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的东厂,西厂及锦衣卫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7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导语:锦衣卫锦衣卫原本是皇帝亲兵上十二卫中的一个,朱元璋将它提拔起来,称为锦衣卫,着飞鱼服,配绣春刀,平时在皇帝前面开个道。
大家看这个锦衣卫锦衣卫原本是皇帝亲兵上十二卫中的一个,朱元璋将它提拔起来,称为锦衣卫,着飞鱼服,配绣春刀,平时在皇帝前面开个道。
大家看这个出警入跸图。
前面拿刀的就是锦衣卫。
暗地里,锦衣卫其实干一些侦探活,比如派人打入到大臣家里,侦察大臣的一举一动。
朱元璋的手下曾经有一个叫宋濂的文官,此人为官谨慎,在宫中的话从来不往外传,写的文书,草稿一律删毁。
可就是这么老实的人,朱元璋也不放心。
有一天宋濂上班,朱元璋问他,昨天跟谁吃饭,喝没喝酒,有没有客人,吃的什么等等,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点点头:确实如此,你没有骗我。
原来,朱元璋已经派人侦察过了,对宋濂昨天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这就是锦衣卫的功力了。
此外,锦衣卫还深入民间,调查一些下岗员工,或者退休高干的情况,看看他们有没有借余威违法犯纪之类。
有时,还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真的打哈。
搞到最后,群众一看到有穿着锦服,操京城口音的,就跟见了鬼一样的躲。
在锦衣卫的工作下,胡惟庸的犯罪事实很清楚了,比如私下把犯官之女送给了不该享有的文官,又比如一起交通事故中,他的儿子坠车而死,胡惟庸私自把马夫给杀了。
总而言之,胡惟庸被打倒,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锦衣卫有个专门的监狱叫诏狱,由锦衣卫下面的北镇抚司直接管理。
审案手法简单粗暴,就是各种打,有拉肠术、脱皮术、腰斩术等等。
进去了,没有不招的。
利用这些,朱元璋把胡惟庸打倒了,从此,天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暗卫组织名字
在古代,暗卫组织是皇室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维护皇室安全和秘密。
这些组织名称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含有“卫”字,例如: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务府等等。
锦衣卫是明代的一支专门负责护卫皇帝的组织,成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
锦衣卫的成员来自于四方,选取之人都要经历实地考察和严格筛选。
锦衣卫成员不仅有卫兵,还有特务,而卫兵中又分为青、白、绿、黄、紫五色卫,这是为了方便分辨,在红旗下执行任务的都是五色卫。
锦衣卫的成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和培训,包括武艺、谋略、技术等方面。
锦衣卫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和维护皇室安全,以及搜集和掌握国内外情报,防范刺杀和颠覆活动。
东厂和西厂都是明朝时期的秘密情报机构,分别位于北京东城和西城,主要任务是监视反对派势力和政治犯,收集情报,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力。
东厂成立于明神宗朱翊钧时期,由尚书左丞谢贞、祭酒马良、学士刘基出任首领,权力极大。
西厂则是在明朝末年,崇祯年间成立的,也是类似的情报机构,负责监视和镇压不满当局的人士。
内务府是清朝的一个负责皇室事务以及收集情报的机构,成立于清世祖顺治年间。
内务府成员称为“锦衣卫”,寓意为号令天下的卫士;内务府分成大内三局和大外三局,大内三局的任务是负责皇帝居住的内部事务管理,包括供应、伙食、服饰、卫生等。
而大外三局则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和维护皇室安全。
以上这些古代暗卫组织,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和存在,都是为了保卫皇家的权力以及维护国家的安全,其作用在当时非常重要和显著。
同时,这些组织也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传说,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资料来源。
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内行厂,专管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本文导读: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担负着护驾、侍卫、巡察、搜捕查案等任务。
虽然曾一度被朱元璋撤销,但很快又被永乐皇帝朱棣重新恢复,并在此后与明朝共始共终。
锦衣卫虽然很牛,但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上台后,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简称,其首领由朱棣信得过的太监担任,不少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入东厂担任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可以说,从朱棣时代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
西厂的设置,完全是个偶然。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大臣竟然轻松地闯进了内宫深院,这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心里很不踏实,认为皇宫内外有秘密沟通。
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首领由大太监汪直担任,另从锦衣卫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
西厂不仅兼有锦衣卫、东厂的职能,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可以随意逮捕、拷问、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监视范围之内,肆无忌惮。
同时,西厂还有一项职能,即监视东厂,“权焰出东厂上”。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
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四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
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隋唐时期的革新。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
