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的生态建设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目录摘要 (2)一、实习背景和目的 (3)1.1 实习背景 (3)1.2实习目的 (3)二、实习进行情况 (3)2.1 实习时间 (3)2.2 实习地点……......…...………………………………………………………………… ..32.3 实习安排 (3)2.2 实习具体清况……......…...…………………………………………………………… ..3三、水利枢纽概况3.1 淠史杭灌区工程简介 (6)3.2 佛子岭水利枢纽 (6)3.3 响洪甸水利枢纽 (7)3.4 横排头水利枢纽 (7)3.5 将军山渡槽 (8)四、主要建筑物功用 (9)4.1 水工建筑物的功用 (9)4.2 建筑物主要特点 (9)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10)5.1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2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和努力方向 (10)六、实习体会 (10)七、附图 (11)7.1横排头枢纽工程平面图 (11)7.2 响洪甸水库平面手绘图 (12)7.3 佛子岭水库、将军山渡槽平面手绘图 (13)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淠史杭灌区自建国以来的建设概况,包括淠河总干渠、横排头水利枢纽、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及将军山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运行及加固维护措施等情况。
并简述了淠史杭灌区自建成以来在防洪、灌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显著成就,且对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新加固建筑的建设规划方案。
此外,本报告还对淠史杭灌区所辖水工建筑物及发电厂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作简单分析及就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作者的独特见解,并希望通过此报告能对所存在的问题解决起到一定作用。
真正实现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宏伟目标,使淠史杭灌区真正做到“人水和谐,福泽皖西”。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1.1实习背景:进入大学已经两年有余,学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也已经两年了,对这个专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课本的理论知识仅仅让我们的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距离本专业培养要求的技术实践型人才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且让我们可以切身的感受水工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我们学院组织了这次淠史杭灌区认识实习活动。
走进淠史杭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二○○六年六月目录一、概述篇二、工程篇三、建设篇四、管理篇五、效益篇六、文化篇七、风物篇概述篇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23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工程以人间奇迹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建设时期每亩40多元的国家投资,建成的横贯皖中,纵横皖西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工程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淠史杭工程以强大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奋力崛起。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233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111
《淠史杭,伟大的水利工程》
淠史杭,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一个造福安徽人民的生命工程。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
它的建设始于 1958 年,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 1972 年基本建成。
灌区以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为水源,通过干支渠和各种水利建筑物,将水引入灌区,灌溉着皖西和皖中地区的 1000 多万亩农田。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凝聚着安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安徽人民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投入到灌区的建设中。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凿渠道,修建水闸,建造水库,为灌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淠史杭灌区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安徽省的农业用水问题,还为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如今,淠史杭灌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
灌区的农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灌区的工业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安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它见证了安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也见证了安徽省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发扬淠史杭精神,为安徽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灌溉渠系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实践发布时间:2022-12-01T15:07:41.214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8月第15期作者:汪永娟,秦福蝶,尹小文,白翠洪,杨希[导读] 文章介绍了基于灌溉渠系的淠史杭灌区清凉寺现代化试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通过对灌溉渠系及设备分布情况的梳理,对灌区用户需求进行深度调研,建设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汪永娟,秦福蝶,尹小文,白翠洪,杨希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31摘要:文章介绍了基于灌溉渠系的淠史杭灌区清凉寺现代化试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通过对灌溉渠系及设备分布情况的梳理,对灌区用户需求进行深度调研,建设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关键词:淠史杭灌区;灌溉渠系梳理;信息化管理系统0 引言清凉寺现代化试点位于淠史杭灌区史河灌区中部,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试点由10个分区构成,耕地面积1.8万亩。
