提水装置,在增加水体溶氧的同时带动水体循环流动,养殖废弃物随着水流不断沉积在系统末端并及时排出,使养殖水体得到了净化,大大降低了池塘养殖的药物使用率,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2、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同时,可将水产养殖中大部分的残饵粪便及时收集并排出,被植物再次利用,实现了池塘的低碳生态养殖。
水库生态养殖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传统的水产品养殖方式往往会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生态养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水库生态养殖实施方案展开讨论,旨在提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期在满足水产品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水库生态环境。
首先,作为水库生态养殖的基础工作,需要对水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水库水质、水温、水深等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适宜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和数量。
同时,还需要对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以确保养殖活动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其次,针对水库生态环境的特点,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案。
在确定养殖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水库的特点,制定养殖的密度、养殖的方式、养殖的周期等具体细节。
在制定养殖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水产品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因过度密集养殖而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另外,在实施水库生态养殖方案时,需要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监管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水体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养殖活动不会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确保养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水库生态养殖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养殖活动的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水库生态养殖实施方案,以确保养殖活动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水库生态养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面考虑水库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方案,并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养殖活动不会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只有在充分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水库生态养殖才能够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水产品。
长岭湖渔业生产情况报告长岭湖是哈尔滨市近郊自然形成的小型湖泊,原属市渔业集团所有,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水产品供应省内及周边临近的吉林等地。
2004年因自然状况导致大湖干涸,渔业生产受到了影响,2009年实施了长岭湖恢复注水工程,目前,供水工程已完全能够满足长岭湖的供水需求,渔业生产有了根本保障。
一、长岭湖渔业生产现状长岭湖水域面积5400亩,其中湖面3300亩,其余为精养鱼池。
1、大湖生产情况:西湖注水后已具备水产养殖条件,单位采取职工内部承包的经营模式,由一名职工承包,累计投放鱼种10万公斤,销售商品鱼8万公斤,大湖经过两年多的恢复期,湖内鱼类资源正在逐渐恢复,野生鱼类品种不断增加,湖内鱼类资源正在逐渐恢复,野生鱼类品种不断增加,目前湖内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松花江白鱼、鲶鱼、鳊花、季花、鳌花、银鱼、胡罗子、黑鱼、黄颡(嘎牙子)、白票子、川丁字、麦穗鱼、老头鱼、板黄、泥鳅、虾等近二十个品种。
预计在近两三年后,年可为市场提供品质优良的湖鱼10万公斤。
在大湖进行渔业生产的同时,承包人利用大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以垂钓、休闲、观光、餐饮等形式为一体渔家乐,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周边交通设施的完善有人日益增多。
投入产出成本分析:大湖自2009年投放鱼种以来,共投入340万元,产出180万元。
年固定支出60万元,其中承包费20万元、水电费25万元、人工15万元。
预计湖内资源恢复正常后,商品鱼10万公斤,年收益20-30万元。
2、鱼池生产情况:有鱼池136个2130亩,根据鱼池生产条件不同分为两个等级,一等为80元/亩、二等为50元/亩,每名职工的鱼池承包面积为33亩,承包期限为两年。
其中从事渔业生产的职工23人,鱼池66个,面积1086亩;从事种植业生产的职工有35人,鱼池70个,面积1044亩,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从事种植业生产的鱼池多为养殖条件较差的鱼池。
渔业养殖主要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青鱼、团头鲂等传统养殖品种为主。
大水面养殖案例大水面养殖是指在湖泊、河流、海洋等大面积水域中进行的养殖活动。
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水质好、环境优美、养殖规模大等优点,因此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就以大水面养殖案例为题,列举一些典型的大水面养殖案例。
1. 湖北省洪湖市养殖草鱼。
洪湖市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洪湖的所在地。
洪湖水域广阔,水质清澈,适宜草鱼养殖。
洪湖市政府大力扶持草鱼养殖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措施,使草鱼养殖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 广东省阳江市养殖对虾。
阳江市位于南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该市政府积极推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浙江省舟山市养殖海蛎子。
舟山市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该市政府大力扶持海蛎子养殖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措施,使海蛎子养殖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4. 江苏省盐城市养殖鲈鱼。
盐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该市政府积极推动鲈鱼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 福建省泉州市养殖海蟹。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该市政府大力扶持海蟹养殖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措施,使海蟹养殖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养殖鲤鱼。
