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重思《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支撑。
这部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辩证法》通过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恩格斯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深入剖析了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和规律性,从而证明了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还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中逐步前进的。
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愈发凸显。
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
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
1. 简要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基本内容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观。
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阐明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自然观方面,《自然辩证法》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该著作强调实践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2022第5期·总第583期恩格斯第一次使用“唯物史观”的概念是在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中:“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1〕而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首次使用大约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
〔2〕“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
”〔3〕马克思逝世后,根据时代和实践要求,晚年恩格斯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众多书信中进一步阐明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可见,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恩格斯的伟大贡献。
而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主要包含三种情况。
有学者认为两者属于同一种理论,只是说法不同,可以相互通用;或两者各有特点,具有差异性;又或是两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区别,实则属于同一概念,即承认其概念表述确有不同,又指出其本质的相同。
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与孙运福曾就此问题展开争论,王青山与赵天成前辈认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从产生的先后顺序、内容及本质来看是有差别的,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4〕而孙运福教授则指出应按照经典作家本人的思想把两者视为同义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自圆其说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研究。
〔5〕21世纪以来,张奎良教授在多篇论著中提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前提、内容指向、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越南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本土化史研究”(21XNH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申亚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从“唯物史观”概念的系统完善到“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彰显了恩格斯的伟大贡献。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观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工作的方法逻辑,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紧密结合的唯物辩证逻辑,以及追求自己目的的、历史的、人的活动的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中,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纠正人们对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时现实社会都起到了深远影响。
以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了经济基础的作用,而且是“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标签:恩格斯;书信;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理解,给他们做出了细致明了的解释。
对误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们进行严厉抨击。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恩格斯书信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矛头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以巴伐利亚社会民主党首领福尔马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以“青年派”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公开鼓吹经济唯物主义,否认政治、思想的能动作用。
并从不同的方面割裂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号召暴力行动崇拜个人主义。
二、恩格斯晚年书信的主要内容(一)上层建筑具有能动作用恩格斯晚年在相继给康·施米特、约·布洛赫、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唯物史观。
在给施密特的信中,恩格斯强调了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一直都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力量,上层建筑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如经济运动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政治运动的根源毫无例外地在于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它必须受经济的制约。
恩格斯还说明了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经济基础存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理解为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意识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会受到它前人的思想领域的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2019-10-19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在19世纪末⾯临各种反动思潮的⾮难。
在复杂的环境下,恩格斯晚年在许多重要信函中,运⽤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对种种错误思潮进⾏了批判,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有效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晚年;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临的复杂环境马克思去世后,19世纪⼋⼗年代中后期⾄九⼗年代,是当时国际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产阶级⾰命陷⼊了空前的低潮,与资产阶级⽃争的情况⽇趋复杂;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争也更加尖锐,唯物主义历史观受到各种理论的种种⾮难。
1890年春,德国唯⼼主义社会学家、莱⽐锡⼤学教授保尔·巴尔特写了⼀篇⽂章《⿊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格尔派的历史哲学》,在⽂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进⾏恶意攻击。
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承认经济因素的作⽤,把全部社会⽣活都仅仅归结为这⼀因素,并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看作是受经济摆布的机器,把思想看作是纯粹消极的形式和外⾐,他们从来没有论述过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反作⽤”。
⼆、在批判与反批判中,恩格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恩格斯晚年关于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若⼲书信中,以下⼏封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致康·施⽶特(1890年8⽉5⽇与10⽉27⽇两封)、致约·布洛赫(1890年9⽉21⽇―22⽇)、答保尔·恩斯特(1890年10⽉1⽇)和致⽡·博尔吉乌斯(1894年1⽉25⽇)。
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历史发展合⼒理论,为完善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了伟⼤贡献。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与时代价值张 茂 钰提 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历史唯物主义也遭到种种歪曲和误解,这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为此,恩格斯在晚年写下了大量书信,尤其在代表性的“五封书信”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难题展开分析与总结,对各种思潮展开争论与批判,进一步澄清、捍卫、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现时代重温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对我们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征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 恩格斯晚年书信 历史唯物主义 时代价值作者张茂钰,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上海 200092)。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性前提。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作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承担起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一方面同各国工人运动领导人密切联系,探讨和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不断深入理论问题,捍卫并发展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实践和理论论战的过程中创作了一系列著作和书信。
对此,列宁曾高度肯定了恩格斯的工作,指出“不了解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全面的阐述马克思主义”①。
可以说,学习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不能脱离对恩格斯著作的深入研读。
在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其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特别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② 恩格斯晚年所著的大量书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成仿吾先生所选的八封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② 恩格斯在世时便考虑到他和马克思书信的历史意义,嘱托倍倍尔和伯恩斯坦编辑了马恩通信集,收录书信1300余封并出版了四卷本。