包括永裕现代农业、老河坝北农业、林寨生态园3个核心区,耕地面积约6000亩;拓展区7个,耕地面积约12000亩。
主要种植结构包括水稻、小麦、鱼稻、虾稻等。
试点以裕安区政府为主导,农业农村和水利部门联动,灌区管理单位配合,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配套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实施,本文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践进行阐述。
1 试点灌区渠系梳理通过与研究院交流获取部分渠系设计图纸、向现场施工人员调研、深入灌区走访用水单位等方式对灌区灌溉排水渠系进行梳理,以试点水源和永裕现代农业核心区为例,梳理结果如下:(1)试点水源试点区灌溉水源为外部引水、内部蓄水以及外河提水联合运用。
外部从史河灌区梅山水库引水,途经红石嘴枢纽、史河总干渠、汲东干渠、清凉寺分干渠,通过试点内斗、农、毛田间渠网灌溉;内部利用罗老庄、老河坝水库两座小Ⅱ型水库以及多个塘堰蓄水灌溉;干旱年份利用西汲河提水灌溉。
(2)永裕现代农业核心区永裕现代农业核心区以清凉寺分干渠和罗老庄水库为水源。
淠史杭史河灌区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一、灌溉工程现状霍邱县属淠史杭史河灌区,有总干渠1条,干渠3条,支、斗、农、毛渠1593条,总长4643公里。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22.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76.9万亩。
境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323座,塘坝4.8万处,总蓄水量3.83亿立方米。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县先后利用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农水、以工代赈、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资金对灌区工程进行了续建配套,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是我县农业生产的命脉和源泉,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
二、工程效益分析(一)渠道工程:灌区干、支渠均在大跃进年代利用人工开挖,设计标准较低,延用至今,破烂不堪,引水不畅,耗水量大。
据多年灌溉资料,正常年份全县引水量在3-6亿立方米左右,但实际灌到田间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蓄水工程:中型水库不同程度带病运行,不能按设计标准蓄水;小型水库基本都是病险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蓄水能力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左右;塘坝工程淤积严重,蓄水效益锐减,据调查,塘坝工程10年不清淤,蓄水量仅为初期的50%左右。
(三)建筑物工程:我县灌区配套工程本来就不尽完善,现有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尤其黄淮海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配套的建筑物及泵站工程近年来损毁严重,控制运用能力下降,投资效益的发挥较低。
三、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自然因素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我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87.6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较为集中,水稻栽插及壮黄期降雨较少。
另外年际间降水变化较大,丰枯不均。
建国以来,约10年一个周期发生较大旱灾,每遇大旱,中游减收,下游基本绝收。
(二)灌区工程与现行灌溉方式存在矛盾。
我县支渠及其以下渠道配套,多属计划经济时期规划并实施,如今包产到户,灌溉方式多为轮灌,致使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的特殊地形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气象条件,使历史上皖西皖中地区水灾频发。
在这片饱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等工程,但并没有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十年九灾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积极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
以此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
从1958开工兴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和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灌区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3.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2019年5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工程管理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章调度与供水第六章用水与节水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淠史杭灌区的管理和保护,保障灌区的正常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灌区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灌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灌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供水、用水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淠史杭灌区(以下简称灌区)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灌区工程供水的受益区域,包括淠河灌区、史河灌区、杭埠河灌区。