南宁市位于广西中部,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该市政府积极推动鲤鱼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7. 河南省周口市养殖鲢鱼。
周口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该市政府大力扶持鲢鱼养殖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措施,使鲢鱼养殖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8. 湖南省岳阳市养殖鲤鱼。
岳阳市位于洞庭湖区域,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该市政府积极推动鲤鱼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水面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大水面生态渔业是我国生态渔业养殖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水域。
但是,大水面生态渔业在长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需要结合当地情况,不断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其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同时,只有大水面生态渔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才能实现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情况(一)概述大水面生态渔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原理,作为发展的主体指导,并且在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期间,根据鱼类与其它水生物的互补原理,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将应用多项先进实用的技术,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养殖循环系统,不仅可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大水面生态渔业实现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二)养殖模式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主要有渔-牧结合型、渔-农结合型、渔-牧-农复合型等。
1. 渔- 牧结合型渔-牧结合型是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与猪、鸭、鸡结合,实现共同生产,不仅大水面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产生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同时,渔-牧结合型注重对配合饲料的应用,其实就是将牲畜的排泄物进行加工,将其喂养给鱼类,这样可以利用粪便肥水养殖滤食性鱼类,降低了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成本,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渔-农结合型渔-农结合型在目前大水面渔业养殖中较为普遍,主要将鱼类与农作物、植被等相互结合,利用塘中的底泥作为田间的肥料,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渔-农结合型属于经济性的养殖方式,在渔-农结合型养殖期间,应以市场作为导向,因地制宜进行农作物种植,对食物链的营养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凸显渔-农结合型渔业发展中的优势。
3. 渔—牧—农复合型部分地区大力推广渔-牧-农复合的养殖方式,该种养殖方式属于多元化的养殖方式,在渔-牧-农复合养殖时,主要是以渔业为主,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融合,不仅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强化了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花白鲢养殖新模式
2012-02-26 21:32:51 作者:来源: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浏览次数:82
大湖泊、水库主养花鲢模式
一次放种,两次捕捞花鲢鱼种为每尾0.3斤~0.6斤左右,每亩放70尾左右,1.2斤~1.5斤左右的每亩放50尾左右,7月份~8月份开始捕捞大的,剩下的10月~12月捕捞,每亩配放白鲢20尾~30尾,放一定量的鲫鲤底层鱼,放养鱼种时间:在春节前。
一次放种,年底捕捞花鲢鱼种放养量为每尾0.3斤~0.6斤的鱼种每亩120尾~150尾左右,养到年底捕捞。
每亩配放白鲢20尾~30尾,放一定量的鲫鲤底层鱼。
中型精养水体主养花鲢模式(100亩~1000亩的精养水体)
白鲢、花鲢与吃食物鱼的比例为1:1。
一方面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控制蓝藻水华,花鲢鱼种规格每尾0.5斤左右、每尾1斤左右、每尾1.5斤和每尾0.3斤~0.5斤左右的白鲢鱼种各40尾左右,7月份开始捕大留小。
放一定量的鲫鲤底层鱼。
吃食鱼投食按一般方法投。
(精养鱼池参照此方法)
以养殖花鲢为主。
放花鲢鱼种每尾0.3斤~0.5斤、每尾1斤左右、每尾1. 5斤左右各50尾左右,放每尾0.3斤左右的白鲢30尾左右,另放一定量的鲫鲤底层鱼,从7月份开始,把握市场行情,捕大留小。
总产量在每亩500千克以上。
渔肥的选择
选用现代生物有机复合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种有机质、肽类、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等,不但营养丰富、全面,而且还能肥水、改水、控水,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适合培养大型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花鲢喜食的浮游生物,为花鲢的高产养殖提供了保证。
肥料投入方法:底肥正常施足。
3月施1次发酵好的粪肥每亩300千克,施一次氨基酸肥水膏,4月份开始施氨基酸生物有机肥,每亩4千克左右1米水深。
在晴天上午每5天~7天用肥一次,6月中旬施一次粪肥每亩300千克,7月、8
月、9月配合适当磷氮肥,11月施一次保镖肥;全年用肥30次左右。
施肥效果以保持水体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标准。
目前鱼用肥料种类主要有复合肥、混合肥、复合混合肥、有机混合肥、生物有机肥。
有些有机混合肥是在无机混合肥中添加有机物(如鸡粪)配制而成。
真正的生物有机肥是将高能有机物接种特定菌群,在特定人工条件下发酵分解,再添加一些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特定酶制剂、微量元素等配制而成。
有些厂家将有机混合肥冒充高效生物有机肥,对于养殖花鲢是达不到高产目标的。
水质控制问题
主养花鲢需要每升水含有30毫克以上生物量的肥水,使用氨基酸生物有机肥,所含成分丰富,功能多样。
水不够肥,花鲢食物不足,生长速度会减慢,水过肥会出现微囊藻,恶化水体环境,花鲢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且品质下降,出现异味,须科学施肥。
病害防治
做好池底、水体消毒杀虫后放鱼苗。
3月~4月左右进行一次鱼镜检,如有虫则使用杀虫剂,杀灭寄生虫。
第1次杀虫在4月30号前完成,用量约为200升左右原药,第2次,视具体情况而定;第1次消毒与杀虫剂配合,在4月30号前完成,选用二氧化氯可二溴海因原粉,用量约1500千克。
出血病预防:要据历年发病规律,使用1次~2次,第1次在7月1号前完成,用量为200升原药,第2次,在8月10号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
来源摘自《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