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恩格斯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即“生产决定意识”。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活动决定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同,这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
恩格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阐明了生产方式对于社会的影响。
恩格斯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剧变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恩格斯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例,说明了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恩格斯还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遵循着客观的规律。
恩格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普遍的历史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的胜利等。
在《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恩格斯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了阐述。
他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恩格斯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以实证主义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历史研究也应该具有批判性,对传统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以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全面阐述。
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方法论。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信通过对恩格斯的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紧随着社会实践前进的步伐,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光辉范例和深刻启示,也再次确证了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就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一些讨论。
一、坚持把经济关系看做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确认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观中实现的根本变革。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些根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法和意识形态观念,而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能动方面则不是始终有时间、地点和机会给予充分的阐明。
所以恩格斯晚年通信中论述的侧重点,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正因如此,此时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重申经济对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最终决定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时时提醒人们不忘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绝非多此一举,它有效防范了对新观点的误解和曲解,显示了以丰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理论上的高度成熟。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多次使用多种相互关联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如“物质存在条件”、“物质存在方式”、“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条件”、“经济运动”、“经济发展”、“经济状况”、“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等。
它们被分别运用于不同场合,其含义因语境及相对应的概念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说来都是对应于上层建筑或其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而言的,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其中的关键词是“经济”和“生产”。
理论的完善和理论领域的斗争都需要对这些概念和思想加以整合,对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作出综合性的概括。
这一任务正是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完成的。
二、建立“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范畴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范畴,是由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明确提出并给予论证的,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恩格斯晚年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作者:侯莉云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为了驳斥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扭曲和误解,晚年的恩格斯写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
晚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发展实践及认识当今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新发展〔中图分类号〕A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4-0066-0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遗稿,而且紧随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并不断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一、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5封书信的历史背景1890年至1894年,恩格斯分别写给施密特、布洛赫、梅林、博尔吉乌斯5封书信,充分反映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
恩格斯在书信中指出:在唯物史观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他和马克思为了同论敌作斗争,比较多的关注和强调了历史观上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而对于历史观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注意不够;他们针对历史观上中的唯心主义观点,着重阐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对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阐述的不够。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利用这一点对唯物史观进行攻击和歪曲,造成了理论和思想上的混乱。
对此,恩格斯在5封书信中进行了回击,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以及教条主义者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错误,着重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历史地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基本观点,强调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捍卫、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马克思历史和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它
是最能反映其历史和社会观念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想的凝练记录。
书信内容比较系统地从历史上追溯了马克思主义三大实体: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实践、人们的观念三大实体,围绕这三大实体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学模型。
恩格斯的书信的当代价值非常重要。
首先,在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恩格斯的书
信告诫人们,能够综合整体考虑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实践和民众的意识这三个层面,他们是促进历史进程的关键要素,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损害,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恩格斯强调要以正确的方法,完善现有的体制,以维护政治实体、社会实践和人民意识的和谐。
同时,也呼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有针对性,以减少弥合政治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次,恩格斯的书信向人们提出了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各界在进一步促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利益融入全体的利益中去,把实现各方有效利益的价值观置于社会发展之前。
总之,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在当代价值方面仍然很引人注目,对于
有效地探索社会经济状况、实践和民众观念之间的关系,增强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气氛,都可借鉴这部著作的思想精髓。
恩格斯以劳动为中心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和现实意义作者:丁晓强来源:《湖湘论坛》2020年第05期摘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重要命题。
他以劳动为中心,进一步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使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得到统一,从历史性上深刻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进一步张扬了人的主体实践精神,更清晰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更明确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指向。
他以劳动为中心,进一步把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把历史唯物主义推进到自然领域,更深入地拓展了人的主体实践场域,更好地揭示了人的主体实践丰富性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恩格斯晚年的理论研究,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特别是对唯物史观作出了新的贡献,对于今天变革社会的实践也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劳动;唯物史观;实践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5-0016-08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世时,他是“第二提琴手”,既与马克思一起进行理论创造,又在物质上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工作。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自然成为“第一提琴手”,他投入巨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文稿、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系统化和新的创造。
以劳动为中心的哲学创新,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的重要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恩格斯以劳动为中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开始了哲学革命,他们在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随后,马克思主要在社会历史观中致力于资本的辩证运动研究,恩格斯主要在自然观中致力于自然的辩证运动研究。
1873年5月,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宏大写作计划。