灌区工程是指渠首枢纽(横排头、红石嘴)、进水闸(梅岭、牛角冲)及其以下引水、输水、蓄水、提水、排水工程和各类配套设施。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区管理工作的领导,统筹解决灌区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灌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灌区工程的安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灌区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是灌区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灌区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省灌区工程管理单位)承担相关具体管理工作。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灌区管理的有关工作。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9-05-09省江都市境内,在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与淮河入长江尾闾芒稻河交汇处,连接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是一个集调水、供水、灌水、排水、通航、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江苏省江水北调和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站。
枢纽工程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船闸、2座涵洞,2条鱼道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组成,其中4座抽水站共装有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装机容量53MW,设计抽水能力为400m 3/s,是目前我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61年,1977年建成。
工程抽引的长江水直接括江都、高邮、宝应、淮安和阜宁等县(市)的300亩水稻田。
同时,通过淮安、淮阴、皂河、刘山和解台等梯级泵站提水,为淮北输送抗旱用水。
当苏北里下河地区受渍涝威胁时,江都排灌站可以抽排江都、高邮等5县(市)的涝水,降低圩区水位,确保圩堤安全和农业高产稳产。
当淮河来水较多时,在满足灌溉排水和运河航运用水条件下,可利用有关节制闸启动江都3站可逆式机组发电(主泵呈发电机工况),其尾水可供里下河地区灌溉或排入长江。
当京杭运河航运缺水和沿运河干线城镇缺水时,启动江都排灌站向运河补水,保证航运和城镇用水,甚至可把江水送至徐州市及连云港市。
158天,年均抽水量40亿m 3,至今共抽江水北送1000亿m 3,排涝水300亿m 3,自流引江水东送950亿m 3,泄洪9000亿m 3,为苏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吴官正、杨尚昆、李先念等都曾先后来此视察,对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里还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科学。
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获国家金质奖。
2001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淮之间的丘陵地区,系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和城乡供水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
基于淠史杭河道背景下生态护坡的应用作者:张可凡张亮王健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7期摘要:“水在岗上流,船在云中走,有了淠史杭,旱涝保丰收.”这句评价来自报告文学集《胜天歌》.被誉为“人间天河”淠史杭的建成,益处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时间的累积,雨水洪涝等不利因素,河道边坡、生态环境逐渐破坏.为防止滑坡堵塞河道引发隐患,对河道两边的护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淠史杭为背景出发,对比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技术,最终选用生态护坡技术对坡顶、坡面、坡底以及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仅完成了护坡,保护了环境,也完善整体淠史杭工程功能,技术手段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对其他生态护坡技术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淠史杭;生态护坡;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TV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7-0076-021 引言国家在不断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开挖砍伐,所以,要进行生态护坡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不仅是政府倡导,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以往的虽然是能加固防护边坡,但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满足不了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因此,技术的升级成为必然.在满足工程质量完成加固边坡且不破坏生态性,衍生出生态护坡施工技术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流.2 淠史杭灌区概述淠史杭灌区是大别山腹地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区的总称,横跨安徽河南两省,被称为人间奇迹.它是世界七大灌区之一,与河套灌区、都江堰灌区并称为中国三个特大型灌区,它的建设永远载入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史册当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也当之无愧成为大别山豫皖两省经济发展的生命之源.在豫东皖西一万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担负着两省14个县区的工农业生活用水和一千万亩土地的灌溉重任.同时具有城市供水、防洪、航运、水产养殖等其他综合功能,故做好河道的护坡工作对人民生活、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图一是淠史杭灌区区位图.3 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对比传统的护坡存在较多的弊端,(1)如果仅仅在坡面喷洒或现浇混凝土,坡表面不能种草,没有了绿化,就缺少美观性和生态性;(2)坡面深层可能会存在膨胀土等一些较差的土体环境,在不利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局部的塌陷引起坡面混凝土的断裂.(3)削坡减载的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土方量,且原滑动面稳定性并没有加强,存在再次滑坡隐患.