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资料(永乐)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2
明朝锦衣卫历代指挥使明代锦衣卫历任指挥1、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2、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此后到建文时代都没有常设。
3、第三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
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4、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
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5、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
“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
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
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
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
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
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
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6、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
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7、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
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
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
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中文名锦衣卫创办时间公元1382年机构性质军政特务机构都指挥使毛骧(第一任指挥使)主要职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废止时间公元1661年(咒水之难)目录1机构简介2创立背景3职能编制▪侍卫仪仗▪侦缉廷杖4军事编制5官职等级6制服配置▪蟒袍▪飞鱼服▪斗牛服7影响评价8历任指挥9档案揭秘▪设立形制▪著名首领▪与东西厂1机构简介编辑“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明《出警入跸图》(9张)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
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内行厂,专管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本文导读: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担负着护驾、侍卫、巡察、搜捕查案等任务。
虽然曾一度被朱元璋撤销,但很快又被永乐皇帝朱棣重新恢复,并在此后与明朝共始共终。
锦衣卫虽然很牛,但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上台后,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简称,其首领由朱棣信得过的太监担任,不少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入东厂担任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可以说,从朱棣时代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
西厂的设置,完全是个偶然。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大臣竟然轻松地闯进了内宫深院,这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心里很不踏实,认为皇宫内外有秘密沟通。
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首领由大太监汪直担任,另从锦衣卫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
西厂不仅兼有锦衣卫、东厂的职能,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可以随意逮捕、拷问、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监视范围之内,肆无忌惮。
同时,西厂还有一项职能,即监视东厂,“权焰出东厂上”。
南京锦⾐卫与徐达后裔的世家风华南京锦⾐卫,全称南京锦⾐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成祖于永乐⼗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后,基本确定了南北两京制度,南京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南京锦⾐卫与北京锦⾐卫多卷⼊宫廷内部⽃争不同,⾃⼰的职任往往起到“恩荫寄禄”之⽤。
明代开国功⾂之后多在南京锦⾐卫世袭任职,据《明史》记载,明代开国功⾂常遇春、汤和、李⽂忠、邓愈和徐达等⼈的后嗣,就分别任职“南京锦⾐卫世指挥使”或“世袭南京锦⾐卫指挥佥事”,⽽这些职任⼤多是只领俸⽽不亲事任的。
同时,有不少“丝路归化⼈”⾪籍或在南京锦⾐卫为官,并世代袭位于南京指挥使”或“世袭南京锦⾐卫指挥佥事”,⽽这些职任⼤多是只领俸⽽不亲事任的。
同时,有不少“丝路归化⼈”⾪籍或在南京锦⾐卫为官,并世代袭位于南京锦⾐卫。
在南京锦⾐卫中,徐达的后裔徐膺绪、徐世礼、徐天赐、徐缵勋等在此世袭传位,并利⽤这种特殊⾝份和各种⼈脉在南京⼤兴⼟⽊,拓建成当时南京“最⼤⽽雄爽”的私园,取名为东园,⼜称徐锦⾐东园,即现南京⽩鹭洲公园。
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时,于东园内设⽴钓台为乐。
东园主⼈徐天赐还常邀各路亲友名流齐聚东园,其中有许穀、吴承恩、何良傅等⽂坛⼤家等,显⽰了世家风华之贵彩。
“恩荫寄禄”体制下的锦⾐卫“锦⾐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开国初期就设⽴了拱卫司,洪武⼆年改为仪鸾司,洪武⼗五年正式变为锦⾐卫。
锦⾐卫含有经历司、镇抚司以及⼗四所,下⾯分有将军、⼒⼠、校尉等。
锦⾐卫的要害和神秘部门是镇抚司,南镇抚司管案情审讯,北镇抚司管诏狱。
锦⾐卫最⾼长官为正三品指挥使,均由皇帝的⼼腹担任,从⽽不难看出锦⾐卫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指挥使下有佥事、同知、将军、⼒⼠和校尉。
再往下还设有锦⾐中所、锦⾐前所、锦⾐后所、锦⾐左所、锦⾐右所、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驯象所和旗⼿千户所等⼗四所。
其中前、后、左、右、中五所,每所下⾯⼜分⼗司,统领校尉,管理仪仗。
看上去锦⾐卫的主要职权是仪仗,但实际上是负责皇宫防御、巡察、缉捕,以及京城各⼤⼩事务。