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厂卫制度的故事话说在明朝啊,那皇帝老儿为了能把朝廷上下、民间里里外外都掌控得死死的,就搞出了这么个厂卫制度。
这厂卫啊,就像是皇帝的秘密特务组织。
先说说这锦衣卫吧。
这锦衣卫可不得了,他们穿着帅气的飞鱼服,腰挎绣春刀,那造型走在街上,普通老百姓看一眼都得心里发毛。
他们最初是皇帝的亲军侍卫,负责皇帝的安全啥的。
但后来呢,权力就越来越大啦。
他们到处去打探消息,不管是朝廷大臣在家里偷偷说的几句牢骚话,还是民间有没有人想谋反,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
比如说,有个大臣在家里和朋友喝着小酒,抱怨了几句皇帝的政策,没过几天,就被锦衣卫给抓走了,关进那阴森森的大牢里。
那大牢可恐怖了,各种刑具,进去的人不死也得脱层皮。
这还不够呢,后来又有了东厂。
东厂啊,那可是宦官当权的地方。
那些太监们本来在宫里伺候人,这下可威风起来了。
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还大,他们可以监视锦衣卫。
你想啊,本来锦衣卫就够让人害怕的了,现在又来个东厂盯着他们,这朝廷上下就更紧张了。
东厂的特务们到处都是,连小巷子里的动静都不放过。
而且啊,他们办案有时候根本不讲道理,看谁不顺眼,就说你有问题,然后就抓起来审问。
再后来又冒出来个西厂。
这西厂就像是个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
西厂成立的时候,那阵仗可大了,短时间内就把势力发展得很大。
他们比东厂和锦衣卫还疯狂,到处抓人,搞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的。
比如说,有个小商人,本来老老实实做生意,就因为有一天和一个外地来的客人多说了几句话,被西厂的人看到了,就怀疑他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二话不说就把两人都抓走了。
这厂卫制度啊,搞得明朝那时候乌烟瘴气的。
大臣们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胆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老百姓也整天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话做错事被抓。
就像有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整个明朝都给罩住了,而且这网还越收越紧呢。
不过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皇帝对权力的极度渴望,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最后啊,这厂卫制度也成了明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明朝特殊的机构
当我们聊到明朝,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朝代,总有一些特别的东西让人难以忘怀。
今儿咱们就来说说,明朝里那些个与众不同的机构,它们就像是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一提到明朝的机构,首先得说说东厂和西厂。
这俩地方,可不是寻常人能进得去的,它们是皇帝的亲信太监们管理的地方,专门负责监视朝廷内外,搜集情报。
你想啊,那时候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天就被东厂西厂的人盯上了。
这东厂西厂,就像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让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种神秘而又紧张的氛围中。
再来说说锦衣卫,这可是明朝特有的一支军队,他们身着华丽的锦衣,手持锋利的兵器,不仅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还常常出外执行任务,缉拿罪犯。
锦衣卫的名声,那可是响当当的,一提起来就让人胆寒。
他们行事果断,手段狠辣,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利剑。
除了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机构,明朝还有个内阁,那可是个真正的智囊团。
内阁大臣们都是博学多才的文人学士,他们聚在一起,为皇帝出谋划策,处理国家大事。
虽然内阁的权力有时候会受到皇帝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最后,咱们还得提提六部,也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个部门。
它们就像是国家的六个大轮子,各自负责着不同的事务,
共同推动着明朝这辆庞大的马车向前行驶。
六部的官员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明朝那些特殊的机构,它们有的神秘莫测,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勤勉尽责。
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朝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
浅析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一个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也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
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包括明太祖所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其中除锦衣卫为外官,其长官指挥使通常由皇帝亲信就任外,这类机构多由宦官直接掌管,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用。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最先设立的是锦衣卫。
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巡查缉捕”的智能,称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
锦衣卫还有一个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
锦衣卫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且锦衣卫拥有特权,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
东厂、西厂、锦衣卫
实话,明朝特务机构来来往往不可胜数啊…………
最著名的几个:东厂-朱棣创立,几乎贯穿整个明朝.......
