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的恐怖职责及权力 将犯人油煎!
- 格式:docx
- 大小:7.92 KB
- 文档页数:5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中文名锦衣卫创办时间公元1382年机构性质军政特务机构都指挥使毛骧(第一任指挥使)主要职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废止时间公元1661年(咒水之难)目录1机构简介2创立背景3职能编制▪侍卫仪仗▪侦缉廷杖4军事编制5官职等级6制服配置▪蟒袍▪飞鱼服▪斗牛服7影响评价8历任指挥9档案揭秘▪设立形制▪著名首领▪与东西厂1机构简介编辑“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明《出警入跸图》(9张)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
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内行厂,专管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本文导读: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担负着护驾、侍卫、巡察、搜捕查案等任务。
虽然曾一度被朱元璋撤销,但很快又被永乐皇帝朱棣重新恢复,并在此后与明朝共始共终。
锦衣卫虽然很牛,但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上台后,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简称,其首领由朱棣信得过的太监担任,不少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入东厂担任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可以说,从朱棣时代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
西厂的设置,完全是个偶然。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大臣竟然轻松地闯进了内宫深院,这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心里很不踏实,认为皇宫内外有秘密沟通。
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首领由大太监汪直担任,另从锦衣卫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
西厂不仅兼有锦衣卫、东厂的职能,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可以随意逮捕、拷问、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监视范围之内,肆无忌惮。
同时,西厂还有一项职能,即监视东厂,“权焰出东厂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的锦衣卫皇帝叫你三更死绝不让你活五更导语:朱元璋是由平民出身打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有一个怪圈,凡是由哥们一起打天下的,曾经在一个被窝睡觉的,打下天下后都不得善终。
最后掌握皇...朱元璋是由平民出身打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有一个怪圈,凡是由哥们一起打天下的,曾经在一个被窝睡觉的,打下天下后都不得善终。
最后掌握皇权者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或是为了利于下一代接班,都要对年轻时摸头拍背的哥们功臣进行诛杀,以防他们功高震主。
对此朱元璋有一句最精辟的信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朱元璋比历朝皇帝犯的疑心病还重,对身边的战友越有能力的越不放心。
宋朝的赵匡胤也是对功臣不放心,但他采取的办法还是有些人情味,就是对功臣给你好吃好喝,交出权力,回家离休。
但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绝,于是在洪武二年成立了锦衣卫的特务组织。
我们的老邻居,皇帝金胖子,就极度崇拜朱元璋。
据说,他最爱读的书籍里就有一本吴晗版的《朱元璋》,至于他读到啥境界,想必大家已看到了答案。
朱元璋将锦衣卫派到各地,事无巨细,他都要听,包括大臣家晚上请的什么客,作的什么诗,群臣无不惊骇。
在朱元璋的指示,锦衣卫首先拿丞相胡惟庸是问,胡惟庸一案株连多达万人,最后连太师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时李善长全家被杀。
接着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功臣蓝玉,蓝玉案株连一万多人,锦衣卫不但对付大臣,连百姓都不放过,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
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生活常识分享。
锦衣卫各机构简介展开全文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大明开国初期,设立拱卫司,洪武二年,改为仪鸾司,洪武十五年,正式变为锦衣卫。
洪武年间,曾经废除锦衣卫,永乐定都后,又恢复了锦衣卫。
锦衣卫包含经历司、镇抚司以及十四所,下面又有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锦衣卫设立最初,主要职权是仪仗,但实际上他还负责皇宫防御、巡察、缉捕等等等。
所谓“恩功寄禄”,意思就是给功臣的没本事的子女一碗饭吃,但事实上,锦衣卫是很可怕的情报机构。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由当权者的亲信担任。
比如,永乐年间的纪纲是朱棣的大红人,正统年间的马顺(被乱拳打死的那个)是王振的亲信,天顺年间的袁彬是因为土木堡护驾有功,再如正德年间的钱宁,江彬,嘉靖朝的陆炳等等,无一不是掌权者的心腹。
指挥使往下,有佥事,同知,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这里要单独提一下将军。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是仪仗队,类似于现在的国旗班。