明朝锦衣卫简介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之「大内亲军都督府」。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份功能形同今制法务部调查局调查官。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制服与配置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带绣春刀。
由于飞鱼服与一般的官服(文官禽服;武官兽服)不同,所以更容易表现出与一般官位的差别。
历史最早起源是1360年代初,朱元璋仍是吴王时代,且更早于称吴王时代:朱于著名之鄱阳湖水战鏖战数月毫发未伤且箭毙敌首陈友谅,即为此「亲军」(锦衣卫原名)护驾建功;创建亲兵卫都指挥使者名赖汉臣[来源请求]。
朱元璋在建国后,猜忌多疑,怕大臣对他不忠,因此随时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的服从、忠心不贰,要出朝之后也要对他恭恭敬敬,便设法派密探四出巡视。
这是锦衣卫以及明朝特务机构的雏形。
最早只有1,500人。
后来,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
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对臣下更加不信任,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首任都指挥使是杨宪(检校),后续是毛骧、蒋瓛、纪纲、夏煜。
尔后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朱元璋认为此一酷政不可以长期存在,再加上锦衣卫于侦办蓝玉谋反案时「非法凌虐,诛杀为多」,「株连且四万(人)」;于是下令大削锦衣卫的权力(「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
到了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是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如永乐十三年(1415年)《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被纪纲置于雪地冻死即为一例。
袁彬官至特授勋上柱国、左军都督、升授光禄大夫,是最显赫的指挥使。
明朝锦衣卫纪纲是怎么死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小卒)大明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略显疲惫地坐在马上。
几日前,山东德州已经攻克,朱棣的靖难军兵分两路,直取济南。
大军过临邑时,朱棣选择在沙河一带演练攻城。
望着远处飞扬的尘土,朱棣不由得开始出神。
忽然胯下坐骑明显一惊,朱棣猛地回过头,只见两名男子立在马前。
其中一人扣住了马缰,双目炙热地望向自己。
左右的呵斥声传来,侍卫们羞愤异常,刀剑出鞘之声此起彼伏。
朱棣拦下了侍卫们,因为他从那个持马缰男子的眼神中已经读出了对方来意。
仅仅只是一瞥,朱棣已经感受到了狂热,崇拜,野心,自信等多种情绪。
恍惚间,朱棣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当年为父皇四处征战豪情,想到了自己听闻侄子继位的不甘,还想到了自己现在舍命一搏的无畏和从容。
战争场景持马缰的男子,就是纪纲。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纪纲成为了朱棣的亲兵,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而纪纲这个名字,在永乐年间,也永远地同阴谋与血腥挂上了钩。
忠心为主,小人物的出头总是伴随着纯粹的坚守纪纲,出生年月无考,山东临邑人氏。
朱棣兴靖难之师,起兵反叛。
大军过临邑境内时,纪纲冒死上前扣住朱棣坐骑,请愿效命,遂为朱棣帐下亲兵。
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如愿称帝。
纪纲水涨船高,升为锦衣卫指挥使,负责朱棣的护卫兼掌管诏狱。
凭心而论,纪纲向朱棣“自荐”的方式,是非常冒险的。
亦如文章开头所描述,这种直接去扣朱棣坐骑的做法,其实和找死没有区别。
当时正处在战时,如果朱棣的护卫反应再快一点,或者朱棣的心情再糟糕一点,纪纲很可能就落得一个立毙当场的结果。
明成祖朱棣像而在两年后,朱棣登基称帝,纪纲马上就被提为锦衣卫指挥使来看,似乎纪纲的仕途过于平顺了。
史书里给纪纲的评价是: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明史·纪纲传》意思是纪纲之所以能够让朱棣另眼相看,是因为纪纲骑射能力出众,弓马娴熟,而朱棣又好武风。
重要的是,纪纲非常懂得揣测人心。
但朝史暮想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
锦衣卫的历史简介在明朝,锦衣卫三字可说是恐怖的代名词。
因为他们的存在,朝野人人自危,整个大明朝离心离德。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才是大明朝灭亡的元凶。
下面是锦衣卫的历史简介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建明之初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别设仪鸾司归其统领。
后又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
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锦衣卫的权利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只是替皇帝管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增添了很多。
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权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
他们用刑十分残酷。
廷杖为其中一种,初期杖满即停刑,后期直到打死为止。
还有一种是用300斤重的立枷,很快就可将犯人压死。
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致使民1/ 5情激愤、怨声载道。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后来在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除拥有众多特权外,还拥有大量田地。
直到成化年间,他们的权势地位才逐渐削弱。
1420年又设东厂。
1477年明宪宗更设西厂。
明武宗又增设内行厂,统称厂卫制度,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
锦衣卫酷刑锦衣卫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