…杰出‟人物:王振、魏忠贤、等
锦衣卫:朱元璋时代就存在,不过叫检校
后来更名为锦衣卫,主管情报、护卫皇宫等,…杰出‟人物:陆炳、等
西厂:时间断,恶名大,创立者-汪直
别的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先是锦衣卫,前身为太祖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洪武元年时改制“仪鸾司”,二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并于洪武十五年正式设立锦衣卫,而后终明一朝一直存在
而后是东厂,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
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还有一个同样短暂存在过的内厂,武宗正德三年设内厂,刘瑾领之。
东厂、西厂和内行厂、锦衣卫,四者关系有多复杂?一文彻底搞懂我们知道明朝的特务机关,有东厂、西厂、内行厂,还有锦衣卫,但究其细节,大多数人未必知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1、东厂东厂是明代最大的一个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关。
它是在朱棣时开始设立的,《明通鉴》卷十七则记载:永乐十八年八月…置东厂于北京。
初,上命中官刺事,皇太子监国,稍稍禁之。
至是以北京初建,尤锐意防奸,广布锦衣官校,专司缉访。
复虑外官瞻徇,乃设东厂于东安门北,以内监掌之。
自是中官益专横,不可复制。
从这以后,一直到朱由检亡国时为止,前后共有二百二十多年,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期间的一切侦察、诬陷、屠杀、冤狱,直接间接都是从它这里发动、执行的。
这个特务机关直接受皇帝指挥,就是说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在它的侦察之中。
事关机密,责任重大,所以,皇帝也特别重视,派去主持的宦官都是心腹的亲信,颁发的关防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隆重得多。
其他宦官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唯独这个机关是篆文“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又特给密封牙章一枚,一切事件应该封奏的,都用这个钤封。
到魏忠贤时又造一个大一点的,文曰:“东厂密封”。
专制帝王时代,“钦差”已经凌驾一切官吏之上,何况又有钦赐的“密封”印章,一切奏本不必经过任何手续,便可直达皇帝,这种权力,无论哪个衙门都是比不上的。
主持这几个特务机关的是掌印太监一员,他的全副官衔应该是关防上的“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厂内的人称之为“督主”或“厂公”。
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员,理刑百户一员,二者或也称为“贴刑”,都是从锦衣卫拨过来的。
再底下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
其余的人帽靴相同,但穿直身。
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青素镟褶,系小绦。
役长各统率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一共一千多人。
臭名昭著的明代“⼚卫”特务机构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 ⼚、内⾏⼚;卫,指锦⾐卫。
⼚、内⾏⼚;卫,指锦⾐卫。
洪武⼗五年(洪武⼗五年(1382年)年)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 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不经过司法部门⽽直接进⾏刑讯、判罪和⾏刑的权⼒。
明永乐⼗⼋年(明永乐⼗⼋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 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督",权⼒在锦⾐卫之上。
,权⼒在锦⾐卫之上。
完宗成化年间,宦官汪直⽤事,设西⼚,活动范围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皆可逮捕以后再上奏皇帝,权势⼜在东⼚之上。
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
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被撤销。
西⼚直接听命于皇帝,西⼚作为⼀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锦⾐卫指挥使腰牌明武宗正德年间, ⼜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务之专橫、⽤刑之残酷,甚于东西两⼚。
其职能与东西⼚⼀样,但侦缉范围更⼤,甚⾄包括东西⼚和锦⾐卫。
⼚与卫均属皇帝掌握的特务机构,其职权性质相同,但锦⾐卫为外官,⼚为内官,故⼚的势⼒⼤于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从⽽构成⼀整套互不统属、层层监察的特务机构体系。
⼚卫特务不仅遍布京城,且分驻各省及重要城镇,平时经常临时派资赴各地缉察,致使朝野上下,⼈⼈⾃危。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直到刘瑾倒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和内⾏⼚,但百姓的⽣活已经被搞得混乱不堪。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一)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1)、直接听命于皇帝;(2)、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3)、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4)、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二)厂与卫职权的区别:(1)、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监视官员,百姓,可先砍后奏。
);(2)、东厂:侦察锦衣卫、官员、百姓、物价;(3)、西厂:侦察锦衣卫、东厂、官员、百姓、物价;(4)、内行厂:侦察锦衣卫、东厂、西厂、官员、百姓、物价;(点击放大)-----------------------------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外臣,奏请需用奏疏,头目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而东厂、西厂、内行厂的首领是宦官,多由司礼监太监兼任,与皇上亲近,只需要单独回报即可。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
即“巡查缉捕”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
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厂番统领多由内廷太监担任,几乎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
其司法特权主要有:一是侦察缉捕权。
主要是涉及国家的大要案;二是监督审判之权。
厂卫有审判权,但无判决权。
三是法外施刑之权。
厂卫法外酷刑致死人命亦不负责任。
对厂卫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不敢过问。
锦衣卫(终明一朝)成立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十六日(5月29);撤销时间:终明一朝;办公地点:锦衣卫镇抚司衙门;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职权范围: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服饰穿戴: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戴绣春刀;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东厂、西厂和大内,究竟是怎么回事?导语: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卫。