其中又可以分为金瓜武士、斧钺武士、班剑武士等等,而这些大汉将军又以金瓜武士最为耀眼。
金瓜武士头戴金色凤翅盔,身着金色铠甲,手持金色大锤,很是威风。
再往下,有锦衣卫十四所,锦衣中所,锦衣前所,锦衣后所,锦衣左所,锦衣右所,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驯象所,旗手千户所。
其中,锦衣前后左右中五所,统领校尉,管理仪仗,其他的事也要轮班。
每所下面分十司:轿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十司管的是什么了。
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七所,管理力士、军匠。
文件统一用上中所印信。
驯象所,驯养大象的,旗手千户所是开国时期的称呼,永乐年间改为旗手卫。
(扛旗的)当然,锦衣卫除了负责仪仗之外,也负责诏狱以及京城大小事务。
比如,地方官进京觐见,由锦衣卫事先验明正身。
京城附近(包括通州,张家湾等)有盗贼,锦衣卫三个月派人抓一次(顺天府的巡捕房办事真是不力=.=)自己割了没能进宫的(。
明朝锦衣卫知识点总结明朝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一支特殊的宫廷警卫队,由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立,隶属于东厂。
锦衣卫主要任务是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同时也负责监视和镇压反对派势力。
锦衣卫在明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下面将从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历史发展、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组织结构1. 领导人:明初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统领,后来由东厂总管掌管。
2. 组成人员:主要由世袭官员和选取的武官组成,世袭官员多为皇帝的亲信宦官和贵族,武官则大多出自大小战争中勇猛无畏的卫所、骠骑卫、武备等部队,并招收了一批族中留学归国、有一定武艺的封建贵族子弟。
3. 分支机构:锦衣卫下设各种职务和部门,如监察、侦查、情报等。
二、历史发展明初的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警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随着明朝的发展和皇权的稳固,锦衣卫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宫廷警卫机构。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参与了许多重要政治事件,如明成祖夺取皇位、剪发易服等,锦衣卫的力量逐渐扩大,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
明英宗时期,东厂总管刘瑾利用锦衣卫的力量,对抗宰相高拱,成为了朝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明英宗被俘后,锦衣卫成为了宫廷最高权力机构,掌握了朝廷和皇帝的命脉。
明宪宗时期,东厂总管张永利用锦衣卫的力量,迫使明宪宗宣布改元弘治,从而开始了弘治新政。
此后,锦衣卫逐渐衰落,最终在弘治帝末年被废除。
三、作用和影响1. 监视和打击政治对手。
锦衣卫负责监视朝中的官员,打击政治对手,维护皇帝的统治。
2. 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承担了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的任务。
3. 影响朝廷政局。
由于锦衣卫的强大,它在明朝政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和命运。
4. 扩大皇帝的权力。
锦衣卫的存在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的制度更加完备。
五、结语明朝锦衣卫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宫廷警卫队,它在维护皇帝的统治、影响朝廷政局和扩大君主专制权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锦衣卫的官职
1. 锦衣卫指挥使呀,那可是头儿呢!就好比是军队里的元帅,权力大得很呢!比如说陆炳,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指挥使,跺跺脚朝廷都得震三震!
2. 指挥同知呢,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相当于副指挥使嘛!像朱宸濠叛乱的时候,要是没有锦衣卫的指挥同知们出谋划策,那还得了!
3. 指挥佥事,这职位也不简单呀!就像球队里的主力队员,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像纪纲,就是从指挥佥事一步步起来的。
4. 千户大人,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好比地方上的大员,管理着一大片呢!像千户刘守有,那也是令人敬畏的存在呀!
5. 百户,别看职位不大,作用可不小呢!就像是基层的小头目,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比如说某个百户成功破获了一起谋反案。
6. 总旗,这也是不可小觑的呀!如同一个小团队的领导者,带着手下冲锋陷阵!总旗李毅不就曾立下赫赫战功吗?
7. 小旗,虽说是基层中的基层,但也是锦衣卫的一份子呀!好比一颗螺丝钉,少了可不行!某个小旗在执行任务时的勇敢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8. 校尉,那也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当的呀!就像江湖中的侠客,有着自己的本事!像那个有名的校尉王五。
9. 力士,力气大得惊人呢!好比大力士,执行任务时可少不了他们!力士张猛能单手举起大石。
10. 缇骑,那可是锦衣卫的标志性存在呀!就像一阵旋风,所到之处让人畏惧!缇骑出动的时候,那场面,真的是震撼呀!