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锦衣卫指挥使:1、毛骧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年)--“胡惟庸案”后任职原因:跟着朱元璋多年,值得信任,仪鹫司时主持特务工作,锦衣卫成立后任指挥使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2、蒋献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蓝玉案”后任职原因:毛骧死后,继任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3、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4、赛哈智工作时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5、刘勉工作时间:宣德年间--正统初年(143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年纪大了,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6、徐恭工作时间:正统初年--正统二年(1437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主要业绩:无7、马顺工作时间:正统二年(1437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得到提拔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8、卢忠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景泰年间任职原因:马顺被打死后,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9、朱骧工作时间:景泰年间--景泰八年(1457年)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10、逯杲工作时间:景泰八年(1457年)--天顺五年(1461年)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后被杀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11、哈铭工作时间:天顺年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12、袁彬工作时间:天顺五年(1461年)--弘治元年(1488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寿终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工作时间:天顺七年(1463年)--成化元年(1465年)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主要业绩:祸乱外廷13、万通工作时间:成化年间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主要业绩:祸乱外廷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工作时间:弘治元年(1488年)--正德初年(150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14、石文义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正德五年(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15、张采工作时间:正德初年(1506年)--正德五年(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16、钱宁工作时间: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爹,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离职原因:被江斌排斥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17、江彬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18、朱宸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锦衣卫指挥使:骆安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19、王佐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20、陈寅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主要业绩:无21、陆炳工作时间:嘉靖中期--隆庆初年(1567年)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离职原因:寿终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22刘守有工作时间:隆庆年间--万历十年(1582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23、骆思恭工作时间:万历十年(1582年)--天启四年(1624年)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24田尔耕工作时间:天启四年(1624年)--天启七年(1627年)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25骆养性工作时间:天启七年(1643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26吴孟明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明朝灭亡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中文名锦衣卫创办时间公元1382年机构性质军政特务机构都指挥使毛骧(第一任指挥使)主要职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废止时间公元1661年(咒水之难)目录1机构简介2创立背景3职能编制▪侍卫仪仗▪侦缉廷杖4军事编制5官职等级6制服配置▪蟒袍▪飞鱼服▪斗牛服7影响评价8历任指挥9档案揭秘▪设立形制▪著名首领▪与东西厂1机构简介编辑“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明《出警入跸图》(9张)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
臭名昭著的明代“⼚卫”特务机构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 ⼚、内⾏⼚;卫,指锦⾐卫。
⼚、内⾏⼚;卫,指锦⾐卫。
洪武⼗五年(洪武⼗五年(1382年)年)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 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不经过司法部门⽽直接进⾏刑讯、判罪和⾏刑的权⼒。
明永乐⼗⼋年(明永乐⼗⼋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 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督",权⼒在锦⾐卫之上。
,权⼒在锦⾐卫之上。
完宗成化年间,宦官汪直⽤事,设西⼚,活动范围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皆可逮捕以后再上奏皇帝,权势⼜在东⼚之上。
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
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被撤销。
西⼚直接听命于皇帝,西⼚作为⼀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锦⾐卫指挥使腰牌明武宗正德年间, ⼜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务之专橫、⽤刑之残酷,甚于东西两⼚。
其职能与东西⼚⼀样,但侦缉范围更⼤,甚⾄包括东西⼚和锦⾐卫。
⼚与卫均属皇帝掌握的特务机构,其职权性质相同,但锦⾐卫为外官,⼚为内官,故⼚的势⼒⼤于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从⽽构成⼀整套互不统属、层层监察的特务机构体系。
⼚卫特务不仅遍布京城,且分驻各省及重要城镇,平时经常临时派资赴各地缉察,致使朝野上下,⼈⼈⾃危。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直到刘瑾倒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和内⾏⼚,但百姓的⽣活已经被搞得混乱不堪。