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卫。
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
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
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官署名。
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官署名。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
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
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的东厂、西厂是干什么的?阅读天地0514 0807明代的东厂、西厂是干什么的?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构。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朱允炆余党,缉查谋反、大逆及所谓“奸党”,同时,也用来对付政治上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
东厂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提督太监一人,由有权势的太监担任。
下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余人,十二伙管事,按子丑寅卯排列,各领档头办事,共计百余名。
其下有番役千余人,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档头和番役具体负责侦缉工作。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上至朝廷会审大案,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柴米油盐的价格。
东厂派人听审锦衣卫审讯重犯,查看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
东厂的人还潜入各个衙门内,监视官员的言行。
东厂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过司法手续,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代宦官干政之端。
东厂与明朝命运相始终,存在了224年,东厂所办的案件中,冤案层出不穷,官民深受其害,在人民心目中,东厂就俨如一座地狱。
西厂,可谓东厂的同胞怪胎。
由太监汪直担任首领。
当时在京城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
明宪宗为了加强侦刺力量,于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
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
西厂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人员扩充速度极快,其势力超过了东厂。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对怀疑之人,不经皇帝批准就强行严刑逼供。
汪直等人的过激行为,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西厂一度被撤销,但很快得以恢复。
随后西厂势力扩大,汪直的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的警觉。
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伴随着汪直被逐出京城,西厂也寿终正寝了。
明朝监督管理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代,其监督管理制度在当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成立后,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监督,明朝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明朝监察机构明朝监察机构主要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东厂是明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的机构,它主要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举止,查办腐败滥权等问题。
西厂则负责监察民间人士,主要是那些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的人士。
锦衣卫则是明朝的秘密警察,主要负责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安全。
这些监察机构构成了明朝的监察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些专门的监察机构,明朝还设立了各种督抚、都察院等地方监察管理机构,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这些地方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不肆意侵害百姓利益。
明朝监察制度明朝的监察制度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考核制度:明朝采取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核查和评估,以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不贪污腐化。
官员的升迁和待遇都与他们的表现密切相关,只有表现优秀的官员才能获得升迁和奖赏。
2.实行巡视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明朝实行了巡视制度,定期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巡视,检查地方官员的工作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和制止腐败现象。
3.重视举报制度:明朝重视百姓的监督作用,鼓励百姓向监察机构和官员举报官员的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以便及时处理和惩罚。
4.设立听政机构:明朝设立了内阁和东厂等机构,以便处理紧急事务和监察官员。
内阁主要负责政务处理和制定政策,东厂主要负责监视朝廷官员。
5.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明朝设立了城门、关隘、河道和市镇等监察机构,对官员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管控,防止他们滥用职权。
明朝监督管理制度的特点明朝监督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集权化管理:明朝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地方官员和民间人士的监察,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厂卫工作制度是明朝时期特有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机构组成。
这些机构在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厂卫机构的设立、职责、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厂卫机构的设立明朝厂卫机构的设立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保障皇室安全,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贴身禁卫军。