我觉得明朝锦衣卫的这些官职各有各的特点和重要性,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组织。
闻风丧胆的明朝锦衣卫历任指挥使一览表(全)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下场:锦衣卫虽然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可他们的头目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
锦衣卫的头目叫指挥使。
指挥使属于正三品。
与六部的侍郎级别相当。
不过,如前所述,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大多了。
他们在宫中里跺一跺脚,整个朝野都是要震动的。
锦衣卫历任指挥使:1、毛骧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年)--“胡惟庸案”后任职原因:跟着朱元璋多年,值得信任,仪鹫司时主持特务工作,锦衣卫成立后任指挥使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2、蒋献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蓝玉案”后任职原因:毛骧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3、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4、赛哈智工作时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5、刘勉工作时间:宣德年间--正统初年(143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6、徐恭工作时间:正统初年--正统二年(1437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主要业绩:无7、马顺工作时间:正统二年(1437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得到提拔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8、卢忠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景泰年间任职原因:马顺被打死后,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9、朱骧工作时间:景泰年间--景泰八年(1457年)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10、逯杲工作时间:景泰八年(1457年)--天顺五年(1461年)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后被杀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11、哈铭工作时间:天顺年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12、袁彬工作时间:天顺五年(1461年)--弘治元年(1488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寿终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工作时间:天顺七年(1463年)--成化元年(1465年)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主要业绩:祸乱外廷13、万通工作时间:成化年间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主要业绩:祸乱外廷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工作时间:弘治元年(1488年)--正德初年(150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14、石文义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正德五年(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15、张采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正德五年(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16、钱宁工作时间: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爹,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离职原因:被江斌排斥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17、江彬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18、朱宸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锦衣卫指挥使:骆安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19、王佐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20、陈寅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21、陆炳工作时间:嘉靖中期--隆庆初年(1567年)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离职原因:寿终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22刘守有工作时间:隆庆年间--万历十年(1582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23、骆思恭工作时间:万历十年(1582年)--天启四年(1624年)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24田尔耕工作时间:天启四年(1624年)--天启七年(1627年)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25骆养性工作时间:天启七年(1643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26吴孟明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明朝灭亡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
明朝锦衣卫官职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期间涌现了许多具有带头作用的官员和机构。
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锦衣卫。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队,负责保卫皇室和朝廷的安全。
锦衣卫官职则是这个重要部门中的职位体系,编号和层级相当繁琐。
本文将介绍明朝锦衣卫官职的相关内容。
一、明朝锦衣卫的概述明朝锦衣卫可以追溯到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初。
成立初期,锦衣卫主要负责朝廷官员的安全和巡查监控。
他们侦查阴谋并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负责执行一系列警务和军事任务。