CULTURAL GEOGRAPHY26明清两代Hidden in the Imperial Pala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封存在紫禁城的那些往事Historic Events明朝和清朝,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两个朝代,前后共持续了572年,历16代明帝王、12代清帝王。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起,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共持续了490余年。
其间,这里发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诞生了许多顺应时运的政治制度,亦不乏德才兼备的文臣武将、千古留名的皇皇巨著……摄/刘顺儿妞环球人文地理27CULTURAL GEOGRAPHY28朱元璋画像随着《绣春刀》《锦衣卫》《龙门飞甲》等电影大热,明朝的厂卫制度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刨除影视作品的雕琢和粉饰,真实的“厂卫”又是怎样的呢?真如电影所演那样,不是在杀人放火,就是在去杀人放火的路上吗?诚如一些文艺作品所展现的那样,明代有一套极端发达的监察、特务系统。
“厂卫”便是这些特务组织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侦伺群臣开始,厂卫制度之下,“缇骑四出,天下骚然”,上至朝堂群臣、下至普罗大众,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历届锦衣卫指挥使和厂公们也少有善终……厂卫制度秘事文 克格勃 图Linfer2016 毛新宇 红圈头 岷画Monitoring System in Ming Dynasty锦衣卫腰悬绣春刀Embroidered-Uniform Guards厂卫制度已经有了雏形。
后又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用以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侦察官民及锦衣卫;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增设西厂,命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及至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大太监刘瑾掌权,自建内行厂,其侦缉权力凌驾东、西两厂之上,侦察对象不仅包括各地官民,甚至包括两厂和锦衣卫。
锦衣卫知识小百科锦衣卫是大明朝特有的机构,大明开国初期,设立拱卫司,洪武二年,改为仪鸾司,洪武十五年,正式变为锦衣卫。
洪武年间,曾经废除锦衣卫,永乐定都后,又恢复了锦衣卫。
锦衣卫包含经历司、镇抚司以及十四所,下面又有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锦衣卫设立最初,主要职权是仪仗,但实际上他还负责皇宫防御、巡察、缉捕等等等。
所谓“恩功寄禄”,意思就是给功臣的没本事的子女一碗饭吃,但事实上,锦衣卫是很可怕的情报机构。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由当权者的亲信担任。
比如,永乐年间的纪纲是朱棣的大红人,正统年间的马顺(被乱拳打死的那个)是权阉王振的亲信,天顺年间的袁彬是因为土木堡护驾有功,再如正德年间的钱宁,江彬,嘉靖朝的陆炳等等,无一不是掌权者(不一定是皇帝)的心腹。
由此可以看出锦衣卫的重要性,虽然东厂太监们因为少了某个部位而比锦衣卫要好用(少个部位就心理BT啊~~~搞情报心理BT还是比正常人好用),但是不代表锦衣卫就没有战斗力,要不然为何每一任当权者都要巴着锦衣卫呢?指挥使往下,有佥事,同知,将军,力士,校尉等等。
这里要单独提一下将军。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是仪仗队,类似于现在的国旗班。
其中又可以分为金瓜武士、斧钺武士、班剑武士等等,而这些大汉将军又以金瓜武士最为耀眼。
金瓜武士头戴金色凤翅盔,身着金色铠甲,手持金色大锤,很是威风。
再往下,有锦衣卫十四所,锦衣中所,锦衣前所,锦衣后所,锦衣左所,锦衣右所,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驯象所,旗手千户所。
其中,锦衣前后左右中五所,统领校尉,管理仪仗,其他的事也要轮班。
每所下面分十司:轿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十司管的是什么了。
上中所,上前所,上后所,上左所,上右所,中后所,亲军所,七所,管理力士、军匠。
文件统一用上中所印信驯象所,驯养大象的,旗手千户所是开国时期的称呼,永乐年间改为旗手卫。
锦衣卫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
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三司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中叶对赋役进行改革而确定的制度。
「鞭」又作「编」或「边」,简称「条编法」、「总地」等名。
明中叶时,赋役多而杂,官绅凭特权豁免,农民受压榨更重。
嘉靖年间,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乃决定改革赋役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即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二》云:「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即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要,所以叫一条鞭法。
嘉靖年间在部分州县试行,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
这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
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之简称,明朝于东北地区所设军事行政机构。
永乐七年(1409年)始置。
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
明初,太祖、成祖曾遣行人邢枢等三至奴儿干,招抚当地各女真部落。
永乐二年初,始设奴儿干卫。
七年,奴儿干首领忽剌佟奴来朝,请设元帅府,遂置都司,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任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职,遣宦官亦失哈同往。
大明锦衣卫历任指挥使
毛骧:第1任锦衣卫指挥使;洪武15年
蒋瓛:第2任锦衣卫指挥使;
宋忠:第3任锦衣卫指挥使;洪武末年
纪纲:第4任锦衣卫指挥使;永乐元年——永乐15年赛哈智:锦衣卫指挥使;永乐年间——宣德年间
刘勉:锦衣卫指挥使;宣德年间——正统初年
徐恭:锦衣卫指挥使;正统初年——正统2年
马顺:锦衣卫指挥使;正统2年——正统14年
卢忠:锦衣卫指挥使;正统14年——景泰年间
朱骥:锦衣卫指挥使;景泰年间——景泰8年
逯杲:锦衣卫指挥使;景泰8年——天顺5年
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天顺年间
袁彬:锦衣卫指挥使;天顺5年——弘治元年
门达:锦衣卫指挥使;天顺7年——成化元年
万通:锦衣卫指挥使;成化年间
牟斌:锦衣卫指挥使;弘治元年——正德初年
石文义:锦衣卫指挥使;
张采:锦衣卫指挥使;正德初年——正德5年
钱宁:锦衣卫指挥使;正德5年——正德11年
江彬:锦衣卫指挥使;正德11年——正德16年
朱宸:锦衣卫指挥使;嘉靖初年
骆安:锦衣卫指挥使;嘉靖初年
王佐:锦衣卫指挥使;嘉靖中期
陈寅:锦衣卫指挥使;嘉靖中期