锦衣卫负责皇宫警卫、皇帝出行仪仗事宜,并拥有侦查、逮捕、审讯等司法权力。
后来,明成祖朱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官吏的监视,设立了东厂,随后明宪宗又设立了西厂,合称“厂卫”。
厂卫机构由宦官统领,主要负责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
此外,明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二、厂卫机构的职责厂卫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1. 监视官吏:厂卫机构负责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以确保他们忠诚于皇帝,不敢有异心。
2. 侦查案件:厂卫机构拥有侦查、逮捕、审讯等司法权力,可以对涉嫌犯罪的官吏进行侦查和审讯。
3. 保卫皇室: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贴身禁卫军,负责皇宫警卫和皇帝出行仪仗事宜,确保皇室安全。
4. 处理诏狱:北镇抚司专理诏狱,负责处理皇帝直接交办的重大案件。
5. 世袭制度:锦衣卫官员允许世袭,维护锦衣卫势力的稳定。
三、厂卫工作制度厂卫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的选拔制度:厂卫机构的官员选拔非常严格,要求忠诚于皇帝,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能力。
锦衣卫官员甚至允许世袭,以保持势力的稳定。
2. 密的监视体系:厂卫机构在京师及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庞大的监视网络,对官吏进行秘密监视。
3. 高效的执行力:厂卫机构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接到皇帝的命令后,可以迅速采取行动,确保任务的完成。
4. 严格的保密制度:厂卫机构的工作高度保密,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守口如瓶,严禁泄露消息。
5. 残酷的惩罚制度:厂卫机构对涉嫌犯罪的官吏进行审讯和惩罚,惩罚手段残酷,以震慑其他官吏不敢有异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谁导语:“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这样总结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厂卫在维护专制皇权的同时却不断损害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镜鉴。
而这把双刃剑的铸成,还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
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明立国之初,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北方,蒙元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明朝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
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有人画一赤脚妇人怀揣西瓜,众人哗然而笑。
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马氏,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
这种不自信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
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的厂卫制度1.机构设立厂卫是明代设立的特务机构,主要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还有内行厂,是皇帝及其近臣的爪牙。
厂卫合称厂卫制度,其设立是明代中后期的皇帝为巩固其专制统治,加强对臣下的监控而设立的。
其中,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西厂设立于成化十三年,内行厂设立于正德年间。
2.职能厂卫制度下的各机构具有多种职能。
首先,它们负责收集情报、监督官员言行,执行皇帝的意志。
其次,厂卫机构也负责审理重大案件,监督司法活动。
此外,它们还负责侍卫皇帝、维护宫廷安全等任务。
3.特权厂卫制度的特权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厂卫官员享有高于普通官员的地位和待遇。
其次,厂卫机构具有独立审理案件的权力,不受普通司法体系的制约。
此外,厂卫制度的监察职能使其有权对任何官员进行调查和监督。
4.人员构成厂卫制度的人员构成主要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官吏及其下属人员。
这些人员通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和管理的,多为皇帝的亲信和近臣。
此外,厂卫机构还招募了一批专业的特务人员,他们负责执行皇帝的意志和维护宫廷安全。
5.监视范围厂卫制度的监视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首先,厂卫机构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忠诚于皇帝。
其次,厂卫机构也对百姓进行监视,防止他们从事危害皇权和统治的活动。
此外,厂卫制度还对一些特定群体如商人、手工业者等进行监视和控制。
6.影响厂卫制度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皇帝对臣下的控制力,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
其次,厂卫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言行受到严格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然而,厂卫制度的滥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官员的恐惧心理加剧、司法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等。
此外,厂卫制度下的特务活动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7.滥用权力虽然厂卫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统治和监督官员言行,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滥用权力的问题。
一些厂卫官员滥用职权、迫害异己、制造冤假错案等行为时有发生。
明朝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区分一、锦衣卫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锦衣卫、东西厂,谁才是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其中又以东西厂和锦衣卫最为有名。
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那么,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呢?哪个机构更厉害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
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
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官职等级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明朝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是负责做什么呢?