1873-1883年间,恩格斯研究撰写了《自然辩证法》,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550这一重要命题。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摘要]恩格斯逝世110年以来,一些西方学者不断贬低和抹煞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文章试图通过对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阐述,突出恩格斯晚年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坚持和捍卫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恩格斯在诸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发展和历史辩证动的规律和动力等理论问题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贡献恩格斯逝世110年以来,一些西方学者为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一直竭力贬低和抹煞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然而事实上,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道揭开了历史之谜,更为重要的是,晚年的恩格斯在同巴特尔等人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论证和系统的阐发。
对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发展和历史辩证运动的规律和动力等作了重大的补充和全面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捍卫、建设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和捍卫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晚年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作了系统的阐发。
他在和唯心史观的斗争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巩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立场。
1.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概括,完善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概念。
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追述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决定性历史事实,从内容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化和更高的科学概括。
他说:“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1](P739)。
1892年4月,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序言中,又再一次重申了他的观点,系统表达和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专门的科学概念。
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作者:曹胜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五封书信中深刻地剖析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其危害,阐明要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阐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提出并阐释了历史发展的“意志合力论”和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有机统一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们坚持和完善唯物史观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书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志合力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4-0100-06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自19世纪40年代始,指导了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指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唯物史观遭受到来自那些所谓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种种诘难、歪曲,有人教条地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标签”或“套语”,庸俗地到处滥用,把它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或“社会宿命论”。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唯物史观的书信,其中五封应该被重点关注:《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致保·恩斯特》(1890年6月15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在信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危害,对唯物史观的许多重大问题有诸多精辟论述,对唯物史观得以形成完整的、更加丰富而明晰的科学体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下面撮其要进行论析。
一、恩格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史观1842年明马克思在《致达·奥本海姆》中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原则。
恩格斯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针对青年派把唯物史观作为现成公式的教条主义行径进行了批驳。
恩格斯在《致保·恩斯特》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谈到您用唯物主义方法处理问题的尝试,那么,首先我必须说明: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恩斯特任意裁剪历史事实的具体表现:“您把整个挪威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归到小市民阶层这一个范畴里,接着您又毫不迟疑地把您对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硬加到这个挪威小市民阶层身上。
”“在德国,小市民阶层是遭到了失败的革命的产物,是被打断了和倒退了的发展的产物;由于经历了30年战争和战后时期,德国的小市民阶层具有胆怯、狭隘、束手无策、毫无首创能力这样一些畸形发展的特殊性格,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其他大民族都在蓬勃发展。
”而与此“相反,在挪威,小农和小资产阶级中间稍稍掺杂着一些中等资产阶级(大致和17世纪英法两国的情形一样),这在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正常的社会状态。
”政治上,挪威“谈不上由于巨大运动的失败和某个延续30年的战争而被迫退回到过时的状态中去”,因而政治比德国稳定;经济上,“只是直到最近,这个国家才零散地出现了一些大工业的萌芽,可是在那里并没有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交易所”;而且挪威的农民从来都不是农奴,“这使得全部发展(卡斯蒂利亚的情形也类似),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背景。
”因此,“他把马克思的世界观简单地当做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语重心长地教导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探索复杂的社会实际之中,这样做将会使研究的领域广阔、前途远大,“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
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
”恩格斯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要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从中找出科学的理论武器。
他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要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
”在《致约·布洛赫》中,他针对青年们忽视原著而仅根据二手材料来认识问题的错误倾向,明确提出:“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一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恩格斯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要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做到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在《致保·拉法格》中指出:“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动。
近两三年来,许多大学生、文学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纷纷涌入党内。
他们来得正是时候……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是十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二、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阐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因素是历史演进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在信中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他充分肯定了经济基础归根到底决定上层建筑,认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的。
恩格斯晚年曾在多处提到“归根到底”这一说法,明确指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
“归根到底”表明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具有惟一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阐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胜。
1.阐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诚恳地对马克思和他本人因为时代环境所迫曾经不得不较多地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自我批评:“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
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误了可惜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一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
在这方面,我是可以责备许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而他们也的确造成过惊人的混乱……”恩格斯在同“经济唯物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弥补了过去对该问题论证之不足,不断丰富唯物史观。
他认为教条式地套用唯物史观的人们的错误在于:他们的思维直接违背了辩证法的根本原则,只见到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有密切关系的另一面,为此指出:“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
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
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充分论证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恢复了唯物史观的原本科学性。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一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
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恩格斯进一步以国家权力和法为例来说明,指出:“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活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
”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组织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它规定另外的方向一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
”他还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