陆炳:锦衣卫指挥使;嘉靖中期——隆庆初年
朱希忠:袭封成国公;锦衣卫指挥使;
刘守有:锦衣卫指挥使;隆庆年间——万历10年
骆思恭:锦衣卫指挥使;万历10年——天启4年
田尔耕:锦衣卫指挥使;天启4年——天启7年骆养性:锦衣卫指挥使;天启7年——崇祯16年吴孟明:锦衣卫指挥使;崇祯16年——崇祯17年马銮:锦衣卫指挥使;弘光元年
李元胤:锦衣卫指挥使;永历2年——永历4年马吉祥:锦衣卫指挥使;永历4年——永历15年。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最大的是都督(特务头子) 还有千户百户这两个相对主要的官职锦衣卫的级别一般都不是很高最高领导也不过五品左右但身为于东厂比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极大的实权所以千户百户听起来官小可实际上却是连内阁首辅都不愿意招惹的锦衣卫指挥使编辑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3-4]。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的细节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的细节,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它的开创者朱元璋被后人誉为“明太祖”,他的儿子朱棣则称帝后改元为永乐,直到明成祖朱棣逝世,明朝才进入了黄金时期。
然而,就像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明朝也有许多细节和小人物的存在,这些曾经的历史细节和人物被后世所遗忘,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这些久远的故事。
一、锦衣卫明代锦衣卫是一支由皇家单独组成的掌握大量特权和强制力量的秘密警察机构。
它的组建时间比较早,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
锦衣卫的任务是监视和打击皇室内外各种政治上的对手和敌人。
锦衣卫队伍中的成员也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除了官场上的“达官贵人”、文官武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人群的成员,比如神秘的情报人员、特工和奸细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锦衣卫是一支凶神恶煞的队伍,可以随意逮捕和杀害嫌疑人,因此备受民众的惧怕。
二、木兰船据史料记载,明代弘治年间,有一位名叫木兰的年轻女子,在父亲因子嗣夭折被征召入伍时,独自牵马,代父从军,经历了多年辗转流亡,最终功成身退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女性的一个传奇。
与此同时,历史上也确实存在一种被称为“木兰船”的水遣队伍。
这个队伍的任务是前往南洋、挹洋沿岸等地,进行通商贸易,也兼具外交使节职能。
木兰船每年出航一次,行动力相当强大,据说其航行范围甚至可以达到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家。
三、康熙皇帝和他的随从康熙皇帝是中国清朝的一位伟大皇帝,同时也是一位热爱旅游和广泛接触外国文化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先后多次出巡,前往南方、北方、西北,甚至踏足了仍然很少有人涉足的新疆地区。
康熙皇帝的这种“出行风格”,也直接促成了一支与众不同的特殊部队——阿尔泰八旗。
这支队伍的成员身手敏捷,善于奔袭,不论是在战斗中还是在特别行动中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不但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也在后来的历史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四、明朝的“神机营”神机营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机构,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和相关的资料介绍。
锦衣卫、东西厂,谁才是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
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那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呢?哪个机构更厉害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
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
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官职等级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明朝锦衣卫相关历史资料明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明之锦衣卫,《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据明史记载,东厂、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责杖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注: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督察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当初众多大内高手大明特工横行天津城.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附:锦衣卫在对外战争中的一些功绩:万历朝鲜战役,锦衣卫还是起到前线收集敌军情报的作用. 日军方面甚至还有被锦衣卫收买的军官.但当时情报工作比不上日本的忍者是事实. 不过比起几百年后清国的军情工作那远远好的多了.锦衣卫是用来安内的,不是用来攘外的.任何一个政权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如此看来,对外战争中,除了兵部,吏户礼刑工都没有用.呵呵.。
锦衣卫历任指挥使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前身为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
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其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直接向皇帝负责。
它有专门的刑狱,不受其他司法机关管制,可见权利有多大。