明朝的特务政治一向为人所诟病,但是其神秘莫测还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们就按照三个机构设立的时间顺序来解读这三个机构分别的作用和职能。
最先出现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锦衣卫是怎么出现的呢?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恐怕是觉得朱元璋疑心病太重,为了防备文武百官欺瞒自己或者害怕功臣谋反才创建的机构,实际上并非如此。
锦衣卫的前身是仪鸾司,而仪鸾司的前身则是拱卫司,按照《明史》的说法是: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
”
《明太祖实录》也说:
洪武十五年“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
其属有御椅、扇手、擎盖、旛幢、斧钺、銮舆、驯马七司,秩皆正六品。
”
万历年间明朝官方修的《大明会典》也称“锦衣卫,本
仪鸾司。
”
可见在明清两代人来看锦衣卫是仪鸾司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么仪鸾司又是干嘛的呢?从名字想必大家也能猜出来,就是皇帝出行的时候,给皇帝摆排场的,而仪鸾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仪仗队,隶属于亲军都督府,而亲军都督府又属于是朱元璋的禁卫,那么锦衣卫的职能应该与仪鸾司相差不大。
《明史》又云:“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
”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朱元璋的禁卫机构从拱卫司到亲军都尉府,再到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仅留下锦衣卫呢?
拱卫司,仪鸾司早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便以设立,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吴元年十二月“仪鸾司官位于殿中门之左右,护卫千户八人位于殿东、西门之左右,俱东西相向。
”,“甲辰年十二月乙卯,置拱卫司,以统领校尉。
属大都督府,秩正七品。
”
之后不过是调整了他们的隶属关系,以及在朱元璋称帝后地位的不断提升,身为禁卫机构的拱卫司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他们的任务基本是负责仪仗而非护卫,而早期承担实际禁卫任务的则是都镇抚司,按《明太祖实录》:“国初,尝设都镇抚司,总领禁卫。
后隶大都督府,秩从四品,统率各门千户所。
寻改宿卫镇抚司。
至是,升为卫,专领军马守御各城门及巡警皇城与城垣造作之事。
”
但是,都镇抚司的低品秩注定了他们职能必将逐渐萎
缩,因此都镇抚司不久就被调整为大都督府下属的南京各守御千户所的从属机构,此后长时间段里,朱元璋的禁卫机构都由亲军都尉府,这一隶属于大都督府的机构负责。
但是亲军都尉府的品秩提的太快,却没有完善相应的人员,虽然将仪仗队交给了专门的下属机构仪鸾司,但自身人员不足,外加王府仪卫司和皇帝的仪鸾司品秩基本没有差距,缺乏权威。
仪鸾司司仗不过正六品,而王府仪卫司典仗也有从五品,这样一个弊病丛生的机构势必需要改革才能迎来新生。
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终于对禁军机构进行大改,包括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降为正三品,而卫指挥使司降为从三品。
再到洪武十五年的“罢府及司,置锦衣卫。
”真正的把禁卫军从大都督府手里抢过来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按《明史》所载:“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而锦衣卫一开始的职能则就是拱卫司和仪鸾司的职能叠加,也就是护卫皇宫和仪仗队的作用,所以《明史》才会说“太祖之设锦衣也,专司卤薄。
”但是锦衣卫创设时正值胡惟庸案期间,牵连不少官员和开国功臣,朱元璋又好重典治吏,于是让锦衣卫参与逮捕审讯,就成为了锦衣卫参与刑狱的开端,逐渐的就变成了一个特务机构,至于南北镇抚司,则是一早就出现的护卫皇城的机构,之后逐渐演变和亲军都尉府合并成为了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而亲军都尉府
被裁撤成为锦衣卫后,南北镇抚司也就成了锦衣卫的下属机构。