二、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层级明朝锦衣卫官职分为多个层级,下面是官职和层级的详细说明:1. 总督:锦衣卫最高领导人,由皇帝亲自任免。
总督负责管理整个清军,并指挥各级官员。
2. 总兵:总兵是总督的副手,负责组织和指挥各支队伍执行任务。
3. 千户:千户是总兵的下属,负责指挥团队,执行各项任务。
4.百户:百户是千户的下级,负责指挥百人队,执行各种巡逻、勤务任务等。
5. 护卫:护卫是百户的下属,是锦衣卫的基层成员,执行巡逻和护卫任务。
除了以上层级外,还有其他中层和基层的锦衣卫官职,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需要,官职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和调整。
三、明朝锦衣卫官职的选拔和晋升明朝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靠皇帝和朝廷的认可和任命。
在选拔方面,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忠诚度。
选拔出的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官职,根据表现和成就,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四、明朝锦衣卫官职的职责和任务明朝锦衣卫的职责和任务非常多样,涉及安全保卫、侦查情报、打击罪犯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
2. 审查官员和朝廷成员的身份和背景。
3. 监视和抵御外来入侵。
4. 侦查和打击敌对势力、政治阴谋和叛乱。
5. 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行为。
五、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影响和衰落明朝锦衣卫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强大的机构,为朝廷和皇室提供了稳定和安全的保障。
百科杂谈64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过年时放鞭炮,是在祈求来年幸福。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驱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
唐朝,鞭炮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
唐朝诗人张说的《岳州守岁》道:“桃枝堪辟恶,竹爆好惊眠。
”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
南宋范成大的《爆竹行》中道:“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乃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形象地描绘了使用竹筒爆竿时紧张热烈的气氛。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民间己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文 摘)朱棣还在跟侄子建文帝抢皇位的时候,他冒死投军,等到朱棣继位不久,他就成了锦衣卫的大首领,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奸臣。
比较著名的事迹有亲自督办诛灭了建文帝亲信数十族,上万人;还有亲自下令用雪压死了明朝著名学者解缙等等。
当然,最后因为谋反的罪名,他还是被明成祖给凌迟了。
18套酷刑锦衣卫有18套酷刑,仗刑、夹棍、脑箍、钉指等是初级;刷洗、油煎、站重枷等是中级;还有剥皮、钩肠、凌迟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顶级。
据说,这些酷刑都是朱元璋和第一代锦衣卫统领一起研究出来的。
明成祖后期,有感于锦衣卫调动起来还是不够方便,干脆建立了直接由太监统领的东厂,后来又有了短命的西厂。
到了这时,锦衣卫才彻底沦为杀人的工具。
明英宗时期,由于宠幸太监王振闹出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使得古人如何大明朝国力衰败下来,朝堂上一片混乱,锦衣卫也没能过上好日子。
王振的亲信马顺当上锦衣卫统领没多久就受王振的牵连,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
锦衣卫的官职锦衣卫创立背景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职能编制侍卫仪仗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
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
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
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
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
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
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
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
校尉穿的官服因袭了元代礼服的样式,《长安客话》中称其“鹅帽锦衣”,也就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
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作为侍从的锦衣卫校尉更要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
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礼服,到了一定品级才能穿着。
古代锦衣卫到底是什么样他们到底有多厉害呢本文导读:现在只要一提到“锦衣卫”,大家都会很熟悉地从那些电影电视剧里面找出几个非常典型的片段,锦衣卫就是一种穿着飞鱼服,佩戴着绣春刀的人物,个个身手不凡,武艺高强,他们的职责就是贴身保卫皇上、暗地里保卫忠良之士、私下里护国护民的工作,不过,当时的锦衣卫真是如此地神奇吗?在明朝的时候,锦衣卫可是排在亲卫军的头上,他们是不听命于任何的督抚,直接受天子的命令,所以一般来讲地位的确是比很多的卫军还要高一些的。
锦衣卫是用去负责皇城内内外外的保卫工作,而是直接作为皇帝的亲近侍卫。
锦衣卫的最高指挥使长官是正三品的官员,可以世袭,但不过不怎么管事。
锦衣一词主要是得名于他们服装的特殊性,在明朝的时候,衣服的雍容华贵显示了不同阶级的身份地位,这也是极其的严格,是不允许任何人逾越的,他们身上的绣春刀其实到现在为止是没有什么具体的实物出现的,不过很多的学者根据明朝时候的画卷来进行考证,认为样子基本就是常见的腰刀,不过腰刀比较短,而且是有一定的弯曲的,比较容易被拔出来以及防御。
锦衣卫类似于现在的情报局,不仅有保护皇上的职责,还有悄悄暗中刺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担任着监视高等级层次的官僚以及管制兵器制造等工作。
但值得一提的就是,锦衣卫本职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缉拿、拷问等工作,他们的情报侦察对朝中的一些大臣没有什么作用。
而且在明朝比较没人性的制度“廷杖”。