(4)单一在坡面种植草皮对坡面稳固性并没有多大提升,禁不起雨水洪涝的冲刷.而对于生态护坡,就是将生态防护作为工作目的,创建完善的护坡方案,将工程力学与植物学等知识联系在一起,筛选最佳的组合方式提升护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并且具有美观性.合理使用生态化的修复方式进行护坡管理,完善整体淠史杭工程功能.4 植物品种选择在边坡上种植植被,就是因为植物的根茎能深入土壤,与土壤之间产生相互的附着力,而且根茎间的相互缠绕也能稳固边坡、提升坡表抗冲刷的能力.所以植物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护坡的整体效果.在种植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易成活、生命力较强的植物,再根据植物的净化特性与适宜生长原则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既能美化河道及周围环境,又能起到净化水体、稳固边坡的作用.常选用的是灌木,将灌木应用在边坡防护上面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好.(2)灌木根系相比其他根系能较好地与土壤附着,抓稳力强.(3)种植后,易成活,维护管理作业量少.我国在灌木的种类使用量上较少,各地区可选用的灌木见表1.该技术的优点是灌木树种自身成活率高,寿命长,成本低,且易管理.但是在雨水洪涝面前其抵抗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还需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进一步加固.5 结构设计考虑到此设计的作用是防止坡面滑坡,有效地提高坡面稳定性,针对这个因素,实行对坡顶、坡面以及坡底和河道全方位综合治理措施.5.1 对于坡面,采用混凝土连拱浇筑设计,如图所示.拱形面顶端为受压面,承载力较强,荷载会分散传至拱脚产生竖向压力和水平推力,相邻连拱的中间拱脚都会接连一个沟道.当雨天坡顶积水过多流经坡面,会从拱顶顺流至沟道,改变流向,统一排水,大大减小雨水对坡面的冲刷.施工时,先在坡面用石灰做出连拱和沟道的大致轮廓,根据轮廓进行支模,然后将拌制好的混凝土浇筑上去,盖上布料进行养护.待混凝土养护达到强度时,再进行拱形内草皮种植.如图2所示.5.2 对于坡底,应用石笼网填筑.石笼网由高强度和高抗腐蚀性钢丝,用机械编织加工,里面填充抗风化且坚硬的石头.首先,它能够承受大范围的变形而不坍塌,有效抵御连拱和沟道的荷载,防止下滑.石笼网内石块与石块的空隙为水流创造了很好条件,实现水体与土壤间的自然交换,渗出的水也能够及时排出,有效地保障了坡底.5.3 对于坡顶,种植灌木,植物的深根有锚固作用,可以稳固土壤.并且截引地表水流向边坡的沟道,可采取设截水沟,及时的将地表水引走,防止其停滞下渗.5.4 在河道上,采用顺坝疏导水流,使水流较顺缓地改变流向,改善水流的流速和方向,有效避免河水直接冲刷边坡,使坡底耐久性增强.顺坝的长度与被防护段长度基本相同,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石砌,横断面为梯形.如图4所示为顺坝原理示意图.6 结语河道护坡的治理应该基于生态护坡技术,在满足航行、防洪等要求下,此方案对岸坡进行了多样式防护,图5是多样性护坡断面图.生态护坡技术虽然较传统的护坡技术有了不少改进,但还存在局限性.如种植的灌木根系逐渐的延伸,会使土体产生裂隙,孔隙率加大,直接导致雨水渗透率加大,土体松弛,失稳滑坡.又如植物根系的深层延伸范围内若没有稳定的岩土层,根系锚固作用就会减小,遇大风天气存在被吹拔出隐患.我们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但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所以还是需要我們大家继续探索、创新出一个更完善的方案,为往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方案.参考文献:〔1〕杨淑梅,齐永志,王志强.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在护岸设计中的组合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12,28(3):27-28.〔2〕刘黎明,邱卫民,徐文年,等.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比较与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7,29(6)528-530.〔3〕张华君,吴曙光.边坡生态防护方法和植物的选择[J].公路交通技术,2004,4(2):20-21.〔4〕束波峰.生态混凝土护坡在河堤加固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9(4).〔5〕曾子,周成,王雷光,等.基于乔灌木根系加固及柔性石笼网挡墙变形适应的生态护坡[J].四川大学学报,2013,45(1):63-66.。
实习目的:通过参观水库大坝、水利枢纽、灌溉渠系建筑物,加深我们对水利工程的布置、功能及结构形式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本次实习我们参观了佛子岭水库大坝、响洪甸水库大坝和横排头渠首工程。
10月29日上午七点半我们准时从学校出发,经过将近五个小时行程,我们来到了安徽的六安市。
在初到六安之时,发现处处部门都与水这一名词挂钩,特别是大大小小水电政府部门大楼,对于我们学水电的人来说,似乎有着各种情切感。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调成,下午三时,我们的实习正式拉开序幕:我们听取了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的领导的报告,经过领导们的讲解,我们对淠史杭灌区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淠史杭灌区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
10月30号今天早上,我们早早的就开始了一天的行程,我们今天参观了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
佛子岭水库:佛子岭水库是中国淮河流域的大型山谷水库,在安徽省西部霍山县南17公里的淠河上游。
、该水库是我们第一座双曲连拱坝水库。
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正真意义上的大型水库的缘故吧,我完全被这个大家伙吸引住了。
在我们平时课本上所学的大坝结构当中,很少出现连拱坝的形式,因此,在参观的大坝的主题结构的时候我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
比如说他的拦河坝分为东坝、连拱坝、西坝三段,连拱坝又是由20个垛,21拱组成,中部连拱坝段长413.5米,其中的20个垛都是空箱型结构。
我感觉此种结构形式并不是非常适合当地的地形条件,但结合大坝修建的历史,或许可以猜出设计者的别有用心。
淠史杭灌区的生态建设实践
作者:陈静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0期
摘要:淠史杭灌区主要负责城镇供水和农业灌溉等多项任务,它在区域水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大比例。
灌区工程使当地的用水条件发生了巨大转变,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区域性水生态系统主要由工程体系构成,当然也包括天然河湖等。
由于灌区工程缺乏相应的基础保障,再加上水资源存在紧张的供需关系,导致水生态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现象,灌区应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水和谐目的。