那他们的历任最高长官都是谁呢,下面就是有史可查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胡惟庸案后任职原因:跟随着朱元璋多年,受朱元璋信任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了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蒋瓛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至蓝玉案后任职原因:继任前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宋忠工作时间:洪武末至怀来之战后公元1399年任职原因:继任前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怀来之战兵败身死主要业绩:怀来之战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让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赛哈智工作时间: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刘勉工作时间:宣德年间至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徐恭工作时间:正统初年至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主要业绩:正常工作马顺工作时间: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至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关系提拔离职原因:土木堡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卢忠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至景泰年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聪明之人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朱骥工作时间:景泰年间至景泰八年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逯杲工作时间: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至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然后被他们杀害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哈铭工作时间:天顺年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跟着皇帝吃苦,皇帝复位后也得到了奖赏袁彬工作时间: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至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离职原因:寿终,跟着皇帝吃苦也得到好的待遇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门达工作时间: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主要业绩:祸乱外廷万通工作时间:成化年间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主要业绩:祸乱外廷牟斌工作时间: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至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是个有良心的人石文义工作时间: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张采工作时间: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钱宁工作时间: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爹,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离职原因:被江彬排斥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江彬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朱宸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骆安工作时间:嘉靖初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王佐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陈寅工作时间:嘉靖中期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正常工作陆炳工作时间:嘉靖中期至隆庆初年公元1567年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离职原因:寿终,比较好的待遇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刘守有工作时间:隆庆年间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骆思恭工作时间: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至天启四年1624年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田尔耕工作时间: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骆养性工作时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吴孟明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离职原因:明朝灭亡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南明马銮工作时间: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任职原因:父亲马士英拥立弘光帝朱由崧离职原因:弘光帝被俘,不知所终主要业绩:保护弘光帝逃跑到芜湖锦衣卫指挥使:李元胤工作时间: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至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任职原因:义父李成栋反清投奔永历帝离职原因:郁林沦陷,战败自杀主要业绩:说服李成栋反清投明,诛杀内奸佟养甲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工作时间: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至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任职原因:李元胤战败自杀离职原因:咒水之难死于缅甸主要业绩:不忘明朝,始终反清虽然它们在人们的眼里权利特别大,但是在皇帝的手下,它们不过是维护权利的工具而已,可见皇帝才是最有权利的人。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最大的是都督(特务头子) 还有千户百户这两个相对主要的官职锦衣卫的级别一般都不是很高最高领导也不过五品左右但身为于东厂比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极大的实权所以千户百户听起来官小可实际上却是连内阁首辅都不愿意招惹的
锦衣卫指挥使
编辑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3-4]。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10]。
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12-14]。
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朝末年,朝政黑暗,皇帝昏庸,阉党乱权。
当朝司礼太监贾精忠欺上瞒下,引诱昏君沉迷女色。
天鹰帮帮主昏君叔父庆亲王旧日因谋朝篡位被施刖刑贬到塞北关外,庆亲王得知当今皇帝昏庸无能,遂行贿贾精忠假称希望得到关外城池赏赐。
庆亲王义女,也是净衣派女尼之徒的脱脱身负七层蝉衣与赤体藏针,心狠手辣,练就绝世武功,欲图助父窃国。
她与贾阉联合,力图格杀青龙,实现窃国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