正是有锦衣卫负责执行,有很多的忠言之士因为触犯了皇上而惨死在他们的手下。
在明朝接近灭亡的时候,锦衣卫的情报勘测能力近乎于无,即使到了崇祯帝自杀、老百姓避难的时刻。
锦衣卫却还一直在查京城沦陷的这种“谣言”,将造谣者送去判刑。
所以为什么这样子荒唐的现象会出现,基本上还是世袭这一现象的弊端,不只是锦衣卫,包括太监也是,要知道当时太监的有些侄子竟然有被封为伯爵的,地位比那些一品官还要高得多,所以由此看来明朝的政治昏庸到这种地步也是正常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锦衣卫这种职务的军籍制度几乎崩溃了,买官现象非常严重,如此的贪污现象基本都是导致一个机构的终结甚至是一个朝代,所以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诛杀贪官现象,其中基本上也是为了防止如此昏庸的局面出现。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
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四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
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隋唐时期的革新。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
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最大的是都督(特务头子) 还有千户百户这两个相对主要的官职锦衣卫的级别一般都不是很高最高领导也不过五品左右但身为于东厂比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极大的实权所以千户百户听起来官小可实际上却是连内阁首辅都不愿意招惹的锦衣卫指挥使编辑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3-4]。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锦衣卫、东西厂,谁才是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
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那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呢?哪个机构更厉害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
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
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官职等级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明朝锦衣卫的官职等级明朝的锦衣卫,那可是个光鲜亮丽的存在啊,简直就像当时的“特工”一样。
他们穿着华丽的锦衣,走到哪儿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锦衣卫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职务,背后可藏着一整套复杂的官职等级。
你想想,走在街上,旁边有人窃窃私语,“嘿,那家伙可不简单,是锦衣卫啊!”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
锦衣卫的头儿叫做“指挥使”,这职位听起来就挺牛的,简直可以说是顶尖的领头羊。
他的手下可都是精英,听说一个指挥使手下至少得有好几位“千户”,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千户,名副一个千户就管着一千个小兵,平时就像个小皇帝,吩咐一声,众人就得行动,神速得很。
不过,这个指挥使也不是可以随便当的,得有背景,有手段,还得会来事儿。
毕竟这可是明朝,权力斗争那是如火如荼。
然后是那些“百户”,这也是个大头目,跟千户比起来,百户就是小一点的将军。
不过,百户手下的士兵也不比千户少,管个百十个士兵,平时也是威风凛凛的。
你想啊,若是在街上碰到个百户,保准有不少人会心生敬畏,哎呀,这位可是要人尊敬的角色。
再往下就是“十户”,这个级别就相对亲民点了,他们负责的范围小点,但也有自己的威风,毕竟一声令下,十个兄弟就得齐心协力,干活可不含糊。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锦衣卫到底干啥呢?这可不是单纯的当个花瓶,锦衣卫可是明朝的“治安官”。
他们负责抓捕犯人、查处奸细,还得负责皇帝的安全,简直就是全能战士。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锦衣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黑暗中,瞬间就能让坏人吓得腿软。
这种感觉,真是太爽了,做了坏事的人看见他们,就像见了鬼,哎呀,完了,今天要被抓了!不过,话说回来,锦衣卫的生活并不轻松。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陷害。
明朝的权力斗争就像是在打麻将,谁都想赢,谁都想翻盘。
锦衣卫们在权力的旋涡中,常常得四处奔波,真是心累啊。
想想他们随时可能被调到其他地方去办案,那种感觉,心里可得承受多少压力啊!在那种环境下,锦衣卫的兄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锦衣卫的恐怖职责及权力将犯人油煎!
导语:朱元璋在广纳英才、设立都察、废除丞相三管齐下后,马上走出第四招:设锦衣卫。
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争斗,以两败俱伤结局收场让朱元璋很是
朱元璋在广纳英才、设立都察、废除丞相三管齐下后,马上走出第四招:设锦衣卫。
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争斗,以两败俱伤结局收场让朱元璋很是震惊,震惊之余,朱元璋撤销了“罪魁祸首”——“丞相”这一职位和中书省机构,还开始了一项令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的新发明创作——锦衣卫。
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
是啊,身世坎坷的朱元璋生性本就多疑,在贵为人主之后,给朝中大臣们这一搅和,更是缺乏安全感,生怕臣下对自己不忠,更担心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与荣华富贵会化为乌有,因而他时时处处充满戒备之心,对臣下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
他不仅要求大臣们当面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忠贞不贰,就是出朝回府之后的言行也要在他的监视与掌握之中。
为此,朱元璋煞费苦心,派出密探四处巡视,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向他汇报各位大臣的动向。
于是,聪明绝顶的朱元璋决定以锦衣卫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水东日记》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典型地反映了朱元璋手下密探的厉害:大臣钱宰受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劳作,自感非常疲倦,一日散朝回到家后诗兴突发,成诗一道云: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