关键词:淠史杭灌区;生态建设实践
早在1958年就创建了淠史杭灌区,它拥有庞大的面积,坐落在安徽省,它穿过了淮河、长江,包含了淠河、史河,还包括杭埠河等在内。
该灌区占据了13130km2的土地面积,而灌溉面积超过73.3万km2,包括安徽与河南2省4市17个区县,满足了1200多万的人口的用水需求。
共有2条总干渠,分干渠有19条,剩下的就是317条支渠,最多的就是分支渠,灌区长达2.5万km,覆盖的建筑物多达6万座。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的是某一空间内的生物、环境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可相互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呈现出动态平衡状态。
水环境结合水生生物群里,由此形成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动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成分。
人类一直遵循的是水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理念,它使水资源实现了持续性利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生态系统呈现出良性发展状态。
人与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主体,和谐文化伦理是它的主要内容。
二、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工程保障程度不高
灌区工程由于自身缺陷,容易出现老化问题。
我国于1958年就开始建设该工程,骨干工程于1972年完成,由于当时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再加上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建设标准比较低。
经常可看到渠道中含有淤积,或出现滑坡现象,有的建筑物还存在漏水问题,分渠道很难达到过流能力,这与设计要求不符。
灌区的节水改造,包括续建配套正处于建设当中。
目前,灌溉可达到0.5的水利用系数,而灌区要求达到0.56,可见灌溉只有75%的保证率。
灌区工程缺乏完善的排洪系统。
淠河总干渠主要集中在江淮两侧,它与天然河沟相接,只是要重点治理泄水闸下游,运行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对工程防洪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水资源供需关系趋于紧张
灌区正快速发展经济,已经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灌区也在改变用水结构,且提出了不同的用水需求。
现代农业要求达到较高的需水保障程度;合肥经济圈是灌区的主要受益范围,目前实行的是城镇化,其城镇需水正保持快速增长;灌区周边的城镇环境,包括天然河道要呈现出生态平衡状态,必须对水资源严格要求。
灌区现状农业很难达到较高的用水效率,因此灌区水资源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
(三)灌区水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大力建设灌区工程,过度开发水资源,都可能使得天然水系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
渠道不具备良好的水生态功能。
建设或运行灌区工程期间,由于没有考虑渠道的水生态是否保持平衡,导致部分渠道经常出现水生态失衡。
工业化、城镇化都会造成水污染,进而污染灌区面源,对灌区水生态造成影响。
灌区上游积留了许多城镇污水,若使用过多的农药,或者是化肥,将严重污染灌区环境。
三、灌区生态建设实践
(一)规划环节注重生态
2020年前,水利部的任务要求是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改变过去主要采用的是头痛医头的做法,只要不影响工程安全,可参考系统工程思路,将山水田林路看成整体,这样渠道就解决了缺乏灌溉水源,或骨干工程出现老损等问题。
(二)科学选定建设项目
灌溉水要提高利用率,或达到更高的水分生产率.灌溉面积必须适度扩大,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产量以及农民收入,这樣灌区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
选定项目时,应合理规划灌区,保证灌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结合城乡建设,将建一处工程打造成一片风景区。
(三)强化工程措施落实
工程设计应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选择与之相符的结构形式,生态混凝土可用于护砌的渠道。
工程建设需结合相关生态内容,可采用督查机制,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河段一旦被污染,尤其是输水渠道,必须采取封闭管理措施,同时加大对水量监测力度。
建设管理主要侧重的是生态效益,当然后期评价也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工程效益得到提升,灌区才能实现节水改造目标。
(四)强化管理措施落实
安徽省政府针对淠史杭灌区提出了相关管理条例,而且将其列入到“十二五”规划中。
同时出台了水量分配方案,以及水质保护规划,还有防洪应急预案等,洪水资源、区间来水可保证淠河地段快速建立生态补水机制。
为了满足当地政府需求,必须将淠河城区段、合肥城区段以及大蜀山分干渠打造成景区。
(五)加强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生态保护
灌区续建配套,包括节水改造都要重视生态保护。
规划设计该项目,或者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涉及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防护渠道护坡时,需将硬质化控制在合适的长度,使之形成生态护坡,将水湾湿地、渠道连接在一起,这样堤防才能保持水土平衡,而且有利于生态防护,人工渠道也可自动调节水生态。
灌区利用水资源或进行供水调度时,需将生态需水考虑在内。
淠河与杭埠河,包括史河在内,它们都属于天然河道,有利于生态基流的快速落实;淠河总干渠作为一个骨干渠道,它可以保证生态流量。
上游洪水资源主要用于补充合肥城镇居民的用水。
四、结语
淠史杭相当于治水工程,它可以为社会及整个生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淠史杭是皖西人民在水利史上创造的奇迹,它充分展现出皖西人民的聪明才智。
淠史杭灌区成功建设之后,整个灌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过管理水资源,由此取得显著成效。
当然,建设生态灌区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由于缺少生态投资、没有设定较高的规划起点、再加上不具备灌排设施,导致生态灌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设人员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纪冰.建设水生态文明助推美好安徽建设[J].江淮水利科技,2015(1).
[2]王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若干关键问题[J].中国水利,2016(19).
[3]陈昌才.芜湖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规划要点[J].江淮水利科技,2015(5).。