第二就是所谓的“东厂”,东厂的诞生就没有锦衣卫这么多弯弯绕绕了,关于东厂诞生的有许多说法,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东厂创设于永乐年间,至于到底是哪一年,说法各有不同。
由于东厂不属于一般机构,负责的也是缉私侦隐之类的隐晦事件,针对的对象也有朝廷文武百官,所以明代官方史书以及明人都讳言东厂,东厂所行隐私之事《明实录》基本无载,明面上的铲除异己倒是记载了不少。
针对东厂的设立,《明史.成祖本纪》只提了一句“十八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刺事。
”《明通鉴》记载更为详细“永乐十八年八月...置东厂于北京。
初,上命中官刺事,皇太子监国,稍稍禁之。
至是以北京初建,尤锐意防奸,广布锦衣官校,专司缉访。
复虑外官瞻徇,乃设东厂于东安门北,以内监掌之。
自是中官益专横,不可复制。
”当然了,也有认为东厂设立于永乐初年的,比如《明史纪事本末》,以及认为设置于永乐七年的,比如《罪惟录》,《明书》,永乐七年和永乐十八年并存的,比如《国榷》,而主流的《明史》和《明通鉴》以及王世贞的《中官考》都认为是永乐十八年设东厂。
除了东厂的创设时间存疑,东厂的权力大小变化也存在疑点,东厂缉私防奸似乎与锦衣卫职能重叠,且两者都是受皇帝直接指挥,为什么朱棣会选择多此一举设置东厂而非继
续使用锦衣卫呢?《明通鉴》的说法是“复虑外官瞻徇”,意思是朱棣害怕外官徇私枉法,所以用“内官”来监察外官,虽然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不过细想之下也能了解朱棣想法,他非正常即位,营建北京城,强行迁都,自然关心大臣百官的看法。
锦衣卫属于外官非他自己的嫡系,不是他一手打造的队伍,心存疑虑实属正常,所以重用内官刺探消息,即使身在皇宫大内,也可以随时得知宫外外的消息,比起锦衣卫也更加方便。
而西厂则是成化年间的新产物,成化年间太监汪直与提督东厂太监尚铭两人争宠竞功。
事情的发端是成化十二年,妖道李子龙以一手“仙术”结交太监韦舍,潜入皇宫大内,虽然最终被发现处死二人,但是这件事东厂不得不为自己的失察背锅。
而汪直当时正深受明宪宗朱见深信任,同时皇帝这件事不信任东厂,又想急切的知道皇宫外的情况。
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十三年,答应汪直成立西厂。
按照《明史》所载:“成化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
帝心恶之,锐欲知外事。
直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独都御史王越与结欢。
明年设西厂,以直领之,列官校刺事。
”
汪直带领西厂走上了一条与东厂对抗的道路,汪直本人非常具有办事能力,在微服私访刺探外情中有不俗的表现,
让宪宗大加赞赏。
但是汪直做事向来不管别人喜好,只看皇帝脸色,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百官,不仅逮捕前朝内阁大臣杨荣曾孙施加酷刑,而且折辱兵部尚书项忠,让百官对其越加愤恨,设立不过半年,成化十三年五月,由内阁首辅商辂带头,万安,刘珝一起弹劾汪直十大罪状。
六部尚书在外声援,终于迫使宪宗收回成命,废除西厂,虽然如此,宪宗仍然在废除西厂后让汪直秘密外出侦查秘辛。
而且对汪直眷宠不绝,不过一个月西厂复设,当初带头的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都御史,如商辂,项忠,李宾皆遭罢免,汪直一时权倾天下。
不久之后汪直更是与王越,陈钺出兵外虏,斩获大功。
在立下大功之后汪直却渐渐失宠,这是为何呢?《明史》称是宪宗醒悟,对汪直交结在外武臣有所防范,最终加上尚铭和百官一起的推波助澜下,在成华十八年葬送了西厂和汪直,我觉得不太可能。
其实私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再宠信你了,疏远了你,也不想再费尽心机去搞那些侦讯来了解宫外之事,所以自然就远离了汪直,罢免了西厂。
汪直也没有被弹劾的那些大罪而被杀,不过是在南京为官孤独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以宪宗性情,若真是对某个人产生怀疑,不会这么简单的就让他逃过一劫,所以各种对于宪宗疑惧汪直的史实,我觉得是有待考证的。
而正德年间,由于刘瑾,谷大用等八虎争宠,西厂再次被鼓捣出来了,同样的职能,最后也伴随着谷大用的去世被
历史尘封。
引用资料:《明史》张廷玉主编
《明太祖实录》
《明通鉴》夏燮著
《国榷》谈迁著
《大明会典》李东阳主编
《明代特务政治》丁易著参考论文
《明前期的“东厂”沿革》胡丹
《明朝权阉汪直用事与西厂立废》陈刚俊
《锦衣卫形成过程述论》张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